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民族传统体育是从民族共同体文化中剥离与突显出来的一种民族体育文化形式,是我国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体育文化作为一种人类社会文化的补充与完善,除了具备一般文化的特征之外,还具有自己独特的内涵和民族文化特征。全面、系统、科学地认识民族传统体育,是振奋民族精神、加强民族团结、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保证。将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引入学校体育教育中,是民间原始体育形态走向规范化、科学化、普及化的必由之路,对于弘扬东方体育文化,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在充分认识民族传统体育的特征的基础上,阐述了民族传统体育进入学校体育的意义。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 学校体育; 特点; 意义
1前言
日本1964年借东京奥运会的契机使柔道进入奥运会,韩国也于1988年汉城奥运会将跆拳道推进奥运会的赛场。因此,上世纪80年代开始,武术进入奥运会的呼声就一浪高过一浪。2008年北京奥运会也成了武术“入奥”的最佳时机,2005年10月13日,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南京参加中国第十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期间首次表示:武术将作为比赛项目出现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其全称是“北京2008奥运会武术比赛”。尽管武术比赛有别于奥运会其他28个大项的比赛,但这毕竟是武术走向奥林匹克舞台的重大突破。随着武术在奥运会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如何借鉴武术的成功经验发扬民族传统体育成为学者讨论的焦点。笔者认为民族传统体育应当借鉴武术和西方体育文化的传播方式,走进学校体育,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在最广的范围内,最有效地发扬民族传统体育。
2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
民族传统体育产生于人们日常的劳动、生产和生活实践,伴随着民族的不断迁徙和移动,并在多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和渗透中得以发展。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代表着古老的东方保健体系,是中华文明的象征。综观各民族传统体育大都有以下的特点:
2.1娱乐趣味性
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是人类在具备起码的物质生存条件的基础上,为满足精神的需要而进行的文化创造。多是各民族在喜庆节日或丰收农闲、恋爱社交、宗教祭祀等活动中进行的,载民族文化艺术形式,同民族舞蹈、音乐相联系,使民族传统体育的娱乐性体现得更加充分,是文化、娱乐、体育于一体的娱乐形式。例如蒙古族最喜欢的体育娱乐活动博克,比赛开始时,跤手们在粗犷的蒙古族乐曲中跳着雄健的“鹰步”上场,结束后双双跳着“鹰步”向观众示意离场。
2.2地域依附性
民族传统体育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不断形成的。由于生产力水平不高、交通不便、信息量少、文化氛围狭窄、受经济自给性和地方封闭的影响,孕育出来的体育文化受到地域的限制,体现自己的地域特点,创造出了独特的体育文化。古代祖国的北部,遍布大漠南北的草原地带,生活着剽悍勇猛、开朗豪放的蒙古族。在大自然造就的莽莽沙漠、绵延草原上,他们驰骋万里。其中赛马、摔跤和射箭还成为蒙古族传统的“那达慕”大会上必不可少的竟技项目。而在长江以南则有高山族的竿球,傣族的泼水节,佤族、彝族、瑶族、壮族的打陀螺,黎族的跳竹竿,普见于西南各少数民族的磨秋、打铜鼓等。这些都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颇具地方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形式。
2.3民俗文化性
上面提到民族传统体育各多在喜庆节日或丰收农闲、恋爱社交、宗教祭祀等活动中进行。这就使传统体育与风俗习惯紧密结合,互相渗透,形成了传统体育的民俗性特点。在每年七、八月这一水草丰茂、牲畜肥壮、秋高气爽的黄金季节举行的那达慕大会是内蒙、甘肃、青海、新疆的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却有着摔跤、赛马、射箭、赛布鲁、套马、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有的地方还有田径、拔河、排球、篮球等体育竞赛项目,这就使民族体育具有很强的民俗性。
2.4形式多样性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特别重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现已挖掘整理出1000多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比如蒙古族被称为“男儿三项游艺”的摔跤、赛马、射箭;回族的踢毽子、拔河;藏族的赛牦牛;苗族的荡秋千、划龙舟;壮族由青年男女表达爱情转变为对抗性比赛项目的“投绣球”;朝鲜族的跳板;满族的滑冰;侗族的骑木马(踩高脚);瑶族的打陀螺;高山族的放风筝;柯尔克孜族的“追姑娘”;布朗族的藤球等等。而龙舟竞渡、风筝、秧歌、围棋、气功、太极拳等,则是汉族与少数民族都共同喜爱的传统体育项目。
3 民族传统体育进入学校体育的意义
将学校作为进入异国的突破口,是西方体育在短时间内能得到广泛传播的原因。西方体育文化以学校教育为输入口,将其在中国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中的主体地位延续至今。在学校开展传统体育教育,不仅能提高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而且有利于青少年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并培养积极的终身体育意识,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整理和传承以及学校素质教育的开展。
3.1 激发民族自豪感,促进民族团结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各民族自己的习惯和风俗。但由于现在常与西方文化交流,各民族文化被外来民族文化同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民族性和民族特色逐渐消失,人们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观念有所改变。造就一批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研究的理论工作者,这将有利于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和民族文化的传播,而且民族传统体育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民族传统文化氛围浓郁,容易使学生萌发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尊,促进民族团结。
