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对我院临床眼科专家采用中医药治疗视神经萎缩用药情况进行分析。方法:借助计算机技术,在中医药学理论基础上,对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96例视神经萎缩病人的中药试剂进行分析,找出用药规律和患者用药特点。结果:于我院接受治疗患者中,用药以补气(24.23%)、补血(15.18%)、活血化瘀(11.85%)、补阴类(11.72%)药剂居多;温性(41.22%)、寒凉(35.57%)两种药性占据比例较大;苦味(38.35%)、甘味(33.76%)、辛味(23.38%)三种药味占据比例较大。结论:中医药治疗视神经萎缩有有其自身规律性,应该积极挖掘利用,从而提高诊断治疗效果。
关键词:中医药治疗 视神经萎缩 用药情况
视神经萎缩指的是疾病引起的视网膜神经细胞及轴突发生功能退化,使得视盘颜色苍白,视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1]。中医文献中有许多关于是神经萎缩类疾病记载,比如在《证治准绳》及《张氏医通》等文献中[2]。作为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医疗人员的重视。本文借助计算机技术,在中医药学理论基础上,对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6例视神经萎缩病人的中药用药试剂进行分析,发现其存在一定规律性,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中医药学理论基础上,对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96例视神经萎缩病人的中药试剂进行分析,找出用药规律和患者用药特点。采用数据库分别采用处方表、数据表、患者表等,不同表之间建立相互联系,对接受视神经萎缩的患者的处方表进行分析[3]。
1.2方法
中药分类根据现行高校教材《中药学》药物功能进行分类,一味药只能纳入1种功能。对用药五味进行分析,根据药物的酸、辛、苦、咸等进行分类,1种药可以有几种味道并列统计,不分先后,在处方中出现一次,计数一次,最后作为同等数据处理。
2结果
2.1视神经萎缩用药类别分析
于我院接受治疗患者用药以补气(24.23%)、补血(15.18%)、活血化瘀(11.85%)、补阴类(11.72%)药剂居多。详情见表1。
表1 视神经萎缩用药类别分析(N,%)
2.2视神经萎缩用药药性分析
于我院接受治疗患者用药中,温性(41.22%)、寒凉(35.57%)两种药性占据比例较大。详情见下表2。
2 视神经萎缩用药药性分析(N,%)
2.3视神经萎缩用药归经分析
于我院接受治疗患者用药中,苦味(38.35%)、甘味(33.76%)、辛味(23.38%)三种药性味占据比例较大。详情见下表3。
表3 视神经萎缩用药归经分析(N,%)
3讨论
视神经萎缩也称青盲,青芒病在《神农本草经》中有所体现。该病大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肝肾亏损,神光不得发于外部;或目系受损,脉络阻滞,精血不能荣于目。可由高风内障、青风内障、雷风头等等疾病演变而来,也可以由其他全身疾病或头眼部外伤引起。以视功能损害及神经乳头苍白为主要特征,是很多眼病最终结果,也是很多白内障眼病的最终结局。病情较为复杂,难以治愈。内障多虚,久病多淤,余邪未清,这是视神经萎缩的主要特点。有理论表明:视神经萎缩应该将补肾明目作为主要原则,依据不同的发病机理,在补肾明目的基础上选择清热、滋阴、温阳、补血、明目等中医药进行治疗[4]。
本文通过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在中医药学理论基础上,对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96例视神经萎缩病人的中药试剂进行分析,找出用药规律和患者用药特点。研究结果显示:于我院接受治疗患者中,用药以补气(24.23%)、补血(15.18%)、活血化瘀(11.85%)、补阴类(11.72%)药剂居多;温性(41.22%)、寒凉(35.57%)两种药性占据比例较大;苦味(38.35%)、甘味(33.76%)、辛味(23.38%)三种药味占据比例较大。
本文搜集了我院眼科疾病患者的处方,并对处方治疗及用药规律进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因为是首次应用数据库对用药规律进行分析,因此,存在一定局限性。在本研究的药性分析中,只限于温热、寒凉及平性,但是没有进行热、温、凉、寒等进一步区分,寒凉药物占比35.57%,比温热药物的41.22%稍微差一些。但是在实际治疗中,“寒凉”药物大都是甘寒、凉性的清热凉血、发散风热的药物,在配方中起到辅助作用,少见苦寒之品。这些在统计中均没有体现[5]。
4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视神经萎缩指的是疾病引起的视网膜神经细胞及轴突发生功能退化,使得视盘颜色苍白,视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视神经萎缩患者由于先天禀赋不足,肝肾亏损,神光不得发于外部;或目系受损,脉络阻滞,精血不能荣于目。可由高风内障、青风内障、雷风头等等疾病演变而来,也可以由其他全身疾病或头眼部外伤引起。本文通过对我院临床眼科专家采用中医药治疗视神经萎缩用药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中医药治疗视神经萎缩有有其自身规律性,因此应该对中医药治疗视神经萎缩用药规律积极挖掘利用,从而提高临床诊断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颖,亢泽峰,接传红.中医药治疗视神经萎缩用药情况分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6(12):861-864.
