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历来被排斥在女性主义作家之外,原因多少在于她的中国题材小说作品中所体现的模糊性及不确定性;但是她的非小说作品中却清晰地阐释了其女性主义思想的发展脉络,其中有些观点不仅与其同时期的著名的女性主义者是一致的,甚至具有很高的前瞻性。
关键词:赛珍珠 女性主义 美国女性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赛珍珠(Pearl S. Buck,1892—1973)“由于她对中国农民生活所作的丰富而生动的史诗般地描述,以及她传记方面的杰作”,在1938年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折桂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她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形象生动、个性各异的中国女性角色,但令人费解的是,这样一位致力于两性问题和女性命运书写的作家,却一直被排斥在女性主义文学之外。那么赛珍珠有无称为女性主义作家的资格呢?她有哪些女性主义思想呢?她的观点与公认的同时代的女性主义者有着怎样的联系呢?本文将对这些问题逐一加以分析和探讨。
一 赛珍珠女性主义思想的来源、萌芽、发展过程
从小生长在中国的“白色,小而干净的长老会美国世界”,赛珍珠很早就隐约意识到女性的卑微地位。她回忆道:“传教士公墓里葬有好多传教士的妻子们,我记得在长江旁有一个黑色的杆状墓碑,下面葬有一个老传教士,四周葬着他的三个妻子和七个子女。但是却只有他的坟上有墓碑。”
或许是由于童年阴影,赛珍珠的父亲受圣保罗的教条影响颇深而不厌恶女性,认为妻子对他来说,只要能够守住他的家,生儿育女,等待他的需求就足够了。赛珍珠目睹母亲作为女人的痛苦,并断言:“我痛恨圣保罗,所有真正的女性都必须恨他,我想,正是由于他在过去如此对待类似我母亲这样的女人,那些自尊自由的女人才会痛恨她们的女性特质。”与此同时,她有很多接触中国妇女的机会,中国女性所经历的痛苦与磨难烙印在她的脑海里,这样的经历为赛珍珠日后对于女性问题的思考埋下了种子。
17岁时,赛珍珠回到美国,在伦道夫·梅肯学院学习心理学,在四年的孤独生活中,她并没有意识到她将从中受益多少,却也意识到这所女子学院为她提供了更加公平地审视男女关系的平台。由于母亲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赛珍珠被迫又回到了中国。几年后,她不顾父母的反对,坚持嫁给了与自己的个性、背景和兴趣迥异的布克,但在婚后不久,她却悲哀地意识到她的婚姻是个失败。虽然她认为丈夫的工作是无用而荒谬的,但她知道作为聪明女人,记得一定不能在男人面前显示出对他的怀疑。她也道出了众多女性作家的共同诉求:“假如我是男人,我就能在闲暇之余写书,受到妻子、秘书和各种服务人员的庇护。但作为一个女人,我必须在工作和家务中不断挣扎”。她的第一次婚姻使她尝尽了许多女性所经历的那种无法形容的痛苦,使她越来越渴望能实现男女平等。
赛珍珠在1934年回到美国,但她很快就意识到之前对美国女性的看法过于乌托邦了。早在20世纪30年代,赛珍珠就开始对美国女性问题写了一系列的散文。她毫不留情地批评了一些美国女性的自我放纵,懒惰与肤浅。她创造了一个新词——“火药女性”——这些女性往往受过良好教育,却毫无建树。她呼吁“火药女性”应卸下“那些被迫承受某些‘特权’的负担”,然后利用她们的智慧和勤奋为社会做出贡献,并重申,“家庭需要男人,外面的世界也需要女人”。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赛珍珠看来,女性解放事业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女性如何评价自己。与众多女性主义者一样,赛珍珠否认男人生来就比女性更聪明能干,坚信“脑容量、能力和天赋是因人而异而非因性别”。
