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的俄罗斯,街头上列宁雕像与高档写字楼并排而立,地铁里苏联工农兵塑像和时尚广告模特相互对视——历史与现实,依然纠缠不休。
11月7日,是俄国十月革命90周年纪念日。莫斯科白天最高气温已降至零下。在阴霾的天空下,近万名俄联邦共产党及其他左翼党团成员和支持者,迎着凛冽的寒风,从普希金广场沿着特维尔大街、猎品市场街,向红场附近的剧院广场行进。数辆宣传车后面,大多是身穿各式苏联军服的老兵,以及臃肿棉衣裹身的退休人员。他们手擎绘有镰刀斧头的苏共、俄共党旗和红旗,高举“社会主义革命万岁”的大幅标语牌和列宁、斯大林画像;有的人胸前还挂着写有自己政见的标牌。《国际歌》《苏联国歌》此起彼伏。
“你知道吗?俄罗斯现代史就是从这一天揭开的。”头戴布琼尼式帽子、手举斯大林画像的小伙子瓦列里向记者解释他出现在游行队伍中的缘由。
而退休工人斯捷潘诺夫则悄悄道出自己的“小九九”:“如果你打着旗帜,他们会发给你五个卢布,最后还会给你二两小酒喝呢。”
剧院广场(马克思广场)周围早已实施交通管制,集会场地也被金属围栏圈了起来,大批莫斯科警察和内务部士兵沿围栏组成人墙,严阵以待。
下午6时30分,在大剧院对面的马克思雕像跟前临时搭起的舞台上,俄共领导人久加诺夫发表演说,“我们今天亲眼目睹,十月革命的思想依然活跃在很多俄罗斯人心中。”
当天同一时间,在另一个城市圣彼得堡,数千民众分别从列宁广场和高尔基地铁站出发,最后汇集在“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停泊的涅瓦河畔。数十面红旗随着“苏联”国歌迎风飘荡,节日的焰火也同时升空,将十月革命的象征“阿芙乐尔”号映照得时明时暗。
为了纪念十月革命90周年,俄共做了精心准备,制作了“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90周年”纪念章。俄共中央和地区所属报纸、网站等各类宣传资源提前预热,以专栏、专题等形式纪念和缅怀十月革命。除在俄罗斯各地举行活动外,俄共还盛情邀请了世界各国80多个共产党和左翼组织代表前来莫斯科,并举行一系列专题学术研讨会、展览、党报节等庆祝活动。俄共同时宣布今年为“号召入党年”,并倡议将十月革命纪念日作为俄罗斯联邦主体一级的节日。
俄共掀起的这场庆祝活动声势浩大,然而,他们今天已经不能像以前那样,走过红场向列宁墓敬献鲜花了,因为那里有另一场官方活动在举行。
11月7日当天,莫斯科市政府在红场举行隆重的阅兵式,纪念红场阅兵式66周年。当年,苏联红军战士就是在这里举行阅兵仪式后直接开赴抗击德军的最前线。
节日,尴尬的标签
11月7日作为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纪念日和国庆日,一直是苏联“日历上的红色日子”。对于普通人而言,可以借此亲友欢聚,好好享受一天的假日。但是对于政治人物来说则具有特殊意义,特别是每年的红场阅兵式,是苏联展示国威、军威的最重要舞台,所有党政军要人都会冒着严寒站在列宁墓观礼台上与民同庆。如果某领导人此时没有现身,人们头脑里第一个反应就是——政治上有了问题,其次才会想到身体原因。因此,11月7日也成了外界观察苏联政局动向的一个晴雨表。
时移事易,在苏联解体后,这个“国家最隆重的节日”开始变得敏感而尴尬。
苏联刚解体,俄罗斯就急着和过去“划清界线”,从国旗、国徽和国歌到国庆,凡是与苏联和十月革命有关的历史和象征都被全盘否定。俄官方虽然没有废除这个节日,但却给了它一个新的名分——“和谐和解日”。2005年7月,普京签署法令,规定当天为“军人荣誉日”,以纪念1941年红场阅兵式,因此也被称为“莫斯科红场军事阅兵日”,但不再放假。
