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能意识到练习具有"教学、教育、发展、反馈"等功能,能把练习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加以重视,但练习的方法、顺序、形式、内容过于呆板陈旧,忽略了在练习过程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所以在不同的认知阶段要进行二次甚至是三次练习,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解掌握得更深入透彻,应用起来更加灵活自如。从而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练习 创造性思维 认知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能意识到练习具有"教学、教育、发展、反馈"等功能,能把练习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加以重视,但练习的方法、顺序、形式、内容过于呆板陈旧,忽略了在练习过程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笔者从改革练习设计的角度出发,就如何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谈谈自己的一些初步做法与体会。
一、 改革练习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般情况下,教师在进行完新授部分的内容以后,便进入巩固练习环节,指定其中的哪一道或哪几道让学生去完成,这样,学生被动地进入了练习环境。此时,教师应指导学生浏览一下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对这些内容进行简单的概括,然后再思考: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能解决练习中的哪些题目,为什么?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再有的放矢地进行练习。
例如,教学《多位数的认识》时,教材把多位数的认识和多位数的读法安排在一起,需要三教时才能完成。我在第一教时只讲教学多位数的认识。进行练习时,我这样引入:"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到练习一,请你们仔细观察一下,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能解决哪几题?"同学们认真地看看教材,对练习一中的习题在头脑中进行了简单的比较分析,最后一致认为:"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只能解答第1、2两题。"我又继续问:"为什么?请同学们互相说说理由。"之后我再让学生自己选择练习内容:你认为哪种类型的题目已经会了,就不用再做了,哪种类型的题目不太会做或者说还有疑问,再认真地去思考,去探究。这样教学,真正做到了抓住薄弱环节,只教学生不会的,重点突破。学生在自由、宽松愉悦的氛围下进入了练习状态。
这个过程短短的几分钟,学生却受到两种新的意识的冲击:在练习中可以打破教师布置、学生被动练习的陈旧模式,能够自己判断哪些题能做,哪些题目不能做,这个判断的过程本身就是对知识的又一次深化理解;做练习时完全可以进行自由选择;会做的题目放在一边,不用做此多花时间,如果遇到有困难或者看上去会可一旦做起来又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时,再积极动脑,对旧的知识基础与新的知识内容重新构建,寻求新的解决途径。
二、 改革练习顺序,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我发现有些练习题在安排顺序上稍做调整,
让学生做完成不同的新知识后进行"二次练习"(又称回头练习),不但会使学生练习更充分,还会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完平行四边形面积时,结合学生的操作活动,我
安排了这样一道题:自己在方格纸上剪出一个平行四边形,用同样的方法剪剪拼拼,并把数据填入表中。
由于学生刚刚初步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知道平行四边形面
积计算的方法,再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剪、移、拼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長方形,就能很快求出它们的面积。通过学生对具体实物的感知及动手操作,建立起被认识事物的表象,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意识到这一点后,我在学生第一次动手操作练习结束后,设疑:通过剪、移、拼,得出了平行四边形面积,那么请你们继续学习,留心观察,看看到什么时候不用剪、移、拼,我们就能寻求到问题的答案。在我的激励下,学生带着这个疑问,认真学习,注意观察,果然在学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之后,有的学生欣喜地告诉我"老师,表我会填了。"通过这一题如此处理之后,我发现有时虽然同一道练习题,可等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基础更加丰富完备以后,再去解答同一道题会有更大的收获。从那以后我经常让学生做个学习中的有心人,看看书上或其它参考书、辅导材料中有没有类似的练习题,找出类似题目以后,在不同的认知阶段再进行二次甚至是三次练习,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解掌握得更深入透彻,应用起来更加灵活自如。同时让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知识系统重新优化组合,我认为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关键词:练习 创造性思维 认知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能意识到练习具有"教学、教育、发展、反馈"等功能,能把练习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加以重视,但练习的方法、顺序、形式、内容过于呆板陈旧,忽略了在练习过程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笔者从改革练习设计的角度出发,就如何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谈谈自己的一些初步做法与体会。
一、 改革练习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般情况下,教师在进行完新授部分的内容以后,便进入巩固练习环节,指定其中的哪一道或哪几道让学生去完成,这样,学生被动地进入了练习环境。此时,教师应指导学生浏览一下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对这些内容进行简单的概括,然后再思考: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能解决练习中的哪些题目,为什么?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再有的放矢地进行练习。
例如,教学《多位数的认识》时,教材把多位数的认识和多位数的读法安排在一起,需要三教时才能完成。我在第一教时只讲教学多位数的认识。进行练习时,我这样引入:"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到练习一,请你们仔细观察一下,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能解决哪几题?"同学们认真地看看教材,对练习一中的习题在头脑中进行了简单的比较分析,最后一致认为:"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只能解答第1、2两题。"我又继续问:"为什么?请同学们互相说说理由。"之后我再让学生自己选择练习内容:你认为哪种类型的题目已经会了,就不用再做了,哪种类型的题目不太会做或者说还有疑问,再认真地去思考,去探究。这样教学,真正做到了抓住薄弱环节,只教学生不会的,重点突破。学生在自由、宽松愉悦的氛围下进入了练习状态。
这个过程短短的几分钟,学生却受到两种新的意识的冲击:在练习中可以打破教师布置、学生被动练习的陈旧模式,能够自己判断哪些题能做,哪些题目不能做,这个判断的过程本身就是对知识的又一次深化理解;做练习时完全可以进行自由选择;会做的题目放在一边,不用做此多花时间,如果遇到有困难或者看上去会可一旦做起来又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时,再积极动脑,对旧的知识基础与新的知识内容重新构建,寻求新的解决途径。
二、 改革练习顺序,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我发现有些练习题在安排顺序上稍做调整,
让学生做完成不同的新知识后进行"二次练习"(又称回头练习),不但会使学生练习更充分,还会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完平行四边形面积时,结合学生的操作活动,我
安排了这样一道题:自己在方格纸上剪出一个平行四边形,用同样的方法剪剪拼拼,并把数据填入表中。
由于学生刚刚初步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知道平行四边形面
积计算的方法,再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剪、移、拼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長方形,就能很快求出它们的面积。通过学生对具体实物的感知及动手操作,建立起被认识事物的表象,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意识到这一点后,我在学生第一次动手操作练习结束后,设疑:通过剪、移、拼,得出了平行四边形面积,那么请你们继续学习,留心观察,看看到什么时候不用剪、移、拼,我们就能寻求到问题的答案。在我的激励下,学生带着这个疑问,认真学习,注意观察,果然在学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之后,有的学生欣喜地告诉我"老师,表我会填了。"通过这一题如此处理之后,我发现有时虽然同一道练习题,可等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基础更加丰富完备以后,再去解答同一道题会有更大的收获。从那以后我经常让学生做个学习中的有心人,看看书上或其它参考书、辅导材料中有没有类似的练习题,找出类似题目以后,在不同的认知阶段再进行二次甚至是三次练习,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解掌握得更深入透彻,应用起来更加灵活自如。同时让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知识系统重新优化组合,我认为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