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道德生成的土壤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kghost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故事,一个小女孩的故事,一个12岁小女孩的故事,一直烙印在我的记忆里。那是从江苏卫视2006年12月25日的《服务先锋》节目中看到的关于李牧瑶的现场专访:
  李牧瑶,12岁,一个郑州小姑娘,清秀,可爱。 她曾经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两年前,牧瑶的父母先后患上了尿毒症和乳腺癌,都不能工作,为治病还欠了很多债,家里的房子越换越小,家具、电视一样样地减少,一家三口每天的伙食费只有一块多钱……
  从此,本人也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以及股骨头坏死的牧瑶,在学习的同时,挑起了很多的家务,而且,还想着法儿去挣钱,卖花就是她想到的挣钱办法。主持人访谈时,跟她有下面几句对话:
  “放假了,应该玩玩了,可是你为什么还要出去干活呢?”
  “因为爸爸妈妈生病了,没什么营养,我想出去挣点钱给他们买点营养品。”
  “那么你希望能够挣多少呢?”
  “不管多少,能挣点就行。”
  为了筹集批花的本钱,牧瑶就每天从极少的伙食费里一点一点地“抠”下来积攒起来;为了避免父母难过,就瞒着他们尽量到远一点的地方去卖花;晚上回来太晚引起爸爸妈妈的怀疑,就谎称在同学家做作业睡着了……
  这是一个催人泪下的真情故事,它久久地、深深地感动着我、震撼着我,也唤起了我对德育的沉思:当今德育为何如此无力、无效和无奈?德育的真正出路究竟在哪里?由“牧瑶的故事”,笔者想到近年拜读的关于生活教育的许多文章,忽然明白了为什么学界有那么多人撰文抨击当今教育远离了生活、为什么学校有那么多老师慨叹当今教育缺失了生活——当我们透过“牧瑶的故事”去深思一番,就不难发现,那是因为:生活,永远是教育的沃土;教育,只有植根于生活才会有效,才能成功。为此,笔者便以“牧瑶的故事”为案例,剖析一下生活何以是人的道德品质生成的土壤。
  一、生活的教育是真实的教育
  道德,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它反映着人类的总体利益,体现着人类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和一致追求的道德理想——这样价值观念、道德理想只能是“善”。于是,道德之真是“善”,是以善言传递善意,以善行表达善心;反之,虚情假意、口蜜腹剑、伪善欺世有悖道德之真,是不善之举,是向恶之举,是道德之“假”。相应地,德育之真是扬善,是导人向善,是劝人为善,是滋养善心,是培植善性,偏离这一核心价值,便是虚假德育。由此,从道德教育的视角看,只有蕴涵道德真谛的、一切“善”的道德情境,才能促使受教育者形成完美的道德人格。前述种种掺假的道德现象,由于有悖于道德真谛,是虚假的道德情境,所以,它们作用于受教育者,要么被接受,使之形成虚伪人格;要么被拒斥,使之形成反叛人格。而无论是虚伪人格还是反叛人格,都不是道德教育所期待和所追求的结果。
  牧瑶出生于一个寻常百姓人家,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富足的家财,有的只是老实巴交的父母,有的只是别无长物的家境。老实巴交的父母终日辛辛苦苦地劳作着,别无长物的家境让他们一家平淡度日——这样的生活,也许缺乏点诗意,缺乏点情趣,然而,对小小的牧瑶来说,却是一份真实的生活,是一份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的生活。这份生活中家用紧缺、家境困窘是真实的,无权无势、身份卑微是真实的,疾病纠缠着、痛苦折磨着是真实的;然而同时,父母勤劳诚实的品格是真实的,父母深沉温暖的亲情是真实的,困境中的一家,相扶相帮、相依为命,凭着一种执着和坚毅,热爱着生活,关爱着彼此,诠释着人间亲情……这一切都是真实的。而这一切,对牧瑶来说,恰恰构成了一种现实的道德情境,这种道德情境具有现象的真实性、意蕴的真理性,传递给牧瑶的是人生的真谛,牧瑶确信无疑地接受了这份生活,并从中懂得了应该正视和积极应对生活,懂得了应该珍惜生活、呵护生活。
  二、生活的教育是自我的教育
  动物的存在只能称为生存,唯有人的存在可以称为生活,生活与人是同一而互动的关系。一方面,生活唯一地属于人,人也唯一地是生活的主体,没有无生活的人,也没有无人的生活,且两者互为依存、同盛共衰;另一方面,生活是人的属性,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的本质外化和对象化,人在经历生活、体验生活的过程中理解生活、创造生活、完美生活,又随时随地从生活中“反观”自我,由生活反过来生成自我、完善自我。这就显见:一个人从生活中得到的教育,归根结底还是自身的觉悟,是自己对自己的教育,亦即自我教育。当一个人无可选择地被“抛入”一种生活境遇时,那么,他(她)就不容回避地与这份生活境遇融为一体了。生活圆满,则意味着自我的圆满;生活残缺,则意味着自我的残缺;生活破碎,则意味着自我的破碎。而作为具有趋美向善本性的人来说,总是在不懈地努力着,补救生活的残缺,追求生活的圆满。我们说生活的教育是自我的教育,正是基于人与生活具有直接同一性这一哲学思维而提出来的。
