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开好头,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感受到语文课程的趣味性,可以真正带领学生进入语文的殿堂。因此,第一课时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让学生在第一课时有所收获,他们才能紧跟教师的步伐,进入到后续的课文学习中。
一、深度朗读,感知理解
在阅读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语感,还应提升他们对文字的理解能力。因此,在进行第一课时的教学时,教师应当积极为学生创设朗读环境,引导学生通过细致深入的阅读来理解文章的内涵,感知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逐步锻炼学生正确阅读、流利朗读的能力。
如我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做一片美的叶子》第一课时时,首先让学生进行快速阅读,查找出其中的生字词,并进行讲解,然后让学生两两一组,轮流对文章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并在朗读时主动转换为作者的角度,体会作者写作时的心境。尤其在读到“你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这一部分时,让学生进行重点阅读,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把自己的看法主动表达出来,与师生进行分享。有的学生说道:“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东西。”有的学生则认为:“叶子的脉络和形态各不相同,即使看起来样子是一样的,但其实是不同的。”还有的学生理解为:“即使刚开始起步的条件是一样的,但是经过后天每个人不同程度的努力,也会变得不一样。”该生说完以后其他学生自发地鼓掌,课堂氛围十分融洽。最后我从这位学生的思路出发,鼓励每一位学生努力学习,找准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位置,长大了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一课时可以从学生的朗读开始,通过对教材文章的深度朗读,结合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够更加深层地感知文章的大体内容,并深刻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感知出作者的内心世界。
二、识字写字,形成习惯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识字教学。另外,人们常说“字如其人”,汉语言文字博大精深,小学作为培养学生科学写字习惯的重要阶段,教师应当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识字和写字,帮助他们打下良好的文字功底。
如我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花瓣飘香》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对新的字词有深刻的理解,我首先借助多媒体设备,分别播放了花朵的美丽、小女孩摘花时小心翼翼的样子。视频播放到关键字词时,还会对字词进行“变形”,让学生通过字词的“形”来探究字词的含义。然后,我将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写下来,如“眶”“俯”“捧”“拿”等,让学生找出与之相近的字词写下来并将它们进行区分。最后,以组为单位互相检查所写的字词是否有错误,再有针对性地对其书写笔画进行指导,让每一组挑选出一位写得最好的学生,将其写的字词展示给全班学生,以此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同样借助该教学方式,我对本节课中的文字进行了一一讲解,深化学生对文字的认知,促使学生开展练字互动。
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有效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主观能動性。因此,教师在进行第一课时教学时,可以从教授学生学习字词开始,让学生从字词入手探究相应的含义,进而理解文章内容,在此基础上督促学生坚持练习写字,养成认真写字的好习惯。
三、厘清脉络,交流体会
教师在进行第一课时教学的时候,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全局意识”,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做到深入感知、厘清脉络,从而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与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教师只有帮助学生构建整体阅读的思维意识,才能避免学生只关注文章的细节,片面理解文章含义的现象出现。
如我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一课时,首先提出问题:“大家都会利用互联网查资料吗?”学生纷纷回答:“会!”我又问道:“哪位同学可以上台利用电脑来给大家演示一下?”学生通过演示,能够很熟练地使用互联网进行相关内容搜索,课前导入环节将学生逐渐带入到互联网的世界中。之后,我又问道:“大家认为什么是互联网?互联网的内容和特点又是什么呢?”此时很多学生都不知道如何回答了。于是,我顺势说道:“那就请大家跟我一起探索国际互联网的奇妙之处吧,看看作者是如何理解的。”我让学生仔细阅读文章,总结出每一段落的主要含义,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沟通、交流,表达出互联网之所以奇妙的个人体会,以及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脉络。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对文章的主旨内容进行了分析,将问题与文章内容进行了深入结合,探究到了文章的整体思想,也逐渐站在了更高的角度对文章进行学习。
教学第一课时可以通过简单的引导、问题的设置等方式梳理文章的整体脉络,让学生从更加宏观的角度对文章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深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四、设置悬念,留下空间
第一课时的教学最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设置疑难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并给学生预留独立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引导学生深化所学知识,让学生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
如我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陶校长的演讲》一课时,并没有直接让学生对文章进行阅读,而是运用一句古语进行问题的引入:“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所说的是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进行多次的自我反省、反思。文章中有类似的说法,也就是陶校长说的‘每日四问’。那么‘四问’究竟是问什么呢?”问题一出,学生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希望从文章中寻找到答案,自觉进入到学习文章的状态中。有的学生说道:“‘四问’中有一问应该是问自己的学习有没有进步。”有的学生说道:“问问自己今天的心情是否愉快。”还有的学生说道:“其中还有一问是问自己今天的身体是不是健康。”我并没有简单评判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而是带领学生阅读文章,并用铅笔将文章中的“每日四问”进行标记,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检查自己的回答是否正确,并逐渐引导学生多问、多反思,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好第一课时,有利于增强和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第一课对问题的设置可以更好地提升学习效果,营造出积极活泼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帮助他们快速理解出文章的内涵和主要思想。