享受了80多年的假日突然消失,俄罗斯人自然不满意。俄官方于是新增11月4日为国家法定节日——“人民团结日”。为了选定这个节日,当局可谓煞费苦心,既要淡化11月7日的特殊色彩,又不能离这一天太远,还要让各方能接受。不过,不仅外国人对这个新节日不明就里,就连俄罗斯人也不甚了了。原来,新节日主要是纪念1612年11月4日下诺夫哥罗德富商米宁和波扎尔斯基大公领导俄罗斯各族人民,把莫斯科从波兰侵略者手中解放出来,以展现俄各民族的团结和英雄壮举。
休息日有了着落,“团结日”却不见得团结。极右翼民族主义者包括臭名昭著的“光头党”,又趁机利用这个日子大做文章,狂呼“驱赶所有外国人”,吓得不少外国人不敢出门。
尽管这个特殊的日子经历许多尴尬,但事实上,庆祝十月革命节已成传统。每年俄共等左翼力量及其支持者都要举行隆重活动,人们的情绪从今年盛大的庆祝仪式中可见一斑。70多年的历史,很难从俄罗斯人的记忆中完全抹去。
红场,沉默的纷扰
“这可真奇怪——整个国家已经大变样了,而我们对曾祖父的遗骨却无能为力。”苏联军事家康斯坦丁·罗科索夫斯基元帅的曾孙抱怨说,现在红场又是举行音乐会,又是开办滑冰场,严重侵扰了这块灵魂栖息之地。亲属们早就想为元帅移灵安葬,但是“没有人对我们的意见感兴趣,我们也没有权力过问”。
当列宁的遗体在红场供后人瞻仰的时候,列宁墓与克里姆林宫红墙之间成为苏联高级领导人和功勋卓著的英雄人物,包括人民委员、部长、元帅四百余人的安葬之所。今天,在十月革命90周年之际,包括列宁墓在内,有关保存这块墓地的“合理性”问题的争议再起波澜。
赞成保留墓地的领导人亲属表示,安葬在克里姆林宫墙下的,是一段历史。
“为什么这些人要分散移葬到其他墓地?他们生前曾肩并肩走过红场,死后他们也在一起。这一历史不应留下空白。”一位苏军元帅的女儿纳达莉娅说。
实际上,苏联政坛人物的安葬问题并非简单的易地迁葬就可了事,它一直困扰着俄罗斯政府。自1991年起,红场便宣布不再添新墓,将苏联领导人骨灰迁出红场虽然多年来争议四起,却因牵扯甚广而搁置。
许多人认为,对于当年的英雄人物,其安息之所理应当具有纪念意义。不管他们曾对这个国家命运发挥过怎样的影响,他们已经不属于自己和亲人,而是属于这个国家的历史。
安葬在红场的大人物们,他们的后代们要想进入墓地为亲人扫墓,必须提前提出申请。而人们要走人这段历史,往往要跨越各种争议的纷扰。
历史,徘徊的情绪
列宁的侄女奥利格·乌里扬诺娃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說:“十月革命作为积极的社会事实,作为列宁学说的胜利,在全世界得到传播。革命和社会主义把受压迫大众从帝国桎梏中解放出来,使他们获得解放和幸福生活。”
而居住在布鲁塞尔的沙皇后代、米哈伊洛维奇·罗曼诺夫大公则认为:“对 于俄罗斯来说,这是一个哀伤的日子,是1917年二月事件的延续,它摧毁了国家体制。恐怖时代持续了数十年,导致数百万人死亡。”
事实上,迄今为止,不管是对90年前那场革命乃至苏联的评价,还是克里姆林宫墙下墓地的存废,不仅是俄政界、史学界争吵不休的话题,也折射出俄罗斯民众自己当下的复杂心态。
11月7日,俄联邦委员会议长、“公正俄罗斯”党主席米罗诺夫在伏尔加格勒出席纪念活动上公开表示,十月革命不仅改变了俄罗斯历史,也确定了世界历史的发展方向。
《莫斯科新闻时报》同期刊载米罗诺夫的专论称,普京10月30日参加1937年“大清洗”受难者纪念仪式,是俄官方在评价当年事件迈出的客观、文明的重要一步。此举也在提醒人们,要理智看待反对和捍卫斯大林之间的争议。“数年前,我们的总统亲口对社会公众承认,苏联的解体是20世纪人类地缘政治史上最大的悲剧。今天,我们应该拿出勇气,迈出与过去和解的一步——承认十月事件在俄罗斯乃至世界历史上的非凡作用。”
俄新网总编辑克浪斯则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感叹:“在那个年代,作为苏联人不仅意味着公民身份的归属,也意味着某种特定的自我感觉——自己属于一个伟大的民族,是一个精神特质相近的民族和文化大家庭的一员。”但是随着改革的开始和诸多档案文件的解密,被“新的真相”惊呆的苏联人不知所措:苏联到底是什么?我们生活在这个国家,却又完全不了解这个国家。“21世纪的俄罗斯人能够做出的最主要结论是,那个年代并非一切都不好或者一切都好。”
