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我们所处的时代,被称为信息时代。随着新兴媒体的迅速出现,大量资讯信息、人文科技知识、文化艺术等便捷地大范围改变着我们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当前我们中学教育的方向,已经因此而开始慢慢转变,对中学生的美术教育从传统的单一技法传授过渡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发散性的创新思维,以培养出更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具有创造能力、完善的审美体系、思维发散跳跃的立体综合型人才。美术教育,作为中学教育阶段中创新思维教育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引导在某种程度上就决定了美术教育的教学深入程度。我认为,成功的美术教育,就是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激发和合理的引导过程,也就是恰如其分地让学生展开梦想的翅膀自由飞翔。
一、发散性思维与传统教育的本质比较
德国伟大的芝术家保罗•克莱说,“用一根线条去散步” ,这种天马行空的思维方式,就是典型的发散性思维。在我们传统的教育里,中学教育是一个系统规范的知识传授体系,学生在接受的过程中是被动的,无法以一种独立的思考方式参与到教学互动中去。而传统的考试制度更是为学生的学习规定了一个答案唯一性的固定观念,把学生的禁锢在预定的范围里,无法求新立异地进行思考。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生活、科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将依据所追求的目的,探索更多的答案。传统教育制度,限制了学生对环境的感性认识,抑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才华,禁锢着学生的思维。而通过发散思维的训练,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打破思维惯性、将所接受的信息资讯重新组合,寻求获得多元的答案,从而使思维得到突破和锻炼。
发散性的思维,就是以一个点为媒介探求出多元答案的思维过程,思维方向分散于不同方面,思维开阔、富于联想,善于分解组合,触类旁通,敢于创新。培养这种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求异创新。这种思考无方向的限制、无范围的锁定、无答案的禁锢,可以标奇立异、天马行空,从而去探索新奇未知的思维境界。现代美术教育改革也在注重知识技法学习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越来越关注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发展及隐性知识的获得,所以,发散思维是一种集合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的本质特性的创新性思维方法。
二、美术教育中发散性思维的教学方向
美术教育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及创造力方面具有着其独特的功能,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照顾学生的心理和生理能力。中学美术课程的教学设计应避免深奥难懂的专业术语,注重以简洁朴实的语言,最简单的线条、点、生活物品等都可以作为发散思维的引子,对学生进行引导。
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训练主要从创意和联想两方面切入,创意非单纯的标奇立异,创意来源于社会生活,来自于自然环境,创意思维的训练讲究一定的规律但不要求必须合情合理,可以从美术的造形、美术元素的组合、美术形象思维的创新功能等方面入手,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启发他们的创意思维。
在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中,联想思维极其重要,联想并非不切实际的幻想,而是以一些固定的视觉元素为起点,比如利用一些简单的条线、图形、情景,按照一定的联想思考方式,开展对物体外观联想、从功能用途相似性联想、从视觉元素组合等联想。联想思维的过程是自由自在的,没有对与错的严格区别,更没有固定答案的限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创作出一些简单的物体造形,视觉构图,学习进行个人的美术创作,插上联想思维的翅膀,为感知新奇世界、创造梦想做好准备。
三、美术教育对发散性思维训练中的作用
