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幸福广东”的一个璀璨点

来源 :源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dnnn11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源流》:多年来,您长期分管广东的“三农”工作,现在也是全省扶贫开发工作的主管领导之一,有着非常丰富的“三农”工作经验。请您介绍一下,广东创造性提出并实施了扶贫“双到”工作新机制,这种想法是从哪里来的?
  李容根:历届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扶贫措施,促进了贫困地区的发展。2007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深入清远市阳山县、连南瑶族自治县进行调研。通过调研,汪洋书记针对广东区域发展不平衡和山区贫困地区农村、农民的贫困现状,明确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让山区群众过上好日子。扶贫开发要“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登记造册,电脑管理”,动员全社会力量,全方位帮扶贫困村、贫困户加快发展。
  根据汪洋书记的要求,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2009年6月25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作出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决策部署,出台了《关于我省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的实施意见》,计划用3年时间,对全省3409个贫困村(有2个村因工业项目搬迁取消,现在为3407个贫困村)、37万户157万贫困人口通过实施扶贫开发“双到”工作责任制,实施“靶向疗法”,采取“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等综合扶贫措施,确保被帮扶的贫困户基本实现稳定脱贫,80%以上被帮扶的贫困人口达到农村人均纯入2500元,被帮扶的贫困村基本改变落后面貌。
  扶贫“双到”工作取得巨大成绩,走出广东特色扶贫开发新路
  《源流》:三年来,我省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扎实推进,取得了阶段性的重大成果,成功走出了一条具有广东特色的扶贫开发新路。您能谈谈具体情况吗?
  李容根:三年来,全省各地各部门纷纷响应省委、省政府关于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战略部署,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加大投入,狠抓落实。截至去年底,全省各级、各帮扶单位已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48亿元,平均每村433万元,扶贫“双到”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
  一是绝大多数贫困户实现脱贫。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达6111元,比2010年增加3701元,增长1.5倍,达到全省农村居民收入平均水平的65%;按照我省农村年人均纯收入2500元的脱贫标准计算,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脱贫率达96.6%,32万户137万人达到和超过脱贫标准。
  二是贫困村集体经济显著增强。贫困村村均集体经济收入达8.6万元,比2010年增加5.6万元。
  三是贫困村落后面貌明显改变。贫困村村道基本实现硬底化,总里程达1.72万公里;104.5万农户饮水安全问题基本解决;新建村公共文化卫生设施2.5万个,公共服务设施基本完善。
  四是民生基本得到保障。基本完成了14万户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任务,搬迁“两不具备”村庄移民户7751户,完成300个“幸福安居示范村”整村推进建设任务,农村贫困户适龄儿童普遍实现入学,为贫困户60岁以上老人购买了养老保险,新农合、新农保参保基本实现全覆盖。
  五是贫困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党务、政务、财务和扶贫项目全公开,村组织和活动阵地实现“五有”。
  六是民意测评满意度高。通过对每个贫困村的随机抽查,绝大部分农户代表对扶贫成效普遍表示满意。
  《源流》: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曾说,广东扶贫“双到”的做法,为我们未来全国扶贫创造了经验。也有媒体报道说,广东扶贫“双到”颠覆了此前任何一种扶贫模式。您怎么看近三年的广东扶贫“双到”工作?
