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川剧花脸声腔艺术传演包公家国爱民情怀

来源 :音乐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quarius2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旦净末丑,昆高胡弹灯,手眼身发步,唱念做打舞。川剧用唱念做打讲故事,以生旦净丑演人物,行当扮角色,声腔传情感,歌舞演故事。
  依据角色性别、年龄及社会地位、性格特征等异同,川剧将角色划分为生、旦、净、末、丑五个行当。在这五个行当中,净行(也称花脸)的表演以其独有的浓郁生活气息、高亢激越的唱腔和细腻传神的表演,在中国戏曲舞台留下了无数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几代川剧净角名优在不同的剧目中塑造的舞台人物形象不胜枚举,成为当今年轻一代花脸演员传承川剧表演和声腔艺术取之不尽的源泉宝库。


  我作为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川剧净角演员,深深受益于老一辈川剧净角名家在舞台实践中为我们留下的丰富表演传统,在传承川剧净角独特表演体系的同时,我有幸在《包公铡侄》(以下简称“《铡侄》”)《巴山秀才》等经典川剧中分别扮演包公、袁铁匠等花脸行当应工的角色,我由此得到了传承川剧花脸表演艺术,丰富、发展川剧花脸表演体系,并以此塑造更多净角舞台人物形象的良机。
  我在川剧舞台上所塑造的包公、袁铁匠这两个角色。虽然在行当上均属花脸行,但一个是传统川剧中的黑头花脸,一个是新编川剧中的贫苦铁匠,一个是古代大清官,一个是现代小人物,在表演上既具有川剧花脸行当的一些表演共性,同时更有着各自完全不同的人物个性。因而我在《铡侄》《巴山秀才》这两个剧目中塑造包公、袁铁匠这两个完全不同时空下的舞台人物形象时,就从“行当体现人物类型、角色展示人物个性”入手分别进行人物性格塑造,把演行当与演角色有机结合在一起,既体现花脸行当共有的表演共性,又表现不同人物的独有性格特征。在此,我分别以包公、袁铁匠这两个截然不同的舞台艺术形象的塑造过程,阐述我对舞台戏曲人物塑造中共性与个性的舞台实践认知。
  包公戏是中国传统戏曲宝库中的一朵绚丽的奇葩。京剧、昆曲及秦腔、川剧等几乎所有地方剧种均有包公戏,剧目丰富,常演不衰,戏曲故事家喻户晓、演唱形式喜闻乐见,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铡美案》《铡侄》《包公赔情》是川剧舞台上常演常新的包公经典剧目,铜铡是戏曲舞台上贯穿所有包公戏的标志性道具,龙头铡铡皇亲国戚、虎头铡铡贪官污吏、狗头铡铡恶霸流氓。三口铜铡,铡国舅、铡驸马、铡恶霸,每出包公戏都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每个戏中都会有一段荡气回肠的唱腔,每出包公戏也会传播出感人至深的家国情怀。
  川剧《铡侄》(又名《铡包勉》)讲述北宋年间,开封知府包拯奉旨陈州放粮赈灾,丞相王延龄与赵苟钦同至长亭饯行。包拯侄儿包勉奉母命也来送别,无意中将其做县令时贪赃受贿、吞没灾粮、逼伤人命之事泄露给了赵苟钦,赵苟钦当众转告包拯,包拯震怒,大义灭亲,按律将包勉斩首。
  包公陈州放粮,百官长亭送行,包拯侄子包勉作为一个地方小官,级别仅相当于今天的县处级,在一大群至少正部级以上的高官面前,本不够前去送行的级别,但其作为包公侄子的这层关系却让他因福得祸。
  川剧《铡侄》一剧中,包勉长亭外自报家门:包青天求见。巧的是,此时包拯刚好被送行的王延龄叫至一旁商谈放粮的细节去了,好事之官赵苟钦忽闻有人在包拯台前自称包青天,居然碰上了“包青天求见包青天”的趣事。童心大发的赵苟钦于是一步一步地把包勉给引入了“自己挖坑自己跳”的境地,把贪赃枉法、吞没灾粮、逼伤人命违法之事给套了出来。
  包勉自己道出贪腐之事,发觉不妙,又哀求赵大人替他严守秘密:赵大人,你千万要给我保秘哦。趙大人回说:放心,我的嘴是上了锁的。包勉忙问:是把什么锁?赵大人此时摊牌:是一把自开锁。