现代美术教育已经不是边缘配套性的学科,而是对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育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建立在具有高度的思想觉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全面综合的创新能力的基础上的。在国外的教育体系里面,美术教育是高中课程的核心部分。现阶段我们的中学美术教育目的,绝非对专业艺术从业者的培养,对艺术家的打造,而是通过利用美术教育这种方式,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他们想象能力,从而提高创意思维。中学的教育是对适龄群体广泛的教育培养,而我们的学生在未来的发展轨迹里,将会涌现各行各业的人才,政治家、艺术家、商业地产设计以及生物学研究者等。但是最本质的就是,根据社会的发展,不管身处任何行业,真正的人才必须具备独立发现问题的视角、独立思考判断的思维、独特的创意能力。
在美术教育中,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方法与传统的训练方法区别较大,传统的教育制度有它的优势和可取之处,我们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在尊重传统文化对美的规律下,跳出固定的思维框架,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全面开放,独立思考的能力更加宽广,并让他们个人的创意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而我们授课老师在这个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在化学实验中加入那关键的催化剂,让学生们充满好奇的思维在合理的引导中,爆发出无限创意。
四、美术教育中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在五年的美术教育中,我了解到,其实对于中学生而言,喜欢奇思妙想、标新立异、寻求个性、好奇心强,既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也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可以说,中学阶段,是人一生中最关键时期,也是人一生中黄金时代的开端。作为教育者,我们能否培养他们适应时代、社会需要的思维?给他们插上理想的翅膀呢?以下是我在实际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一些浅显的一些方法:
(一)欣赏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在欣赏教学中,首先我会给学生们讲一些欣赏的基础,让他们从作品的类别、主题内容、表现形式、背景、构图、色彩等这些直接视觉上去欣赏作品。当然这是基础,就像学数学得必需要学数、数的加减乘除一样,但我在给他们讲解分析这些欣赏基础的时候,我一再讲,它不象数学的1+1只有等于2是它的唯一答案,我们对任何作品的赏析都是没有唯一答案的,只要能了解作品、感受作品、挖掘出作品的深刻内涵;我们可以在构成作品的每一个元素上充分发挥想象,如:对作品色彩的欣赏,我会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们对色彩展开联想,我可以现场请两位穿不同颜色衣服的同学,让其他同学说出对不同颜色的感觉;我也可以课前准备好不同色彩的纸或不同色调的大幅作品让学生展开联想来描述;曾经在对黑色的描述中,有的学生说黑色很恐怖、很压抑、很沉重,但也有学生说黑色稳重、深邃给人想象的空间,多么好的联想啊,这是对色彩或作品的第一次联想,在这基础上,我继续引导他们再次联想,恐怖、压抑、沉重或是稳重、深邃又让你们联想到什么呢。这样连续式的联想是我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经常运用的方法。
学生们对欣赏具象作品要容易一些,就算是陌生的具象作品,他们可以通过一些背景知识从而可以自主了解作品,但对一些抽象的变形夸张作品就无从下手。针对这一点,我是以鼓励为主,让学生们对这些作品不要恐惧和排斥。告诉他们,美术作品不仅可以表现客观现实,更多的还表达作者的主观情感,甚至很多抽象作品只注重过程,是抽象性和主观性随意性的结合,有一定的偶然性和即兴性。面对这样的作品,就要拿出我们想象的“魔力翅膀”来应对:让他们多注意体会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自己的一些感受。抽象作品的作者所表现的也就是自己的一些内心感受和主观情感而已。我曾让学生在短暂的时间里(30秒)来表现自己的情感:“他们有重重的画上两条粗粗的线条表现愤怒的,有画出大小不同的圆圈表现愉悦的,有画出疏密有致的乱线条表现郁闷的.......”我就鼓励他们这就是抽象作品,使他们消除抵制心态,主动出击这些难懂的抽象作品。我还曾经给学生们举了个例子:“如果以气球这一物体来创作的话,我可以实实在在的画上一个气球(这就是写实作品);我也可以对气球拟人化或变形夸张(这就成了意象作品);我还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气球,发挥一下想象,在快乐的节日里,人们放飞了很多五颜六色的气球,气球越飞越高,最后变成了一些点或什么也看不见了,就只是一片蓝色(这就是抽象的作品了)。”这样一来,学生们因为有了联想这对“魔力翅膀”不但不怕这类的作品,反而喜欢去感受这类作品了,他们说这样的作品能给他们很多想象的空间,甚至一部分同学还喜欢上用这种形式来表现自己的情感或感受。
