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超越的此在式见证:试析《存在与时间》中的“见证”概念

来源 :青年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gqing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第二篇第二章提出了要对此在的本真能在做出现象学的见证,以使得此在的本真样态取得实际基础,而不止步于一种理论悬设。但这种见证却有可能面临一种误解,即此在的本真样态已然内涵在此在自身之中,只不过被常人的沉沦所掩饰、遮盖了,因而这种见证只不过是一种向内的挖掘和开显,可一旦做出这种理解,则此在的沉沦和本真势必都建立在自身的基础之上,此在将独立自足,封闭于存在之外。为了保证此在之本真能在是向着存在的敞开,是向着“无之圣殿”的开放,此一见证必须是来自存在的,因而是超越于此在的,此在在这种见证中经验的恰恰是自己的“罪责存在”,是自己的有限性。
  关键词: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见证,超越
  1、作为证明的见证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第二篇第二章的全部精力都落在“见证”一词上(如其标题:“一种本真能在的此在式的见证”)。这一见证的提出,在开篇主要体现为证明的需要:“对这样一种见证的现象学展示,就包含着对它源出于此在的存在建构的证明。”见证在这里扮演的角色是这样的:既然此在的本真能在是正确理解此在的唯一道路,那么此在的本真能在必须得在现象上得到见证,方可使得这一能在获得坚实基础,即从现象上证实本真能在的实际性,从而说明整个生存论分析绝非理论空想,而是有着丰富的现象基础的。
  进一步讲,见证的必需性,不仅来自上述那种经验充实的需要,从此在自身的角度来说,还与“常人的悖论”有关。从前文海德格尔对沉沦的日常此在之分析中,我们知道,此在首先与通常被常人所宰制,常人卸除了此在作为能在的可能性责任,甚至还将这种卸除掩盖起来,从而使此在沉沦于闲言、好奇、两可中,无视自己乃是“能自身存在”。这种非本真状态的打破,唯有靠“此在本己地从丧失于常人之中的境况中把自己收回到它自己面前”。这一收回乃是一种选择,即“选择去选择自身存在”。但是这一选择的发生将面临悖论:久已丧失于常人之中的此在如何能意识到并选择自己的本真能在?由此就必然要求,本真能在能够“显示”给自己,这样此在才能无可推诿地意识到自己向来已经是“能自身存在”。
  此种作为“显示”与“看到”的见证,作为对此在向来已是能自身存在的证明出场。“显与看”的现象将充实海德格尔对此在生存论的理论建构。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如若这种证明成立,将意味着此在之沉沦是不彻底的,此在被常人的宰制是不完全的,所以此在才能即使处于沉沦中,仍旧可以被本真能在所“光照”,以至于发现其踪迹—作为见证。这样,本真能在就是沉沦之生存状态的真正基底,乃至此在的沉沦不可能掩盖本真能在之为先行者的事实。
  上述的这种见证-证明思路,似乎可以在前文海德格尔对此在之逃避与畏的分析中得到更进一步的证实。“此在消散在常人中,消散在所操劳的世界中,这样的消散公开出:此在在它本身面前逃避,而这就是在本真的能够自己存在这回事面前逃避。”在……面前逃避,意味着逃避者对所畏者已然有了先行的认识,否则不可能逃避。即使可畏者作为本真能在并不意味着任何现成物,可畏的“东西”甚至不曾存在,但“无家可归”之畏却总已经被逃避者先行领会了,其逃避正是在诉说:日常此在作为非本真的此在向来已经意识到它与本真能在的界限与区别了。“此在在本质上已经被属于此在的那种展开状态带到此在本身面前……”此在既然向来领会着能在,这种领会的现身情态就成为“畏”这种现身情态,乃至“良知的呼唤”。这些情态被我们发现为见证,再由此证明我们看到了本真能在的真实可能。
  2、证明的迟来性
  但是,对本真能在的证明果真如此一劳永逸吗?我们必须注意到海德格尔在标题中对见证所强调的“此在式”。如果说见证仅仅是一种证明,那么它就难以摆脱证明的“一次完成”即“现成性”,从而与“此在式”的非现成性格格不入。若畏、良知、决心等等证明了本真能在的实际性,那么本真能在依然对我们而言只是理论上的“观看对象”罢了。通过见证—证明之路的观看,即在对那些本真能在的显示中,我们对本真能在就已经一次通达了,达致所谓“顿悟”。