  跟所有的人一样,牧瑶自从降生人世,就过上了“属于自己”的生活:一方面,贫寒清苦的家境,忠厚老实的父母,自己与生俱来的先天性心脏病,父亲、母亲先后患上的尿毒症和乳腺癌,这些种种境遇不如人意;另一方面,父母作为普通劳动人民勤劳节俭的品质,父母之间相互倚靠相互关切的那种简单而质朴的夫妻情感,父母对家庭的那份责任感和对自己的这份真挚的亲子之情,这些珍贵的人生体验,都与她的生命结下了不解之缘,都构成了属于她自己的生活内容,都作为启示她发现自我、依存自我、设计自我、改变自我、成就自我的重要条件。所以她别无选择,所以她要积极应对,义无反顾地挑起这一属于自我的生活担子。在我们看来,牧瑶还仅仅是个孩子,家庭的生活困境对她而言,分明还是不能承受之重;然而在牧瑶自己看来,她却确认自己已经是一个独立的人,为父母分忧,甚至整个儿扛起家庭生活的重担,是自己责无旁贷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她的父母或许已经对她潜移默化渗透了责任感的培养,或许还并未在这些方面真正刻意地提过严格要求,然而,不管情形如何,牧瑶总之已在自己亲身经历中清醒地意识到了父母是她的、家庭是她的、这份生活是她的,清醒地意识到了只能由自己来面对这份责任、接受这份责任、担起这份责任。由此可见,类似牧瑶的这种家庭责任感的教育,是牧瑶自己给予自己的,是牧瑶的自我教育。
  三、生活的教育是内生的教育
  道德品质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学界通常认为由知(道德认识)、情(道德情感)、意(道德意志)、行(道德行动)四大要素构成。一方面,这四大要素有着各不相同的内涵,表征着截然不同的心理成分;另一方面,这四大要素又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们互为依存、相辅相成,辩证地统一于人的身心之中。
  对于这种辩证统一关系,学界专家有诸多精辟见解。其中,笔者最认同朱小蔓教授的观点。她指出:“科学的进步不能自行解决人的道德问题,知识的增长不能自行解决人的情感问题。就道德教育过程本身来说,认识的发展不能替代情感的发展……因为人对某种价值的认同不仅是认知所及,而且是情感所致。没有情感作为人的行动的动力机制,缺乏人的情感在人的行为系统中的调控作用,忽略了情感在建立道德信念过程中的本源性基础,个人的道德人格大厦将无从矗立。”
  走进牧瑶的家庭,追寻她幼小生命的成长轨迹,我们不难知道,她身之所历,正是一种生动的感性道德生活,心之所系,正是一种感人的具体道德情境。这些感性的、具体的生活情境,如阳光和空气一般浸润于牧瑶的周身,无日无时不在掀动着牧瑶亲情的浪潮,无日无时不在拨动着牧瑶爱心的琴弦,于是,亲情、爱心由内而外“演绎”为自觉行动,心甘情愿承担起照顾母亲、守护家庭的责任。试想:如果不是这样一种虽然充满艰辛却洋溢着亲情之温馨的生活情境,而是某种头头是道、侃侃而谈的道德说教,能够“造就”这样一个知冷知热、懂情懂爱的牧瑶吗?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综上所述,我们由李牧瑶的故事得到的启示是:以导人向善为核心价值追求的道德教育,应是主体在真实的道德情境中受到感动、感染、感化而内在地生成道德需要,进而发生自觉的道德行为的自我教育过程,也只有经历这样的过程,品德教育才是真正有效的。
其他文献
一、课前思索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标准的提高,写的要求也在逐步调高。也就是说,在语言输入加大的基础上,逐步突出语言输出的功能,加强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考察,已经势在必行。  而在我的教学实践中,特别是高一、高二阶段,并不是不知道对英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很重要,但由于写作耗时多,学生懒于动手,思想上也非常不重视,而在平时的教学环节里,为了要进度,写作又被我们老师忽略了,这就造成了高三
期刊
一提到如何提高阅读水平,人们自然想到的答案是:多读。这当然没错,熟能生巧是世人皆知的道理,但,读也要讲求质量,盲目无绪地乱读未必就能提高阅读水平。不少学生感到委屈,自己读了不少文章,学了不少所谓的技巧,可阅读水平老提不高。另一方面,不少教师也对如何上好阅读课感到很茫然,不知道在阅读课上应当讲些什么。如果仅仅是把文章翻译过来,那就成了翻译课;而一味讲技巧,一则阅读本身并无太多技巧可循,二则易把学生引
期刊
所谓研究性学习,即是创设一种全新的具有一定吸引力的学习情境,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观察、体验与思考,从发现中提出问题,然后积极主动地去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就体现了学习方式上的一个根本转变,而这种转变则是学会学习乃至终身学习的一种极为重要的能力基础。在此提出“英语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这一课题,并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研究性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对于中学英语教学来说,它与别的学科最大的