(二)创作过程中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在美术创作教学中,首先应该培养学生基础的美术技能,养成仔细观察生活的好习惯。这也象数学的数、语文的偏旁及英语的字母一样;但重要的是要怎样运用好这些基础知识,有所创新,我认为这才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目的。在美术创作教学中,要求学生对点线面的构成、所画对象元素的组合 、色彩线条的运用等都通过发散思维的引导,从对简单形象、情景等的描述到对此而引发联想的启发,如,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画某种东西的时候,就引导学生想想、说说这个东西有什么作用?它通常和什么在一起?又如,我在以“夏天”为主题进行教学时,先让学生谈谈夏天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夏天的给人的感觉是什么?人们为了解暑都会做些什么?这么做可以达到什么效果?然后,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问为什么,拿到或看到某种事物就把横向和纵向思维用上。久而久之,学生发散性思维增强了,脑筋活了,创造力也提高了。
引导学生绘画要有变异思维,要敢于发挥主观意识,善于联想,突出自我的个性,敢于变换正常人思维中物象的形态。如,在以《未来的世界》为主题的想象画教学中,我让学生大胆想象,把人类想象成“外星人”,给“外星人”的背上添加各式各样的飞行器,让他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再把天空中的小鸟变成飞船的形状,把太阳、月亮、星星变换成各式景物和楼群。总之,想法越奇特越好,造形越新鲜越古拙越棒。因此就诞生出了一幅幅生动有趣、想象奇特、内容丰富的创作画。有画太空城市的,有画空中乐园的,有画和外星人建造新家园的……真是千奇百怪,美不胜收。
我在教学主题创作时,为了避免学生的作品雷同,我还要求学生运用各种绘画表现形式,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收得了很好的效果。如,开导学生用水彩求朦胧,用水粉得笔触,用线描取精细,用油棒获粗犷,用国画白描显清秀,用写意展豪气,用版画感厚重,用剪纸跃简练,用蜡笔水彩结艳丽……学生可以依照自己喜好,任意挑选各式各样的绘画工具,并通过这些工具充分表现不同的绘画形式,来展现个性,展示自我。
从学生学习压力的角度来说,美术教育是教学里最为美好的学习过程之一,但愿每一个美术老师能结合课程的实际情况,把握学生的个体特性,引导和激发他们以美术形式为载体,在他们自己的精神领域里展开梦想的翅膀,自由自在的飞翔!
一、发散性思维与传统教育的本质比较
德国伟大的芝术家保罗•克莱说,“用一根线条去散步” ,这种天马行空的思维方式,就是典型的发散性思维。在我们传统的教育里,中学教育是一个系统规范的知识传授体系,学生在接受的过程中是被动的,无法以一种独立的思考方式参与到教学互动中去。而传统的考试制度更是为学生的学习规定了一个答案唯一性的固定观念,把学生的禁锢在预定的范围里,无法求新立异地进行思考。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生活、科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将依据所追求的目的,探索更多的答案。传统教育制度,限制了学生对环境的感性认识,抑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才华,禁锢着学生的思维。而通过发散思维的训练,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打破思维惯性、将所接受的信息资讯重新组合,寻求获得多元的答案,从而使思维得到突破和锻炼。
发散性的思维,就是以一个点为媒介探求出多元答案的思维过程,思维方向分散于不同方面,思维开阔、富于联想,善于分解组合,触类旁通,敢于创新。培养这种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求异创新。这种思考无方向的限制、无范围的锁定、无答案的禁锢,可以标奇立异、天马行空,从而去探索新奇未知的思维境界。现代美术教育改革也在注重知识技法学习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越来越关注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发展及隐性知识的获得,所以,发散思维是一种集合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的本质特性的创新性思维方法。