  这里的顿悟无非是说:此在向来已经拥有某种称为“本真能在”的理想人格了,只是这一理想人格被此在的日常沉沦所掩盖了,而沉沦之此在通过发现自己的“本来面目”猛地“明心见性”,发现了诸如“我本就本真”这样的先验式判断。这是一种典型的“形而上学”,正是对存在的遗忘,也是海德格尔想要极力克服的。
  因此,绝不应当把本真能在理解为某种先验式的向来已有,而把此在之沉沦理解为其“堕落”状态,毋宁说,本真能在始终是需要争取的。因为见证之发生绝非简单的本真之显与非本真之看,显与看的前提是某物能够显并能够被看,这就要求此在必须决心看,无此决心,显者无所谓显,看者亦视而不见,一如良知之呼唤即使遍及周遭,此在依然可以充耳不闻,那么在充耳不闻里,呼唤本身也不成立了。只有当决心在先发生时,呼唤才被触及因而成为呼唤,从而被听到为一种见证。但是,决心总是有待“决”的。在决心之有待面前,作为证明之见证的两端——本真与非本真皆未现为自身,此时证明无所谓证明,只有当决心发生,本真才带着非本真一同出场,证明乃是借此才成为证明——证明总是比决心迟来一步。
  这样看来,海德格尔所讲的“此在式的见证”绝非那迟一步的证明。那么海德格尔既然已经断言,只有从本真能在才能获得此在的真理,而此在之本真对于首先而通常的日常此在而言却永不现成可得,所谓现成可得的本真之见证,不过是迟到的证明罢了,绝非本真自身的发生。如此,对于日常此在而言,本真能在的可能性绝无“现象基础”,因为这一“现象基础”要么就是事后追加的,要么就是尚未到来的,绝不现成。因此,本真能在的发生只能处于非现成的等待与倾听中,不能从任何“合理”的形而上学上推断出来,只能付诸于此在的尚未。正如海德格尔对死亡的分析所展示的那样,死亡的源始经验对于此在而言永远无法现成获得,但是“向死而生”却依然成为本真能在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死亡的非现成性,作为尚未到来,就是此在的等待与倾听,乃是本真能在的真正見证之一。   3、见证之超越
  从对死亡作为真正见证来看,对此在进行生存论分析的现象基础恰恰是处于缺失中的,不仅此在之本真对于日常此在永不现成可得,其遗留的踪迹也非现成可得。本真能在的见证总是要被争取的,就此而言,见证乃是超越,之所以称为超越,乃是因为它要被争取为“不连续”的。因为见证就意味着常人宰制被突破了,而这一突破不可能对日常此在展现为合理性,合理性就是连续,意味着沉沦与本真的圆滑转换,但是连续也同时意味着常人宰制的延展,要记得常人不仅可以卸除掉本真的可能性,甚至将这一卸除也隐瞒起来,所以连续性的所谓圆滑转换极有可能是常人之网罗。就此而言,见证唯可能是“断裂式的飞跃”或“决断性的瞬间”,唯其如此,本真的能自身存在才能进入到我们的眼帘。
  那么超越所凭借力量是什么?为什么一定要超越到一个“无家可归”的领域中去?我认为,其所依靠的乃是确信,“在确信中,此在通过对被揭示的真的事情本身的见证,来规定它向这一事情的有所领会的存在。”在这里,被揭示的事情本身通过确信,触及到了确信者,确信者在事情本身面前以确信的姿态承认了自己的有限性,并选择让自身的生存方向被事情本身所规定。确信乃是对生存之如临深渊的承认、领受与敞开。见证之超越出于这一确信,引导此在自身的生存转变,让此在被自身的隐秘性(能自身存在)所带领。
  此出于确信的见证,在“愿有良知”中得到突出的展现。愿有良知之愿,为良知之呼唤的可能建基,也为畏之到来建基,愿,让良知之呼唤呼出并被听到,因为此在意愿去听;让畏展现并被看到,因为此在意愿去看。就此而言,愿有良知,就是“准备去有良知”、“准备去畏”。这一“准备去”的姿态,正是出于确信,唯有确信才会准备,而这确信就是在存在的深渊面前保持“缄默”,从而在缄默中准备去承受深渊的“无家”。
  但这一确信之发生,作为超越式的“飞跃”,却唯有保持其神秘性。虽然海德格尔一再强调不能将对本身的见证视为异己力量而作为神学上的对象进行打量。但是这种见证的超越性,无疑势必打开超越此在自身的境域,对此境域作一种现成的形而上神学体系的现成规定当然是不合理的,但必须保留探讨此超越境域的权利,否则,海德格尔后期思想中除了终有一死者的天、地与神性维度将不可理喻。
  最后,以一位名叫舒汉的海德格爾研究者的评语作为结尾,以说明由此见证所见证的此在之有限与超越的张力:
  在存在、存有、存在者、存在自身等一系列词汇背后,海德格尔不就是要说“给予”吗?那个“此”不就是一种敞开性,让澄明呈现、世界绽出吗?所谓本有或事件,不就是那敞开性的敞开却又带着遮蔽吗?最终,这不就是在谈论人的有限性,一种带有缺憾的“罪责存在”令人无法完全拥有存在,但这却是现象学要探究的实事自身吗?
