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袍换只为护国安定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oveyouguor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禅位在尧舜禹时代,是美谈,是盛举。那时,帝王年老了,觉得自己精力不行了,就找一个能力好的、深得民望、智力出众的,将帝王之位传给对方,这样能够让自己的美政继续进行。这是百姓的幸运、民族的幸运,也是国家的幸运、历史的幸运。在大理,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而且,皇帝禅位,黄袍换袈裟,去当了和尚。其中秉义皇帝段素隆最具代表性。
  段素隆接掌大位前,大力皇帝即宣肃帝段素廉有个儿子,名叫阿统。这人什么坏事都做,最主要的是,“公然白日宣淫”。段素廉很生气,于是和大臣高相国商量,将阿统关押起来,每日只从墙洞给他塞一些饭食。阿统这样跋扈的人,什么时候受过这样的待遇,心里当然很窝火,于是病了,然后双脚一蹬就死了。
  段素廉还有近脉传人,名叫段素真,是阿统的儿子,也就是段素廉的孙子,可“素贞年幼”,还没有能力接管帝位。段素廉就将眼光扫向了家族子侄,最终选中侄子段素隆。
  《段氏传灯录》记载:“秉义,素廉侄,精武善文,深得素廉重任,做事慎重。”秉义是段素降称帝后的年号。也就是说,段素隆精通武艺,至于一阳指,还有六脉神剑,那是绝对不会的。但是,刀枪剑戟,轮动如飞,骑马射箭,是他的强项,文采也出众,下笔成文,锦绣满篇,云烟满纸。段素廉觉得,这个侄子能担当重任。于是,他和高相国商量,让段素廉做了太子。
  此时,大理权臣高氏的权力已很强大,“高氏相国世系”,已成为规则。
  在段素廉时代,高相国插手了两件事情,一是废黜阿统,另一件是确定段素隆做皇位继承人。由此可见,此时,高相国已经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权臣了,高氏已经在朝廷具有极重的分量。
  段素隆登基,是在1022年。他在位也就四年的时间,对一个政治人物而言,四年时间眨眼就过去了,不一定能做出明显的政绩。但是,史书上说,段素隆“日夜操于国事,段氏渐强”。在他的手里,大理国势继续攀升。还有一样也在暗睛改变,就是段氏皇权的力量在悄悄回升。
  有一事可以证明,段素隆非常得人心。换言之,他很可能在和高氏暗中进行角逐。角逐的方法,就是联合其他大臣,虚心待人,和大臣平易结交。也因为这样,他的威望超过了过去的几代皇帝,大臣们都纷纷靠拢他,以致后来,他禅位出家的时候,新任皇帝段素真急了,哀求他道: “阿叔精武,国中诸官,军将随叔出家,国中万一有事靠谁?”也就是说,大臣们都自愿抛弃富贵和权力,纷纷披着袈裟随他出家,大理国朝堂上,竟然出现权力真空。段素真担心这样一来,自己会成为光杆皇帝,敌人打米,无人抵御。
  段素隆如此高的人望和气场,是大理皇族的福气。如果继续这样,凭借着大臣们的支持,段素隆会慢慢将皇家丢失的权力再争取回来。高氏那种“主赏罚,政令皆出其门”的情形,也会一去不复返。
  这四年,大理国内外,一片风平浪静。但是,这四年里,大理朝廷内部一定是暗涛汹涌、激流翻滚。因为,一场争夺权力的斗争,正在一片平静中悄悄进行着。
  段素隆一步步走近大臣,走近民问,成为一个标准的亲民皇帝。大臣们则纷纷离开高氏相国的权力磁场,靠拢段素隆,进入他的政治磁场里。段素隆在睛睛行动,高氏相国也在行动着。他当然不可能亲自出手,那不是一个老牌政坛人物的做法,也不符合他的身份。他的做法就是找一个人做枪,刺向段素隆,让段素隆没有反击之力。这个人就是已经慢慢长大的段素真,當然,还有段素廉的皇后、段素真的祖母。