舆论调查显示,与苏联时期的热捧和苏联刚解体时情绪化否定相比,如今俄罗斯民众对十月革命的评价已渐趋理性。舆论调查机构“列瓦达”分析中心民调说,四成俄罗斯人对十月革命的影响持正面看法,只有近三成的人持相反观点。
在回答“20世纪俄罗斯最重大的历史事件”这一问题时,超过一半的俄罗斯人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1917年10月”。虽然对于有些人来说,它是“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则是“武装政变”并建立了“无神论”政权。有人认为它打开了“通向欧洲的大门”;也有人持相反看法,认为革命实际上是欧洲主义,是“舶来品”。
然而,无论是拥护还是反对的声音,已没有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那样强硬和尖锐。
今天的俄罗斯,巨富与赤贫同居一城,街面上的列宁雕像与现代化高档写字楼岿然屹立,地铁里苏联工农兵塑像和时尚的商业广告模特相互对视,极易让初来者迷失在时空错乱的隧道里。经过苏联解体16年的风雨洗礼,当代俄罗斯人已不像当初那样狂热、激情,他们开始面对现实,独立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
正如米罗诺夫所言,90周年的“十月”打开了一条通向更深了解当年事件的道路。“11月7日可以成为官方节日,也可以不是,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并非一個避而不谈的‘沉默日’。否则,我们的社会将永远不会实现任何的和谐和解。”
11月7日,是俄国十月革命90周年纪念日。莫斯科白天最高气温已降至零下。在阴霾的天空下,近万名俄联邦共产党及其他左翼党团成员和支持者,迎着凛冽的寒风,从普希金广场沿着特维尔大街、猎品市场街,向红场附近的剧院广场行进。数辆宣传车后面,大多是身穿各式苏联军服的老兵,以及臃肿棉衣裹身的退休人员。他们手擎绘有镰刀斧头的苏共、俄共党旗和红旗,高举“社会主义革命万岁”的大幅标语牌和列宁、斯大林画像;有的人胸前还挂着写有自己政见的标牌。《国际歌》《苏联国歌》此起彼伏。
“你知道吗?俄罗斯现代史就是从这一天揭开的。”头戴布琼尼式帽子、手举斯大林画像的小伙子瓦列里向记者解释他出现在游行队伍中的缘由。
而退休工人斯捷潘诺夫则悄悄道出自己的“小九九”:“如果你打着旗帜,他们会发给你五个卢布,最后还会给你二两小酒喝呢。”
剧院广场(马克思广场)周围早已实施交通管制,集会场地也被金属围栏圈了起来,大批莫斯科警察和内务部士兵沿围栏组成人墙,严阵以待。
下午6时30分,在大剧院对面的马克思雕像跟前临时搭起的舞台上,俄共领导人久加诺夫发表演说,“我们今天亲眼目睹,十月革命的思想依然活跃在很多俄罗斯人心中。”
当天同一时间,在另一个城市圣彼得堡,数千民众分别从列宁广场和高尔基地铁站出发,最后汇集在“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停泊的涅瓦河畔。数十面红旗随着“苏联”国歌迎风飘荡,节日的焰火也同时升空,将十月革命的象征“阿芙乐尔”号映照得时明时暗。
为了纪念十月革命90周年,俄共做了精心准备,制作了“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90周年”纪念章。俄共中央和地区所属报纸、网站等各类宣传资源提前预热,以专栏、专题等形式纪念和缅怀十月革命。除在俄罗斯各地举行活动外,俄共还盛情邀请了世界各国80多个共产党和左翼组织代表前来莫斯科,并举行一系列专题学术研讨会、展览、党报节等庆祝活动。俄共同时宣布今年为“号召入党年”,并倡议将十月革命纪念日作为俄罗斯联邦主体一级的节日。
