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劳动教育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价值意蕴和路径研究

来源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m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时代劳动教育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是创造性劳动者培养的迫切要求、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为双创教育确立导向。当前,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的深度融合仍存在思想意识薄弱、内容形式单一、载体有待创新的现实困境。本文着眼时代发展,探索新时代劳动教育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有利于激发创新型劳动者的内生动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劳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1;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11-0-02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创新创业领航科技革命。2019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9年度建设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首次将“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紧密结合”作为创新创业(以下简称双创)教育改革的总要求[1],为深化双创教育改革确立导向。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1],为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以下简称劳创融合)指明具体方向,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高等学校要组织学生走向社会,以校外劳动锻炼为主等要求。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深入挖掘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价值,探索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的路径,对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意义重大。
  一、劳动教育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价值意蕴
  (一)劳创融合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指明改革导向
  双创教育是以培养企业家精神为教育目标的教育活动,包含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但多项调查显示双创教育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奋斗精神、挑战精神,对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培养明显不足。《通知》提到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紧密结合,可见劳创融合为补足当前双创教育短板、深化双创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二)劳创融合是创造性劳动者培养的迫切要求
  国家提出加快人才强国建设,社会提倡建设创新型高素质劳动者大军。面对人才需求,劳创融合意义重大。双创教育的实施离不开劳动教育的价值引领,劳动精神融入能在思想层面促进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同时,劳动教育的开展也离不开双创教育载体。在双创教育中开展劳动教育,能让劳动教育集趣味性、开创性于一体,激发学生开展创造性劳动意念,提升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协同培育高质量创造性劳动者。
  二、劳动教育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现实困境
  (一)融合的思想意识薄弱
  劳动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不高,在学生成长环境中普遍有“重智育、抓德育、轻劳育”现象。同时,在双创教育实施过程中对高校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充分,教育主体容易将劳动教育与普通劳作混淆,在缺乏成熟的劳教融合实施体系指导下,出现劳动教育与双创实践活动脱节的现象。
  (二)融合的内容形式单一
  高校在实施劳创融合时存在教育内容理论性较强、针对性弱等问题,容易将劳动教育用思想政治教育代替,缺乏劳动价值的引导。在实施过程没有把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深度融合,大多数采用开展讲座、沙龙、创新创业大赛等形式,片面强调课堂教学,导致学生在目标导向上产生偏差。
  (三)融合的载体有待创新
  高校围绕双创、结合学科专业开展劳动教育有以实践基地、评价督导制度、实践活动为载体等形式,但普遍存在重视体力忽略脑力劳动教育、重视校内忽略校外平台等不足。只有创新教育载体,加强对双创平台的融合运用,才能实现协同育人最大价值。
  三、劳动教育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实践路径研究
  (一)重视队伍建设,增强“劳创融合”的教育力量
  师资水平是制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是师资队伍的遴选方面。高校应当注重遴选专业理论与专业实操并重的双师型专业教师、熟悉双创教育与劳动教育学科知识及教育规律的专职教师,为劳创融合提供专兼结合、数量充盈的师资队伍。二是师资队伍培训方面,确保高校教师队伍从思想层面充分认识劳创融合的重要性;在教师培养方面鼓励教师深化校企合作,参与创新创造性劳动,将产学研相结合;将双创教育学科与劳动科学结合起来,培养既懂双创教育又懂劳动发展规律的师资;促进行业杰出的校友、行业专家等各类新时代劳动精英进校园开展榜样教育。三是师资队伍的评价方面。有些高校教师存在重科研、轻社会服务的认知,高校应建立相应的教师评价制度,激发教师劳创融合自觉性,加强过程评价,激发教师参与勞创融合的热情。
  (二)挖掘时代内涵,丰富劳创融合的内容体系
  劳动精神的培养是劳动教育的重要环节,新时代赋予了劳动精神新内涵。在新时代背景下进行劳创融合,应丰富劳创融合的内容体系。
  第一,融入以勤俭为基础的新时代劳动精神,促进大学生尊重劳动。将培养勤俭的劳动精神融入双创教育中,既要培养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的勤俭精神,也应让学生在辛勤劳动中意识到财富的得来不易、领悟到勤俭节约的重要性,树立尊重劳动的价值观。
  第二,融入以奋斗为核心的新时代劳动精神,激励大学生勇担时代使命。将以奋斗为核心的劳动精神融入双创教育中,培育学生诚实劳动、科学劳动的价值观,培养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中的毅力与担当,弘扬艰苦奋斗的作风。
  第三,融入以创新为灵魂的新时代劳动精神,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双创精神是当代合格劳动者的基本素质。中国经济正处于创新驱动发展阶段,要抢占全球科技革命的制高点,唯有依靠创新性劳动。将以创新为灵魂的劳动精神融入双创教育,对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开展劳动、培养创新思维、提升其就业竞争力意义重大。   第四,融入以奉献为主题的新时代劳动精神,引导大学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将以奉献为主题的劳动精神融入双创教育,凸显以劳动报效国家的奉献精神,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把事业追求融入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帮助青年坚定为人民服务的决心。
  (三)推动平台搭建,提升劳创融合的育人实效
  第一,以课程建设为载体,加强课程育人实效。完善劳创融合的课程设置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劳动情怀的最直接、最核心、最显效途径。高校课程体系中融合的劳动教育,多数侧重具体劳动技能教育,欠缺对学生劳动科学素养的培育。将系统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融入“广谱式”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针对大一、大二学生开设创新创业通识类课程配合劳育类通识课程,在劳动技能体验中传播劳动观、劳动态度和劳动价值。针对大三、大四学生,学校应以创新性劳动意识培养和能力锻炼为主要目标,嵌入劳动品质、劳动情怀的培养,强化劳动伦理品德教育及劳动发展与就业趋势教育,让学生更好地结合专业学习识别创业风险、强化创业管理[1]。