  剧中透过这一独具川剧幽默的“戏词”,将包勉贪赃枉法之事顺理成章地被端到了包公案前,铁面无私的包公怒斩亲侄包勉。《铡侄》之后紧接着的《包公赔情》,演的则是铡了包勉后回府向包勉生母自己嫂娘赔情的包拯,向其嫂娘禀明实情,嫂娘悲痛难忍,怒斥包拯忘恩负义、不念养育之情。
  包拯为何称嫂嫂为嫂娘?在《长亭铡侄》《包公赔情》两折戏中都有此戏剧情节:包拯同朝官员赵苟钦问:世间嫂即是嫂,娘即是娘,包大人为何称嫂为嫂娘?包拯回言:我嫂娘比我的生母恩重十分,我父母生下我的相貌丑,脸黑声宏眼露神,二双亲见到心害怕,将门生丢至在后园乱草坪,包勉他的母亲我的嫂娘,赶到后园救下我,万般辛苦都受尽,才将门生养成人,到如今未报我嫂娘半点恩。
  “哗啦啦铜铡响包勉儿丧,包拯不由暗自伤情,这一铡为的是受害百姓,这一铡铡断了包家后根,回府拜上嫂娘亲,包勉儿子被铡丧,包拯愿做嫂娘披麻戴孝人。”


  长亭铡了侄子包勉后的包拯转而回府向嫂娘赔情,包公形象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最终以嫂娘理解和原谅包拯落幕。包公戏透过这些具有强烈戏剧性的故事桥段,寓教于乐、高台教化,颂扬包拯铁面无私、刚直不阿、执法严明、两袖清风、除暴安良、爱民如子等家国情怀。
  我在川剧《铡侄》这折戏中扮黑脸演包公,以声情并茂的川剧胡琴二黄唱腔加入一段襄阳梆子的演唱,高亢激昂,借以传唱包拯正直无私的内心情感,表达和传递包公刚直不阿、嫉恶如仇、爱民如子的家国情怀。川剧《铡侄》是一折袍带花脸的功夫戏,唱演并重,深受观众喜爱,也是老一辈川剧净角名家的经典剧目。在川剧经典折戏的传承演出中常演常新,这折戏也是我作为一名青年花脸演员的一出具有代表性的演出剧目,我在传演该折戏的舞台实践中,不断总结与完善。每次演出都尽力以饱满的热情和醇和的唱腔,着力塑造有血有肉、有情有义、为民执法而又爱民爱家的包拯舞台艺术形象。
  2018年10月24日,第四届川剧节优秀传统折子戏展演第四场——四川省川剧院专场在成都市锦江剧场拉开帷幕。我主演的川剧传统经典折戏《铡侄》第一个登场,我在这折戏中扮演的包公,其腔圆字正的演唱把那段观众耳熟能详的襄阳梆子唱得入情入韵,荡气回肠的川剧花脸声腔演唱把包公刚正不阿的精神立在舞台上,传入观众心间,满场观众的喝彩声既是对川剧唱腔的赞赏,更是对包公刚正不阿、执法如山精神的颂扬。


  以戏曲的方式,用川剧的唱腔,在新的时代传承演出包公故事,传播忠孝节义传统美德,寓教于乐、高台教化,艺术传播、润物无声,川剧《包公铡侄》广泛而深远地传承传播扶正扬善这一中华民族传统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
  川剧《巴山秀才》是著名编剧魏明伦的代表剧作。该剧以四川晚清史上一段因灾荒而引起的一场大屠杀——“东乡惨案”史实为素材,以川剧独特的剧种个性,用四川人独到的幽默、诙谐,在悲怆的笑声中,完成了一个因时代和封建王朝的黑暗统治而引起的人间悲剧的控诉。弘扬了执政为民、反腐倡廉的时代主题,以反面敷粉之法,鞭挞了封建王朝的黑暗,歌颂了新时代的光明和温暖。
  该剧先后荣获曹禺戏剧奖、文华新剧目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 优秀剧目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剧目,是一部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优秀精品川剧。


  该剧讲述晚清光绪二年,两宫太后垂帘听政的故事。巴山连年干旱,知县孙雨田吞没赈粮,饥民百姓求赈不得,筹划上告,欲请老秀才孟登科代写状子,孟登科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八股书,婉言谢绝饥民。孙雨田为了掩盖贪污罪行,抢先赴省谎报巴山民变。四川总督恒宝不查虚实,下札剿办。记名提督李有恒唯命是从,率兵血洗巴山。孟登科目睹惨案,逐步觉醒,从明哲保身变为仗义鸣冤,但书呆子气十足,不识官场奥秘,与虎谋皮,险遭杀害,幸有巴山歌姬霓裳从中斡旋,救出书呆子。孟登科痛定思痛,直面惨淡人生,正视淋漓鲜血,毅然抛弃功名,痛改迂阔习气,巧妙利用省试机会,在考卷上书写冤状。主考官张之洞,与川督恒宝积怨已久,趁势借题发挥,回京直奏,震动朝廷,引起两宫内讧,迫使慈禧派遣亲王入川查办冤狱,平息民愤,并赐孟登科顶戴花翎、御酒三杯,孟登科不识阴谋,喜饮御酒,中毒而亡。
