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生丽水 艺数周郎

来源 :玉龙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ghairenxuchen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霖(1902-1977),字慰苍,纳西族,出生于长江第一湾丽江石鼓镇。其祖父周兰坪,清末举人,早年游历南洋诸国,考察现代工业。回乡后,在石鼓、大研等地创办工业,后任弥勒县教谕、丽江学务总董、雪山书院山长。父亲周冠南,清末举人,清公费留日学生,攻读教育科,回国后任双柏县和凤仪县县长。随后回丽任丽江中学校长,省立第六师范学校校长,丽、鹤、剑、中、维、兰联合中学校校长等职。周霖先生的祖、父二人被丽江父老美传为“父子举人”,双双成为滇西北著名教育家。
  先生幼年,家教甚严,熟读老、庄著作,唐诗宋词烂熟于胸。12岁随家迁居丽江古城,以第一名成绩毕业于丽江六属联合中学。周霖成长于翻天覆地的大时代,数千年的封建王朝土崩瓦解,紧接着护国讨袁,军阀混战,民主主义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废旧立新之际,清王朝的“父子举人”先后丢了饭碗,靠教育维生的家庭已无力供先生求学。
  为生计,19岁的周霖随姐夫习自诚在滇军任军需官,打四川,围贵阳,闯广西,在军阀争霸、刀光剑影中留得性命。24岁离开血腥的军旅生活,重新踏上求学之路。由重庆到杭州,再入上海,考入刘海粟举办的上海艺术专科学校。周霖在该校学习了数周,上海艺专从最基础入手,整天练习结构素描、静物写生等一些基础课程,先生认为自己已具较高层次画艺,无需再从头学起。遇同乡介绍进入了北伐独立15师军官教导团,任上尉书记,当时的师长是贺龙。不久,先生在武汉患伤寒重症,住院治疗,病愈,部队不知去向。先生只好继续游历,上北平、下广州,耗时三年,最后回到云南,在昆明、丽江两地活动。
  


  1935年,先生受聘到昆华中学授课,在昆期间积极参与文化活动,参与组建逸乐电影院,绘制大型电影广告。组办“百合”广告社,为省教育厅办“新民画刊”、“民众报”,在民众教育馆组织美术研究会,成立“九九通讯社”,刻蜡版,油印刊物,主要从电台、电讯中取得全国政治、军事、商业新闻。1937年,个碧石铁路开通,先生受聘为铁路全线拍摄照片,集成画册。这一时期,周霖在昆明结识了王铁聋、郭理初等滇省著名画家,常在一起探讨画技,交流感情。上世纪37、38年的昆明,已成为抗日战争的大后方,政治、文化、商业的中心,数以万千的中国文化精英穿梭于此,张大千、徐悲鸿以及无数知名画家纷纷在昆明举办义卖画展,为抗日救国募集资金。在这一时段,周霖的绘画艺术进入了快步发展期。在一次云南美术界举办的“为抗日战将募集寒衣画展”中,周霖的5件作品全部售出,并有许多富商前来订画,名气日起。
  先生有了办个人画展的念头,可在昆明攒不下画,便回丽江,准备闭门谢客苦画一批画。然而,事不如愿,丽江中学校长登门诚心相聘,同仁纷纷要先生牵头组织文化社团。盛情难却,更何况是家乡文化事业,以美术创作为目的的“雪社”很快成立,办得有声有色。吟诗作词者、挥毫书写者、弹奏古乐者,深知先生无一不精,便强烈要求先生作指导,“雪社”便扩大成诗、书、画、乐爱好者的共同社团,定期举行活动,带动了丽江文化的蓬勃发展。
  先生出生教育世家,又游历过大半个中国,深知教育之重要,特别是幼儿的早期教育。与杨超然等社会贤达商议,决定创建丽江第一个幼稚园(黄山幼稚园)。杨超然负责筹款、购地之事;先生则开始设计园舍、编写教材、培训师资……还创作了许多寓教于乐的儿童歌谣。当时的黄山幼稚园实际上是丽江古城的新文化活动园地,“雪社”的画展、书展、摄影展也多在这里举行,丽江的第一个幻灯片、第一场京剧、第一部电影都在这里上演。
  解放后,周霖踊跃投入新中国建设。担任土改宣传队导演,50多岁的人了还带着宣传队,背负行装,翻雪岭过江河,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从写剧本、当编导到亲自登台表演。随后调到新闻处办“翻身报”,筹建丽江电影院,兴办文化馆,扩建黑龙潭公园,临摹白沙壁画,搜集、整理、翻译东巴古籍。