  李容根: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在接受专访时说:“发达地区如此重视扶贫工作,非常难得!”他盛赞:“广东扶贫工作很有远见,为全国树立了榜样,对于丰富中国扶贫开发道路非常有意义。”范小建主任的讲话既是对我省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的充分肯定,也是对“双到”扶贫模式的高度认可。这是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全省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有些媒体为此认为,广东扶贫“双到”“颠覆”了此前任何一种扶贫模式,我认为这种看法没有从历史角度看问题,是不对的。实际上,以前我们扶贫开发工作采取的许多措施是行之有效的,如产业扶贫、大禹杯竞赛、八七扶贫攻坚战、十项民心工程等等,所取得的显著成效也是有目共睹的。这次扶贫开发“双到”模式,是在全面总结以前扶贫开发工作基础上,针对当前广东实际提出来的战略部署。目前,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更有针对性和指导性,更加适合当前形势发展的要求。
  扶贫“双到”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源流》:在推进扶贫“双到”工作中,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显得尤为重要。
  李容根:是的,我省在实施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中,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各级党政领导高度重视。2010年下半年,省委常委会先后共七次听取21个地级以上市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专题情况汇报。汪洋、小丹同志还分别带队,采取“飞行检查”的办法,直接深入贫困村贫困户进行随机抽查;欧广源主任以及各位副主任,组织6个视察组到各相关市视察,并组织各级人大代表专题视察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形成有份量、有高度、有深度、有远见的视察报告;所有省委常委、副省长分别到挂钩联系市调研、督查和指导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开展慰问活动,有力推动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的落实和推进。今年2月1日,省委、省政府召开的第一个全省性工作会议,就是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充分表明了省委、省政府解决贫富差距、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的坚定决心。
  另外,我们打造了“广东扶贫济困日”爱心平台,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由汪洋书记亲自倡导、经国务院批准的“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已成功举办三届,取得了明显的政治和社会效应。“广东扶贫济困日”已成功打造为政府主导、各方支持、社会参与、全民关注的扶贫济困爱心平台。通过扶贫济困活动,有力地加强了慈善文化宣传,在全社会培育了乐善好施的行为习惯,探索出一条具有广东特色的扶贫济困新路子。   《源流》:在建立健全扶贫开发长效机制方面,省里制定出台了哪些政策措施?在扶贫方式上有哪些改变?
  李容根:为推动扶贫开发“双到”工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在省人大特别是欧广源主任的大力推动下,2011年11月,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广东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并于今年1月1日正式实施,成为东部六省唯一出台专门的扶贫开发条例的省份,标志着我省扶贫开发工作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轨道。今年1月,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广东省农村扶贫开发实施意见》,对2011-2020年扶贫开发工作作出了总体规划和部署,明确提出了新一轮扶贫开发的新任务新要求;修订了《广东省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考核评估办法》,印发了《广东省扶贫开发“双到”单兵教练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扶贫小额贷款试点工作的意见》、《广东省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广东省扶贫济困日活动捐赠款物使用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在扶贫措施和方式上,各地、各帮扶单位改变过去“输血型”扶贫方式,积极推进产业扶贫、智力扶贫和金融扶贫等“造血型”扶贫,创造一系列稳定脱贫和可持续脱贫的模式。如产业扶贫,通过引进扶贫农业龙头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和各种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等措施,辐射带动贫困村和贫困户发展优势、特色、高效农业。组织科学种养和劳动技能培训,帮助农民提高生产能力、转移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推进智力扶贫。通过制订实施《关于开展扶贫小额贷款试点工作的意见》等政策,加大对重点贫困地区和扶贫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开展了100个贫困村村级互助金试点,每村补助15万元,为贫困农户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实现金融扶贫。此外,各地还因地制宜,开展了以创办村工业、发展农业商品基地、增加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为主要内容的工农相辅扶贫模式。英德、乳源等山区市(县)还开展了整村改造、易地搬迁等扶贫模式,改善了“两缺”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
  《源流》:广东的扶贫“双到”要重点解决贫困地区哪些问题?
  李容根:重点解决“基本民生”、“底线民生”和“热点民生”问题,进一步完善贫困地区社会保障体系。2011年,全省基本完成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和“两不具备”移民搬迁两项热点工作。省财政补助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资金每户1万元、各级财政补助5000元,省、市、县财政补助资金超21亿元;省财政和“扶贫济困日”资金统筹补助“两不具备”移民搬迁农户每户3万元,共补助2亿多元。2010-2012年,省财政对粤东西北和恩平市自身帮扶的2007条贫困村,平均每村安排30万元,每年每村安排村级工作经费0.5万元,合计安排6.3亿元;2012年,省财政继续对粤东西北和恩平市自身帮扶的2007条贫困村,每村安排40万元,共安排8亿多元。积极推进农村扶贫开发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以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为重点,不断完善贫困地区社会保障体系。坚持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三项制度为核心,以农村“五保”供养、临时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为补充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把扶持提高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和保障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的生存权融为一体,增强扶贫开发实效。
  扶持老区建设 推进扶贫“双到” 都坚持“十六字”指导方针
  《源流》:汪洋书记最近在听取省老促会工作汇报会上强调,对革命老区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扶持重点,带动全局”,您认为这个指导思想在扶贫“双到”中是否有所体现?
