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越发展越要支持和关心老区

来源 :源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xq1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越发展越要支持老区建设、越要关心老区困难群众。”这是惠州市开展革命老区大检查、大调研、大慰问期间,市四套班子领导同志在同老区干部、群众代表座谈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十一五”时期,惠州市的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4%,实现了五年翻一翻的目标,总量从全省第8位上升到第6位,人均生产总值超6000美元。据不完全统计,这期间市级财政共投入扶持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建设资金19.15亿元,切实解决老区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了老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根据老区经济发展状况,不断增加投入
  惠州是一个有悠久革命历史的老区,土地和人口分别占全市一半和三分之一,只有老区实现了“小康”才能谈的上全市进入了小康社会。为此,市委、市政府坚持把老区建设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全面推动老区经济社会同等优先发展的原则,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在交通、教育、社保、饮水、卫生等方面,不断增加对老区的投入。比如,为解决老区群众“行路难”问题,市委、市政府于2003年在全省率先提出老区村道硬底化改造,每公里由市财政补助10万元,仅此一项市财政每年就要安排约2000万元。依照市人大议案,从2006年开始,市财政每年安排350万元,作为扶持老区建设专项资金。到2011年结案后,市政府考虑到本市老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滞后,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较差等实际,决定将原议案扶持老区建设专项资金350万元,转为常态化的市政府扶持老区建设专项资金,为促进老区建设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以解决老区“一保五难”为突破口,加快老区民生工程建设
  多年来,惠州市委、市政府从满足老区人民最迫切、最现实的愿望出发,以解决“一保五难”为突破口,不断加快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投入3.12亿元,扶持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的老区群众累计8.27万户、22.71万人;二是投入4600万元,为674个老区行政村新建和改造了卫生站,改造老区镇卫生院42间;三是投入2.35亿元修建老区中小学校舍234幢共11万平方米;四是投入6.7亿元,实现老区村道硬底化共2222公里,提前一年完成市政府提出的改造任务;五是投入2.1亿元,为150个老区村实施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解决了35万老区群众“饮水难”问题;六是投入3.37亿元,对老区危房进行改造,解决了9059户共4.1万老区群众的“住房难”问题;七是稳步推进边远分散老区搬迁安排工作。目前已完成两批老区村搬迁安置用房,有107户583人住进了新居。
  增强老区的“造血”功能,为脱贫奔康打好基础
  惠州市在扶持老区的工作中,注意引导老区群众发挥土地、气候、劳动力等资源优势,结合扶贫“双到”工作,积极实施扶贫项目,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在增强老区“造血”功能上下功夫。截止目前,全市已落实扶贫资金8000万元,帮扶老区村实施脱贫项目211个,帮扶老区贫困户2110户兴办脱贫项目3850个。市、县财政安排老区贫困村扶贫专项资金40万元,将原计划分3年投入的资金改为一次性投入2280万元,全部到位。目前,全市57个老区省级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普遍超过5万元以上。
  惠州市在增强老区“造血”功能的方法上,形式多样,异彩纷呈。如发展特色农业、扶持老区发展“一乡一品”生产基地、盖好厂房筑巢引凤、农企挂钩、提高素质转移劳动力等等。
  惠州市四套班子的领导时刻把老区群众的冷暖记在心上,每年都结合开展“下基层、访群众、办实事”的活动,分别深入到老区和边远、贫困地区了解民生、努力为老区的困难群众解决在生产和生活中碰到问题和困难。尤其是开展扶贫“双到”工作以后,市四套班子的领导都分别帮助对象挂钩,实行一对一的帮扶。
  2009年3月间,龙门平陵镇白芒坑村老区的几位老党员给时任市委书记黄业斌写了一封信,反映该村在1929年就开展革命斗争的老区村经济发展落后,人均收入在全县平均水平之下,交通、供电、水利、住房等方面都面临诸多困难。黄业斌书记对来信反映的问题十分重视,当即批示老建办作一次调查。当调查反馈情况基本属实后,黄书记再批示,要老建办牵头,召集交通、供电、水利、城建等部门的同志在深入调查后做出方案,分步实施。目前,白芒坑村的实际困难已经得到逐步解决。
  2009年底,惠州市已提前完成老区行政村公路硬底化改造任务,为了解决老区群众行路难的问题,市委、市政府及时出台政策,对全市74个省级贫困村(含57个老区村)的391.8公里的通自然村公路给予15万元/公里的建设补助,大大地提高了老区群众的积极性。目前,自然村通公路已完成315.85公里,完成计划的80.6%。
  最近,市委、市政府决定,投资6899万元,全面实施全市74个省级贫困村自来水工程,解决8万人饮用自来水,并力争在12月底前完成。