二、美术教育中发散性思维的教学方向
美术教育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及创造力方面具有着其独特的功能,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照顾学生的心理和生理能力。中学美术课程的教学设计应避免深奥难懂的专业术语,注重以简洁朴实的语言,最简单的线条、点、生活物品等都可以作为发散思维的引子,对学生进行引导。
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训练主要从创意和联想两方面切入,创意非单纯的标奇立异,创意来源于社会生活,来自于自然环境,创意思维的训练讲究一定的规律但不要求必须合情合理,可以从美术的造形、美术元素的组合、美术形象思维的创新功能等方面入手,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启发他们的创意思维。
在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中,联想思维极其重要,联想并非不切实际的幻想,而是以一些固定的视觉元素为起点,比如利用一些简单的条线、图形、情景,按照一定的联想思考方式,开展对物体外观联想、从功能用途相似性联想、从视觉元素组合等联想。联想思维的过程是自由自在的,没有对与错的严格区别,更没有固定答案的限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创作出一些简单的物体造形,视觉构图,学习进行个人的美术创作,插上联想思维的翅膀,为感知新奇世界、创造梦想做好准备。
三、美术教育对发散性思维训练中的作用
现代美术教育已经不是边缘配套性的学科,而是对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育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建立在具有高度的思想觉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全面综合的创新能力的基础上的。在国外的教育体系里面,美术教育是高中课程的核心部分。现阶段我们的中学美术教育目的,绝非对专业艺术从业者的培养,对艺术家的打造,而是通过利用美术教育这种方式,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他们想象能力,从而提高创意思维。中学的教育是对适龄群体广泛的教育培养,而我们的学生在未来的发展轨迹里,将会涌现各行各业的人才,政治家、艺术家、商业地产设计以及生物学研究者等。但是最本质的就是,根据社会的发展,不管身处任何行业,真正的人才必须具备独立发现问题的视角、独立思考判断的思维、独特的创意能力。
在美术教育中,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方法与传统的训练方法区别较大,传统的教育制度有它的优势和可取之处,我们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在尊重传统文化对美的规律下,跳出固定的思维框架,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全面开放,独立思考的能力更加宽广,并让他们个人的创意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而我们授课老师在这个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在化学实验中加入那关键的催化剂,让学生们充满好奇的思维在合理的引导中,爆发出无限创意。
四、美术教育中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在五年的美术教育中,我了解到,其实对于中学生而言,喜欢奇思妙想、标新立异、寻求个性、好奇心强,既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也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可以说,中学阶段,是人一生中最关键时期,也是人一生中黄金时代的开端。作为教育者,我们能否培养他们适应时代、社会需要的思维?给他们插上理想的翅膀呢?以下是我在实际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一些浅显的一些方法:
(一)欣赏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在欣赏教学中,首先我会给学生们讲一些欣赏的基础,让他们从作品的类别、主题内容、表现形式、背景、构图、色彩等这些直接视觉上去欣赏作品。当然这是基础,就像学数学得必需要学数、数的加减乘除一样,但我在给他们讲解分析这些欣赏基础的时候,我一再讲,它不象数学的1+1只有等于2是它的唯一答案,我们对任何作品的赏析都是没有唯一答案的,只要能了解作品、感受作品、挖掘出作品的深刻内涵;我们可以在构成作品的每一个元素上充分发挥想象,如:对作品色彩的欣赏,我会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们对色彩展开联想,我可以现场请两位穿不同颜色衣服的同学,让其他同学说出对不同颜色的感觉;我也可以课前准备好不同色彩的纸或不同色调的大幅作品让学生展开联想来描述;曾经在对黑色的描述中,有的学生说黑色很恐怖、很压抑、很沉重,但也有学生说黑色稳重、深邃给人想象的空间,多么好的联想啊,这是对色彩或作品的第一次联想,在这基础上,我继续引导他们再次联想,恐怖、压抑、沉重或是稳重、深邃又让你们联想到什么呢。这样连续式的联想是我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经常运用的方法。
学生们对欣赏具象作品要容易一些,就算是陌生的具象作品,他们可以通过一些背景知识从而可以自主了解作品,但对一些抽象的变形夸张作品就无从下手。针对这一点,我是以鼓励为主,让学生们对这些作品不要恐惧和排斥。告诉他们,美术作品不仅可以表现客观现实,更多的还表达作者的主观情感,甚至很多抽象作品只注重过程,是抽象性和主观性随意性的结合,有一定的偶然性和即兴性。面对这样的作品,就要拿出我们想象的“魔力翅膀”来应对:让他们多注意体会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自己的一些感受。抽象作品的作者所表现的也就是自己的一些内心感受和主观情感而已。我曾让学生在短暂的时间里(30秒)来表现自己的情感:“他们有重重的画上两条粗粗的线条表现愤怒的,有画出大小不同的圆圈表现愉悦的,有画出疏密有致的乱线条表现郁闷的.......”我就鼓励他们这就是抽象作品,使他们消除抵制心态,主动出击这些难懂的抽象作品。我还曾经给学生们举了个例子:“如果以气球这一物体来创作的话,我可以实实在在的画上一个气球(这就是写实作品);我也可以对气球拟人化或变形夸张(这就成了意象作品);我还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气球,发挥一下想象,在快乐的节日里,人们放飞了很多五颜六色的气球,气球越飞越高,最后变成了一些点或什么也看不见了,就只是一片蓝色(这就是抽象的作品了)。”这样一来,学生们因为有了联想这对“魔力翅膀”不但不怕这类的作品,反而喜欢去感受这类作品了,他们说这样的作品能给他们很多想象的空间,甚至一部分同学还喜欢上用这种形式来表现自己的情感或感受。
(二)创作过程中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在美术创作教学中,首先应该培养学生基础的美术技能,养成仔细观察生活的好习惯。这也象数学的数、语文的偏旁及英语的字母一样;但重要的是要怎样运用好这些基础知识,有所创新,我认为这才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目的。在美术创作教学中,要求学生对点线面的构成、所画对象元素的组合 、色彩线条的运用等都通过发散思维的引导,从对简单形象、情景等的描述到对此而引发联想的启发,如,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画某种东西的时候,就引导学生想想、说说这个东西有什么作用?它通常和什么在一起?又如,我在以“夏天”为主题进行教学时,先让学生谈谈夏天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夏天的给人的感觉是什么?人们为了解暑都会做些什么?这么做可以达到什么效果?然后,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问为什么,拿到或看到某种事物就把横向和纵向思维用上。久而久之,学生发散性思维增强了,脑筋活了,创造力也提高了。
引导学生绘画要有变异思维,要敢于发挥主观意识,善于联想,突出自我的个性,敢于变换正常人思维中物象的形态。如,在以《未来的世界》为主题的想象画教学中,我让学生大胆想象,把人类想象成“外星人”,给“外星人”的背上添加各式各样的飞行器,让他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再把天空中的小鸟变成飞船的形状,把太阳、月亮、星星变换成各式景物和楼群。总之,想法越奇特越好,造形越新鲜越古拙越棒。因此就诞生出了一幅幅生动有趣、想象奇特、内容丰富的创作画。有画太空城市的,有画空中乐园的,有画和外星人建造新家园的……真是千奇百怪,美不胜收。
我在教学主题创作时,为了避免学生的作品雷同,我还要求学生运用各种绘画表现形式,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收得了很好的效果。如,开导学生用水彩求朦胧,用水粉得笔触,用线描取精细,用油棒获粗犷,用国画白描显清秀,用写意展豪气,用版画感厚重,用剪纸跃简练,用蜡笔水彩结艳丽……学生可以依照自己喜好,任意挑选各式各样的绘画工具,并通过这些工具充分表现不同的绘画形式,来展现个性,展示自我。
从学生学习压力的角度来说,美术教育是教学里最为美好的学习过程之一,但愿每一个美术老师能结合课程的实际情况,把握学生的个体特性,引导和激发他们以美术形式为载体,在他们自己的精神领域里展开梦想的翅膀,自由自在的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