语文教学中的美学教育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73430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美育过程是寓教于乐,寓智于美,以美育人的教育过程。在各学科中。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尤为突出。“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既包含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语文能力的培养,更包含美学艺术的熏陶。”初中语文教材中,那一篇篇文字兼美、涵义深刻的文章,无不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而语文的人文性正是教师通过美育教育而使学生获得的。可以这么说,语文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的重要阵地,美学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部分,美学教育教学效果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质量。语文教学的美育过程,是教师采取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对教材(即文学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形象、艺术意境进行感受、领悟、理解,得到赏心悦目、怡情养性的审美享受,使自己在思想认识、道德情操等方面受到美的教育的过程。把握美的特征,领悟美的真谛,寓美于语文课堂教学之中,是语文教师的职责,同时也是增强语文教学的魅力,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
  
  一、创设美的情境,以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指导教学
  
  美感是审美主体多层积累的独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受年龄、认知水平、生活经历的限制,与作者作品中的特殊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人生经历等难免存在一定差距,要想让学生们感知、理解作品的美确实存在着一定困难,所以,此时如果教师善于创设美的情境,启发得当,以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贯穿于教学之中,那必然会给课堂教学吹进清新、自然、充满活力之风。可以设想,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高质量的美的熏陶,让学生学习起来如沐春风,那将是怎样的美好感受。
  现行的语文教材,大多是文质兼美、思想性很强的作品,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个绚丽多彩的美的世界。小说中的情节跌宕美,人物性格美;诗歌中的音节旋律美,情感净化美;散文中的意境深幽美,构思奇特美等,它们或许有这样那样的疵点。但完全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美的收获。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还是以干瘪的语言单调的方法去处理,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将五光十色的美展现给学生的。教育美学认为,青少年的形象思维比较发达,他们认识事物都是从感性开始的,而他们的感官无时不在渴望着美的和谐,因为美总是伴随于形象的,而且又离不开情感的体验,任何事物只有当它激起人们的满意、愉悦和振奋的感情时,它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才能真正具有美的价值。例如马致远的饫净《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前四句写了十道风景,是直接感象的描寫,这些描写是互不关联的个别景物,由于语境的压力和丰富的想象参与,这些零散景物变成了生动的画面,并与最后的情语相融,表现出一种“生气运出”的生命力感。由此点出了“昧外味”的灵境,一个充满哀愁寂寞、怅触无边的人格形象兀立纸上,使感到一种寂寥荒寒美。又如,笔者在教授《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时,我想学生所学习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深的是启发了他们对美的真谛的思考。“生活中有许多美丽的东西,然而最美丽的花也会凋谢,再美丽的人也会衰老,然而有一种美,它跨越百年历久弥新,著名的科学家居里夫人就是一位具有这种美丽的人,让我们一起……”。这节课一开始,我就用语言,这无形的大手紧紧抓住了学生们的心。十一二岁的青少年正是发现美、追求美、自我意识觉醒的时期,他们更急于想知道的就是“什么是美?什么是真正的美”。通过对课文中居里夫人外貌描写的句子的分析,有的学生直率地说出了“居里夫人并不美丽!面容憔悴神情疲倦的人怎么会美丽呢?”,然而当我们分析了她憔悴的原因,简陋的工作环境,“终日的烟熏火燎”,“三年又九个月”的持之以恒,最终从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这比原珠笔芯还要小的0.1克镭时,学生们无一不为居里夫人坚毅、执著的精神之美震憾,而成名后,不计虚名、视金钱为粪土的淡泊名利,被误解然而仍忘我投身科研的高尚人格之美,更令学生折服,学生们发自内心的理解、认同了这位跨越百年、千年依然美丽的伟大女性,真正认识了美的真谛,而这种鲜明的情感教育,不仅对于学生、对于我,也是一种美的熏陶、一次精神的洗礼。刘勰在杖心雕龙》中这样写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是很有哲理的。所以,以审美情趣投入教学,要做到文至情至,文尽情余。
  