作为一个善于思考的人,赛珍珠坚决反对“全国美国女性参政权协会”曾断言的,女性之所以理应拥有投票权是因为她们比男人更好,更纯净,更高尚。在她眼里,女性应该像男人一样把自己视为人类,因而难免会犯错。赛珍珠认为,“女性应该有投票权不是因为她们更好或是有净化作用,而是因为她们理应拥有”,女人“出于与男人们同样的原因而喜欢政治,因为它是一个令人兴奋的肮脏的游戏”。
赛珍珠看穿了男人要求女性充当完美的天使的虚伪性。她教导美国女性对一切特权说不,那是男人的虚情假意,本质上是不平等的体现。美国女性虽然受过更好的教育,却满足于所谓的精神优势,整天游手好闲,嫉妒空虚,她们根本不能帮助“她们的男人”,并且“她们生活的异乎寻常地与男人的生活以及国家的工作分开”。赛珍珠坚持,“真正的女性是不会失去她的女性气质的;不管她在做什么,她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语和每一个行动都是女性的”。
赛珍珠对女性教育也有独特的看法。她认为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美国女性将自己禁锢在家庭之中,是“社交白痴”。赛珍珠认为男性和女性需要“一种新的教育,其目的是用于消除男女之间的隔阂的并将两者视为平等的男女教育”,应该根据男生和女生的生物学年龄进行分班,这样他们能最亲密,并最能够理解对方。
赛珍珠认为,嫉妒和纷争是女性解放的巨大障碍。一方面,赛珍珠认为:“女性发展的真正障碍是那些不会思考的女性,她们更倾向于生活在真空中。她们妄图将她们的同性往下拉,而不是以姐妹的身份并肩作战”。另一方面,赛珍珠认为,一些女性活该受到其他同性的敌视,因为她们很自私地享受着斗争带来的胜利,却不用她们的成功将其他女性带往更好,更高的地方。赛珍珠建议:“女性必须互相帮助,最重要的是必须自信。然后,她们才会彼此信任,互帮互助”。
女性主义者对于女性作为母亲的特殊责任之一问题有很大的分歧。而赛珍珠认为,女性必须承担对子女的责任。她警告说:女性千万不可在追求平等的过程中削弱对家庭和孩子的责任;真实的家庭生活的是个等边三角形——男人,女人和孩子,“这三者的完美均衡,及其相互关系的平衡组成了人类生活的实质”。
赛珍珠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女性问题的关注。1954年,她在自传中写道:“现在这一代年轻女性——即我所谓的‘火药女性’一辈的女儿们——与她们的母亲不同。她们几乎和维多利亚时期的女性一样恨嫁,期望丈夫养家,自己则生儿育女,不外出工作”。赛珍珠对此感到非常失望。在她看来,二战改变了的美国男性的头脑,军旅生活使他们认识到婚姻像财产一样不可或缺。这使得女性的状况更为堪忧。 令赛珍珠感到欣慰的是,美国女性及时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并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开始重新振作。在1971年第二版的《男与女》后记中,赛珍珠认为,那些“火药女性”正如她所预言的那样开始“爆发”;她赞扬了美国女性的进步,并同时期望那不是“一闪而逝”。她很高兴地看到“女性之间的嫉妒心弱了,更忠实于彼此了”。
二 赛珍珠的女性主义思想与其他女性主义者的相似之处
在很年轻的时候,赛珍珠已经体会到具有聪明才智的女性在家庭责任和自我实现之间取舍的痛苦。同为女性的她也深感空间和时间的自主权和经济来源独立性的重要性,并像伍尔夫一样对于自我实现过程中所遇到的外部干扰和阻碍颇有抱怨。她曾经说过,“正如勃朗特那样,好些女性的书是在客厅中完成的,周围全是其他的家庭成员。我承认我没有那么超脱。正如伍尔夫所坚持的,我有我自己的房间,但我的大门始终是敞开的”。她还指出,一个聪明的头脑如果“生在一个女人的身体里便注定不幸,即使在这个世界上最好的国家,女人的聪明才智还是会受到阻碍”。