  这样,段素隆的夺权计划就中途夭折了,他不得不放弃,最终遁入空门。
  阿统死后,儿子段素真还很小,爹没有了,成了一个孤儿。这一点是段素廉和妻子的心病,也让他们内疚。这个孩子没爹,是自己一手造成的。从此,“素廉之妻抚统子素真”。祖母祖父对孙子本来就有一种天然的疼爱,再加上孩子父亲死了,还是死在自己的囚禁中,因此,段素廉夫妇对段素真更加疼爱。段素真很聪明,“幼警敏,识人意表”,很懂祖父祖母的心事,也很讨祖父祖母的欢心。
  段素廉死后,段素隆登基,执掌大理。
  四年在不知不觉中过去,段素真慢慢长大了。他想,如果自己的爹不被废黜,这个皇位迟早也是自己的。现在,这些都成了自己叔叔的,将来也一定是叔叔的儿子接班,掌管大理王朝。他的心中充满着不平衡。他的祖母心里也充满了不平衡,“怜素真不得立”,能够让人理解,这是亲情促使的,毕竟段素真是她一手带大的亲孙子。可是,接下来的事情就让人不理解了,这位老太太拿着这件事暗示高相国,想让段素真接管国君的位子。
  要知道,无论是囚禁阿统,还是扶立段素隆,高相国都是参入其中的,都是大力支持的。这点,段素廉的妻子是知道的。按照正常想法,此时,她最不应该去寻找的同盟,就是高相国。因为,按照逻辑推理,罢黜阿统的人就是阿统的政敌,就是阿统儿子段素真的政敌。段素真登基,能不报复吗?高相国即使是权臣,不怕报复,可是,那也得时时提防着,睡觉也得睁一只眼睛。
  可是,段素真的祖母去找了高相国,这说明,双方已经心有灵犀了,都找到了利益共同点,于是,联起手来。
  段素真有人在幕后支持,人前背后地散布怨言道:“吾父虽故,位当属孙,阿叔居之而国理何在?”段素隆听了一笑,当作小孩子的话。可是,一个人的出现逼迫他不得不退位,脱下帝服,穿上僧袍,走入寺庙。这个人就是高相国。
  这天,高相国悄悄来拜见段素隆,瞅着没人在场,告诉了段素隆一件事情,就是段素廉的妻子认为,段素隆应该知足了,应该将皇位禅让给段素真了。这是一种态度,是一种赤裸裸的逼官。
  高相国说这话的时候,就是在表明,我已经不支持你了,已经和段素真站在了同一阵线上。现在,何去何从,你自己选择吧。
  段素隆是什么样的人?当然听出高相国的言外之意了。他也清楚,高相国和自己摊牌了。四年前,他是支持自己当国君的;现在,他显然改变了主意,他感到了自己的威胁,想把自己剔除出局。而且,他的对手现在不是高相国一人,还有段素真,还有段素廉的妻子。他有翻本的机会,但是,那个机会将是用流血解决,很有可能会引发战争,引发战乱。尤其是骨肉相残,他不忍心看到。   于是,他決定禅位。他的禅位时间,是在1026年。
  段素隆禅位,做得光明磊落,从这点来看,他算得上一个英雄人物,襟怀坦白,没有阴谋,没有暗算。他将所有大臣召集起来,告诉大家: “吾受先帝之托,今阿真已懂事,将于六月还位阿真。”他说到做到,到了这一天,果然禅位,然后去了无为寺,出家为僧,法号梵通。
  同时,跟随他一起去的,有大批的文臣武将,所以,在《射雕英雄传》里,南帝有渔樵耕读四人,或是将军,或是都督,或是宰相,名称虽然不符合大理国官名,但是,这样的故事并非空穴来风,是有事实依据的。
  段素真见了很操心,拉着已经和自己化敌为友的叔叔的手哀求,让他留下一些得力的人,这样,敌人打来,也好应付。段素隆拒绝了,因为这些都是自己的心腹,怎么能留下来?但是,他答应了段素真,将来如果真的出现外敌入侵的事情,“许以和尚遇国有事,将效南诏扶国保民”。这样一来,段素真才放心了,登基称帝。
  段素隆走的时候,为什么要将自己的心腹带走,几乎让朝堂一空,他这样做究竟是在拆段素真的台,还是另有目的?