  1960年,58岁的周霖调省文联工作,参与布置北京人民大会堂云南厅,承担了创作大型中国画“金沙水拍云崖暖”等5幅悬挂作品。
  1961年,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成立,先生当选副县长,主管文化教育。不久,当选为云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应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在昆明圆通山省博物馆(现连云宾馆)举办了个人画展。正巧,陈毅副总理等一行人由缅甸访问归来,在昆明作短期视察,陈老总得知有个画展的消息后,前来一观,不想却获得意外的惊喜。陈毅看到《云岭牧归》、《拉松毛》、《冲寒运输》等作品后,连连叫好。转身就向云南省委第一书记阎红彦和赵建民说:“这些画很好,很有时代感。”当陈毅看到“已售”的红标签时问道:“卖了吗?”赵建民答道:“多数作品已售。”陈毅忙说:“不忙,一张都不许卖,都拿到北京去,让北京的专家鉴定一下。”
  这样,省美协把所有的标签取下,把已付的购画订金退还买主。次日,陈毅随行人员再次来到展厅,与周霖、省美协及省领导详细地制定了进京展画的事项。
  1963年9月13日,周霖画展正式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这可是中国美术馆落成后的首次个人展。据说,中国美术馆落成的首次个人展,在中国数名大师级画家中难以取舍,美术界一时难成共识,陈老总黄部长果断地推出了祖国边疆的少数民族画家,有一药三疗的功效。一是周霖的艺术功力确实达到了一定的高峰,中心圈内的大家们既是争论不休,我便选个圈外的给你们看看;二是周霖的画有着强烈的时代特色,他来自新中国建设的第一线,他自己就是水利建设、农田建设的设计者与实施者,有极深厚的生活体验,他将中国画的笔墨与祖国建设及民众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确给当时的中国画坛一股清新的艺术之风;第三,当然也有鼓励少数民族画家的一层意思。
  画展开幕的第一天就来了一万多人,观众反映非常热烈,认为来自边远少数民族的老画家,能有如此高的艺术成就,真是难能可贵。观众们认为,作品生活气息浓厚,立意生动,技法笔墨多样。有不少人背着画架,提着颜料、水桶,在展览厅临摹了起来。画展原定展出16天,后来由于参观者一直高涨不退,延期7天,共计展出了23天。
  画展次日,陈毅副总理设宴款待周霖,作陪的有郭沫若、吴晗、王昆仑、赵朴初、谢冰心、吴一舸等,宴间还举行了猜灯谜,吟诗游戏,对不出来或者大家通不过的联句,要罚酒。周霖开始非常担心,处在这群大文豪中,生怕自己出丑,不过两轮下来,他都顺利过关了,有几句还受到众人的喝彩,这些都是丽江“雪社”活动中常做的文人游戏,此时周霖的心也定了下来。宴会结束,郭沫若告辞时紧握周霖的手说:“大家都在谈论周老的画,我真是心都痒了,前两天太忙,抽不出身来,明天一定来。”
  


  第二天,郭老携夫人于立群果真来到展厅,他俩仔细看了一会儿后,郭老说道:“了不起,了不起,难怪陈老总如此地夸您,我不能叫您周老了,我要叫您‘周公’。”周霖吓得不知说什么好,连声说:“郭老过誉。”郭老夫妇继续看画,边看边说:“诗也好,画也好,题也题得好,真是诗、书、画三绝!”郭老看到《石鼓》这幅画时,周霖说自己就是在石鼓出生的,郭老诙谐地说:“您这个石鼓竟发出这样宏亮的声音来。”
  郭沫若夫妇整整看了两个多小时的画,周霖请郭老进休息室歇息,郭老并未落座,当即在宣纸上写就一首诗赠送周霖;“石鼓声闻到凤城,龙潭风物活生生。山泉引自源头处,天外飞来有鶺鴒。”郭老的诗,让周霖激动到掉下泪来。“凤城”是北京的别称,“山泉引自源头处”,引自周霖的《活水常流》那幅画,一方面指周霖来自长江源头,另一方面又指周霖的作品源于生活。“天外飞来有鶺鴒,”“鶺鴒”在古文中有兄弟之意,指兄弟民族画家飞到北京。诗句落款处,郭老写道:“观周霖同志画展后赠”。
