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农村集市:一个文献综述

来源 :科学与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m01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的农村集市是农村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一个窗口,近代以来成为人们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本文从社会、经济、政治等三个视角对国内的最新研究作了总结,并指出研究的不足,希望为未来的集市研究提供启发。
  关键词:农村集市;集市研究;研究视角;文献综述
  一、引言
  中国的农村集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对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农村集市作为一个复杂综合的社会活动,在很多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近代以来农村集市成为许多学者重要的研究主题,他们的研究多以农村集市为载体来探究农村的政治现象、经济变迁以及社会生活。本文希望通过近十年国内关于中国农村集市研究文献的梳理,从农村集市的社会(包括社会学、人类学)、经济(融合经济学、地理学、历史学等学科)、政治等三个视角对近十年农村集市的研究进行总结。同时,指出研究的不足,希望为未来集市研究者提供一些启发,为农村集市的发展提供未来路径的思考。
  二、基于社会视角的农村集市研究
  从社会视角来进行农村集市研究的大多是人类学和社会学家,他们认为农村集市作为农村社会交往与互动的活动场所,能够通过其细腻地分析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以及政府应该注重的农村集市社会功能。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指出农村集市是“以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为基础所形成的场合”,并且买卖双方因为“熟人”面子的问题大都不会在本村集市进行交易[1]。这也是社会学派普遍认为的农村集市中的交易行为并不是仅仅因为经济因素,社会因素也对集市中的交易行为有巨大的作用。基于这一认识,陈文超强调农村集市中人的体验及主体地位,发展出一套有关农村交换活动的话语,从实践出发,通过对集市中个体经济性行动的研究,揭示被建构的“实践亲属”主导着场域中的一切活动,处于一种支配性地位[2]。张春则进一步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对集市中人与人的互动关系和人与物的消费关系做了总结性的评述[3]。“在传统农村社会里,对农民而言,集市是一个重要的公共生活圈”[4],另一方面,集市作为跨出村界的基层市场社区,有利于国家整合与市场社会自我整合的互构。因此,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政府应恢复集市日趋衰微的社会功能,以缓解农村社会关系所面临的危机[5]。综上所述,这一视角下对集市的研究非常细腻,切入点小并侧重对集市中人的研究,使集市研究富有生活性,充满感情。
  三、基于经济视角的农村集市研究
  与社会视角对农村集市的研究不同,经济视角下,研究者往往从经济和地理角度来进行研究,从商品买卖、地理区位来研究农村集市、城镇发展、农村经济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因此,这些研究主要可分为两个分析路径,一个是阐释农村集市和城镇形成发展关系的路径,另一个是说明农村经济演变与农村集市发展关系的路径。
  (一)阐释农村集市和城镇的关系
  这种研究一般认为农村集市是乡镇形成的基础,城镇化是农村未来发展的出路之一,多是以华北、江南、西北、西南等地集市为例,探索集市与城镇之间的关系从而说明集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趋势。例如,王庆成认为集市圈即集市与赶集村庄的空间构成,所包含的村庄多至近百村,少則数村对于城镇的形成有一定作用[6]。宁雪婷,李京生对江南地区小城镇集市发展及其空间影响进行梳理与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从功能策划、空间组织和运营管理等方面提出对江南地区小城镇集市未来发展的构想[7],其对于基层政府如何提高管理与服务能力,促进农村集市发展有重要借鉴意义。武少锋则通过对陇东地区商业性城镇和集市的发展进行深入考察,说明商品经济对于农村集市和城镇的影响,认为商品经济的丰富促进了农村集市向城镇的转化[8]。巨芳则从地理学角度提出清末河州地区集市和城镇在分布上呈现出一定的地域分布不均的特征格局,一方面受地域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河州四乡自身区位差异所致的[9]。还有学者进一步通过对乡镇集市的起源与演变的阐述,进而得出农村通过集市进行就地城镇化[10]或者农村集市使集镇经济具有了新的功能的结论[11]。近年来,也有学者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集市贸易的发展变化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农村城市化与农村集市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探究城市化进程中农村集市的发展趋势及其发展对策[12]。另外,农村集市发展途径方面,一些学者认为只有大力培育农村市场,进行规范化管理、加强农村市场法规建设、完善农村市场配套服务体系、发展专业化特色集市,才是农村集市发展和转型的有效途径,从而使其在促进农村社会结构转型和城镇化发展中发挥应有作用[13]。这个类型的研究十分全面和系统,不仅探究农村集市的产生,发展和城镇的密切关系,更进一步提出农村集市未来的发展方向。但也存在缺少人文主义精神,没有对农村集市中人的作用进行考察,存在冷冰冰的总结经济和历史规律的困境。