身为一名成功女作家,赛珍珠依旧发现:“在任何领域的女性艺术工作者无论她们工作多么认真,都无法受到如同男性一般的重视。事实是,她们往往很流行,但算不上艺术家”。和伍尔夫一样,赛珍珠感受到作为女人和作家之间的冲突:“我将我自己尽可能的分割成不同的两部分,一部分是女人,另一部分是艺术家,后者和我的性别无关”。赛珍珠嘲笑了当今时代愚蠢的“屋中天使”,并揭露了维多利亚女性特权的虚伪。这一观点恰好契合了伍尔夫在1942年写的《女性的职业》中“杀死屋中的天使”的观点。
在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1949)——这本被誉为“女性解放运动的《圣经》”中也不难找到与赛珍珠相似的观点。在这本书中,波伏娃细述了女性是如何贬低为男性的被动对象的。波伏娃与赛珍珠异口同声地指出关于女性气质错误的认识会困扰女性的解放,认为其实根本没有女性气质这回事,波伏娃认为:“女性为了实现她所要求的女性气质,她必须使自己成为对象和猎物,也就是说,她必须放弃她的自主权”;赛珍珠敦促女性摆脱男性强加给她们的所谓“真女人”的想法,希望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消除两者之间的对立而有所改变。因此,波伏娃强调“解放女性就是拒绝她和男性之间的对立关系,并不是将男性完全否定在外;女性既是独立存在的,同时也将继续为男性而存在;男性和女性各自承认对方,并各自为对方而存在……为了获得最高的胜利,有一点是必须的,即男性和女性应该通过其自然分化进一步确定他们间的‘兄弟情谊’”;而赛珍珠呼吁通过建立其男性和女性的同伴关系,来实现各自的自我实现。由此可见,两者有关两性关系和女性自我认识等方面的观点异常默契。
赛珍珠断言:“我不相信男女间有任何重要的区别——这种区别不会比两名女性或是两名男性间各自的区别大”;她认为许多女性有能力与男性并肩工作,但“社会传统却反对她这么做”。她的这一观点无疑是比被誉为“美国女性主义批评最有名的母亲”凯特·米利特在她的代表作《性别政治》(1970)中的观点提早了近三十年。
《女性的奥秘》,这本被认为是“开启一个女性主义实践和理论新时代的”的书中有很多思想,“已被赛珍珠信奉了几十年”。在它出版二十五年之前,赛珍珠就曾批评那些懒惰,享受过多特权并缺乏动力的中产阶级女性,批评她们除了对时尚新闻外,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敦促她们尽可能的多学习并学以致用,报效社会。弗里丹也重申了赛珍珠有关“女性气质”的看法,她称之为“女性奥秘”。弗里丹和赛珍珠一样,也指出男性让女性享受所谓“特权”以及让女性相信自己比男性更高尚的真实用意。弗里丹坚称,只有将“女性奥秘”的错误意识去除,女性才能发现真实的自己,取得在家庭、爱情和事业上的成功,这也恰恰是赛珍珠的期望。
身为女性,赛珍珠本人亲历了同时代女性的痛苦与艰难;身为作家,正如和她同时代及后来的女性主义者一样,赛珍珠以代言人的身份说出了女性在压迫下的痛苦和对自由和平等的渴望,并带领女性实现解放。赛珍珠的很多公众见解和个人选择都与很多前期的女性主义者的观点一致,她的一些观点甚至比后期女性主义者提前很多。可以说,赛珍珠是一名名副其实的女性主义先锋。
参考文献:
[1] 佩尔·哈尔斯特龙,裕康译:《授奖词》,刘龙主编:《赛珍珠研究》,云南出版社,1992年版。
[2] Buck,Pearl S.My Several Worlds[M].New York:The John Day Company,1954.
[3] Buck,Pearl S.Of Men and Women[M].New York:The John Day Company,1971.
[4] Stirling,Nora.Pearl Buck:A Woman in Conflict[M].New Jersey:New Century Publishers,Inc.,1983.
[5] Buck,Pearl S.To My Daughters,with Love[M].New York:The John Day Company,1949.
