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弄清本节的框架
首先,我们把本节的内容通读一遍,能理解则理解,不能理解也往下进行,然后我们要理清本节的内容讲了写什么,抽身于教材外从整体上看。比如,集合第一节读完后知道主要讲三个方面:一个是元素与集合的概念;一个是元素与集合的关系表示;一个是常见的集合表示。这就如同读语文一样,先了解大致的内容、框架,然后才能在此框架中研究,否则漫无目的,头脑内一片空白,一点收获也没有。通过框架能学会阅读的基本入门方略。这一过程可以指导学生用结构图或列表等方法来弄清内部及结构。
二、逐步理解、掌握教材(框架)中的内容
数学教材中内容不外乎概念、定理、公理、法则、公式以及举例这些内容。下面我分别讲述理解上述内容的阅读方法。
1.概念和定义的理解
首先弄清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从生活事例,从数学现实等方面进行联系、思考。比如集合这个概念它是为了叙述、研究某一些共性的数、形、实体而引入的,有了它就很方便说、写一些数学上研究的数、点的集合,就可以研究集合内部、集合之间的关系。
其次弄清概念的内含,即它“是什么”,这个理解可以从正面理解的分析它的用词,以及进一步研究它的性质,深化对概念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从实例中、生活中举例取得感性知识。这个例子,要从正确的一面和错误的一面去举、去感受。比如集合的概念,通过正反例子对比。例如“大于的所有的数”与“的所有近似数”。就可以使学生对集合这个概念了解的更形象,有时虽然说不出,但能感受。当然例子举的要全面一些。课本上一般举的比较全面,但不是很适合所在的环境,教师可以再举一些例子,增加一些新的感受。这也为研究概念的性质打下基础。象上面说的集合的例子,正反面都可以让学生举一些。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联想、归纳、概括和抽象能力。再次是研究“怎么用”。课本所给的概念都有它的用途,有时用处不仅是现在用,以后能用,有时还能改变以前的。比如集合的出现,以前的不等式、方程的解都可以用它来表示。学生要思考课本上本节的内容的如何用。先要模仿,然后在模仿的基础上理解和迁移应用。比如集合的表示方法就是例子之一。
最后联想相关的概念,以相互促进理解。比如,学习立体几何的二面角、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可以联想平面角、从而抽象出共同之处是转化为平面角,从中也可以体会转化思想的应用。
2.定理,公式,(法则)
首先定理、公式的产生基本上都是为了研究公式所研究的内容而服务的,只不过不同的公式、定理,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可能不一样,教师对公式发生、发展过程都必须了解清楚,然后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探索这个过程。学生的能力,资料有限,这些内容须经过教师导入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自我发现的欲望,在探索中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比如,二项式定理可从求解感受,然后学生归纳,发现规律;等比数列,等差数列等都可以设置感性的过程让学生从中受启发。对定理本身的理解,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
(a)分析定理中的已知要素及解决什么问题。比如,二项式定理从形式上有三个量,从形式右边上看有从左右关系上看为不变量,然后在研究的变化及意义,他能解决的是把二项转化为一项的和,用来展开二项研究二项的。
(b)仔细研究证明过程,从中吸收思想方法、思路及策略经验,体会课本上不同的定理公式推导中用的方法。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推导,实际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然而学生在研究二次函数的时候数形结合的意识不强,其中一个原因是看书时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当问题一加深,学生就感觉无法下手.作为教师要训练学生把注意力放在过程中,不能视过程而不见,一带而过。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仔细阅读推理过程,让学生讨论用了什么方法,有什么好处,再提出一些逆向较难的问题。
(c)注意体会公式的应用条件及应用范围
每一个定理、公式都是研究某一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它有一定的使用范围,我们要从阅读中体会这些应用条件和范围,从中得出一些经验体会。比如,三垂线定理应用条件关键是有没有线垂面,如果没有能否变化出这条件。在教学中除了课本的例子以外,可以让学生编一些题目,也可以在课本例子的基础上进行变化、变形,由此来提高学生对定理、公式应用的经验与体会。当然有一些定理、公式要逐步认识的,不是一下子就可以认识到位的,就象三垂线定理就要经常回顾与总结。
(d)注意定理、公式的变形与拓展
有些定理、公式是可以拓展应用的。比如,正余弦定理可以变形应用;三角中的许多公式也可以进行变形应用。如半角公式可以变形为“降幂公式”。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拓展,也可以在阅读练习中自己试着去变形公式,能更好地解答问题。如分式不等式的求解可以拓展出求高次不等式的一般方法,也可以通过数形结合拓展出求高次不等式的数轴标根法;
(3)例题
例题是所学内容的应用举例。它既有内容的应用意识,也有巩固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作用。看例题要求学生先自己做,然后对比,从中可以学习自己思维的严密性与逻辑推理能力,也能看出自己书写的规范性,找出差距,然后解决。