3.2 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我国学校体育教育长期以来教学形式重技术,轻健身,教学内容重竞技,轻适应力,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改革的方向是改变现今以竞技体育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现代竞技体育和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并存的教学模式。由于现今体育教学内容单调重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从而使学生失去参加体育教育的热情。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增加民族传统体育内容,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而且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加体育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体育课的教学效果。并且民族传统体育以个人修身养性为主,重在强化和优化个体的生命功能,适应提高我国全民的身体机能,能最好地达到健身的目的。民族传统体育技术简单易学,它让学生在欢快愉悦的情景中体验运动,享受快乐,能使所有参加者心情舒畅,充满活力,自然而然地获得身心健康的发展。
3.3 促进终身体育的教学目标的实现
体育教育的目标是要实现终身体育锻炼,提高全民的身体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能力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传统体育恰好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方面有极大的优势。
3.4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实施素质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必须把各方面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中的各个环节中。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部分,具有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和民族特色。有许多项目都具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内涵,活动形式基本都具有群体性和自然性,通过教学可培养学生乐观、团体协作的品质,从而达到提高青少年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5 结论
时至今日,民族体育不仅仅是一种身体运动,更是一种教育手段,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载体。在学校中开展民族体育活动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大众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而且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丰富学校文化生活。虽然目前我国的传统体育教学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从整体情况来看形势并不很乐观。对此,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保持清醒的认识。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传统是我们的责任,体育教师应该有一种历史使命感,针对我国现有的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现状,作出相应的努力,并切实采取相应的、行之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以确保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能够在继承的基础上得以进一步发展,也使得我们的体育教育焕发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胡小明.民族传统体育[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3]林伯原.中国武术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
[4]李金龙.交感思维方式对中国传统体育的影响[J].体育文化导刊,2002,(3):49-51.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 学校体育; 特点; 意义
1前言
日本1964年借东京奥运会的契机使柔道进入奥运会,韩国也于1988年汉城奥运会将跆拳道推进奥运会的赛场。因此,上世纪80年代开始,武术进入奥运会的呼声就一浪高过一浪。2008年北京奥运会也成了武术“入奥”的最佳时机,2005年10月13日,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南京参加中国第十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期间首次表示:武术将作为比赛项目出现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其全称是“北京2008奥运会武术比赛”。尽管武术比赛有别于奥运会其他28个大项的比赛,但这毕竟是武术走向奥林匹克舞台的重大突破。随着武术在奥运会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如何借鉴武术的成功经验发扬民族传统体育成为学者讨论的焦点。笔者认为民族传统体育应当借鉴武术和西方体育文化的传播方式,走进学校体育,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在最广的范围内,最有效地发扬民族传统体育。
2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
民族传统体育产生于人们日常的劳动、生产和生活实践,伴随着民族的不断迁徙和移动,并在多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和渗透中得以发展。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代表着古老的东方保健体系,是中华文明的象征。综观各民族传统体育大都有以下的特点:
2.1娱乐趣味性
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是人类在具备起码的物质生存条件的基础上,为满足精神的需要而进行的文化创造。多是各民族在喜庆节日或丰收农闲、恋爱社交、宗教祭祀等活动中进行的,载民族文化艺术形式,同民族舞蹈、音乐相联系,使民族传统体育的娱乐性体现得更加充分,是文化、娱乐、体育于一体的娱乐形式。例如蒙古族最喜欢的体育娱乐活动博克,比赛开始时,跤手们在粗犷的蒙古族乐曲中跳着雄健的“鹰步”上场,结束后双双跳着“鹰步”向观众示意离场。
2.2地域依附性
民族传统体育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不断形成的。由于生产力水平不高、交通不便、信息量少、文化氛围狭窄、受经济自给性和地方封闭的影响,孕育出来的体育文化受到地域的限制,体现自己的地域特点,创造出了独特的体育文化。古代祖国的北部,遍布大漠南北的草原地带,生活着剽悍勇猛、开朗豪放的蒙古族。在大自然造就的莽莽沙漠、绵延草原上,他们驰骋万里。其中赛马、摔跤和射箭还成为蒙古族传统的“那达慕”大会上必不可少的竟技项目。而在长江以南则有高山族的竿球,傣族的泼水节,佤族、彝族、瑶族、壮族的打陀螺,黎族的跳竹竿,普见于西南各少数民族的磨秋、打铜鼓等。这些都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颇具地方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形式。
2.3民俗文化性
