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学”助力教师观察能力提升

来源 :早期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gerfederersx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14年江苏省实施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以来,首先变革的是教师的教育观、儿童观。树立儿童为本的意识、为儿童提供适宜性教育,推进幼儿园课程实施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成为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方向与共识。教师观察、解读、支持儿童适宜性发展的能力,是幼教教研员、园长关注的重点。然而,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很大一部分老师仍旧将观察作为一项“任务”而非教育手段来落实,目标不明确的盲目性观察、事后补录的总结性观察、缺乏方法的随笔式观察、写完就封存的档案式观察还占比较大的比例,“不知怎样规范观察与记录、不知怎样科学解读、不知怎样有效支持”成为教师观察能力难以有效提升的瓶颈。
  一线教师普遍偏爱案例解读、现场点评式的教研活动,实践证明,这种生动、活泼的互动式教研,能够帮助教师在做中学、做中发现问题、做中弥补短板,是行之有效的教研形式。下面是一次在幼儿园自主游戏观察现场的教研活动案例:我和十六位教师共同参与了一所幼儿园自主游戏现场的观察工作,观察时长为一小时,观察之后立即针对观察内容进行了分享及研讨。

一、“做”中明确观察儿童的意义


  王老师的观察记录(节选):我观察了一个大班的建构区。小A和小B在共同搭建一个物体,小A在取放积木的过程中不小心把物体碰倒了,于是小B用力推了小A一把,小A生气地离开了。这时,小C过来和小B一起搭建,他俩一起把积木搭得很高。突然,小B把搭好的积木推倒了,发出了很大的声音。小C对小B说:“你应该把积木留着,我们继续搭。”小B没有理会小C。小C试图把积木重新搭起来,这时,小B用力把小C推开,然后把所有积木都踢到筐子旁,坐在地上看着积木。于是,小C也离开了。因此,我判断小B应该是一个有攻击性行为倾向的孩子。
  主持人:你本次的观察目的是什么?为了实现你的观察目的,你使用了什么观察方法?
  王老师:最初我没有观察目的,当我关注到了这两次肢体冲突,我决定把观察目的放在小B攻击性行为的记录、解读、支持方面。
  主持人:我们对儿童进行的观察,是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这种方法必须具備明确的观察目的,并且根据观察目的选择、设计适宜的方法和程序,以及准备相应的工具设备。在你的观察过程中,仅凭小B两次和伙伴的冲突,我们能否判定他具有“攻击性行为”?你觉得还需要哪些方面的信息支持你的解读?
  王老师:经你提问,我意识到除了小B与伙伴发生冲突时的简单动作和结果,我忽略了很多可能与行为原因有关的信息。
  主持人:是的。你选择了叙述法来记录你观察到的现象。叙述法的优点之一就是能够尽可能详尽地记录与事件相关的场景、人员、行为、动作、语言等信息。但是因为观察目标不明确,所以你记录的信息中缺乏了一些关键性的要素。除了你所反思的不足,你的记录还应该包含建构区所提供材料的种类和数量、区域有没有其他成人,你观察起始的时间,甚至是你作为观察者所处的位置。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在观察过程中还应该注意这些方面呢?
  王老师:因为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幼儿的行为。比如,在邱学青教授所著的《学前儿童游戏》一书中提到过——区域空间过于狭小造成的作品垮塌会引发幼儿之间的冲突,幼儿想要加入游戏时采取的方式也会引发冲突,一个攻击性行为背后的原因会是很多的,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主持人总结:正确认识“何为观察”“为何观察”,是进行科学有效观察的第一步。通过这一轮教研,我们明确了观察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儿童,例如你今天的观察是为了了解活动中小B的社会性发展水平,以及是否存在攻击性行为的现象及原因。在明确观察目的的基础上,你可以设计观察的程序,做好相关的准备,甚至是设计一些表格和符号,来提高观察的效率。另外,仅凭一次短时间的观察就对儿童下判断,是不慎重也是不科学的。

