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语言转换中构建运算律模型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0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教学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数学语言不断内化、不断形成和不断运用的过程。学生构建模型的过程就是他们把图表语言、符号语言和文字语言相互转换的过程。恰当转换数学语言,运算律模型构建就能水到渠成。
  关键词:语言转换;图表语言;符号语言;文字语言;运算律模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小学生学会建模,并在建模中感悟数学模型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小学数学教学其实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数学语言分为符号语言、文字语言和图表语言三种。图表语言就是含有数学信息的图形或表格,包括图形语言、图像语言和表格语言等;符号语言就是数学通用和特有的一种简练语言,包括象形符号语言、缩写符号语言和约定符号语言等;文字语言就是经过加工、改造、限定和精确化而形成的语言,常以数学概念或术语的形式出现。因此,学生建模的过程就是数学语言相互转换的过程。现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中的“运算律”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引导学生在图表语言转换中构建运算律模型。
  一、图表语言转换为文字语言,准备构建模型
  “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拓展应用”是小学数学教科书编写结构上的三大板块。用情境图的形式呈現数学信息是各种版本教科书的共同特点。这是教科书编写者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设计。情境图犹如故事书,能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换一个角度看,情境图其实就是图文结合的图表语言。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懂图表语言所表示的信息,帮助学生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迅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他们顺利构建数学模型打开方便大门。
  教学时,教师先用课件出示学生跳绳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图中的信息。学生很快发现图中有28个男生跳绳,17个女生跳绳,23个女生踢毽子。在此基础上,让孩子们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很快提出这样一些问题:(1)一共多少个女生?(2)跳绳的学生一共有多少人?(3)跳绳的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教师从中选择了第1个和第4个问题让学生进行研究。这样学生就在图形语言转换成文字语言的过程中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为学生顺利构建数学模型奠定了基础。
  二、文字语言转换为符号语言,建构运算律模型
  模型建构是小学生建模的重要过程。对小学生而言,数学模型往往是用符号或文字表示。引导学生建构加法交换律模型和结合律模型,把文字语言转换为符号语言是学生的必由之路。符号语言是人类数学思维的外显形式,也是人类数学思维的有效载体。符号语言能准确、清晰、简明地表示数量关系,便于交流。“数学的效能来自数学符号。”正确运用数学符号语言,有利于学生简洁、高效地表示运算律模型。
  解决问题“跳绳的学生有多少人”时,有的学生用28 17表示,有的学生用17 28表示。哪个算式的结果都是45人,都表示跳绳人数。于是,教师就在两个算式中间画上了“=”,即28 17=17 28。有嘴快的学生随即说出了“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的猜想。于是,教师要求学生举例验证。举例要求:(1)任意写出两个数,求出它们的和;(2)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求出两数的和;(3)比较两个式子的结果是否相等。学生很快写出诸如13 15=15 13、128 137=137 128、1432 789=789 1432之类的等式。学生举例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等式,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当学生说出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时,这其实是学生的猜想。对不对呢?学生再举例验证,没有发现反例。怎么用符号表示这个规律呢?有的学生用符号表示△ ○=○ △;有的用文字与符号一起表示——甲数 乙数=乙数 甲数。为了统一规律,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用字母a和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该怎么表示规律。学生很快写出了a b=b a。这样,学生把图形语言转换成的文字语言先转换为符号语言——28 17=17 28,再转换为文字语言或符号语言,最后转换为符号语言a b=b a,也就完成了加法交换律模型的建构。
  三、符号语言转换为文字语言,应用运算律模型
  模型应用是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建构的数学模型,促进学生进一步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模型应用可以是基本应用,可以是发展应用,还可以是变式应用。只要结合所建模型,体现一定的层次性,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发展即可。在模型应用过程中,学生必须学会根据需要灵活转换数学语言,以便灵活理解题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很多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的问题常常在语言转换过程中被顺利解决。
  练习时,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运算律,在□里填上适当的数:(1)8 □=7 □;(2)26 32=□ 32;(3)a 8=□ □;(4)□ 15=15 22;(5)236 253 47=236 (□ 47);(6)(87 56) 13=56 (□ □)。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全班交流,说说自己是怎么填写的,并说说这样填写的理由。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口算下面各题,并说说是怎样应用运算律的:(1)65 79 21;(2)75 31 25 69;(3)268 150 132;(4)128 53 37 12。最后教师出示一道拓展题:德国数学家高斯小时候很调皮。老师出了一道题难为他,结果小高斯很快就算出了答案。你们敢尝试吗?1 2 3 4… 96 97 98 99 100=( )。教师在引导学生加深理解模型时不只是为他们补充一些数学课外知识,也不只是为解决某些具体问题,而是为了有效培养他们的应用意识,提高他们的数学综合素养。
  总之,学生通过自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经历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探索过程,建构了加法运算律模型,并应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了建模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了自己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参考文献:
  [1]邵光华.数学语言及其教学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5(2).