其他文献
摘要:华侨是推进“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打造世界命运共同体,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的一支重要力量。把广大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紧密团结起来,发挥他们在中华民族复兴中的积极作用,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侨界群众投资兴业,造福桑梓,赢得了家乡亲人们的一致好评。依法维护好他们的合法权益,解决侨资企业发展中的实际困难,十分必要。  关键词:依法维权;侨界群众;合法权益;思考  华侨是指定居在国外的
期刊
长期以来,许昌龙岗发电有限责任公司聚焦青年职工“思想引领、组织建设、青春建功、志愿帮扶”四项驱动力,实现“成长成才”核心目标,取得一系列成果的同时为企业健康长远发展注入强大青春动力。  该公司通过聚焦“思想引领”驱动力,牢牢把握住青年职工思想这个“总开关”,引导青年职工树立“立足岗位、建功立业”的核心思想,点亮青年职工前进路上的“灯塔”。通过聚焦“组织建设”驱动力,不断加大基层团青工作开展力度,将
期刊
摘要:在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传统环境污染的内容亦在不断变化,室内环境污染的严重程度已远超室外,并且污染源头也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室内装修采用环保不合格的材料容易导致室内环境污染问题,直接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在现代社会,室内装修已成为室内环境污染的重要源头,它不仅损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也影响了社会和谐环境。  关键词:室内装修; 环境污染;侵权责任  一、室内装修污染的概念  所谓室内装修,
期刊
摘要:继机器翻译之后出现了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虽然在翻译效率、规则和语料库方面有所提升,但是译文的可读性亟待提高。改进译后编辑能够提高翻译效率和译文质量。本文从译后编辑的应用现状和前景出发,提出提高翻译效率的策略,总结了译后编辑的方法。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翻译;译后编辑;文学翻译  一、译后编辑的发展现状  (一)译后编辑的概念  狭义的译后编辑指将通过机器翻译直接得出的译文进行编辑,广义的译后
期刊
摘要:近年来,我国跨境电商企业的发展水平不断提升,贸易额逐年增加,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跨境电子商务赶上了发展机遇。本文以大数据技术为背景,研究我国跨境电商的现状,分析现阶段跨境电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利用大数据技术探讨了我国的跨境电商企业应该如何积极应对,期望为我国的跨境电商企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数据;跨境电商;跨境电商物流  
期刊
摘要: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很多环境设计作品都是建立在工业文明的基础上,提出与自然融合的思想,追求人性化设计,不断挖掘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这体现了当今环境设计与生态美学融合的倾向。  关键词:环境设计 生态美学思想 融合  1引言  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提出的概念,研究生物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环境问题,生态学及生态美学思想
期刊
摘要:国外森林旅游起步较早,系统梳理研究成果有助于引导中国森林旅游管理及理论的深化。基于Web of science外文数据库收录的核心期刊,运用CiteSpace软件对1977~2018年国外森林旅游文献进行计量分析,获得森林旅游研究的特征、关系网络及关键词知识图谱,总结出国外森林旅游研究的核心内容,即森林旅游者的出游动机及支付意愿、利益相关者的冲突与管理、森林旅游地旅游气候环境预测及基于GIS
期刊
连云港市海清寺塔,位于连云港市云台山风景区花果山脚下。因为塔原建于海清寺前,因此称“海清寺塔”。根据塔的第五层镶嵌的石碑,碑文记载,北宋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起塔,至天圣九年(1031年)竣工,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海清寺塔是仿楼阁式,挺拔秀丽,九级八面,高度为40.58米 ,承袭了宋《营造法式》,巧作精构,塔址和塔基都经过精心的选择和处理,整个建筑结构合理严密,作风雄厚凝重,是建筑史上比
期刊
摘要:说到北极,大家自然是很熟悉的。北极是地球的两极之一,又被叫做北冰洋,常年覆盖冰雪,是地球上的极寒之地。长期以来由于北极的寒冷环境和冰雪密布等原因,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关注,也没有什么国家对北极进行大规模的勘探和开发。随着北极冰雪的不断消融,北极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由于北极丰富的资源,军事,航道等价值,北极地区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和关注,对其各方面的竞争也愈发激烈。世界上各个国家纷纷制定北极政策,
期刊
摘要: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主要包含历史性的世界历史和世界性的世界历史。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急迫性。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前提,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时代表现,二者具有内在一致性。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有以下启示:共产主义的目标导向、实践的方法论坚守、全球视野的贯穿过程。  关键词:马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