  二 美读可活跃课堂气氛。深化教学内容
  
  语文教学以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主要任务,其中“读”是学习语文的第一要素。古人也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好书不厌读百回,熟读深思子自知。”文坛泰斗叶圣陶先生更是把有感情的朗读称为美读,称学习语文:“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且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要求“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课文中的不同的内容和风格,指导学生读出课文中的感情和韵昧:或慷慨激昂、豪放悲壮,或凄凉裒婉、低沉感伤……选人课本的美文佳句,一字一句都耐得起精品细嚼,通过美读,既可以使学生体验美感,又能引导学生感知语言的语言美、描述美、事物美、境界美、情感美等,激发学生仰慕美好的人物,热爱美好的事物,更留满口余香,醇美无穷。《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是一篇散文诗性质的童话小说,具有较高的思想艺术性和审美价值,文中大量诗话的语言,如第一段的:“他是一个盲孩子。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光亮,没有色彩。他是一个永远生活在黑夜里的孩子。他无法亲近别的小伙伴,只能静静地坐在一旁,听他们说笑嬉戏。他还喜欢……”,“月亮出来了,今天的月亮特别亮”,“太阳出来了,今天太阳出来的格外早”。这些句子短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在用词遣句上按句排行,短小、活泼、跳跃,像小溪流水,自然流畅,叮咚有声。又如:“从此,影子常常牵着盲孩子的手,带着他去牧场听牛儿哞哞地叫,羊儿咩咩地叫,还攀上山坡去采摘野花野果,走过小木桥去听潺潺的流水声……”文中大量叠词、拟声词的运用不仅描写情态逼真,而且语气舒缓,朗朗上口。然而,如此美的文章如果按照讲授一般课文的教学模式去教学,必然让学生兴趣索然,文章的审美之趣恐怕很难让学生体会,教学效果必然大打折扣。而对课文中蕴含的人性之美,课文的友爱、关注弱势群体的主题之美学生就更不可能深刻体会了。而此课教学设计以读代讲的方法来学习本文后教学效果就大大不同了。开课伊始,在低缓、感伤的音乐烘托下,我动情地给学生朗读着课文的精彩片断:
  “他的日子过得很寂寞。他常常自言自语:谁跟我玩儿呢?”这使得学生们一下子走进了盲 孩子的内心世界,此后,我还选取了课文的重点段落,指导学生齐读、男女生朗讀、演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对课文的反复朗读过程中,一次次加深着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整个课堂沉浸在淡淡的忧伤之中、沉浸在学生与文本、与自己的内心的对话中,就在这颇不宁静的情感氛围中,学生很自觉、很自然地体会,领悟了课文透过语言文字想要传达的主题。学生们透过字、词语、句子,情为景生,景为情语。不仅通过读理清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并掌握了一些散文诗化童话的写作方法。在课后小结中,我惊讶地发现,不仅重点、难点基本掌握,而且很多学生能有独到的见解。可见,学生要提高感悟文章的能力,“美读”是重要途径。让学生亲自用心去读,用情去悟,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加上个人情感的朗读,实际上是对作品美的再创造。丰富的想象能够补充,完善作品的内涵,填补作品的空白之美。这样一来,一个个死的文字就能动起来,变成“大脑屏幕”上一幅幅活的画面。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教学中,在朗读课文第一段“不必说碧绿的莱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问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一”时,有的学生一边朗读,一边露出会心的微笑,因为这幅画趣味盎然的“音乐图”深深的吸引了他,调动了他的想象功能,唤起了他对儿时美好回忆的联想,同时“百草园”的形象被描写得具体可感,他的感知功能也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一边朗读,一边就仿佛看见了“碧绿的菜畦”,听见了蟋蟀的低鸣……“百草园”唤起了他的想象、联想、回忆,调动了情感和理解,得到精神上的超脱和怜悯,即审美感受,进而更自然的悟到:热爱大自然,喜欢游戏、玩耍是孩子们的美好天性。而在读到“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日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这段时,那生硬、拗口且难懂的文言,让学生们更真实、真切地感受到了当时私塾教育的陈腐,及学生读书生活的枯燥。由此可见,美读能读出语言文字背后的更深的东西来,能挖掘出其内涵,活跃课堂气氛,深化教学内容。
  总之,语言教学要充分把握美的特征,运用正确的方法和形式,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搞好语文美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能力,提高课堂效果,从而推动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
其他文献
