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yexxfu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网络科技迅猛发展,催生了基于网络新媒体的微公益模式。本文在界定微公益概念的基础上,剖析微公益特征,探讨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契合点,并结合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揭示微公益在新时期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的价值。
  【关键词】微公益 ; 大学生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3-0064-02
  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资源的大量普及,一种依托于博客、微博、微信、社交网站、APP智能移动终端等新媒体的新型公益活动形式——微公益,频频出现在公众的日常生活中。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其“人人公益”的理念正被越来越多人所接受。高校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其对微公益这一新生事物的热情与积极响应程度,远超其他社会群体。与此同时,微公益的蓬勃发展,则为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一、微公益概述
  微公益是近年来网络新媒体时代所孕育的一种新型公益活动形式,它既保持了公益的一般属性,同时又具备自身独特内涵。在谈论微公益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什么是公益。
  (一)公益的源流
  “公益”与诸多现代词汇一样,是经由西方舶到日本,再由日本人转译而来,其最初出现在冈幸助始的《慈善问题》一书,他在书中将“public welfare”译为“公益”。[1]依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的解释,“public”一词是指“公众的”、“公共的<尤其指中央或地方政府>”。进一步考察发现,“public”的原型来自古老的希腊词“pubes”,意为身体和感情或智力上的双重成熟,尤指人们超越自我关心或自我利益而关注和理解他人的利益。[2]“welfare”一词在中文翻译中常用“益”来表达,但不同于我们通常所指的“经济利益”,其英文原意表达的是健康、幸福、繁荣等(good health、happiness、prosperity)含义,它饱含着人们对幸福、健康的美好追求。
  在现代语境下,公益早已成为大众耳熟能详的词汇,并渗透社会各领域,但各方对其均有自己的诠释。学界的界定主要存在以下几种:从伦理学角度而言,公益是指以人类幸福为终极价值目标的价值体系与行为机制。从政治学角度而言,公益是指一种以社会为中心的国家治理结构和治理权力分配体系。从经济学的角度而言,公益是指一种以他人利益为目标的投资者不参与分配盈余的社会资源分配机制。从法学的角度而言,公益则是一种以社会整体公平、正义,伦理道德价值为标准的权利义务分配体系。[2]
  (二)微公益的内涵
  综观社会微公益实践,毋庸置疑其仍属于社会公益的范畴。微公益除了具备上述公益超越自我利益、关注他人福祉,追求健康、幸福、繁荣等一般普遍要义之外,其内涵特征更聚焦于“微”。
  微公益之“微”,至少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规格微小。顾名思义,微公益是指微小的公益活动和公益行为,强调积少成多、汇涓成海,人人可以做公益是其核心理念。较之政府的官方运作或公益机构发起的公益活动,微公益更具民间和草根意味。二是载体“微”属性。绝大多数已有研究将微公益界定为基于WEB2.0网络平台的公益模式,主要搭载于论坛BBS、微博、微信、电子商务等虚拟网络微平台。
  微公益的这两种“微”内涵,对于具备较高人文素养,急切想要证明自己存在价值,渴望获得他人尊重与认同,并坚决拥趸潮流电子科技产品的现代大学生群体而言,具有一种天然的吸引力。
  (三)微公益的特征
  微公益作为网络媒体环境下发展壮大起来的公益现象,与传统公益相比,具有非常鲜明的特征:
  第一,参与方式平民化。微公益依托网络新媒体,参与门槛低(捐多捐少随心,一分钱也可以献爱心),途径便捷(支付宝、微信红包、网上银行,随时随地支付),客观上颠覆了传统以慈善机构和社会名流为主体的公益模式,每个人都可以成為公益的参与者。
  第二,信息传播高效化。微公益的网络媒体性质,使得其信息能够及时发布、迅速传播、广泛分享。尤其是微信的出现,这一私人色彩浓重的手机移动终端使微公益信息得以通过熟人信任链,在短时间内呈几何级数传播,其传播效果及速度惊人。
  第三,参与意愿自主化。现实微公益活动多处于一种网络“弱关系”的人际背景中,虚拟、松散的网络社区客观上为网民公益行为提供了独立判断、自由决策的条件,参与者能够充分表达个人想法,并采取符合自己意愿的行动。
  微公益的上述特征,是传统公益模式难以媲美的。而且,对于追求民主自由平等,崇尚真善美,囊中却又时常羞涩的大学生群体而言,明显更具有吸引力。
  二、微公益对大学生的独特价值
  据调查显示,新浪微博与腾讯微博用户年龄段多集中在20-29岁,而在数以亿计的微信用户中,18-25岁的用户占45.4%。换言之,大学生是微媒体平台的主要使用者,他们的日常网络行为习惯,致使其能够更加方便的获取微公益信息和产生微公益行为。那么,微公益对大学生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一)满足自我展示需求
  自我展示理论认为,处于社会中的个体非常关注他人的看法,失去他人的认可将使自己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而给别人一个好的印象常常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机会和保障。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人人公益”日渐成为大众追捧的生活理念,微公益所凸显的“轻时尚”气质,则对大学生群体产生了独特的吸引力。