  李容根:今年7月18日听取的省老促会工作汇报,汪洋书记亲自参加。汪洋书记提出对老区建设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扶持重点,带动全局”,这十六字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开展我省老区建设工作的指导方针,是在深入调查、研究我省老区发展现状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也是在推进扶贫“双到”工作中不断总结出来的。扶贫“双到”集中在粤东西北欠发达地区14个地级市和恩平市等83个县(市、区),省定的3407条贫困村是我们的扶持重点。在工作的具体推进中,我们既“输血”更“造血”,针对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坚持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全面推进工作。对丧失劳动能力且符合低保条件的贫困户,列入最低生活保障,并逐步提高低保标准,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对既有劳动能力又有发展生产条件的贫困户,按照个人意愿,一是通过与龙头企业挂钩、小额贷款等方式,引导其发展种养脱贫致富;二是结合“双转移”工作,通过智力扶贫,给予免费技能培训,然后转移就业,增加非农收入。对因病致贫的贫困户,则努力改善医疗水平,使其恢复生产和就业能力。对地处不具备基本生产、生活环境的贫困户,实行移民整体搬迁,从根本上改善他们的发展环境,帮助他们实现脱贫致富。我们所有的努力,最终的目标任务就是实现贫困户基本脱贫和贫困村基本改变落后面貌。总之,无论对于老区工作还是扶贫工作,因工作中存在的高度重叠性,在方针表述上也许有些差异,但其精神内涵上是高度一致的。可以说十六字方针在扶贫“双到”中是有充分体现的。
  在安排帮扶单位上,我们省特别考虑革命老区
  《源流》:在扶贫“双到”工作中,每个帮扶单位拥有的资源不一样,帮扶的效果也会不一样。那么,省里怎么平衡这个帮扶工作?当初,在帮扶单位的安排上有怎样的考虑?有没有特别考虑到革命老区这一块?
  李容根:在扶贫“双到”工作中,我省是充分考虑各地自身发展现状、财政能力来确定挂钩帮扶单位的。如在地市挂钩帮扶中,安排在珠三角地区中相对更强的广州、深圳重点帮扶在粤东西北中相对贫困面更广的梅州、河源、湛江、茂名等地。我省原中央苏区县7个:分别是梅州的大埔、平远、梅县、兴宁,河源的龙川,韶关的南雄,潮州的饶平。原海陆丰苏维埃政权县4个:分别是汕尾的海丰、陆丰、陆河、汕尾城区。一类老区县7个:分别是汕尾的海丰、陆丰、陆河、汕尾城区,茂名的化州,揭阳的揭西、普宁。可以说,上述地区是我省的重点老区。在安排帮扶单位上,我们有特别考虑革命老区。除上述所说的安排广州、深圳对口帮扶重点老区所在的梅州、河源、湛江、茂名等地外。我们更是将帮扶能力相对较强的247个省直、中直驻粤单位中的188个安排在上述重点老区,分别是梅州73个、河源50个、韶关45个、汕尾10个、揭阳10个。余下的59个省直、中直驻粤单位则全部集中帮扶我省扶贫“双到”先行市——清远市。   扶贫“双到”要长期化、制度化
  《源流》:为了让扶贫“双到”工作落到实处,省里大规模推行干部驻村制度,现在来看,效果如何?
  李容根:驻村干部驻村工作是广东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的一个突出特点。截至2O11年底,全省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共派出帮扶工作组3500多个、驻村干部1.1万多名。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驻村干部工作,专门召开全省扶贫开发“双到”帮扶单位和帮扶村代表座谈会。省委书记汪洋提出,三年“双到”成绩的取得,是村“两委”干部和群众团结拼搏、艰苦奋斗的结果,是帮扶单位高度重视、大力支持的结果,是驻村干部辛勤工作、开拓进取的结果。
  《源流》:在贫困山区有一句戏言:“我们最怕扶贫单位离开后,贫困村一夜回到‘双到’前”。您认为怎样才能在当地建立一支“撤不走的工作队”?