期刊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叶澜曾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思考,不断地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回顾,不断地运用课程标准检验自己,从而追求教学全过程的合理性的一种过程。教学反思是学生学业发展、教师专业成长、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高中化学课和其他科目
期刊
《新课程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2007年度规划重点课题,我县于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与中央教科所合作,以县为实验区整体进入课题实践。在三年来的课题实验过程中,县教育局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培训指导到位;全县广大中小学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优化教学策略,师生角色转型、共同成长,课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学校管理科学规范,校园环境美化、文化氛围浓厚,教书育人效果
期刊
摘 要:议课,是校本教研的一种重要方式,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充分发挥议课的重要作用,放大议课的效应,我们应该努力做到:一、在议课主体上,应确立全员主体意识,即除研究者、考核者和观摩者之外,作课者也应成为议课主角。二、在议课主题上,应确立动态意识,即应以变化的、发展的目光去考察教学过程,看到其课堂中随机生成的能力,看到其进步,看到其内隐潜力。三、在议课主旨上,要有利
期刊
摘 要:目前,在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环节中存在着盲目性、功利性以及学生在阅读中缺少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的问题。本人根据现状,就如何培养学生适当有效的阅读方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初中语文 名著导读 语文教学    名著是中国古典文化的宝贵遗产,在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推动了历史文化的向前发展。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创新,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已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新教材中
期刊
我国现代教育家霍懋征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高尔基说:“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育人的重任,爱学生是教师的情感表现。教师在教育生命中,要用教师职业特有的爱,全部奉献给学生,用爱去培养教育下一代,用情去拨动每一个孩子的心弦。爱是教师的化身,是教育的天使,教师有了爱的奉献,教育生活就有了支撑点。有人说:“会疼爱自己的孩子的是人,而会疼爱别
期刊
作业是学科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对当天或近期所学知识的复习与巩固,是教师用来检查教学效果、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手段之一。教师通过作业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据此调节、改善自己的教学。简言之,它具有以下功能:巩固与延伸的功能,培养与发展的功能,反馈与矫正以及交流的功能。因此,教师布置、批改作业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作业的布置  1.层次性。教师在布置作业时除了遵循“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同时
期刊
摘 要:本文针对“小学阶段学习英语的困惑——为什么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们出现了两极分化,对于英语的学习越来越不感兴趣”进行了探讨。为什么学生越来越对英语没有了一开始时的热情了呢?我们要激发学生的兴趣,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喜欢上学英语,让学生保持住对英语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延迟小学生英语学习的两极分化。  关键词:年级 兴趣 热情 两极分化 激发  英语,作为学生们的第二种语言,在刚接触时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