  这绝非拆台。他这样做是想将自己的心腹保护起来。在四年的帝王生涯中,这些人都投靠他,和高相国为敌。他在位的时候,高相国不能把这些人怎么样。但是,他禅位后,一切就很难说了。因为,这些人从某方面说,是段氏忠臣,是高氏夺权的拦路石。他将这些人带走,去做了和尚,跟自己在一起,高相国就是想下手,也没机会。
  从朝廷大局考虑,他也必须带走这些人。这样一群武士,武功娴熟,刀快剑利,铁血飞扬,再辅以段素隆的威望,还有禅位帝王的身份,是一股很强大的政治和军事力量:在平日,大家练武诵经,击鼓敲钟,做一个地道的和尚。在战争发生的时候,这些人就可以走上战场,成为将军,带着大理军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即使没有战争,处于和平时代,这些人也是一支震慑敌国的力量。这是次要的,最为主要的是,可以对高相国形成一种极其强大的震慑力:你最好不要有什么篡权夺位或者弑杀君主的举动,否则,我就不客气了。
  无为寺位于苍山兰峰东麓,就在大理都城旁边,如果要行动,那是指顾之间的事情,高相国甚至来不及调动外面的军队,这里的武僧就已经到了宫廷。所以,他等于是段素真的一支御林卫队,时时在保护着段素真。
  这支队伍还有一用,就是保护段素隆。
  段素隆做和尚后,“喜游学”,也是在游历江湖中,他遇见了另外一个武林高手——圆赞。圆赞是一个苦行僧,属于中原的金陵人,有很强的能力,“学瑜珈、唯识诸禅,间摹吴道书而得其神”,不但禅理高深,而且擅长书法,羊毫蘸墨,字画如钩。
  但段素隆最看重的不是这些,而是他的武功,“击技超群,而聘为武师,传技八百罗汉兵”。而且,圆赞的教导和训练,不是一天两天,而是进行了整整24年,这里的官员,还有他们的子弟,都跟着圆赞学习武艺,这些人都成了段素隆的部属。他们对外成为震慑敌对国家的力量,对内成为制衡高氏政权的力量。
  段素隆禅位了,但是,他没有放弃自己最初的志向,一直为着大理国的强大而努力,一直坚持着,虽然身在佛界,心却时时刻刻在大理宫廷。他答应段素真的话,即“遇国有事,将效南诏扶国保民”的诺言也一直履行着。
其他文献
娄水之东的太仓(今属江苏苏州)有一座精致优雅的“野鹿园”,居于其间的赵氏一族是宋代皇室的后裔,明朝高士赵宦(yi)光就出生在这座世代书香的园子中。  赵宦光的祖父是进士,父亲17岁就考取了诸生,后因不耐尘世浮华,做起了隐士。在父亲的教导下,赵宦光很小就开始学习四始六艺、古文奇字。但因为父亲对仕途并不在意,没有刻意让赵宦光专研四书五经,因此他这样的读书日子即便辛苦也有因心悦而学习的快乐。  时光穿过
1863年,莫泊桑13岁,母亲洛尔决定让他接受正规教育。由于长期过着近乎丧偶的生活,洛尔对孩子比较依赖,所以给莫泊桑选了离家最近的一所教会学校,同时也想让纪律严格的教会学校约束一下这个叛逆的孩子。  事与愿违,刚进学校,莫泊桑就感受到了强烈的压抑和拘束。学校纪律严苛,学生一犯错就要受罚。天主教的宗教节日和仪式极多,每年都有大量宗教活动,然而莫泊桑的父母都对宗教很淡漠,这些活动让他十分头疼。再加上学
在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中,明初名将胡大海是李逵一类的人物,鲁莽、不懂礼数、有杀人瘾。其实这些纯粹是对胡大海的想当然,正史中的胡大海其实是一员儒将。  一  元末天下大乱,九州鼎沸,各地义军纷纷举起刀枪,开始和元廷作战,这一方面固然是为了找条活路,另一方面也不乏一些枭雄想浑水摸鱼,成就帝业。朱元璋就是其中一个,他既属于前者,也属于后者。为此,他参加了义军,并在势力越来越大后摆脱了干岳父兼上司郭子兴,开