首先,我们把本节的内容通读一遍,能理解则理解,不能理解也往下进行,然后我们要理清本节的内容讲了写什么,抽身于教材外从整体上看。比如,集合第一节读完后知道主要讲三个方面:一个是元素与集合的概念;一个是元素与集合的关系表示;一个是常见的集合表示。这就如同读语文一样,先了解大致的内容、框架,然后才能在此框架中研究,否则漫无目的,头脑内一片空白,一点收获也没有。通过框架能学会阅读的基本入门方略。这一过程可以指导学生用结构图或列表等方法来弄清内部及结构。
二、逐步理解、掌握教材(框架)中的内容
数学教材中内容不外乎概念、定理、公理、法则、公式以及举例这些内容。下面我分别讲述理解上述内容的阅读方法。
1.概念和定义的理解
首先弄清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从生活事例,从数学现实等方面进行联系、思考。比如集合这个概念它是为了叙述、研究某一些共性的数、形、实体而引入的,有了它就很方便说、写一些数学上研究的数、点的集合,就可以研究集合内部、集合之间的关系。
其次弄清概念的内含,即它“是什么”,这个理解可以从正面理解的分析它的用词,以及进一步研究它的性质,深化对概念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从实例中、生活中举例取得感性知识。这个例子,要从正确的一面和错误的一面去举、去感受。比如集合的概念,通过正反例子对比。例如“大于的所有的数”与“的所有近似数”。就可以使学生对集合这个概念了解的更形象,有时虽然说不出,但能感受。当然例子举的要全面一些。课本上一般举的比较全面,但不是很适合所在的环境,教师可以再举一些例子,增加一些新的感受。这也为研究概念的性质打下基础。象上面说的集合的例子,正反面都可以让学生举一些。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联想、归纳、概括和抽象能力。再次是研究“怎么用”。课本所给的概念都有它的用途,有时用处不仅是现在用,以后能用,有时还能改变以前的。比如集合的出现,以前的不等式、方程的解都可以用它来表示。学生要思考课本上本节的内容的如何用。先要模仿,然后在模仿的基础上理解和迁移应用。比如集合的表示方法就是例子之一。
最后联想相关的概念,以相互促进理解。比如,学习立体几何的二面角、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可以联想平面角、从而抽象出共同之处是转化为平面角,从中也可以体会转化思想的应用。
2.定理,公式,(法则)
首先定理、公式的产生基本上都是为了研究公式所研究的内容而服务的,只不过不同的公式、定理,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可能不一样,教师对公式发生、发展过程都必须了解清楚,然后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探索这个过程。学生的能力,资料有限,这些内容须经过教师导入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自我发现的欲望,在探索中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比如,二项式定理可从求解感受,然后学生归纳,发现规律;等比数列,等差数列等都可以设置感性的过程让学生从中受启发。对定理本身的理解,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
(a)分析定理中的已知要素及解决什么问题。比如,二项式定理从形式上有三个量,从形式右边上看有从左右关系上看为不变量,然后在研究的变化及意义,他能解决的是把二项转化为一项的和,用来展开二项研究二项的。
(b)仔细研究证明过程,从中吸收思想方法、思路及策略经验,体会课本上不同的定理公式推导中用的方法。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推导,实际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然而学生在研究二次函数的时候数形结合的意识不强,其中一个原因是看书时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当问题一加深,学生就感觉无法下手.作为教师要训练学生把注意力放在过程中,不能视过程而不见,一带而过。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仔细阅读推理过程,让学生讨论用了什么方法,有什么好处,再提出一些逆向较难的问题。
(c)注意体会公式的应用条件及应用范围
每一个定理、公式都是研究某一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它有一定的使用范围,我们要从阅读中体会这些应用条件和范围,从中得出一些经验体会。比如,三垂线定理应用条件关键是有没有线垂面,如果没有能否变化出这条件。在教学中除了课本的例子以外,可以让学生编一些题目,也可以在课本例子的基础上进行变化、变形,由此来提高学生对定理、公式应用的经验与体会。当然有一些定理、公式要逐步认识的,不是一下子就可以认识到位的,就象三垂线定理就要经常回顾与总结。
(d)注意定理、公式的变形与拓展
有些定理、公式是可以拓展应用的。比如,正余弦定理可以变形应用;三角中的许多公式也可以进行变形应用。如半角公式可以变形为“降幂公式”。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拓展,也可以在阅读练习中自己试着去变形公式,能更好地解答问题。如分式不等式的求解可以拓展出求高次不等式的一般方法,也可以通过数形结合拓展出求高次不等式的数轴标根法;
(3)例题
例题是所学内容的应用举例。它既有内容的应用意识,也有巩固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作用。看例题要求学生先自己做,然后对比,从中可以学习自己思维的严密性与逻辑推理能力,也能看出自己书写的规范性,找出差距,然后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