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语文不仅是工具学科,还对形成人格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课堂的主人是学生。如何为小学生创设快乐和谐的课堂环境,成了现代教育者面临的不可回避的话题。要解决以上问题,我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做。
一、把教师的人格魅力溶进课堂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得好:“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
课堂上,学生是否保持一颗快乐的心,与教师的人格魅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何把教师的人格魅力溶进课堂?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四点。
(一)多一点微笑
学生喜欢和蔼可亲的老师。不管什么时候,不管心情如何,只要走进教室,老师就应绽放微笑。微笑是一种肯定、一种激励。不过,外在的微笑并不能完全替代内在的微笑。在某种意义上,内在的微笑比外在的微笑更为重要。那种没有美感,没有和谐,没有生趣,也没有关爱的微笑必然是虚假的、空洞的。只有把外在的微笑和内在的微笑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打动那些稚童的心!
(二)多一点宽容
由于学生认知能力有限,见解片面是在所难免的。如果发现学生的错误,就予以斥责,甚至嘲笑,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求知欲将从这一次次的斥责、嘲笑中逐步消失。学生即使错了,教师也不妨容“错”,用微笑鼓励其改“错”。 只有允许学生犯错,允许学生质疑,不惟书,不惟上,不惟一,不惟我,才能打开思路,激活他们的学习潜能。
(三)多一点沟通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个性的空间,教师和学生并不拥有同一片天空,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给予的尊重和认可。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感到进步和发展的快乐,哪怕是最差的学生,也不能让他自卑,要靠近他、理解他、帮助他,让他“抬起头来走路”。在课堂上经常用“你真棒!”“你的发言太精彩了!”这样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从而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多一点美感
爱美是人类的天性,没有哪个孩子是不欣赏美的。身为语文教师,举止言行,都要透出一股特有的美和气质。有一位乡村教师形象气质动人,语言诙谐得体。几十年过去了,当那位老师退休时,学生在她的留言簿上不约而同地写着:某某老师,是您的美引导我把一个学期一个学期的功课做完。您从我课桌边走过,就像轻轻拂过的风。足见美对于处在童真时代的学生影响极大。
二、把童真、童趣融入课堂
要创设自由、快乐与和谐的课堂,我推荐以下三个教学方法。
(一)听听唱唱,轻松和谐
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音乐,可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例如,教学《桂林山水》,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漓江的美,教师先播放视频,“漓江的水真美啊!让我们一起荡舟漓江,尽情饱览桂林的山水吧!”接着播放音乐《让我们荡起双浆》,教师以导游者的身份范读课文。此时,学生视觉感受到秀美的山水图画,听觉感受到优美的旋律和充满激情的范读,完全陶醉于漓江秀美景色之中。
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或插放乐曲,或配乐范读,学生学习起来如同欣赏音乐一样轻松愉快,自然乐学。
(二)读读画画,兴趣盎然
小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在语言文学训练中适时地运用画画这种方法,化枯燥无味的说教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是发展儿童形象思维和创新思维的一条捷径。如教《村居》这首古诗时,学生在理解诗意之后,让他们将诗中所描绘的美景画下来。很快,绿草、翠柳、黄莺、风筝、儿童等景物跃然纸上。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根据诗意议议、评评、比比,在浓浓的乐趣中主动求知,学得轻松,其乐融融。
(三)说说演演,融入角色
小学生乐于自我表现,遵循这一特点,让他们表演课文的内容,可以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乐于参与学习。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贴近生活实际,要读懂文字并不难,难点在于如何通过语言文字去体会其中的思想内涵。课堂表演能将抽象的文字替换成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让孩子们愉快地投入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中去。小学生如同身临其境一般,真切地体会到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如在学习《坐井观天》一课时,教师让学生戴上头饰,分角色表演。小鸟和青蛙两个鲜明的艺术形象生动地再现出来,文章揭示的道理不言而喻。
假如语文课堂教学是“一盘珍珠”,那么教学方法就是“一根线”,教师的匠心独运,使得课堂教学流光溢彩。唱唱、画画、演演等手段创建了充满童趣的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轻松、和谐、快乐的环境中,积极主动地参与语言文字的训练活动。
一、把教师的人格魅力溶进课堂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得好:“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
课堂上,学生是否保持一颗快乐的心,与教师的人格魅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何把教师的人格魅力溶进课堂?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四点。
(一)多一点微笑
学生喜欢和蔼可亲的老师。不管什么时候,不管心情如何,只要走进教室,老师就应绽放微笑。微笑是一种肯定、一种激励。不过,外在的微笑并不能完全替代内在的微笑。在某种意义上,内在的微笑比外在的微笑更为重要。那种没有美感,没有和谐,没有生趣,也没有关爱的微笑必然是虚假的、空洞的。只有把外在的微笑和内在的微笑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打动那些稚童的心!