  (二)说明农村经济与农村集市的关系
  这是主要研究农村经济的变化与农村集市的相互影响,认为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民加入产品买卖的队列,从而造就了农村集市。同时,农村集市根本虽然不具有现代商品经济的全部特征,但是,“农村集市都是农村地区最重要的交易市场,同时也是农村流通体系的重要载体,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4]。例如,宋健通过对唐代西南地区商品流通的研究,发现集市除传承了大多数农村商品流向城市的规律外,其本身也在逐渐改变着传统的格局,不管是区域内的商品流通,还是区域间、乃至与国外的商品流通都非常繁荣,交易兴盛,且已经形成了商品多层次流通格局,这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15]。陈向科则通过具体的历史数据分析近代洞庭湖区农村集市的数量、密度及其影响因素、类型与特点,进一步指出国民政府时期洞庭湖地区集市对农村经济的巨大影响[16]。集市是现代市场经济尤其是农村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诸位学者的研究从古代到近代、现代,多是利用实证方法分析农村集市与农村经济的天然关系,对于农村集市甚至市场经济在今天的发展都有启发意义。   四、基于政治视角的农村集市研究
  政治视角不同于与社会、经济视角,该视角的研究普遍认为农村集市摆脱不了政治权力的影响,政治权力的控制对农村集市有重要的影响。他们把政治权力纳入农村集市研究之中,从国家控制与社会反控制的角度把农村集市视为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进行研究,以农村集市的变化来反映政治力量对农村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吴晓燕以建国后农村集市的兴衰为主线,研究国家以政府之名对农村集市的控制,提出“自然形成的集市在当代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政府,是由国家政府权力与社会权力的共同构造的;其规则和秩序既是政府建构的,也是社会自我生成的”[17]。慕良泽则通过对景乡集市的实地调查,以“交换”和“权力”为基本视角,从政治活动圈、物品交换圈和社会活动圈三个方面构筑市场网络,说明政治权力、经济权力和社会权力对农村集市的影响。并认为,“市场是整合农村社会的基础性手段,培育市场是西部地区农村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内源性动力”,而政府在培育农村市场方面具有积极作用[18]。对于政府在集市中的作用方面,王海燕进一步指出为了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因地制宜发挥集市的功能和作用,政府应该发挥必要作用[19]。我们不能忽略,任何社会活动都离不开政治力量的控制这一基本事实。所以,集市的发展同样也存在着与政治力量的互动,这些研究对于集市的发展是十分有价值,有指示性的。
  五、农村集市研究的新趋势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重视,集市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许多学者开始引用新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来对中国农村集市进行研究,集市研究开始体现出集市自身系统内与系统外因素交叉作用的综合特点。很多学者不仅从农村集市系统内部的因素和传统外部因素来研究集市,而且更加关注农村集市系统外新出现的影响因素,综合内外部因素并应用新理论方法进行研究,比如把集市和互联网购物,农民的消费心理,集市的文化功能与传承,市场化中的性别秩序等联系起来。在农村集市面临着电子商务严峻挑战的背景下,寇晓丹试图从消费主义的角度切入,分析互联网时代下我国传统集市贸易的新形势,为我国农村集市走出发展困境提供了一些新思路[20]。还有人文学者认为农村集市具有“民俗文化空间性”,其作为农村经济民俗生活的展演空间,不仅具有经济功能,同时承载着展示农村民俗、映射地区文化传统的文化功能[21]。王鹤、孔德静、惠长虹等进一步从农村集市和集市文化内涵入手,提出农村集市空间的现实问题和规划思路,并从完善集市配套服务设施、塑造地域特色集市、营建农村集市公共空间、思考民俗文化传承路径等角度对农村集市文化的传承途径展开深入研究[22]。随着市场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农村集市赶集女性出现了代际更替的现象。管田欣通过分析山东Q市某乡三代农村集市赶集女性的不同经历,探究了农村经济转型与社会性别体制之间的关系,认为“农村社会全面市场化的转型利用并再生产了农村家庭的性别分工及权力结构”[23]。随着不断在时代大潮中涌现的外在因素对农村集市的影响和农村集市内部的不断转变,一定会有更多学者综合多学科或者运用新的视角和分析方法来研究农村集市,这是未来农村集市研究的发展方向。