  李容根:新时期要把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从短期帮扶向长期制度化转变,建立确保稳定脱贫的机制。我省提出了扶贫“双到”长期化和制度化:一是实行对口帮扶长期化。二是实行干部驻村长期化。三是实行财政支持长期化。四是社会扶贫长期化。五是贫困村领导班子建设长期化。
  正如汪洋书记指出,长期化的好处是确实可以让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了解农村,我们国家过去有个说法就是以工哺农、以城代乡,这种帮扶单位长期化真正体现了以工哺农、以城代乡。干部驻村长期化确确实实是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渠道,这对于我们执政队伍建设是有好处的。长期化从很大意义来讲不仅仅是为了农民脱贫,而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锻炼干部。在农村干一段时间,与在机关的体会是大不一样的,将来回到工作岗位在制定政策、执行政策上,更能从实际出发。长期化从更大意义来讲是培养干部的需要。
  扶贫“双到”要全面实现目标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源流》:我们在老区采访中发现,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似乎是扶贫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这实际上涉及到“观念扶贫”的问题。您认为,这种观念怎样才能更快地实现转变?
  李容根:如何破解贫困户的“等靠要”思想,曾经是扶贫“双到”开局之年——2009年,我们予以重点着力的一个方向。各地、各单位在开展“双到”工作伊始,首先遇到的就是迫切展开工作与群众主观能动性弱的矛盾。解决“等靠要”思想,在很长一段时间是帮扶单位开展扶贫“双到”工作的重点、难点。各地、各部门反映很多,省委、省政府相当重视。为此,除采取一些传统老办法外,各帮扶单位“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断创新,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办法,并相互借鉴,予以推广。
  总结起来,主要是三个办法:一是“走出去”。一些来自珠三角地区的帮扶单位,如深圳、佛山、东莞等地的单位,曾多次组织帮扶地的村干部、贫困户到珠三角去考察,让帮扶群众亲自来看、亲自来感受劳动致富后的美好生活;二是“引进来”。一些帮扶单位组织当地致富能手去贫困村“现身说法”;三是“不说先干”。对一些比较勤劳且配合帮扶的贫困户,帮扶单位首先落实各项帮扶措施,让他们尽快先富起来,看到曾经也一样贫穷的“乡里乡亲”通过勤劳致富的情形,相当部分有“等靠要”思想的贫困户观念有了迅速、极大的转变。经过努力,到2010年初,这个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但应该说,这是一个长期的观念问题,我们在什么时候也不能放松对贫困户“等靠要”被动思想的转化工作。
  《源流》:在各地调研扶贫“双到”工作中,有没有遇到让您特别难忘的事?
  李容根:最近我们到韶关、河源等地调研,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每到一处,当地的干部群众都对扶贫开发“双到”工作赞誉有加。正如许许多多村民反映,这次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真的是扶到了点子上了。一是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三年来,每年都有新的成效和新的发展,解决了老百姓多年没有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农房改造是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的最大成果,圆了众多百姓几十年的安居梦想。村道也都修好了,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后村容村貌变化很大;二是帮扶单位为老百姓找到了一条稳定脱贫致富的路子,村集体经济收入得到极大增长;三是村“两委”班子建设得到了加强,干群关系进一步改善,基层政权得到了巩固。
  今年4月份,我们走访了河源市东源县新港镇泮坑村、双田村和紫金县龙窝镇罗洞村。看到贫困户的新房都建起来了,村道都修好了,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后,我很高兴地说过:“通过两年多时间的帮扶,不仅泮坑村村容村貌变化很大,更重要的是帮扶单位为老百姓找到了一条稳定脱贫致富的路子,即使以后工作组撤离了,老百姓也不会返贫。”
  5月份,我们到乐昌市长来镇的前溪村调研。该村共有680户人家,总人口3047人,其中贫困户38户74人。自从2010年省政府办公厅挂扶前溪村以来,已筹措落实扶贫资金1127万元,完成了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学校教学楼改造、低收入家庭农房改造等在内的一系列民生工程。同时,还成立了前溪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建成了900亩的生态农业基地。如今,前溪村贫困户已经实现全部脱贫,有劳动力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6766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6.5万元。
  《源流》:从目前来看,您认为扶贫“双到”中还存在哪些实际问题?