  1. 惠州市委书记黄业斌在田间与老区群众亲切交谈。
  2. 惠州市老促会领导到博罗指导老区工作。
  惠阳革命老区矮光村现代农业示范区
  市老区建设促进会携手广东采健蜂业有限公司为革命老区烈士后裔发放助学金,同时给老区困难群众送去了4万元慰问金
其他文献
南雄在土地革命战争中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由于史料证据缺乏及其他种种因素,南雄这段光荣的革命历史以前还没有得到权威部门的确认。  2009年5月,中共南雄市委、市人民政府为了更好地弘扬苏区精神,告慰革命先烈,推动南雄老区社会经济事业的发扬,恢复南雄人民应得的政治荣誉,决定成立由时任市委书记林楚欣、市长许志新为组长的南雄市申报中央苏区县领导小组,市委副书记颜亮任副组长,成员由相关单位负责人
期刊
汪洋:通过湛江崛起带动粤西发展  4月1日,省委书记汪洋到湛江市进行专题调研。汪洋希望湛江乘势而上,认清优势,谋划未来,努力干出更大成效、更多特色、更强后劲,通过湛江崛起带动粤西发展,促进广东区域协调发展。  汪洋非常重视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教育问题。他说,改革开放使全省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希望先富起来的村庄有“解放思想要与时俱进,改革开放要不断进取”的意识,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争当新农
期刊
3月8日,怀集县中洲镇蒲洞村支书张曙东带着村干部一行来到了蒲洞小学,给蒲洞小学的女教师送上亲切的节日问候。  “每年‘三八妇女节’、‘儿童节’、‘教师节’,张支书都会来看望慰问学校老师,有这样关心教育的支书,真是蒲洞村群众的福气。”蒲洞村的学校老师和村民对张曙东赞不绝口。  中洲镇蒲洞村是一个四面环山的落后小山村,离中洲圩镇7公里多。2008年,张曙东当选了蒲洞村党支书后提出,要改变蒲洞村贫穷落后
期刊
康绿宝(南雄)科技园  广东康绿宝化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大型日化品的大型综合性企业,公司主要生产销售“康绿宝”家居系列产品、环保洗涤新净浪霸和与原第一军医大学研发的洁灵系列等三大品牌。  该公司以打造“环保中国、奉献世界”的百年名企、百亿产值为目标,与广州市帝盟精细化工实业有限公司、佛山市南海区浪霸日用品有限公司,强强联手、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将健康、绿色、环保的“康绿宝”、“浪霸”、“帝霸”
期刊
茂名市、县(市、区)有关同志到平塘镇石印金桔场调研  从茂名市区出发,经过近四小时的车程,便来到了信宜市平塘镇大湾老区村磨刀坑石印金桔场。走进金桔场,放眼望去,漫山遍野都是金桔树。  金桔原产于我国长江流域,栽培历史悠久,属桔类水果之一,为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适宜于温暖湿润的环境生长,最适宜25-30℃气温地区。平塘镇位于信宜东北部,地处山区,气候潮湿,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发展金桔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期刊
提起广西,很多人的脑海首先浮现的是“桂林”,这个美丽的城市,用梦幻般的色彩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而东盟博览会的成功举办,则让南宁这座广西的另一美丽城市进入了国际视野。  “南宁渠道”这个新名词,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如期建成,“南宁渠道”越走越通畅。随之而来的是,南宁国际战略地位迅速提升,已经成为东盟国家最熟悉的中国城市之一,并被视为双边合作的最佳渠道。温家宝总理一
期刊
《源流》:多年来,您长期分管广东的“三农”工作,现在也是全省扶贫开发工作的主管领导之一,有着非常丰富的“三农”工作经验。请您介绍一下,广东创造性提出并实施了扶贫“双到”工作新机制,这种想法是从哪里来的?  李容根:历届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扶贫措施,促进了贫困地区的发展。2007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深入清远市阳山县、连南瑶族自治县进行调研。
期刊
广宁县南街镇江美水古坑老区村位于一个偏僻的小山窝里,距离县公路约3公里,走进村子,给人一种荒凉、凄楚的感觉:破旧、杂乱的泥砖房屋背山而建,前台吊脚,屋背山坎高出屋梁,看上去随时都有崩塌的可能。这里也不通电视、电话,生产生活条件十分恶劣。  据当地90多岁的村民钱玉娇老人介绍,这里曾是江美农会所在地,大革命时期,村民陈宝子、陈宝栋等三兄弟追随周其鉴搞农会,村民积极投身革命,支持农军,“螺岗暴动”失败
期刊
曲江贫困生领取“爱心扶贫助学金”  近日,韶关市关工委、市教育基金会在革命老区曲江区九龄小学举行“爱心扶贫助学金”发放仪式,为该区74名贫困学生发放助学金共49000元。据了解,由韶关市关工委、市教育基金会设立的“爱心扶贫助学金”,旨在帮助韶关市城乡家庭中有特殊困难的子女解决读书难问题。 ????????? (曾桂林)  香港爱心人士到南雄捐资助学  3月17日,香港立昇慈善基金会、南雄
期刊
1. 仁居镇黄石村道。  2. 上举镇文裕村道。  3. 石正镇马山村村民将“心系马山村 铭记公路情”的锦旗送到县公路局领导手中。  近日,笔者走进梅州平远县热柘镇车上村,只见村内3.5米宽、1.8公里长、累计投入110多万元的主村道,经过硬底化建设显得格外干净、平直。沿线老区群众高兴地说:“我们村能告别‘行路难’,多亏了人大代表的建议!”  车上村的变化是平远县解决老区群众行路难的一个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