  國内学者对农村集市的研究大部分可以分为社会、经济和政治等三个视角,社会视角关注农村集市的社会功能,农村集市中人与人的互动关系,阐明政府应该注重保护农村集市的社会功能;经济视角则注重农村向乡镇再向城市变迁中农村集市的作用,以及农村集市变化引起的农村经济社会的变动,分析农村集市的发展规律和未来发展趋势;政治视角则把农村集市的研究置于政治力量与社会活动的互动中,深入探究政府在农村集市应发挥中的作用;农村集市研究的新趋势则推陈出新,另辟蹊径,运用新理论和方法研究不断变动发展、被时代赋予新色彩的集市。这些研究都为我们分析农村集市提供了丰富历史和现代资料,是前人的有益探索。
  六、小结与评论
  通过对国内农村集市的研究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国内研究者所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运用有关理论进行研究、通过地方县志和已有资料数据进行研究、通过实地调研并结合有关理论进行阐释。研究者分别从不同视角、运用不同研究方法对农村集市进行探究,以农村集市为窗口,从农村集市变迁中探索城镇的发展方向,分析农村经济的变化,捕捉政治力量的踪影,研究社会结构及人与人的互动。这些研究为我们了解农村集市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理论基础。
  不足的是,这些研究多是注重的是从宏观方面分析农村集市与农村社会、经济、政治的关系或者农村集市中表现出来商品经济关系、社会关系以及国家对农村活动的影响。而对于农村集市多视角的综合探索较少,以及缺乏对农村集市在当下各种新事物冲击下仍生生不息原因的文化和人的需求等方面的解释,农村集市会消失吗?在可预见的未来恐怕还不会。在商品经济发达的今天,政府积极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而农村集市则是农村经济中的重要经济活动。因此,我们应站在今天的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不同地区农村集市实地研究为切入点,实证分析农村集市具有的功能,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探究农村集市为何仍充满生命力,进一步提出因地制宜发展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农村集市的建议,为发展和繁荣农村经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面建设助力。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60-267
  [2]陈文超.实践亲属:农村集市场域中的交换关系[J].中共福建省委党 校学报,2010(4):70-76
  [3]张春.城市生活中定期集市的民俗学观察——山东周村集的调查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0.
  [4]吴晓燕.集市变迁与现代国家对乡土社会的整合[J].求是,2009(3):91-94
  [5]徐京波.集市:传统农村社会的公共空间——以胶东 P 市为例[J].郑州轻工业学院报( 社会科学版),2015,16(2):42-47   [6]王庆成.晚清华北的集市和集市圈[J].近代史研究,2004(4):2-69
  [7]宁雪婷,李京生.浅议江南地区小城镇的集市发展[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4小城镇与农村规划)[C].2014.
  [8]武少锋.清代陇东地区市镇发展和集市演变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8.
  [9]巨芳.清末河州地区商业集市的发展及地域结构探析[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6,36(1):75-79
  [10]米静.乡镇集市的演变与城镇化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2014(8):438-139
  [11]赵胜男,王晓艳.集市对集镇发展的功能性探讨——以云南省大姚县石羊集镇为例[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4,29(9):97-101
  [12]张其春.城市化进程中农村集市贸易的演变及政策取向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3):60-64
  [13]刘馨,康永征,马骊.农村集市发展与城镇化建设——以山西省 L 镇为例[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6,28(1):36-39
  [14]霍婷婷.基于分工演进视角下山西省农村集市发展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4.
  [15]宋健.唐代西南地区农村市场与商品流通[D].重庆:西南大学,2010.