自古以来,琴的演奏艺术就不是单向的自娱自乐,有技艺高超的弹奏者,尚须有耳聪目明的听琴者,二者合之,才是一幅和谐完整的“弹琴图”。这样一幅理想的图画曾经演绎出伯牙子期高山流水得遇知音的千古佳话;也曾因其残缺留下了嵇康“广陵散自此绝矣”的悲愤慷慨;发展至唐诗还为后世留下了《听××弹琴》这一定格于“倾听”的诗题:李白《听蜀僧濬弹琴》、韩愈《听颖师弹琴》、李颀《听董大弹胡笳》,那是何其令人动容的“听”!东
近年来,诗歌鉴赏题在高考中的分量越来越重,笔者认为抓诗歌鉴赏题主旨要“四看”,从四个方面把握答题的完整性与准确性。  一、看朝代。一般的题目都会提醒考生诗歌写于哪个朝代,这为我们把握诗人所抒发的情感提供了大环境。如唐代诗歌,唐代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盛唐诗歌自信满满,充满开疆拓土的豪情,建功立业的渴望;而晚唐的诗歌因为当时的社会动乱,则更多地倾向于关注百姓,那么山河沦丧、妻离子散的悲痛主题也
据报道,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再次被删减,继《阿Q正传》被剔除之后,《药》《为了忘却的记念》等作品也不见了,保留下来的只有《拿来主义》《祝福》和《记念刘和珍君》3篇。报道一出,舆论哗然。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鲁迅精神过时了吗?鲁迅作品的价值降低了吗?  其实,那些倡导删减甚至剔除高中教材中鲁迅作品的人,无非是认为,鲁迅著作的读者越来越少了,鲁迅的部分作品很难读懂,文字晦涩,学
小说与历史的关系历来难分难解,远者不提,单是1949年以来就有革命历史小说、新历史小说、新革命历史小说一波接一波的浪潮滚滚而来,又滚滚而去。历史的神圣面目从铸就到拆解再到否定之否定的重塑,不一而足,在这“正复为邪,善复为妖”的辩证发展中,昔日被宏大叙事组织起来的历史材料和意义结构如风化岩石的碎片,一块块剥落、坍塌下来,其总体面貌和意义早已变得模糊不清,作家要么直截了当地承认:“历史是什么?历史怎样
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强烈,“活动单导学”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率先在我们如皋大地上安家落户。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这种近乎颠覆传统的新的教学模式渐渐为大家所接受,成为受广大师生欢迎的“新宠”。作为语文教师,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总结改进并反思,发现它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具备如下优点。    一、学生座位的调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动单导学”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互助学习为主,所以  座位的
我总结出一个可怕的结论,我在课堂上起决定性的作用……作为一个教师,我拥有让一个孩子的生活痛苦或幸福的权力。我可以是一个实施惩罚的刑具,也可以是给予鼓励的益友,我可以伤害一个心灵,也可以治愈一个灵魂,学生心理危机的增加或减缓,孩子长大后是仁慈还是残忍,都是我的言行所致。  ——海姆·吉诺特  于我心有戚戚焉!  有位社会学教授领学生到巴尔的摩的贫民窟,调查200名男孩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评估他们未
在铺天盖地的农民工题材小说创作的潮流中,如何才能在“农民工进城”这一固定的叙述模式中发现新的角度,将城乡冲突中农民工复杂的精神世界坦露在读者面前,是每一位关注底层的优秀作家都要面对的问题。《镇长的弟弟》没有从惯常的由乡村到城市的正面路径出发,而是独辟蹊径地反其道而行之,选择了三位社会地位、身份较高的农民工自城市到偏僻的乡村给“镇长的弟弟”冯知三拜年的逆行之旅,通过一波三折的情节迂回,打开了一位身份
能够荣登“世界文学四大吝啬鬼”排行榜,便可见葛朗台的能耐了。他一生执著的是“看到金子,占有金子”,一生奉行的是“人生就是一件交易”。如何将这么一个执著狂、野心家、吝啬鬼淋漓尽致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呢?我决定选取“旁人眼中的葛朗台”这一视角来解读《守财奴》。    一、拿侬眼中的主人    拿侬在文中出场的机会不多。但她一出场便是石破天惊的。当欧也妮拿刀对抗父亲的图谋时,拿侬嚷道:“先生,你一生一世总得
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文如果没有充分的写作素材,同样难以写出精彩的文章。下面我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作文的材料哪里找?    首先,我们可以从各科教材中找到各类的素材。比如:哲理类,“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事例类,“孔明挥泪斩马谡”……  其次,我们可以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积累各类素材。父母的关爱给我们带来的感受,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快乐与烦恼……  另外
新课标实施以来,语文教师对“弘扬人文精神”,“唤醒主体意识”,“坚持生活化、信息化、社会化的大语文教育观”等理念高度重视;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积极赞成,但怎样落实这些理念,怎样让学生在语文的乐园里自由自在地邀游,认识不一。在教学中,笔者探索出四个“yi”途径,即:意——疑——议——逸,具体做法如下。    意:在诵读中“意”语文    “意”就是沉潜吟咏,心通其情,意会其理。  众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