[6] 彼得·康,刘海平等译:《赛珍珠传》,漓江出版社,1996年版。
[7] Buck,Pearl S.A Bridge for Passing[M].New York:Pocket Books,1962年版。
[8] 弗吉尼亚·伍尔夫,贾辉丰译:《一间自己的房》,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9] 西蒙·德·波伏娃,陶铁柱译:《第二性》,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版。
[10] 贝蒂·弗里丹,程锡鳞译:《女性的奥秘》,北方文艺出版社,1963年版。
作者简介:周敏,女,1980—,江苏常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工作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赛珍珠 女性主义 美国女性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赛珍珠(Pearl S. Buck,1892—1973)“由于她对中国农民生活所作的丰富而生动的史诗般地描述,以及她传记方面的杰作”,在1938年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折桂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她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形象生动、个性各异的中国女性角色,但令人费解的是,这样一位致力于两性问题和女性命运书写的作家,却一直被排斥在女性主义文学之外。那么赛珍珠有无称为女性主义作家的资格呢?她有哪些女性主义思想呢?她的观点与公认的同时代的女性主义者有着怎样的联系呢?本文将对这些问题逐一加以分析和探讨。
一 赛珍珠女性主义思想的来源、萌芽、发展过程
从小生长在中国的“白色,小而干净的长老会美国世界”,赛珍珠很早就隐约意识到女性的卑微地位。她回忆道:“传教士公墓里葬有好多传教士的妻子们,我记得在长江旁有一个黑色的杆状墓碑,下面葬有一个老传教士,四周葬着他的三个妻子和七个子女。但是却只有他的坟上有墓碑。”
或许是由于童年阴影,赛珍珠的父亲受圣保罗的教条影响颇深而不厌恶女性,认为妻子对他来说,只要能够守住他的家,生儿育女,等待他的需求就足够了。赛珍珠目睹母亲作为女人的痛苦,并断言:“我痛恨圣保罗,所有真正的女性都必须恨他,我想,正是由于他在过去如此对待类似我母亲这样的女人,那些自尊自由的女人才会痛恨她们的女性特质。”与此同时,她有很多接触中国妇女的机会,中国女性所经历的痛苦与磨难烙印在她的脑海里,这样的经历为赛珍珠日后对于女性问题的思考埋下了种子。
17岁时,赛珍珠回到美国,在伦道夫·梅肯学院学习心理学,在四年的孤独生活中,她并没有意识到她将从中受益多少,却也意识到这所女子学院为她提供了更加公平地审视男女关系的平台。由于母亲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赛珍珠被迫又回到了中国。几年后,她不顾父母的反对,坚持嫁给了与自己的个性、背景和兴趣迥异的布克,但在婚后不久,她却悲哀地意识到她的婚姻是个失败。虽然她认为丈夫的工作是无用而荒谬的,但她知道作为聪明女人,记得一定不能在男人面前显示出对他的怀疑。她也道出了众多女性作家的共同诉求:“假如我是男人,我就能在闲暇之余写书,受到妻子、秘书和各种服务人员的庇护。但作为一个女人,我必须在工作和家务中不断挣扎”。她的第一次婚姻使她尝尽了许多女性所经历的那种无法形容的痛苦,使她越来越渴望能实现男女平等。
赛珍珠在1934年回到美国,但她很快就意识到之前对美国女性的看法过于乌托邦了。早在20世纪30年代,赛珍珠就开始对美国女性问题写了一系列的散文。她毫不留情地批评了一些美国女性的自我放纵,懒惰与肤浅。她创造了一个新词——“火药女性”——这些女性往往受过良好教育,却毫无建树。她呼吁“火药女性”应卸下“那些被迫承受某些‘特权’的负担”,然后利用她们的智慧和勤奋为社会做出贡献,并重申,“家庭需要男人,外面的世界也需要女人”。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赛珍珠看来,女性解放事业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女性如何评价自己。与众多女性主义者一样,赛珍珠否认男人生来就比女性更聪明能干,坚信“脑容量、能力和天赋是因人而异而非因性别”。