二、“做”中体会理论支撑的价值


  王老师:梳理原因,我今天在观察的过程中,一直在努力寻找一个“观察点”,也就是可以让我记下来,对照《3-6岁儿童与学习发展指南》去找原因、找策略,与大家分享的典型现象。目的仅仅是为了“完成今天研讨的任务”,忽略了观察对于我们真正的意义。
  主持人:观察能够帮助我们发现儿童问题背后的原因,而不是为了“完成任务”。今天你的关注点在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请你给“攻击性行为”尝试下一个定义?
  王老师:儿童之间的肢体冲突。
  主持人:这个定义从何而来?
  王老师:我自己在工作中的理解。
  主持人:观察的目的是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而不是我们所以为的“经验”去解决问题。如果你决定研究“攻击性行为”,那么要为它下一个科学的定义,你认为可以从哪里获得?
  王老师:儿童心理学、《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主持人:是的。除了这两类之外,还有许多关于儿童社会性发展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理论。《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有对于儿童社会领域学习与发展的科学、系统的描述,指出“人际交往”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并且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提出了不同的发展目标和教育建议。
  王老师:学习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这一部分,我认识到幼儿和同伴的交往水平和方法因年龄的不同,其发展水平和速度也是不相同的。今天我看到的只是一个偶发的现象,我还需要对小B进行持续的观察,以及在不同游戏区域进行观察。
  主持人:今天,你在观察的过程中是缺乏什么而导致抓不住需要关注的信息呢?
  王老师:没有理论支撑。凭过去的经验去看,去思考,去判断。
  主持人小结:观察是一项专业的技术,也是一个科学研究的过程。既然是科学研究,观察者就要储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做基础,这样的储备能够让观察者在面对一个环境、观察对象的时候,立刻聚焦问题,捕捉有价值的信息。像王老师在今天观察的过程中,如果理论储备足够,就能够有一个判断思路:小B这样一个大班儿童在社会交往方面应该大致达到什么水平,影响这个年龄段幼儿交往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等。有了这样的积累,在观察过程中,老师就可以围绕目标抓住重心有序展开观察和记录。

三、“做”中感受科学设计的必要


  主持人:我们的研讨转入下一个阶段。如果以“小B在游戏中的交往行为”为观察目的进行下一阶段的观察,大家可以制定一个什么样的观察计划。我提四个思考方向:确定目标、选择方法、设计表格、准备工具。
  王老师:经过刚才的研讨,我想第一步应结合小B的年龄,针对“社会性交往”“攻击性行为”进行理论学习,对5-6岁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有科学的认识。再根据小B的表现,提炼出“假设”,并且设计出明确的观察目的和观察目标。我会将观察目的初定为“观察一个六岁大班男孩在游戏中与同伴的合作能力”,根据这个观察目的,选择合适的观察方法,收集我所需要的素材,以进行后续的分析。
  刘老师:我会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提炼出明确具体、可操作的观察目标。作为一名新教师,我可能提炼不出比较适宜的观察目标,但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我提供了儿童发展的常模,参照社会领域目标2“能与伙伴友好相处”的5条指标,我可以设计一个检核表,通过持续观察,对小B与同伴交往时的行为进行一个科学的观察和判断。根据检核的結果对小B的社会性交往水平做一个科学的判断。例如:

  主持人:通过理论学习或者借助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来使自己的观察基于科学的基础上开展,这个思路非常好。刘老师设计了检核表来观察与评估小B,需要注意的是不可以通过一次或简单的几次观察就对小B的行为做出判断,最好的方法是班级两位或三位老师事先对检核项目进行统一的培训达成共识,再进行为期一段时间的观察,这样综合的结果可以得出比较有说服力的结论。陈老师提出的事件取样法因为是每出现一次行为就进行一次记录,所以一个人就可以进行操作,但是这张表的设计上要素比较简单,不能够说明行为的前因后果,因此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果能结合叙述法、拍照、录音等,对于后续的解读会更有帮助。