第一课时的教学最重要的作用是引导,通过有效的方式让学生快速进入到学习状态中,感受到课文的美妙,真正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的学习效果得以强化。因此,教师要对第一课时的教学予以关注,通过开展多种方式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海安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一、深度朗读,感知理解
在阅读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语感,还应提升他们对文字的理解能力。因此,在进行第一课时的教学时,教师应当积极为学生创设朗读环境,引导学生通过细致深入的阅读来理解文章的内涵,感知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逐步锻炼学生正确阅读、流利朗读的能力。
如我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做一片美的叶子》第一课时时,首先让学生进行快速阅读,查找出其中的生字词,并进行讲解,然后让学生两两一组,轮流对文章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并在朗读时主动转换为作者的角度,体会作者写作时的心境。尤其在读到“你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这一部分时,让学生进行重点阅读,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把自己的看法主动表达出来,与师生进行分享。有的学生说道:“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东西。”有的学生则认为:“叶子的脉络和形态各不相同,即使看起来样子是一样的,但其实是不同的。”还有的学生理解为:“即使刚开始起步的条件是一样的,但是经过后天每个人不同程度的努力,也会变得不一样。”该生说完以后其他学生自发地鼓掌,课堂氛围十分融洽。最后我从这位学生的思路出发,鼓励每一位学生努力学习,找准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位置,长大了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一课时可以从学生的朗读开始,通过对教材文章的深度朗读,结合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够更加深层地感知文章的大体内容,并深刻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感知出作者的内心世界。
二、识字写字,形成习惯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识字教学。另外,人们常说“字如其人”,汉语言文字博大精深,小学作为培养学生科学写字习惯的重要阶段,教师应当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识字和写字,帮助他们打下良好的文字功底。
如我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花瓣飘香》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对新的字词有深刻的理解,我首先借助多媒体设备,分别播放了花朵的美丽、小女孩摘花时小心翼翼的样子。视频播放到关键字词时,还会对字词进行“变形”,让学生通过字词的“形”来探究字词的含义。然后,我将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写下来,如“眶”“俯”“捧”“拿”等,让学生找出与之相近的字词写下来并将它们进行区分。最后,以组为单位互相检查所写的字词是否有错误,再有针对性地对其书写笔画进行指导,让每一组挑选出一位写得最好的学生,将其写的字词展示给全班学生,以此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同样借助该教学方式,我对本节课中的文字进行了一一讲解,深化学生对文字的认知,促使学生开展练字互动。
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有效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主观能動性。因此,教师在进行第一课时教学时,可以从教授学生学习字词开始,让学生从字词入手探究相应的含义,进而理解文章内容,在此基础上督促学生坚持练习写字,养成认真写字的好习惯。
三、厘清脉络,交流体会
教师在进行第一课时教学的时候,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全局意识”,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做到深入感知、厘清脉络,从而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与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教师只有帮助学生构建整体阅读的思维意识,才能避免学生只关注文章的细节,片面理解文章含义的现象出现。
如我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一课时,首先提出问题:“大家都会利用互联网查资料吗?”学生纷纷回答:“会!”我又问道:“哪位同学可以上台利用电脑来给大家演示一下?”学生通过演示,能够很熟练地使用互联网进行相关内容搜索,课前导入环节将学生逐渐带入到互联网的世界中。之后,我又问道:“大家认为什么是互联网?互联网的内容和特点又是什么呢?”此时很多学生都不知道如何回答了。于是,我顺势说道:“那就请大家跟我一起探索国际互联网的奇妙之处吧,看看作者是如何理解的。”我让学生仔细阅读文章,总结出每一段落的主要含义,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沟通、交流,表达出互联网之所以奇妙的个人体会,以及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脉络。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对文章的主旨内容进行了分析,将问题与文章内容进行了深入结合,探究到了文章的整体思想,也逐渐站在了更高的角度对文章进行学习。
教学第一课时可以通过简单的引导、问题的设置等方式梳理文章的整体脉络,让学生从更加宏观的角度对文章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深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四、设置悬念,留下空间
第一课时的教学最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设置疑难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并给学生预留独立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引导学生深化所学知识,让学生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
如我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陶校长的演讲》一课时,并没有直接让学生对文章进行阅读,而是运用一句古语进行问题的引入:“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所说的是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进行多次的自我反省、反思。文章中有类似的说法,也就是陶校长说的‘每日四问’。那么‘四问’究竟是问什么呢?”问题一出,学生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希望从文章中寻找到答案,自觉进入到学习文章的状态中。有的学生说道:“‘四问’中有一问应该是问自己的学习有没有进步。”有的学生说道:“问问自己今天的心情是否愉快。”还有的学生说道:“其中还有一问是问自己今天的身体是不是健康。”我并没有简单评判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而是带领学生阅读文章,并用铅笔将文章中的“每日四问”进行标记,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检查自己的回答是否正确,并逐渐引导学生多问、多反思,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好第一课时,有利于增强和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第一课对问题的设置可以更好地提升学习效果,营造出积极活泼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帮助他们快速理解出文章的内涵和主要思想。
第一课时的教学最重要的作用是引导,通过有效的方式让学生快速进入到学习状态中,感受到课文的美妙,真正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的学习效果得以强化。因此,教师要对第一课时的教学予以关注,通过开展多种方式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海安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