  李容根:尽管我省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也面临一些问题。一是全面完成“双到”任务仍然艰巨。全省仍然有11237户贫困户未实现脱贫目标,还有19个贫困村年集体经济收入低于3万元,这些贫困户、贫困村实现脱贫的难度更大。同时,已经脱贫的部分贫困村、贫困户还面临较多不确定因素,实现稳定脱贫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二是进展不平衡的现象依然存在。投入的多寡造成贫困村发展不平衡,特别是部分自身筹资能力较弱的帮扶单位,工作进度慢、效果不理想。三是扶贫开发长效机制需进一步加强和巩固。部分贫困户存在“等、靠、要”思想,自我发展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个别单位仍停留在给几头猪、几只鸡、几袋化肥的低水平帮扶阶段,开发性扶贫尚未全面形成。一些贫困户发展种养业,缺乏合作社、互助金、小额信贷、产供销组织等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四是各级扶贫开发部门机构不统一,队伍不够健全,事多人少经费缺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   能否圆满完成目标任务,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党委、政府形象,事关全省科学发展大局
  《源流》:现在离“双到”收官不到半年时间了,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李容根:今年是我省实现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三年目标的决胜之年,也是实施《广东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和《广东省农村扶贫开发实施意见》的开局之年。确保37万贫困户、157万贫困人口今年内基本实现稳定脱贫,是省委、省政府的庄严承诺,更是全省人民特别是农村贫困群众的热切期盼。能否圆满完成目标任务,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党委、政府形象,事关全省科学发展大局。为确保圆满完成扶贫开发“双到”三年目标任务,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将着力在以下六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着力在“两项工程”上下功夫,切实改善贫困群众居住条件。继续推进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和“两不具备”贫困村搬迁安置工作,努力实现贫困群众居者有其屋,突出抓好“幸福村居”工程建设。
  二是着力在解决“基本民生”、“底线民生”和“热点民生”上下功夫。扎实推进贫困地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全面覆盖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落实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确保农村低保做到应保尽保。
  三是着力在开发式扶贫上下功夫,促进贫困农民稳定脱贫增收。坚持把扶贫开发“双到”与“双转移”战略紧密结合。扎实办好各类脱贫增收项目,深挖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狠抓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加快实施扶贫农业产业示范园区项目。深入开展技能培训帮扶,提高贫困户就业能力,抓好贫困村小额贴息贷款和扩大贫困村互助金范围的工作,拓宽农户融资渠道,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四是着力在农村基层建设上下功夫,打造一支永不离开的扶贫工作队。加强贫困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狠抓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对村干部的培训教育,努力建设群众信得过、工作能力强的村“两委”班子,推动干部驻村工作长期化,促进驻村干部与村“两委”班子紧密配合,抓好农村集体经济项目管理,推动贫困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五是着力在扶贫开发长效机制上下功夫,强化、稳定脱贫致富保证。开展新一轮扶贫“双到”重点帮扶县、相对贫困村和相对贫困户的摸查工作,确保新一轮扶贫开发顺利转换、衔接;认真落实《广东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广东省农村扶贫开发实施意见》;扎实推动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运作,认真总结扶贫开发“双到”好的经验和好的做法,促进对口帮扶、干部驻村、城镇支持、社会扶贫、基层建设等工作长期化、制度化。
  六是着力在社会化扶贫上下功夫,动员更广泛的力量来参与扶贫工作。扩大社会扶贫参与面,倡导扶贫志愿者行动,鼓励引导企业和社会组织、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人华侨以及境外公益性组织参与扶贫济困,扎实办好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加强扶贫宣传,营造奉献高尚、扶贫光荣的良好社会氛围。
  《源流》:对未来广东扶贫开发工作的前景,您能展望一下吗?