四、“做”中打磨完善的方案


  王老师:通过主持人的指导,看了刘老师和陈老师设计的观察方案,我的收获很大。科学的观察是使我们的工作更加专业的一项技能,在观察之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是重要和必要的。同时,如果收集的素材不完善,是不能够随意对幼儿进行判断和定义的。
  主持人:你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作为一个专业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对于幼儿的发展不能以一次观察为基础做出判断,这样的判断是缺乏信度的。下一个阶段,你可以从两个角度展开观察:一是对积木区进行观察并分析区域环境、材料是否会引发幼儿之间的冲突;二是对小B进行持续观察,了解小B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根据两种观察所收集到的数据进一步分析小B的交往能力水平,再制定下一步观察与指导的策略。
  王老师:刘老师、陈老师从她们的角度制定了观察目标,选择了检核法和取样法作为观察方法,这两种方法都很有针对性,对解决我的问题能够带来帮助。
  主持人:观察方法有很多,每一种方法都有其优势,也有相对的不足。两位老师提供的方法,操作都比较简便,只要事前进行精心的设计,观察过程中记录的难度都不大。我们再解读一下两个表格,除方便实用、效率较高的优势之外,也有其不足。如果你来使用,你应根据自己观察的需要和习惯进行设计。
  张老师:对比一下刚才设计的检核法和取样法表格,我发现刘老师的检核法只能记录小B社会性交往的发展水平;陈老师的表格能够围绕小B每一次攻击性行为记录下简单的信息,例如发生的时间、地点、有哪些材料、和谁发生冲突,但是不会记录下发生冲突前、发生冲突后都有什么样的行为,对于我们需要了解的小B的社会交往行为还是支持不足的。
  主持人: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在设计检核法或取样法的表格时,预留空间用于记录一些我们预设的细节类别,如攻击性行为之后幼儿的处理办法、情绪变化,等等。
  王老师:将几种观察方法结合使用,或者是针对小B的情况设计个性化的观察量表,不但会有助于围绕观察目标进行科学观察、完整记录,更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提升我的观察技巧。我可以将陈老师的表格进行细化:

  这样将事件取样法与叙述法相结合,在小B每一次发生攻击性行为的时候进行及时记录,除了时间、地点等要素以外,还可以在“其他”一栏记录当时有价值的信息,例如“情绪变化”“表情”“语言”等。这样不但能够记录小B攻击性行为发生的频率和相关要素,还能够相对详尽地把和事件相关的背景记录下来,保持行为相对的完整性。这种方法可以视为事件取样法与叙述法的结合,既便于记忆,又能够尽可能多地收集相关的资料。
  经过四轮“做”中学、“做”中研,主持人帮助教师通过自我反思梳理出观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即观察目标不明确、观察计划不科学、观察要素不完整。主持人在追问的过程中,以隐形思维导图的形式帮助教师构建了科学观察的体系。这种集“研、讨、行”为一体的教研方式,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帮助教师提升观察实践能力,获得观察自信。但在头脑风暴式的交流过程中,也需要主持人根据教师的实际水平把握好“尺度”,把问题设置在教师的“最近发展区”,使教研活动具有“安全的氛围”,使得教师想说、敢做、乐于大胆参与。
其他文献
介绍了全站仪在地形起伏较大的特大桥放线控制施工中的应用 ,推导出了任意情况下的一般公式 ,在实际使用中减少了每个桥墩的交点测量工作量 ,在精度和进度上有较大的提高。
结合万家寨引黄工程北干线1号隧洞施工实例,论述了在特殊地形、地质条件下的隧洞出口段设计方案,并经过方案比选,提出了优化设计的方案,以满足隧洞安全使用要求.
毋庸讳言,以游戏为主要元素的区域活动由于尊重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的特点,因而成为最受孩子们喜爱的活动空间。近年来有不少教师在区域活动的游戏设计上采取了“闯关
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做中学、玩中学、生活中学习”的观点得到教师的普遍认同,以往教师更多关注环境和材料,现在他们着重关注幼儿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如幼儿参与的主
介绍了山大环科楼方案设计概况,结合其建筑功能要求,从建筑构成、建筑形式等方面,提出了该工程的设计理念,并指出生态观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高频彩超在无体征乳腺病灶诊断及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本院收治的62例无体征乳腺肿块患者(共80个病灶),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
分析了在钢筋混凝土废水处理池的质量监理规划中设置的几个质量控制点的内容,说明了设置质量控制点是监理工程师进行质量控制的有效措施之一.
产业结构是经济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其内涵十分丰富,通过阐释广东产业结构的现状,进而剖析其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出完善广东产业结构的对策。
根据GB/T 22699-2008《膨化食品》标准的定义,膨化食品是以谷类、薯类、豆类、果蔬类或坚果籽类等为主要原料,采用焙烤、油煎、挤压、微波等膨化工艺制成的组织疏松或松脆的
个人隐私、个人权利在高速发展的网络信息时代受到了威胁,人处于社会之中,似乎是透明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类社交软件喷涌而出,微博就是其中之一。网民在利用微博互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