俄共掀起的这场庆祝活动声势浩大,然而,他们今天已经不能像以前那样,走过红场向列宁墓敬献鲜花了,因为那里有另一场官方活动在举行。
11月7日当天,莫斯科市政府在红场举行隆重的阅兵式,纪念红场阅兵式66周年。当年,苏联红军战士就是在这里举行阅兵仪式后直接开赴抗击德军的最前线。
节日,尴尬的标签
11月7日作为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纪念日和国庆日,一直是苏联“日历上的红色日子”。对于普通人而言,可以借此亲友欢聚,好好享受一天的假日。但是对于政治人物来说则具有特殊意义,特别是每年的红场阅兵式,是苏联展示国威、军威的最重要舞台,所有党政军要人都会冒着严寒站在列宁墓观礼台上与民同庆。如果某领导人此时没有现身,人们头脑里第一个反应就是——政治上有了问题,其次才会想到身体原因。因此,11月7日也成了外界观察苏联政局动向的一个晴雨表。
时移事易,在苏联解体后,这个“国家最隆重的节日”开始变得敏感而尴尬。
苏联刚解体,俄罗斯就急着和过去“划清界线”,从国旗、国徽和国歌到国庆,凡是与苏联和十月革命有关的历史和象征都被全盘否定。俄官方虽然没有废除这个节日,但却给了它一个新的名分——“和谐和解日”。2005年7月,普京签署法令,规定当天为“军人荣誉日”,以纪念1941年红场阅兵式,因此也被称为“莫斯科红场军事阅兵日”,但不再放假。
享受了80多年的假日突然消失,俄罗斯人自然不满意。俄官方于是新增11月4日为国家法定节日——“人民团结日”。为了选定这个节日,当局可谓煞费苦心,既要淡化11月7日的特殊色彩,又不能离这一天太远,还要让各方能接受。不过,不仅外国人对这个新节日不明就里,就连俄罗斯人也不甚了了。原来,新节日主要是纪念1612年11月4日下诺夫哥罗德富商米宁和波扎尔斯基大公领导俄罗斯各族人民,把莫斯科从波兰侵略者手中解放出来,以展现俄各民族的团结和英雄壮举。
休息日有了着落,“团结日”却不见得团结。极右翼民族主义者包括臭名昭著的“光头党”,又趁机利用这个日子大做文章,狂呼“驱赶所有外国人”,吓得不少外国人不敢出门。
尽管这个特殊的日子经历许多尴尬,但事实上,庆祝十月革命节已成传统。每年俄共等左翼力量及其支持者都要举行隆重活动,人们的情绪从今年盛大的庆祝仪式中可见一斑。70多年的历史,很难从俄罗斯人的记忆中完全抹去。
红场,沉默的纷扰
“这可真奇怪——整个国家已经大变样了,而我们对曾祖父的遗骨却无能为力。”苏联军事家康斯坦丁·罗科索夫斯基元帅的曾孙抱怨说,现在红场又是举行音乐会,又是开办滑冰场,严重侵扰了这块灵魂栖息之地。亲属们早就想为元帅移灵安葬,但是“没有人对我们的意见感兴趣,我们也没有权力过问”。
当列宁的遗体在红场供后人瞻仰的时候,列宁墓与克里姆林宫红墙之间成为苏联高级领导人和功勋卓著的英雄人物,包括人民委员、部长、元帅四百余人的安葬之所。今天,在十月革命90周年之际,包括列宁墓在内,有关保存这块墓地的“合理性”问题的争议再起波澜。
赞成保留墓地的领导人亲属表示,安葬在克里姆林宫墙下的,是一段历史。
“为什么这些人要分散移葬到其他墓地?他们生前曾肩并肩走过红场,死后他们也在一起。这一历史不应留下空白。”一位苏军元帅的女儿纳达莉娅说。
实际上,苏联政坛人物的安葬问题并非简单的易地迁葬就可了事,它一直困扰着俄罗斯政府。自1991年起,红场便宣布不再添新墓,将苏联领导人骨灰迁出红场虽然多年来争议四起,却因牵扯甚广而搁置。
许多人认为,对于当年的英雄人物,其安息之所理应当具有纪念意义。不管他们曾对这个国家命运发挥过怎样的影响,他们已经不属于自己和亲人,而是属于这个国家的历史。
安葬在红场的大人物们,他们的后代们要想进入墓地为亲人扫墓,必须提前提出申请。而人们要走人这段历史,往往要跨越各种争议的纷扰。