作为一个善于思考的人,赛珍珠坚决反对“全国美国女性参政权协会”曾断言的,女性之所以理应拥有投票权是因为她们比男人更好,更纯净,更高尚。在她眼里,女性应该像男人一样把自己视为人类,因而难免会犯错。赛珍珠认为,“女性应该有投票权不是因为她们更好或是有净化作用,而是因为她们理应拥有”,女人“出于与男人们同样的原因而喜欢政治,因为它是一个令人兴奋的肮脏的游戏”。
赛珍珠看穿了男人要求女性充当完美的天使的虚伪性。她教导美国女性对一切特权说不,那是男人的虚情假意,本质上是不平等的体现。美国女性虽然受过更好的教育,却满足于所谓的精神优势,整天游手好闲,嫉妒空虚,她们根本不能帮助“她们的男人”,并且“她们生活的异乎寻常地与男人的生活以及国家的工作分开”。赛珍珠坚持,“真正的女性是不会失去她的女性气质的;不管她在做什么,她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语和每一个行动都是女性的”。
赛珍珠对女性教育也有独特的看法。她认为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美国女性将自己禁锢在家庭之中,是“社交白痴”。赛珍珠认为男性和女性需要“一种新的教育,其目的是用于消除男女之间的隔阂的并将两者视为平等的男女教育”,应该根据男生和女生的生物学年龄进行分班,这样他们能最亲密,并最能够理解对方。
赛珍珠认为,嫉妒和纷争是女性解放的巨大障碍。一方面,赛珍珠认为:“女性发展的真正障碍是那些不会思考的女性,她们更倾向于生活在真空中。她们妄图将她们的同性往下拉,而不是以姐妹的身份并肩作战”。另一方面,赛珍珠认为,一些女性活该受到其他同性的敌视,因为她们很自私地享受着斗争带来的胜利,却不用她们的成功将其他女性带往更好,更高的地方。赛珍珠建议:“女性必须互相帮助,最重要的是必须自信。然后,她们才会彼此信任,互帮互助”。
女性主义者对于女性作为母亲的特殊责任之一问题有很大的分歧。而赛珍珠认为,女性必须承担对子女的责任。她警告说:女性千万不可在追求平等的过程中削弱对家庭和孩子的责任;真实的家庭生活的是个等边三角形——男人,女人和孩子,“这三者的完美均衡,及其相互关系的平衡组成了人类生活的实质”。
赛珍珠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女性问题的关注。1954年,她在自传中写道:“现在这一代年轻女性——即我所谓的‘火药女性’一辈的女儿们——与她们的母亲不同。她们几乎和维多利亚时期的女性一样恨嫁,期望丈夫养家,自己则生儿育女,不外出工作”。赛珍珠对此感到非常失望。在她看来,二战改变了的美国男性的头脑,军旅生活使他们认识到婚姻像财产一样不可或缺。这使得女性的状况更为堪忧。 令赛珍珠感到欣慰的是,美国女性及时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并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开始重新振作。在1971年第二版的《男与女》后记中,赛珍珠认为,那些“火药女性”正如她所预言的那样开始“爆发”;她赞扬了美国女性的进步,并同时期望那不是“一闪而逝”。她很高兴地看到“女性之间的嫉妒心弱了,更忠实于彼此了”。
二 赛珍珠的女性主义思想与其他女性主义者的相似之处
在很年轻的时候,赛珍珠已经体会到具有聪明才智的女性在家庭责任和自我实现之间取舍的痛苦。同为女性的她也深感空间和时间的自主权和经济来源独立性的重要性,并像伍尔夫一样对于自我实现过程中所遇到的外部干扰和阻碍颇有抱怨。她曾经说过,“正如勃朗特那样,好些女性的书是在客厅中完成的,周围全是其他的家庭成员。我承认我没有那么超脱。正如伍尔夫所坚持的,我有我自己的房间,但我的大门始终是敞开的”。她还指出,一个聪明的头脑如果“生在一个女人的身体里便注定不幸,即使在这个世界上最好的国家,女人的聪明才智还是会受到阻碍”。
身为一名成功女作家,赛珍珠依旧发现:“在任何领域的女性艺术工作者无论她们工作多么认真,都无法受到如同男性一般的重视。事实是,她们往往很流行,但算不上艺术家”。和伍尔夫一样,赛珍珠感受到作为女人和作家之间的冲突:“我将我自己尽可能的分割成不同的两部分,一部分是女人,另一部分是艺术家,后者和我的性别无关”。赛珍珠嘲笑了当今时代愚蠢的“屋中天使”,并揭露了维多利亚女性特权的虚伪。这一观点恰好契合了伍尔夫在1942年写的《女性的职业》中“杀死屋中的天使”的观点。