(二)多一点宽容
由于学生认知能力有限,见解片面是在所难免的。如果发现学生的错误,就予以斥责,甚至嘲笑,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求知欲将从这一次次的斥责、嘲笑中逐步消失。学生即使错了,教师也不妨容“错”,用微笑鼓励其改“错”。 只有允许学生犯错,允许学生质疑,不惟书,不惟上,不惟一,不惟我,才能打开思路,激活他们的学习潜能。
(三)多一点沟通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个性的空间,教师和学生并不拥有同一片天空,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给予的尊重和认可。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感到进步和发展的快乐,哪怕是最差的学生,也不能让他自卑,要靠近他、理解他、帮助他,让他“抬起头来走路”。在课堂上经常用“你真棒!”“你的发言太精彩了!”这样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从而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多一点美感
爱美是人类的天性,没有哪个孩子是不欣赏美的。身为语文教师,举止言行,都要透出一股特有的美和气质。有一位乡村教师形象气质动人,语言诙谐得体。几十年过去了,当那位老师退休时,学生在她的留言簿上不约而同地写着:某某老师,是您的美引导我把一个学期一个学期的功课做完。您从我课桌边走过,就像轻轻拂过的风。足见美对于处在童真时代的学生影响极大。
二、把童真、童趣融入课堂
要创设自由、快乐与和谐的课堂,我推荐以下三个教学方法。
(一)听听唱唱,轻松和谐
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音乐,可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例如,教学《桂林山水》,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漓江的美,教师先播放视频,“漓江的水真美啊!让我们一起荡舟漓江,尽情饱览桂林的山水吧!”接着播放音乐《让我们荡起双浆》,教师以导游者的身份范读课文。此时,学生视觉感受到秀美的山水图画,听觉感受到优美的旋律和充满激情的范读,完全陶醉于漓江秀美景色之中。
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或插放乐曲,或配乐范读,学生学习起来如同欣赏音乐一样轻松愉快,自然乐学。
(二)读读画画,兴趣盎然
小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在语言文学训练中适时地运用画画这种方法,化枯燥无味的说教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是发展儿童形象思维和创新思维的一条捷径。如教《村居》这首古诗时,学生在理解诗意之后,让他们将诗中所描绘的美景画下来。很快,绿草、翠柳、黄莺、风筝、儿童等景物跃然纸上。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根据诗意议议、评评、比比,在浓浓的乐趣中主动求知,学得轻松,其乐融融。
(三)说说演演,融入角色
小学生乐于自我表现,遵循这一特点,让他们表演课文的内容,可以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乐于参与学习。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贴近生活实际,要读懂文字并不难,难点在于如何通过语言文字去体会其中的思想内涵。课堂表演能将抽象的文字替换成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让孩子们愉快地投入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中去。小学生如同身临其境一般,真切地体会到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如在学习《坐井观天》一课时,教师让学生戴上头饰,分角色表演。小鸟和青蛙两个鲜明的艺术形象生动地再现出来,文章揭示的道理不言而喻。
假如语文课堂教学是“一盘珍珠”,那么教学方法就是“一根线”,教师的匠心独运,使得课堂教学流光溢彩。唱唱、画画、演演等手段创建了充满童趣的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轻松、和谐、快乐的环境中,积极主动地参与语言文字的训练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