历史,徘徊的情绪
列宁的侄女奥利格·乌里扬诺娃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說:“十月革命作为积极的社会事实,作为列宁学说的胜利,在全世界得到传播。革命和社会主义把受压迫大众从帝国桎梏中解放出来,使他们获得解放和幸福生活。”
而居住在布鲁塞尔的沙皇后代、米哈伊洛维奇·罗曼诺夫大公则认为:“对 于俄罗斯来说,这是一个哀伤的日子,是1917年二月事件的延续,它摧毁了国家体制。恐怖时代持续了数十年,导致数百万人死亡。”
事实上,迄今为止,不管是对90年前那场革命乃至苏联的评价,还是克里姆林宫墙下墓地的存废,不仅是俄政界、史学界争吵不休的话题,也折射出俄罗斯民众自己当下的复杂心态。
11月7日,俄联邦委员会议长、“公正俄罗斯”党主席米罗诺夫在伏尔加格勒出席纪念活动上公开表示,十月革命不仅改变了俄罗斯历史,也确定了世界历史的发展方向。
《莫斯科新闻时报》同期刊载米罗诺夫的专论称,普京10月30日参加1937年“大清洗”受难者纪念仪式,是俄官方在评价当年事件迈出的客观、文明的重要一步。此举也在提醒人们,要理智看待反对和捍卫斯大林之间的争议。“数年前,我们的总统亲口对社会公众承认,苏联的解体是20世纪人类地缘政治史上最大的悲剧。今天,我们应该拿出勇气,迈出与过去和解的一步——承认十月事件在俄罗斯乃至世界历史上的非凡作用。”
俄新网总编辑克浪斯则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感叹:“在那个年代,作为苏联人不仅意味着公民身份的归属,也意味着某种特定的自我感觉——自己属于一个伟大的民族,是一个精神特质相近的民族和文化大家庭的一员。”但是随着改革的开始和诸多档案文件的解密,被“新的真相”惊呆的苏联人不知所措:苏联到底是什么?我们生活在这个国家,却又完全不了解这个国家。“21世纪的俄罗斯人能够做出的最主要结论是,那个年代并非一切都不好或者一切都好。”
舆论调查显示,与苏联时期的热捧和苏联刚解体时情绪化否定相比,如今俄罗斯民众对十月革命的评价已渐趋理性。舆论调查机构“列瓦达”分析中心民调说,四成俄罗斯人对十月革命的影响持正面看法,只有近三成的人持相反观点。
在回答“20世纪俄罗斯最重大的历史事件”这一问题时,超过一半的俄罗斯人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1917年10月”。虽然对于有些人来说,它是“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则是“武装政变”并建立了“无神论”政权。有人认为它打开了“通向欧洲的大门”;也有人持相反看法,认为革命实际上是欧洲主义,是“舶来品”。
然而,无论是拥护还是反对的声音,已没有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那样强硬和尖锐。
今天的俄罗斯,巨富与赤贫同居一城,街面上的列宁雕像与现代化高档写字楼岿然屹立,地铁里苏联工农兵塑像和时尚的商业广告模特相互对视,极易让初来者迷失在时空错乱的隧道里。经过苏联解体16年的风雨洗礼,当代俄罗斯人已不像当初那样狂热、激情,他们开始面对现实,独立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
正如米罗诺夫所言,90周年的“十月”打开了一条通向更深了解当年事件的道路。“11月7日可以成为官方节日,也可以不是,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并非一個避而不谈的‘沉默日’。否则,我们的社会将永远不会实现任何的和谐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