  第二,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加强文化育人 实效。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2]。加快推进劳创融合与校园文化育人相结合,以各类丰富多彩的教育途径,充分发挥报刊、讲座、社团、沙龙及其他文化活动的作用,积极营造校园劳教融合的文化景观和氛围;结合新媒体手段,紧紧围绕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组织策划相关活动,实现劳动精神进校园,同时通过各类校园文化体育活动弘扬劳动精神、传递劳动情怀。
  第三,以实习实践为载体,加强实践育人实效。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均具有实践性特点,将二者与实习实践相结合,会更加扎实与生动。一是加强第二课堂的课外活动实践,让学生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劳动意识,习得劳动能力,从情感上尊重劳动、珍惜劳动。同时,大力倡导学生参与社会劳动实践,在寒暑假期间参与基层生产劳动,增强劳动技能,促进全面发展。二是加强学科竞赛及专业赛事实践,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收获劳动技能。三是发挥高校与企業协同育人作用,促进产学研结合,鼓励企业立足高校建立科研融合平台,为学生提供劳动实践机会。
  参考文献:
  [1]刘丽红,曲霞.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的同构共生[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0(1):103-109.
  [2]朱廷岚,高静波.新时期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11):151-154.
  (责任编辑:董维)
其他文献
摘 要: 国际发展援助是当代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国际体系的主导力量通过引领发展理念、掌握机构权力等方式在其中占据主导地位,而新兴援助体的出现要求国际发展援助制度进行变革以增强治理成效。但是,“权力逻辑”成为新兴援助体进一步参与国际发展援助事务的障碍。为推动国际发展援助制度的改革,中国可从提出发展新理念、贡献发展经验、构建援助框架等方面入手,推动国际发展援助朝着更合理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
摘 要: 中国共产党百年风雨历程,经受无数内忧外患大考,在攻坚克难中成长壮大。学习领会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持续提高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的政治认识,应重视从延安精神、群众路线、以人民为中心中汲取做好新疆工作的智慧和力量。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增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必须坚持把更加善于学习的优良传统继承下来,深化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深刻认识和精准把握,以
摘 要: 中国共产党历史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勠力同心实现伟大复兴最好的“营养剂”和寻求发展出路、化解发展困境最好的“教科书”。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处于“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全局中,如何在变局中开新局,打赢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主动仗,占领国际话语权制高点成为重要任务。加强大学生党史教育能够廓清和厘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致思理路和认识
摘 要: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作为新时代社会治理的发展趋势,将会带来新的社会效益和新的社会治理成果,也势必引发一些新的问题。高质量的地方立法将有助于社会治理发展水平取得新突破,为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带来新的契机。要抓住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机遇,协同发展地方立法和社会治理现代化,在践行社会治理理念的同时把握好地方立法的重点领域,弥补法律漏洞;加强立法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把应对突出问题中面临的压力转
摘 要:“互联网+”教育发展为高校教育工作开展创造诸多机遇。高校应紧抓时代机遇,加强面向课程思政教育发展改革与创新探索,完善高校课程思政教育体系,解决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教育问题,提升高校多方面课程思政教育水平,以“互联网+”教育体系为核心,建立新的课程思政教育发展机制[1],切实满足“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多方面需求。  关键词:“互联网+”;课程思政;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7
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会议强调加快推进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东北全面振兴不断迈出新步伐韩正出席8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组长李克强主持召开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部署“十四五”时期东北全面振兴工作。
培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一线教师深入具体的数学内容,把脉真实的学习难点,从“教学”走向“让学”.“让学”理念指引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应做到趣中学、做中学、思中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摘 要:高职教育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基于此,本文以《烹饪营养学》为例,充分挖掘其课程思政元素,提出在高职教育中落实课程思政的方法和路径,如提升教师思政意识、提高思政育人成效等。  关键词:《烹饪营养学》;课程思政;实践探究  中图分类号:TS972.1-4;TS201.4-4;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11-0-02 
“让学”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聚焦学生的学,凸显“学”在课堂教学中的中心地位.小学英语教学设计应该以“让学”理念为引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实践中,“让学”理念下小学英语教学应该思考以下三个问题:学习起点“准确化”,明确学生学习的重难点;学习过程“做中学”,创设多元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习结果“成功导向”,增强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摘 要:创新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一样,教育重点是培养学生创业的理念、精神与技能,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将是未来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本文从中职会计专业视角出发,对中职会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进行探析,旨在为未来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改革方向。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中职会计专业教育;教育融合  中图分类号:G712;F2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