  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大学生,尽管其智力发展、欲求发展、创新能力发展等处于心理发展高峰期,且大多数个性鲜明,人格独立,但其经济能力却普遍无法独立。在此前提下,微公益的“微”性质及特点,客观上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展示自我的大舞台。一方面,微公益参与的方式,不仅仅局限于金钱和物品的捐赠,关注、浏览、转发和分享信息等行为,同样对公益活动具有明显的推进作用和不容忽视的影响力。另一方面,现代轻松便捷的网络和手机支付方式,也使得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和主观意愿,随时随地参与微公益捐赠,献出自己的爱心。可见,微公益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自我展示和印象管理平台,既符合其经济能力状况,又能满足其身心发展需求。   (二)提升自我效能感
  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微公益活动的参与门槛低,参与形式多样,加之其依托网络新媒体的属性,使得每一个大学生都有可能成为微公益活动的参与者或发起者。大学生作为最富激情和朝气活力的群体之一,对社会现象和社会热点拥有敏锐的触觉,具备较强的思考能力和行动能力,喜欢尝试各种新鲜事物,所以,其能够成功组织一场微公益活动的概率颇高。实际上,微公益活动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只要所倡议的内容能够引起他人共鸣,能够吸引他人参加,就可以完成一场有意义的微公益活动。发起、组织或参与微公益活动的过程,不仅在实践中锻炼了大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财务管理能力以及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关键是,在处理一系列事务的过程中,大学生真真切切体验到了解决实际问题所带来的成就感。这种对自我能力的肯定,十分有利于增强大学生个体的自信心,提升其自我效能感,为其以后踏入社会,接受生活洗礼,迎接工作挑战,储备更多的勇气和能量。
  三、微公益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伴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革开放深化,各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新时期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教育确立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通过上述对微公益内涵与特征及其对大学生独特价值与吸引力的分析,不难发现,微公益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是相通的,亦即存在内在契合点。从理论层面讲,学界认为公民公益行为的理论基础是:人作为公益主体,拥有自由意志。同时,任何行为与现象背后皆有其伦理基础,微公益亦然。微公益伦理是指微公益活动中调节微公益行为主体和客体各方面关系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总和,是微公益活动中各种道德意识、道德行为、道德心理的综合体现,具有无偿性、人道性和自律性等特点。研究认为,公益伦理的原则主要包含公正原则、仁爱原则和奉献原则,其价值追求主要有:实现社会公共利益,促进人的幸福发展,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以及推动社会进步与和谐。微公益本身属于公益范畴,其同样也遵循着这些伦理原则和价值追求。而中共中央办公厅于2013年12月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则明确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以人为本、联系实际、改进创新等原则,亦即要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关注人们利益诉求和價值愿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区分层次和对象,加强分类指导,找准与人们思想的共鸣点、与群众利益的交汇点,做到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善于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搭建群众便于参与的平台,开辟群众乐于参与的渠道,积极推进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和基层工作创新,增强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
  可见,无论是内涵形式特点抑或理论基础,微公益都具备成为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载体的潜质,提示了一种崭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
  四、结语
  综上,微公益作为近年来依托网络新媒体蓬勃发展起来的新兴公益活动形式,不仅对大学生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吸引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致的精神共性。青年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材和社会潜在的精英群体,其价值观必将引领未来时代思潮,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故此,针对性地探讨高校微公益在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具体作用机制,进一步研究如何打造和利用好高校微公益平台,可期成为今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努力的重要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秦晖.政府与企业以外的现代化:中西公益事业史比较研究.[M]浙江人民出社 1999:168-169 149-151147.