[2]王超英.视神经萎缩的中医药治疗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05(20):98-99.
[3]周欣,丁淑华.视神经萎缩的中医药治疗现状[J].甘肃中医,2006,19(03):9-11.
[4]陈慧贞.中医辨证治疗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
[5]张元钟,丁淑华.视神经萎缩治疗近况[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03):193-195.
关键词:中医药治疗 视神经萎缩 用药情况
视神经萎缩指的是疾病引起的视网膜神经细胞及轴突发生功能退化,使得视盘颜色苍白,视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1]。中医文献中有许多关于是神经萎缩类疾病记载,比如在《证治准绳》及《张氏医通》等文献中[2]。作为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医疗人员的重视。本文借助计算机技术,在中医药学理论基础上,对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6例视神经萎缩病人的中药用药试剂进行分析,发现其存在一定规律性,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中医药学理论基础上,对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96例视神经萎缩病人的中药试剂进行分析,找出用药规律和患者用药特点。采用数据库分别采用处方表、数据表、患者表等,不同表之间建立相互联系,对接受视神经萎缩的患者的处方表进行分析[3]。
1.2方法
中药分类根据现行高校教材《中药学》药物功能进行分类,一味药只能纳入1种功能。对用药五味进行分析,根据药物的酸、辛、苦、咸等进行分类,1种药可以有几种味道并列统计,不分先后,在处方中出现一次,计数一次,最后作为同等数据处理。
2结果
2.1视神经萎缩用药类别分析
于我院接受治疗患者用药以补气(24.23%)、补血(15.18%)、活血化瘀(11.85%)、补阴类(11.72%)药剂居多。详情见表1。
表1 视神经萎缩用药类别分析(N,%)
2.2视神经萎缩用药药性分析
于我院接受治疗患者用药中,温性(41.22%)、寒凉(35.57%)两种药性占据比例较大。详情见下表2。
2 视神经萎缩用药药性分析(N,%)
2.3视神经萎缩用药归经分析
于我院接受治疗患者用药中,苦味(38.35%)、甘味(33.76%)、辛味(23.38%)三种药性味占据比例较大。详情见下表3。
表3 视神经萎缩用药归经分析(N,%)
3讨论
视神经萎缩也称青盲,青芒病在《神农本草经》中有所体现。该病大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肝肾亏损,神光不得发于外部;或目系受损,脉络阻滞,精血不能荣于目。可由高风内障、青风内障、雷风头等等疾病演变而来,也可以由其他全身疾病或头眼部外伤引起。以视功能损害及神经乳头苍白为主要特征,是很多眼病最终结果,也是很多白内障眼病的最终结局。病情较为复杂,难以治愈。内障多虚,久病多淤,余邪未清,这是视神经萎缩的主要特点。有理论表明:视神经萎缩应该将补肾明目作为主要原则,依据不同的发病机理,在补肾明目的基础上选择清热、滋阴、温阳、补血、明目等中医药进行治疗[4]。
本文通过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在中医药学理论基础上,对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96例视神经萎缩病人的中药试剂进行分析,找出用药规律和患者用药特点。研究结果显示:于我院接受治疗患者中,用药以补气(24.23%)、补血(15.18%)、活血化瘀(11.85%)、补阴类(11.72%)药剂居多;温性(41.22%)、寒凉(35.57%)两种药性占据比例较大;苦味(38.35%)、甘味(33.76%)、辛味(23.38%)三种药味占据比例较大。
本文搜集了我院眼科疾病患者的处方,并对处方治疗及用药规律进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因为是首次应用数据库对用药规律进行分析,因此,存在一定局限性。在本研究的药性分析中,只限于温热、寒凉及平性,但是没有进行热、温、凉、寒等进一步区分,寒凉药物占比35.57%,比温热药物的41.22%稍微差一些。但是在实际治疗中,“寒凉”药物大都是甘寒、凉性的清热凉血、发散风热的药物,在配方中起到辅助作用,少见苦寒之品。这些在统计中均没有体现[5]。
4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视神经萎缩指的是疾病引起的视网膜神经细胞及轴突发生功能退化,使得视盘颜色苍白,视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视神经萎缩患者由于先天禀赋不足,肝肾亏损,神光不得发于外部;或目系受损,脉络阻滞,精血不能荣于目。可由高风内障、青风内障、雷风头等等疾病演变而来,也可以由其他全身疾病或头眼部外伤引起。本文通过对我院临床眼科专家采用中医药治疗视神经萎缩用药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中医药治疗视神经萎缩有有其自身规律性,因此应该对中医药治疗视神经萎缩用药规律积极挖掘利用,从而提高临床诊断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颖,亢泽峰,接传红.中医药治疗视神经萎缩用药情况分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6(12):861-864.
[2]王超英.视神经萎缩的中医药治疗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05(20):98-99.
[3]周欣,丁淑华.视神经萎缩的中医药治疗现状[J].甘肃中医,2006,19(03):9-11.
[4]陈慧贞.中医辨证治疗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
[5]张元钟,丁淑华.视神经萎缩治疗近况[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03):193-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