  [2][英]帕梅拉·科贝克.儿童怎样学习数学──父母和教师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01.
其他文献
摘 要:潭湖水因鱼儿的游动而充满活力;一片草原因骏马的驰骋,而显生机,同样的,英语教学因多媒体技术的辅助,而变得更加精彩高效。所以,教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应当积极主动地采取有效策略,使多媒体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紧密融合。为此,立足于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意义,并针对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策略提出了几点看法,希望对广大教师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小学英语;应用策
摘 要:随着教育部深化教育改革,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义务教育成为所有青少年儿童必须接受的教育阶段,小学时期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起点,也是学生个人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所以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小学数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其提高策略。  关键词:小学教学;核心素养;培育  时代背景下,教育改革要求将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放在首位,小学生核心素养
四年级是由中段习作向高段习作过渡的重要时期,我认为这段时期的教学,应密切关注学生写作兴趣、观察能力的提高以及观察习惯的养成。要教会孩子做生活的有心人,有意识地学会搜集素材。  习作5:“××的自述”,内容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习作例文《小闹钟》和《小溪流的自述》片段的阅读提示。第二部分是学生的两篇习作片段。第三部分是习作要求,要点有二:一是用“××的自述”的形式介绍一个自己“熟悉的事物”;二是要求
【教材分析】  《兰兰过桥》是一篇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常识性课文。作者运用浅显的儿童化语言,采用生动形象的描写,讲述了兰兰的爷爷带她外出途中经过了两座桥,一座是架在水中的奇特的潜水桥;另一座是能折叠的方便携带的塑料桥。课文内容浅显,富有情趣。给人以新奇的想象空间,让我们了解了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应用,激发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以及探索科学的兴趣。  【设计意图】  《义务教育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和发展,我国的基础教育目前正在不断改革和完善。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各种各样的教学策略风生水起,被教师充分运用。在素质教育的时代下,教师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教学的效率。针对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几种策略进行简单的介绍。  关键词:小学生;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对于年龄较小的小学生来说,数学无疑是一门逻辑性和抽象性都比较强的学科,尤其是进入到高年级阶段之后
(浙江宁波慈溪市横河镇实验小学)  如何从教课文、教内容转向借助课文学语言、学方法,把课文内容转化为课程内容,从而实现阅读教学“轻负高效”?笔者以人教版二年级下册《29 数星星的孩子》为例,展示如何依托文本,凸显学段特点,落实句子教学。  【文本解讀】  本文主要写张衡小时候喜欢数星星,长大后成了著名的天文学家。通过他数星星的动作,他与奶奶的对话以及爷爷的话,让我们感受到他勤于观察、乐于探究的科学
“中小学班主任是中小学老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是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的骨干,是沟通家长和社区的桥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现代班主任不仅仅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管理者,同时还是学生主要的‘精神关怀者’、影响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他人’。”每当我读到这段话时,一种责任感便会油然而生。班主任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他人”。我这个“
摘 要:从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出发,考虑到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分析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从教学生活化与教学内容及问题设置等多方面,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旨在为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有效创设与应用予以参考。  关键词:小学教育;数学教学;问题情境;原则;创设  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教育教学改革进程的深化,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与要求发生改变,突显出传统教学方式的局限性,
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要从素质教育理念出发,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价值,确保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但是,现如今的小学语文教师对学生语言文字积累和运用能力的培养还不是太重视,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低,说话内容空洞,词不达意,不能恰当地表达内心的情感,不利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由于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语言积累,不注重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
摘 要:语言的学习与思维方式高度相关,作为一种与汉语思维截然不同的语言,英语的语法结构与表达方式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之所以感觉到困难是由于对英语语法体系的认知和掌握不足而导致的,从而难以形成有效反馈,使整个教学课堂显得死气沉沉。针对这一问题,采用思维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英语思维习惯,唤起英语课堂学习的生命力,繼而快速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鉴于此,以上海版牛津教材为例,探究具体的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