  我在川剧《巴山秀才》中扮演秀才的同乡袁铁匠,这是一个现代人物。虽然同为川剧花脸行当的角色,但其与古装戏《铡侄》中我所扮演的黑头包公却也有着很大的不同,包公一角为袍带花脸,袁铁匠一角则应归属草鞋花脸,《铡侄》中的包公重唱,《巴山秀才》中的袁鐵匠重做,包公重架子与气度,袁铁匠重身段和翻打。包公是一剧中的主角,剧中其他人物都围绕着包公一人众星捧月,而袁铁匠则为一配角,在剧中属于配合他人的绿叶。由此出发,我在川剧《巴山秀才》中扮演袁铁匠这一角色人物时,就更多的从人物内心活动体验入手,然后化用传统川剧花脸的表演程式来塑造这样一个全新的舞台人物,正是有了像袁铁匠这样的一众配角人物鲜明形象和个性特征的塑造,才造就了川剧《巴山秀才》的整体演出效果。
  通过在《巴山秀才》一剧中运用川剧表演程式扮演袁铁匠,我对川剧花脸行当怎样在现代川剧中传承和运用川剧传统表演程式来塑造全新的当代人物积累了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从中也对运用川剧花脸行当表演程式来塑造人物的舞台创造有了更进一步的体会。
  净行是最能体现戏曲地域文化特征的一个行当,作为一名川剧花脸演员,我在塑造不同人物形象的同时还担负着传承川剧花脸行当表演体系的重任。我在多年的艺术舞台实践中通过磨炼、分析和整理,领悟到净行舞台人物不管是忠还是奸,其性格一般都较为粗犷、刚烈,外观造型则为脸谱化,一般表演程式大起大势,大开大落,形体动作夸张。这是戏曲花脸表演与其他戏剧门类在表演上的最大不同,塑造戏曲花脸人物需要在戏曲艺术的规范之中去刻画人物,挖掘内心,达到外形与内质的统一,达到唱与做的完整,达到形神兼备的一致,并使其所塑造的人物性格深入人心。我用悟性去追寻川剧净行艺术的舞台表现力,以整体把握,逐一深化地渐进体现,从而使舞台花脸人物形象更加突出,更具有个性,更添独特魅力。
  艺无止境,川剧净行更是深重厚实,我当挽起深重厚实,在传承、丰富和发展川剧花脸表演艺术上一路前行。
其他文献
李丹阳此次当上了“金钟奖”评委  成都妹子李丹阳是闻名全国的著名歌唱家,这次回到家乡担任第十二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民族组)评委。谈到这次比赛的感受时,李丹阳坦言,大赛的整体水平非常高,不光是选手们的演唱技巧,就是在诠释作品本身选手们也都是用心在演唱。李丹阳说,这一届的选手实力很强,这一点几乎所有评委都认同,李丹阳自己也不例外,她说:“这让评委们非常纠结,大家都那么优秀,难以取舍。选手之间的实
期刊
公元2019年年末,当中国人民沉浸在一片祥和之中准备迎接又一个新年到来的时候,一只魔爪在中国武汉悄悄地伸向了人群——新型冠状病毒一时间夺去了无数条鲜活的生命,中国人民乃至世界都被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所震惊。要阻止此病毒蔓延的势头,最科学的办法就是迅速把感染此病毒的人们隔离救治,把疑似感染病毒的人们隔离观察。  在“人们宅在家里就是为阻击疫情做贡献”的号召声中,全国各地的医生、护士冒着生命危险,自愿申
期刊
【摘 要】 本文将陈其钢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陈其钢作品中的音乐结构及其结构力进行分析,探索作者在音乐写作中所采用的音乐结构及其构建规律和理性的逻辑,并结合整体和局部的分析方式,利用科学的方法和独特的视觉进行逐一深入研究。  【关键词】 陈其钢;传统曲式;音乐结构;结构力;主题核心音调  一、音乐结构及音乐结构力的定义与相互关系及各自的功能意义  在传统曲式结构一部曲式、二部曲式或者三部曲式中,它主
期刊
波切利将在米兰大教堂空场举办直播音乐会,用歌声抚慰世界  近期,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將在空无一人的米兰大教堂举办一场特殊的独唱音乐会——“别怕新冠病毒”。音乐会前接受英国《卫报》采访时,这位62岁的歌唱家说,他没有资格给其他公民提供建议,但他愿意描述自己是如何应对封城的。“这样特殊的时刻,我们被迫待在家里,我们必须抓住机会,去做我们经常想做却没时间做的事情。”“让我们开始吧:和你的孩子
期刊