  李容根:我们相信,有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实行科学发展,有全省各级各部门的扎实工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广东的扶贫开发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幸福广东”的美好蓝图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源流》:感谢您在百忙中接受我们的专访。
  李容根:也谢谢你们很重视广东扶贫“双到”的宣传工作。
其他文献
心胸坦荡雪中松,  风雨岁月数风流;  九大代表作表率,  老区建设志未酬。  一生诸事德为先,  人民幸福在心间;  平远安康为我愿,  无私无畏信仰坚。  注:练造英同志系原平远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县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党的九大代表,于2012年4月13日凌晨因病逝世,享年76岁。
期刊
1907年,四川省铜梁县(现重庆铜梁)一个家道中落的书香门第生了一个男孩,姓郭名汝桂。谁又能料到,这个出身于四川旮旯的男孩,后来竟成为“潜伏”在一代枭雄蒋介石身边、被蒋氏大骂“娘希匹”的“红色间谍”。  投身黄埔军校,秘密加入共产党  1919年,郭汝桂随父亲郭郎溪前往成都,进入省城读书。1925年底,郭汝桂高中结业。其堂兄郭汝栋(川军师长)建议他报考广州黄埔军校。1926年,郭汝瑰考入广州黄埔军
期刊
吕田镇位于从化市东北部,距广州115公里,是广州从化市北部山区唯一一个革命老区镇。全镇面积393平方公里,其中以山地为主,森林覆盖率达82.10%。全镇有21个行政村和2个居委会,230条自然村,8487户,31293人。由于受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和制约,该地区历史上生产都相对落后,人民生活较为困难。  自全省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开展以来,吕田镇委、镇政府认真学习从化市委、市政府制订的《关于
期刊
在农村,影响农家养猪效益的技术问题,主要是“九不”。  不喂盐。食盐是猪体代谢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但饲料中含量甚微,必须每日补喂,每头猪每日喂10克左右。  不驱虫。猪中普遍都有寄生虫感染,须定期每两月驱虫1次。  不免疫。养猪不免疫是一种凭侥幸的饲养法,猪一旦染上猪瘟必死无疑,故猪应定期打防疫针。  不健胃。猪每月健胃1次,可保持猪旺盛的食欲及对饲料充分的消化利用率。  不稠喂。对大量水的稀喂法违
期刊
南雄在土地革命战争中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由于史料证据缺乏及其他种种因素,南雄这段光荣的革命历史以前还没有得到权威部门的确认。  2009年5月,中共南雄市委、市人民政府为了更好地弘扬苏区精神,告慰革命先烈,推动南雄老区社会经济事业的发扬,恢复南雄人民应得的政治荣誉,决定成立由时任市委书记林楚欣、市长许志新为组长的南雄市申报中央苏区县领导小组,市委副书记颜亮任副组长,成员由相关单位负责人
期刊
汪洋:通过湛江崛起带动粤西发展  4月1日,省委书记汪洋到湛江市进行专题调研。汪洋希望湛江乘势而上,认清优势,谋划未来,努力干出更大成效、更多特色、更强后劲,通过湛江崛起带动粤西发展,促进广东区域协调发展。  汪洋非常重视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教育问题。他说,改革开放使全省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希望先富起来的村庄有“解放思想要与时俱进,改革开放要不断进取”的意识,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争当新农
期刊
3月8日,怀集县中洲镇蒲洞村支书张曙东带着村干部一行来到了蒲洞小学,给蒲洞小学的女教师送上亲切的节日问候。  “每年‘三八妇女节’、‘儿童节’、‘教师节’,张支书都会来看望慰问学校老师,有这样关心教育的支书,真是蒲洞村群众的福气。”蒲洞村的学校老师和村民对张曙东赞不绝口。  中洲镇蒲洞村是一个四面环山的落后小山村,离中洲圩镇7公里多。2008年,张曙东当选了蒲洞村党支书后提出,要改变蒲洞村贫穷落后
期刊
康绿宝(南雄)科技园  广东康绿宝化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大型日化品的大型综合性企业,公司主要生产销售“康绿宝”家居系列产品、环保洗涤新净浪霸和与原第一军医大学研发的洁灵系列等三大品牌。  该公司以打造“环保中国、奉献世界”的百年名企、百亿产值为目标,与广州市帝盟精细化工实业有限公司、佛山市南海区浪霸日用品有限公司,强强联手、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将健康、绿色、环保的“康绿宝”、“浪霸”、“帝霸”
期刊
茂名市、县(市、区)有关同志到平塘镇石印金桔场调研  从茂名市区出发,经过近四小时的车程,便来到了信宜市平塘镇大湾老区村磨刀坑石印金桔场。走进金桔场,放眼望去,漫山遍野都是金桔树。  金桔原产于我国长江流域,栽培历史悠久,属桔类水果之一,为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适宜于温暖湿润的环境生长,最适宜25-30℃气温地区。平塘镇位于信宜东北部,地处山区,气候潮湿,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发展金桔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期刊
提起广西,很多人的脑海首先浮现的是“桂林”,这个美丽的城市,用梦幻般的色彩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而东盟博览会的成功举办,则让南宁这座广西的另一美丽城市进入了国际视野。  “南宁渠道”这个新名词,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如期建成,“南宁渠道”越走越通畅。随之而来的是,南宁国际战略地位迅速提升,已经成为东盟国家最熟悉的中国城市之一,并被视为双边合作的最佳渠道。温家宝总理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