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世的忧伤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s3yoy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隔世的忧伤
  
  星子们旋转的秋夜
  一缕愉悦的风拂过我心的古井
  掀动我恍若隔世的忧伤
  这是一掬清洌的甘泉
  一路弹奏着叮咚的月光之琴
  轻灵的足音
  叩击着今世最后的痴情
  欢悦的青春旋律
  唤醒了我无知无觉的生存
  你的顾盼与凝眸
  如气韵生动的幽兰
  灵动的碧绦舞动黄昏的空谷
  
  有暗香浮动
  穿过我生命的旷野
  灰色的寂寥缠绕着我滞涩的
  血液
  长袖飘飘的伊人啊
  在我的世界之外歌唱
  在我的生命之外舞蹈
  在这惆怅盈怀的季节
  你是流淌的绿叶
  而我
  是你叶片上的最后一滴泪珠
  
  2、在电话的那头你轻轻啜泣
  
  在电话的那头你轻轻啜泣
  整个世界因此而坍塌
  好半天你吐出"谢谢"
  此后便是天各一方
  此后便是咫尺天涯
  一切刚刚开始
  就结束在如火如荼的季节
  不我分明听见你内心的呼唤
  我分明感到你依依的眷恋
  你曾忧伤地对我说
  我在你生命中无法割舍
  而今我却只能痛楚地沉默
  将划得支离破碎的爱
  一点点拾起来揣在心间
  
  3、此岸是你 彼岸还是你
  
  让我说一声“我爱你”
  此时我已泪眼凄迷
  想不到真爱是如此艰难
  竟显得那么弱小而不堪一击
  在这滚滚红尘的裹挟下
  付出真情
  难再有爱的回馈
  你遥远地伸出那只温暖的手
  触摸我无奈的忧伤
  暗夜中只觉你泪光盈盈
  走在空旷的大街上
  我是一条孤独的鱼
  我知道我将永不回头
  游在世俗的海洋里
  可我知道游不出你
  因为
  此岸是你彼岸还是你
其他文献
“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能治百病。”这些格言深深地告诉我们读书有百益而无一害。读书能使我们的精神更加富有,能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翠绿。  一个人外表穿金戴玉,而思想贫血庸俗,我想他一定不是完美的人,是永远得不到别人的尊重的,就像装着枯草的丝绸包。  旁人经常问我整日钻在书堆里累不累,书不能给你带来金钱,为何还要痴痴地做一条书虫……面对这么多
期刊
我家祖祖辈辈都是教书匠,生活过的清苦但很干净,到了我这代虽然教书的人少了,但清洁的生活习惯一直未变。故而父亲历来反对养狗,说:脏!  随着谋生方式的改变,家境也改善了许多,人丁日见兴旺,庭院逐渐扩展,为了防盗,我托人从警犬基地弄回来一只全科目训练好的警犬,德国种,高大凶猛,望人时双目又黄又亮,炯炯有神。每当它立于院内,总让来访者望而怯步。  当警察时我常上夜班,深夜三四点才能回家,夜深人静一家老小
期刊
突然就想起了去年的那个冬至。我依然坐在办公室里,看着每日必看的报纸,心绪却没有了往日的平静,有些恍恍惚惚的。窗外,天被厚厚的云所笼罩,似乎还有一层雾气在流淌,没有风,气温降到了这个冬天的最低点,一种大雪将至的感觉,我感到了彻骨的冷。  那一刻,我一下子抑制不住地想起了父亲,因为窗外的天空,就像一个失去了父亲的孩子长久以来的心情。我感觉到了冷,身冷,心冷,心还痛。三年多了,父亲离开我们已经很久,但我
期刊
前些年文学界有句名言:“写诗的比读诗的还多。”时下,写诗的也不多了,据我所知,一些著名的或准著名的诗人,早已纷纷改弦更张去写散文、小说,乃至电影、电视去了。有的诗人则专门从事杂文、随笔的创作,报刊上经常看见他们的大作,时不时又会有非诗歌的作品结集出版,读者往往只能从他们的大名上联想到他们曾经是诗人。而大卫则不同,恕我孤陋寡闻,我至今也没有读过他的一句诗,而竟是从他的随笔里读出他是一位诗人的,因为他
期刊
购置了电脑,写作不用在稿纸上一笔一画的划拉了。由于我用的是全拼输入法,每个字使用时反映在脑海里和指间上的立即就是他的声母韵母。害怕电脑使用久了,忘记了汉字的间架结构,出现拿起笔来不会写字的尴尬,便利用空余时间练习小楷毛笔字。在练习的过程中,发现“我”这个常用字很是难以写好。当我将这体会跟一个朋友说了,他冒出一句:“‘我’字难写,只要‘我’字写好了,就什么都好了”。  我心里一动,“‘我’字写好了,
期刊
惊悉恩师杨明仙逝,心情万分悲痛,彻夜难眠。回忆起杨老师对大理白剧事业的关怀扶持,对我的教育帮助,特别是对我在白剧创作上的指导、培养时,他那慈祥的笑容,就会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他那亲切的声音更回荡在我的心间。  杨明老师生前曾当任云南省文化厅副厅长、云南省政协副主席、云南省人大副主任、省文联主席、全国人大副秘书长,是一位政务繁忙的社会活动家,他兢兢业业、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为云南省的民主法制建设,
期刊
大理之蓝    哪里才会有这种蓝色  尤其是在冬天  这致命的蓝色  不是压下来  是要将我直接洗涤然后吸引  再然后融化的样子  在大理这蓝色就像灵魂  从哪个朝代开始的  早就说不清了  只是大块大片大面积的  将天空覆盖    连那阳光似乎也是蓝色的  洱海当然也蓝深蓝  因为将天空深深地收藏在心底了  在海边走或者泛舟海上  我当然就成为天地之间的蓝宝石  镶嵌在光影婆娑的梦幻中  照亮那
期刊
巍宝山是中国现存的一十四座道教名山之一,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本土宗教,它的产生与发展乃至衰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作为教义宗旨颇具独特性,可谓集中华民族传统宗教观念大成的中国道教,在它长期生长和流传的土地上,大概不会在短期内消亡。事实上,我们已切身感受到,道教文化已成为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已经深深渗入民族文化的诸多方面,对我们的社会生活产生过或正产生着深刻
期刊
一代诗人田间走了,他离开我们大概已有十多年了吧。“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他永远不会回来了。所幸者是,诗人曾经在大理洒下过凝重的足迹,在苍山洱海间徜徉伫立,流连忘返。苍山洱海间“山花的幽思”锻成他心中的诗句,“风吹不走,水沉不掉”。他说:“大理,……给我以启示,以感发,以豪兴,给我以民族的语言,或则某些故事的梗概(而这是多么的不易啊)》至于诗意,即使是难忘的大理情景,也不过是诗意的一部分
期刊
如今偶尔逛街看到大街小巷中一些大大小小的、装修讲究环境幽雅的“茶室”、“茶座”,我不禁联想起记忆中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大理古城的那几家古朴雅致的茶馆或茶社(按照当地习俗,应叫“茶铺”)来。    我童年时曾跟随进城赶街的外公多次进过那几个茶馆,对它们还保留着一些较深的印象——记得常去的有古城复兴路上四牌坊和鱼市口这两处的茶馆,与现在这些装饰华丽环境优美的、其环境氛围更具现代酒吧和咖啡屋之类异域情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