上面提到民族传统体育各多在喜庆节日或丰收农闲、恋爱社交、宗教祭祀等活动中进行。这就使传统体育与风俗习惯紧密结合,互相渗透,形成了传统体育的民俗性特点。在每年七、八月这一水草丰茂、牲畜肥壮、秋高气爽的黄金季节举行的那达慕大会是内蒙、甘肃、青海、新疆的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却有着摔跤、赛马、射箭、赛布鲁、套马、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有的地方还有田径、拔河、排球、篮球等体育竞赛项目,这就使民族体育具有很强的民俗性。
2.4形式多样性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特别重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现已挖掘整理出1000多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比如蒙古族被称为“男儿三项游艺”的摔跤、赛马、射箭;回族的踢毽子、拔河;藏族的赛牦牛;苗族的荡秋千、划龙舟;壮族由青年男女表达爱情转变为对抗性比赛项目的“投绣球”;朝鲜族的跳板;满族的滑冰;侗族的骑木马(踩高脚);瑶族的打陀螺;高山族的放风筝;柯尔克孜族的“追姑娘”;布朗族的藤球等等。而龙舟竞渡、风筝、秧歌、围棋、气功、太极拳等,则是汉族与少数民族都共同喜爱的传统体育项目。
3 民族传统体育进入学校体育的意义
将学校作为进入异国的突破口,是西方体育在短时间内能得到广泛传播的原因。西方体育文化以学校教育为输入口,将其在中国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中的主体地位延续至今。在学校开展传统体育教育,不仅能提高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而且有利于青少年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并培养积极的终身体育意识,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整理和传承以及学校素质教育的开展。
3.1 激发民族自豪感,促进民族团结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各民族自己的习惯和风俗。但由于现在常与西方文化交流,各民族文化被外来民族文化同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民族性和民族特色逐渐消失,人们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观念有所改变。造就一批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研究的理论工作者,这将有利于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和民族文化的传播,而且民族传统体育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民族传统文化氛围浓郁,容易使学生萌发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尊,促进民族团结。
3.2 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我国学校体育教育长期以来教学形式重技术,轻健身,教学内容重竞技,轻适应力,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改革的方向是改变现今以竞技体育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现代竞技体育和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并存的教学模式。由于现今体育教学内容单调重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从而使学生失去参加体育教育的热情。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增加民族传统体育内容,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而且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加体育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体育课的教学效果。并且民族传统体育以个人修身养性为主,重在强化和优化个体的生命功能,适应提高我国全民的身体机能,能最好地达到健身的目的。民族传统体育技术简单易学,它让学生在欢快愉悦的情景中体验运动,享受快乐,能使所有参加者心情舒畅,充满活力,自然而然地获得身心健康的发展。
3.3 促进终身体育的教学目标的实现
体育教育的目标是要实现终身体育锻炼,提高全民的身体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能力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传统体育恰好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方面有极大的优势。
3.4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实施素质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必须把各方面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中的各个环节中。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部分,具有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和民族特色。有许多项目都具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内涵,活动形式基本都具有群体性和自然性,通过教学可培养学生乐观、团体协作的品质,从而达到提高青少年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5 结论
时至今日,民族体育不仅仅是一种身体运动,更是一种教育手段,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载体。在学校中开展民族体育活动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大众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而且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丰富学校文化生活。虽然目前我国的传统体育教学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从整体情况来看形势并不很乐观。对此,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保持清醒的认识。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传统是我们的责任,体育教师应该有一种历史使命感,针对我国现有的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现状,作出相应的努力,并切实采取相应的、行之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以确保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能够在继承的基础上得以进一步发展,也使得我们的体育教育焕发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胡小明.民族传统体育[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3]林伯原.中国武术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
[4]李金龙.交感思维方式对中国传统体育的影响[J].体育文化导刊,2002,(3):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