  [2]唐欢.论公益.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3-0079-01  “新官上任三把火”,我这个新班主任上任的第一把火就差点让自己的愤怒给浇灭了。  英语课上,我正在给学生们放着听力,同学们一个个聚精会神的听着,唯有俊趴在课桌上,两眼望着窗外,一副“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模样。  俊,四肢粗壮,性格暴躁,且蛮不讲理,好惹是生非,因此同学们称它为“黑旋风李逵”。
期刊
【摘要】绝大部分初中生已经在小学阶段学习过几年的英语,升入初中后,英语学习由感性认识转变到理性、系统学习阶段。英语学困生的产生有学习主体、学习对象、英语老师多方面的因素。认识到产生问题的原因,正确处理三者间的关系是提高学困生英语学习水平的关键。  【关键词】学困生 ; 兴趣 ; 听说读写 ; 鼓励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3-0
期刊
【摘要】在市场经济下,教育作为服务行业的组成部分,学生是教育服务的主体,因此,学生对教育服务质量的满意度是检验教育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准。学校不能闭门造车,满足于自己对教育服务、教育服务态度、教学质量等指标是否优化的主观判断上,有必要对所提供的教育服务与学生期望、要求等吻合的程度如何,从而得出关于高职教育服务学生的有关思考和总结。  【关键词】满意度 ; 高职教育 ; 服务 ; 研究  【基金项目】本
期刊
【摘要】家长普遍希望老师在学校能多关注自己的孩子,老师有责任教好每一个学生,可操之过急结果反倒适得其反。作者借用《孙子兵法》中包含的哲理深刻剖析了一则学生个案,认为教师必须清楚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对待学生应该以鼓励为主,张弛有度,与学生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才可能获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关键词】《孙子兵法》 ; 过分关注 ; 反感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
期刊
【摘要】在现代文阅读教学设计中,找准了切入点,能够恰当、巧妙地引领学生进入学习内容,使学生更加清楚课堂学习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习语文的探究能力。教师如果每一节课都能选准选好切入点,熟练地掌握课堂教学规律,就可以事半功倍,令自己的教学得心应手。在现代文阅读教学设计中通常可以选择文章的标题、疑难点、关键句、矛盾点、学生兴趣点等一些既新颖又有实效的切入点。  【关键词】教学设计 ;
期刊
【摘要】在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了许多的问题,学生们对英语不感兴趣,虽然我们都知道英语是“世界语”,是我们未来外部沟通的重要工具,如何让学生学好英语是我们中学英语教师的重要责任。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加强英语教学的趣味性,增强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够学好英语,让他们能够在未来的生活中及时掌握其他国家的发展动态,更好的为我国做出贡献。  【关键词】中学英语 ; 趣味性  【中图分类号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3-0107-02  写字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基础之基础。学生通过长期的写字训练,可以受到美的感染,陶冶高尚的情操,培养坚毅意志、审美观念和一丝不苟、爱好整洁等良好习惯,有益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文化素养。小学阶段必须重视写字教学,特别是对于低段学生,这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基础工程。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我对于低年级的写字教
期刊
【摘要】根据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自2004年起开始执行“新课程标准”。 直至今日,新课程倡导的先进理念正在影响着教师的行为,并使教师的教学实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新的师生关系正在建立,课堂教学更具有开放性、民主性,新课标要求教师由传授者变为促进者,由管理者变为引导者,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从被动转化到主动。本文着力探究如何营造课堂氛围,把课堂还给学生,形成一个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使学生更能发
期刊
【摘要】杜威的经验既来自于生活,又回到生活,并由此而产生教育意义。杜威指出“相信一切真正的教育从经验中产生,并不意味着一切经验就真正的或相同地起着教育作用,经验和教育不能直接的等同起来,因为有些经验是不利于教育的。任何对经验的继续生长起着抑制或歪曲作用的经验,都是不利于教育的。”这篇文章根据杜威的教育即经验思想进行探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价值,必然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制度的改革大有
期刊
【摘要】本文从影响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因素出发,提出几点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对策,以期为实现高质量高效率的语文课堂略尽绵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 课堂教学 ; 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3-0117-01  当前教育理念呼吁“向40分钟的课堂要质量,追求高效课堂”,一堂课是否有效、高效,是评判课堂好坏最根本、最关键的标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