  先生在京的画展非常成功,中国美协组织在京老画家前来观看,并召开了茶话会,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不少画家特邀周霖到家中做客,交换与合作了作品。《北京晚报》、《美术》、《民族团结》、《民族画报》都登载了周霖的画作及系列报道,美术出版社安排了选印画册。先生还应邀到中央美院和中央民族学院演讲并当场作画。
  北京画展结束后,中国美协还安排画展到天津、南京、上海、广州、贵阳等十余个城市巡展。
  先生的成功创下了三个突破:他是历史上第一个在京城举办画展的云南画家;他是解放后第一个在祖国首都举办个展的少数民族画家;他是第一个饮誉国内外的纳西族画家,他让纳西族首次在全国范围内扬名,首次正面大范围地宣传了纳西民族。
  周霖的人生丰富多样,坎坷而富有传奇色彩,他当过兵,先在军阀部队中,次在贺龙的革命军中;他经过商,先后在百合广告公司、印刷作坊工作,创建云南首家电影院;他从过政,民国时的税务局长、新中国的文化馆长、副县长、省美协副主席。但更多的还是从事教育与文化艺术工作。他在云南创下了三项第一:创建云南第一家电影院(逸乐电影院);发行第一本摄影画册(《个碧石铁路摄影集》);第一个冲出云南的画家。
  于丽江,先生更称得上是丽江新文化的奠基人。无论是摄影、水彩画、水粉画、油画,周霖都是第一人。说到京剧的传入,现代儿童教育的引进,对纳西古乐的创新弘扬,他也是第一批倡导者与实践者。又提及黑龙潭公园的扩建,白沙壁画的抢救,整理与宣传,还有对东巴文化的挽救,周霖仍是该领域中的拓荒者。
  提及周霖先生,众人均说其为“著名画家”,但郭沫若对他的评价是“诗、书、画三绝,而书比画好”。原中央美院院长吴作人对他的评价是:“金生丽水,艺数周郎。”
  


  周霖画展在各大城市巡展期间,文化部、中国美协已经与法、英等西欧国家洽谈,已将先生的画展列入我国与国际文化交流项目之内,以期用文化交流打破国际封锁。先生接到通知,开始着手准备。国家已安排先生游历祖国名山大川,要求在创作上有较大突破。不料,“文化大革命”风暴开始并且一浪高过一浪,先生的更高成就的艺术突破终究没有能够实现。
  先生于1977年去世,终年75岁,他离开我们已有30个年头,他为文化艺术所作出的努力,值得后人铭记和传扬。
  (注:文中引用的原国家领导人语,摘自1963年美协云南分会的机密内参《文艺情况》第4至第16期。)
其他文献
潘杰客的人生里有太多的不可思议。他出生书香门弟,父亲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物理学教授,国际著名等离子体专家。1982年他大学毕业后就去了北京某建筑队做技术员,4年后,他就成为国家建设部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将近30岁的时候,他却放弃了国内平坦的仕途,去了美国。初入美国时,他住在曼哈顿的地下室,白天在餐馆送外卖,晚上学习英语,过人的意志力使得他以惊人的速度实现了自己的计划,不久他就成为中美文化交流基金会的主
期刊
到底什么是香格里拉?  当经济发展和利益竞争与共享合作成为时代主流的今天,许多人对于香格里拉这个名词已经耳熟能详。却似乎不太在意,也不愿深究香格里拉的思想内核与文化灵魂。现在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很时新、很特别的叫做“大香格里拉”的重大区域文化经济课题,如何来解读这样一个课题,还得从源头说起。    关于《消失的地平线》  70年前的1933年,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发表了使他蜚声全球的旷世奇作《消失的
期刊