高考來了之名人版
期刊
在明朝一代,若论打黑力度最强的人,大概要数官员陈幼学了。陈幼学能成为打黑斗士,和当时的环境有关。万历登基四十多年,有三十多年不出宫,待在内廷,和妃子卿卿我我,以致“晏处深宫,纲纪废弛,君臣否隔”。也因此,整个大明一片乌烟瘴气。  1589年,陈幼学考中进士,去确山当知县,开始了他的“打黑”之路。他的治下有两个豪门大户,布政使刘浑成和行太仆卿陈耀文。布政使是当时地方大员,从二品,算得上一方封疆大吏。
拂衣抱着那坛长相忆走出浮生山的时候,流萤拦住了她,问:“拂衣,你可知这样做的代价?”她低头咬唇,沉默不语。  拂衣岂会不知,浮生山的仙灵成形时皆会用长相思果酿长相忆酒。若落凡尘,清酒入喉,仙灵便会灵气渐消,直至发白,不过一日长。  “流萤,我答应过她,在洛城垂杨道的浮生酒馆,赠她长相忆,还她长相守。”流萤看着拂衣的背影渐远,又一次踏入那十丈软红。流萤转身,长相思花正开得灼灼。流萤想:拂衣她再也看不
罢官疑案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正月,京城。雪下得正紧,满城缟素,都察院左都御使李楠府中却热闹非凡,红梅掩映中,水袖飘飘,乐声隐隐——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李天馥的家班“金斗班”正在演出金牌编剧、52岁的户部福建清吏司主事孔尚任编著的(《桃花扇》。  雪一直在下,卖力的戏班,叫好的看客,皑皑的白雪,怒放的红梅,正襟危坐的孔尚任……  一曲严冬里的《桃花扇》,成为康熙三十九年京城一道靓丽的风景
在严肃的历史中,有着很多非常不严肃的笑点。比如,朱元璋当皇帝之前有过一个乡土气息非常浓厚的名字:朱重八,朴实得让人心疼。  这还不算完。朱重八全家人的名字都有着偷工减料的嫌疑——他老爸叫朱五四,他爷爷叫朱初一,再往上数两代是朱百六和朱四九。而且,朱元璋在元朝廷面前公然吹牛时,身边有两个同样苦大仇深的战友——常遇春和汤和。他们家人的名字也是相当敷衍。汤和的曾祖父叫“五一”,祖父叫“六一”,老爸叫“七
每一部历史剧后边都有一群热心挖坑的观众,《思美人》自然也不例外,如此一来,还怎能成爆款?  无论是在空中,陆地上,还是在水里,男女主梦中的邂逅浪漫唯美,当然还有无处不在“秀”的飘逸长发。难道你们用的是《三生三世》夜华姑父的同款洗发露?哦,不对,应该是杀姐姐同款。  “授人以柄”,出自东汉班固所著的《汉书》,用在这里,莫非编剧穿越了?  权臣为和氏璧专门造了一个精巧的机关盒,一敲盖子就自动打开,金灿
北宋名臣张齐贤特别能吃,最初就是凭借惊人的饭量引起赵匡胤的注意,从此走上仕途。  但张齐贤并非“酒囊饭袋”,他很有主见,眼光远大。雍熙三年(986年),大将曹彬、潘美率军北伐攻辽,大败而归,名将杨业也战死在朔州。危急时刻,张齐贤主动请缨,前去接管代州军务,旗开得胜,打得辽军落花流水,这在宋军漫长的攻辽战役中绝无仅有。所以不过几年,张齐贤就频频升官,最后做了宰相。  然而,颇有本事的张齐贤很是记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