  [16]陈向科.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洞庭湖区农村经济研究[D].長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
  [17]吴晓燕.集市政治:交换中的权力与整合——川东圆通场的个案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18]慕良泽.农村集市场域中的交换与权力[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19]王海燕.现代社会中的农民与集市:历史变迁、经济发展及政府作为——基于对皖北褚兰镇与晋东南韩店镇的比较分析[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74-78
  [20]寇晓丹.消费主义视角下传统集市贸易的现代化解读[J].新闻传播,2016(4):18-19
  [21]董丽娟.农村集市的“民俗文化空间性”[J].文化学刊,2014(6):132-135
  [22]王鹤,孔德静,惠长虹等.村落集市空间规划与文化传承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5(5):347-350
  [23]管田欣.集市变迁与现代国家对乡土社会的整合农村社会全面市场化中的性别秩序——基于对山东 Q 市某乡农村集市的个案研究[J].妇女研究论丛,2015(5):9-28
  【作者简介】
  任士雷(1993.9——),男,汉族,山东省滕州市人,中国农业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013级,研究方向:社会公共政策与社会保障理论。
其他文献
摘 要:当前我国的现代化技术发展水平有了非常显著的提升,同时,很多医院的文书档案管理工作也都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但是还是有很多方面需要借助信息化的方式进行有效的改进和提升,因此,我们就需要采用信息化技术对医院文书档案管理进行有效的创新。本文主要分析了信息化在医院文书档案管理中的创新型应用,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信息化;医院;文书档案;管理;创新  在医院的运营和管理过程中,信息化设备和信息
期刊
摘 要:档案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做好档案统计调查与整理工作,这属于基础的工作,但是对提高档案管理的质量与水平有着较大的关系。档案管理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细节优化工作,促进小康社会更好的建立。本文对档案统计调查与档案统计整理工作进行了分析,对调查的任务以及方法进行了分析,希望对档案管理部门提供一定帮助,提高工作的效率,保证档案管理部门更好的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在很多行业得到了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档案资源实现电子文件的管理,其是在纸质档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档案管理方式,但是对两者的保护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异,只有选择正确的保护方式,才能有效发挥两者的作用和价值。而档案管理人员需要充分认识这一点,才能有效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现本文就电子文件与纸质档案在保护技术上的差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公允价值基本概念、及其计量的阐述,分析了在不同条件下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优越性与不足,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完善的公允价值计量,并从公允价值的本质特征入手,对其合理性进行探讨。  关键词: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  财政部发布新的会计准则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执行, 其他企业鼓励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扩大了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其中,公允价值在不同经济条件下的确
期刊
摘 要:全球化进程的不斷加快,对信息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一变化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又带来了挑战,针对这一现状,在信息化管理工作中,要在机构的编制上不断改进,更好地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需求。笔者通过信息化管理机构的编制模式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几点解决的措施,仅供参考。  关键词:信息化管理;机构编制;电子政务  随着信息化建设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信息化管理在机构的编制上也面临着信息化的
期刊
摘 要:文书档案管理在档案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书档案管理办公自动化的发展,为档案工作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办公方式。就目前文书档案管理办公自动化的应用情况来看,不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我们进行有效的解决。本文就文书档案管理办公自动化应用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文书档案管理;办公自动化;问题;措施  文书档案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反应着领导决策以及研究开发的等的内容和成果,因而文书
期刊
摘要:本文针对采光板在办公建筑,教学建筑等公用建筑进深较大,光线很难深入到建筑内部,并且由于在此类建筑从事的工作较为精细,对室内照明的强度与均匀性都有要求较高。我国《民用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J 133-90 规定此类建筑平均照度在500lux以上。做了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 采光板 建筑 应用  一、目前进深较大建筑采光设计中的难题  人工照明能耗大  高强度的人工照明必然会增大照明的耗电量,
期刊
摘 要:社会不断的进步,医疗卫生经济也在不断的发展。医院逐步市场公开化,如何加强医院经济效益分析,完善医院经济建设对于医院持续健康发展越来越重要。通过分析加强医院经济效益分析的必要性与意义,构建医院经济效益分析体系,并对经济效益进行预期成果分析,帮助医院意识到加强经济效益分析的重要性,更好地完善经济建设。  关键词:经济效益分析;边际贡献;经济建设  在我国,随着医疗体制的不断改革,医院越来越重视
期刊
摘要:介绍了一起OPGW光缆衰耗增大的故障现象和故障处理过程,分析了故障发生的原因;并对今后工作中需注意的事项进行总结。  关键词:电力通信,光纤复合架空地线光缆,衰耗  1引言  光纤复合架空地线(OPGW)光缆是一种集架空地线和通信光缆于一体的电力特种光缆,其随输电线路同时架设,是电力通信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支柱之一。受台风、雷击、覆冰等外界因素影响,OPGW光缆机械强度和电气性能大幅降低后,不
期刊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应用到各个领域,而我国人员数量的不断增加,档案管理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传统的档案管理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快速发展的需求,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档案管理系统还不够完善,发展规模小,还很滞后,同时也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这就要求我国要发展数字化档案信息,本篇文章就数字化档案的信息安全问题与管理策略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信息技术;考验;数字化;档案  我国人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