在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1949)——这本被誉为“女性解放运动的《圣经》”中也不难找到与赛珍珠相似的观点。在这本书中,波伏娃细述了女性是如何贬低为男性的被动对象的。波伏娃与赛珍珠异口同声地指出关于女性气质错误的认识会困扰女性的解放,认为其实根本没有女性气质这回事,波伏娃认为:“女性为了实现她所要求的女性气质,她必须使自己成为对象和猎物,也就是说,她必须放弃她的自主权”;赛珍珠敦促女性摆脱男性强加给她们的所谓“真女人”的想法,希望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消除两者之间的对立而有所改变。因此,波伏娃强调“解放女性就是拒绝她和男性之间的对立关系,并不是将男性完全否定在外;女性既是独立存在的,同时也将继续为男性而存在;男性和女性各自承认对方,并各自为对方而存在……为了获得最高的胜利,有一点是必须的,即男性和女性应该通过其自然分化进一步确定他们间的‘兄弟情谊’”;而赛珍珠呼吁通过建立其男性和女性的同伴关系,来实现各自的自我实现。由此可见,两者有关两性关系和女性自我认识等方面的观点异常默契。
赛珍珠断言:“我不相信男女间有任何重要的区别——这种区别不会比两名女性或是两名男性间各自的区别大”;她认为许多女性有能力与男性并肩工作,但“社会传统却反对她这么做”。她的这一观点无疑是比被誉为“美国女性主义批评最有名的母亲”凯特·米利特在她的代表作《性别政治》(1970)中的观点提早了近三十年。
《女性的奥秘》,这本被认为是“开启一个女性主义实践和理论新时代的”的书中有很多思想,“已被赛珍珠信奉了几十年”。在它出版二十五年之前,赛珍珠就曾批评那些懒惰,享受过多特权并缺乏动力的中产阶级女性,批评她们除了对时尚新闻外,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敦促她们尽可能的多学习并学以致用,报效社会。弗里丹也重申了赛珍珠有关“女性气质”的看法,她称之为“女性奥秘”。弗里丹和赛珍珠一样,也指出男性让女性享受所谓“特权”以及让女性相信自己比男性更高尚的真实用意。弗里丹坚称,只有将“女性奥秘”的错误意识去除,女性才能发现真实的自己,取得在家庭、爱情和事业上的成功,这也恰恰是赛珍珠的期望。
身为女性,赛珍珠本人亲历了同时代女性的痛苦与艰难;身为作家,正如和她同时代及后来的女性主义者一样,赛珍珠以代言人的身份说出了女性在压迫下的痛苦和对自由和平等的渴望,并带领女性实现解放。赛珍珠的很多公众见解和个人选择都与很多前期的女性主义者的观点一致,她的一些观点甚至比后期女性主义者提前很多。可以说,赛珍珠是一名名副其实的女性主义先锋。
参考文献:
[1] 佩尔·哈尔斯特龙,裕康译:《授奖词》,刘龙主编:《赛珍珠研究》,云南出版社,1992年版。
[2] Buck,Pearl S.My Several Worlds[M].New York:The John Day Company,1954.
[3] Buck,Pearl S.Of Men and Women[M].New York:The John Day Company,1971.
[4] Stirling,Nora.Pearl Buck:A Woman in Conflict[M].New Jersey:New Century Publishers,Inc.,1983.
[5] Buck,Pearl S.To My Daughters,with Love[M].New York:The John Day Company,1949.
[6] 彼得·康,刘海平等译:《赛珍珠传》,漓江出版社,1996年版。
[7] Buck,Pearl S.A Bridge for Passing[M].New York:Pocket Books,1962年版。
[8] 弗吉尼亚·伍尔夫,贾辉丰译:《一间自己的房》,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9] 西蒙·德·波伏娃,陶铁柱译:《第二性》,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版。
[10] 贝蒂·弗里丹,程锡鳞译:《女性的奥秘》,北方文艺出版社,1963年版。
作者简介:周敏,女,1980—,江苏常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工作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