在丽江忙忙碌碌或者悠闲自在的时光里,“丽江”——这个名字,于我们而言,是一个生活的空间,是一种生活的氛围。可曾想过:丽江是什么?在你抬头望向丽江蓝天的日子里,在你懊恼着丽江冬天早晨很冷的时候,在你走在古城巷道拐弯的瞬间,在你耳边响起酒吧街的夜夜笙歌时……我知道这样的你们都很骄傲,因为你们走在丽江——那个人人艳羡的小镇。  不需要太多的思考,我们就能知道丽江是什么,那是一种感觉,一种潜藏的意识。到过
期刊
时间会更换走一切最初的模样。包括结婚的模样。  2007年的丽江,一米阳光,玉龙第三国,是传说。婚礼因此而神秘,但那是不久的从前,如今,面纱下面的样子不再令人们那么地难以捉摸。约摸记得彼时新娘穿一套嫣红的裙装,没有婚纱,是很朴实的红色,但有最美的表情。亲朋好友又背又拎又扛地去新郎家送嫁妆,没有电视机,没有洗衣机,没有电脑……有的只是可以容下很多衣服和琐碎物品的木制大柜子、铜制物什、皮箱,有最多最多
期刊
时光荏苒,“摩梭”被遗忘在山的那边。五零年代中国的民族大调查时期,专家学者探访了这个被遗忘的王国,从此,这里被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民族学家和人类学家称为“地球上最后一个母系王国”。  这个王国的人们生活在金沙江台地、永宁盆地、蒗渠坝子和美丽的泸沽湖畔。泸沽湖,面积50多平方公里,海拔2690米,平均水深45米,透明度12米;湖中5个全岛,3个半岛和1个海堤连岛。每每晨曦刚刚露出,湖面好像染上了一层
期刊
傈僳族是云南特有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滇西北,依照服饰的色彩分为白傈僳、黑傈僳和花傈僳三大支系。他们的生产生活和婚恋习俗大致相同,这里讲述的是丽江市华坪县花傈僳的婚礼习俗。  花傈僳是非常纯朴也非常浪漫的民族,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干什么,都会有歌声相伴。因此,花傈僳青年男女的爱情也多半是从歌声开始的,被称为“歌为媒”。然后,一步步升华,最后双双走向婚姻的殿堂。  傈僳人家居住分散,青年人一般多在喜
期刊
永胜县地处滇西北中部,被金沙江环绕,是自秦汉以来历史上民族大迁徙的走廊,又是茶马古道的重镇。永胜历史悠久,渊远流长,以历史文化名邦享誉于世,是多民族杂居的县份。  他留人,是彝族的一个独特的支系,主要聚居在六德傈僳族彝族乡,现有人口4500人,由于种种原因,至今仍披着神秘的面纱。诸如众口一词的祖籍来历,却又似是而非;曾经有过辉煌而在十九世纪毁于战火的古城堡,其始末尚难说清;令人叹为观止的大碑林,被
期刊
有一句纳西话叫“达娃纳西努”,意思是说纳西人一到腊月就疯了,因为忙着办年货呢。纳西族一般都在农历的冬月里就已经将年猪杀好,最少也是两头,猪肉一直要吃到年后四五月份,因了丽江的天气并不会变坏,有些山区的甚至杀三四头,这样,整年都有了肉吃。  和三叔是今年第三次杀猪了。年初的时候,三叔的小儿子娶了媳妇,冬月里又杀了两头,现在杀的是另外的两头。三叔家猪圈里还有一头母猪,另外有四头还有两个月就可出栏,而母
期刊
当地人从来不进酒吧,很难想象一位大研镇的老鞋匠或者祖母坐在里面,端着一杯咖啡会有什么风度。曾经强横地立在大研镇中心的一栋七十年代建筑的丑陋的大楼已经被拆掉,那里将改成一个花园。大研镇正在被另一种东西冠冕堂皇地侵蚀,这种东西就叫旅游,它一旦过度,仅仅是从经济效益来考虑,其作用不会亚于昔日那些丑陋的生戳进大研镇的建筑和工厂。到处是旅游商店、古董店。一种东巴文字刻盘正在流行,许多房间里坐着的不再是正在打
期刊
1992年3月,在丽江县石鼓镇格子行政村,当地村民在整修公路时挖出一块久埋于地下的古代石碑,石碑由藏文碑文、“臣服图”、碑饰及动物图等几部分组成。后由当时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博物馆(现为丽江市博物院)收藏。1995年12月,经国家文物鉴定组鉴定,此碑被定为唐代碑刻,属国家一级文物。经文物专家考证,按碑上的藏文及内容,我们把此碑称之为“吐蕃碑”。  吐蕃碑碑质为层岩石,碑质坚硬,高209厘米,宽88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