摘 要:民间音乐的传承和流行音乐的发展是当下及未来文化发展的重要问题。上世纪90年代以来,凉山彝族流行音乐唱作人扎根彝族文化,融入流行音乐的元素,集创作与演唱于一体,创作出大量高质量作品,成为流行音乐民族化和民族音乐流行化的优秀范例。本文从文化背景、音乐创作及演唱风格的角度,对凉山彝族流行音乐唱作人作了系统的研究,并希望由此对中国流行音乐及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当代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唱作人;彝
期刊
摘 要:高校声乐教学活动既是作为演唱技巧的传授,也是一种艺术思维的培养。四川民歌作品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离不开对本地区地域文化的深切解读与融会贯通,而其中地域文化思维的培养对高校声乐教学而言也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使师生可以从中获得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蕴浸染和思想启示,亦可拓展传统声乐教学的范式与文化实践空间,这对于四川民歌等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应用、对地域文化思维的当代传衍等也能够发挥较大的综
期刊
40位法语音乐剧演员共同发声,为抗疫加油  出演《摇滚莫扎特》《唐璜》《巴黎圣母院》《罗密欧与朱丽叶》《摇滚红与黑》《小王子》《美女与野兽》《乱世佳人》等音乐剧的40名法国音乐剧知名演员,他们用14天的时间录制了一首公益歌曲《Together/与你同在》,声援武汉、为抗疫加油,唱出了爱与坚定、守护与希望。发起人之一的洛朗·班是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的男主角,该剧去年在四川大剧院演出受到成都音乐迷的追
期刊
曲艺,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说着唱着就走到了今天。  口传心授,有说有唱。  “说”要音乐性,“唱”要口语化。  “说”的是语言文字,“唱”的是音韵格律。  音韵传声,文字造境。  框框条条,洒洒脱脱。  四川地理位置独特,历史上经历过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随着艺人的来来往往,曲艺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得益于本土的优势基础,吸收了南北曲艺的精华。古往今来,曲种比较丰富,并产生了自己独有的曲艺形式。由外
期刊
摘 要:近年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迅猛,对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互联网下,社会生产方式打破传统行业壁垒进入到新型行业的跨界融合,消费方式由传统的实体消费逐步被新型的网络虚拟消费所替代。毫无疑问,互联网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2010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下发了《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数字出版的浪潮席卷了全国各地。本文立足当下,分析了数字出版发展概况
期刊
康巴藏区是一个歌与舞的海洋,其民族民间舞蹈资源十分丰富,俗称“锅庄”的藏族卓舞,就是这个丰富资源中流传最广的一大舞种。地域广阔的康巴藏区锅庄舞分布广泛,舞蹈风格各异,音乐独具特色,音乐曲调也十分丰富。歌舞相柔是康巴锅庄的突出特点,它保留了传统民间歌舞的共性,也创造性地把民歌音韵与民舞的集体性融为一体。锅庄舞者载歌载舞的优美曲调所表现出的不同调式调性,形成康巴锅庄音乐的独特风格,使舞蹈与音乐相得益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