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
某高中为稳定教师队伍,激励教师勤奋工作,出台了《骨干教师奖励方案》。每年从学校经费中拿出一大笔钱重奖骨干教师,被评为县级骨干教师每人奖励3000元,校级骨干教师奖励1500元。按理说,这是一件好事。但是,当这一方案实施了两年后,发现并没有预想的那样有效,反而出现了让人始料未及的事情。一是学校中出现了忙着发表论文、忙着争夺荣誉、忙着补课加压的三忙现象,像班主任、德育、教研等在短期内无法见效,但又十分重要的工作,却成了教师们应付的差事。二是教师之间相互拆台,搞封闭,利字当先,事事斤斤计较,当仁不让,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被严重削弱。三是教师牢骚满腹,怨言颇多,干群关系紧张。四是部分教师和领导套近乎,拉关系,校园腐败开始滋长。如此一来,反而加剧了教师队伍的不稳定。
原因分析
一是忽视了教师工作的特殊性。教师工作的主要动力来自内心的精神追求——塑造人类的灵魂,而不是外在物质的诱惑。如果一味地看重金钱和物质的刺激,发高额奖金,那么会破坏精神层面的需求,从而会扭曲教育的价值取向,使教育工作功利化、低俗化。原先一心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工作之中,忘我工作的教师,也会因此受到干扰。
二是绩效主义行为必然的结果。“重奖”教师的做法说白了是一种绩效主义行为。在这种管理机制的作用下,会使教师追求对个人有利的和短期内就能见效的东西,即骨干教师认定体系中的几个刚性指标,如分数、论文和其它各类奖项等等。相反,对个人没有利益或短期内无法见效的,但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的素质(如非智力因素),却不愿顾及。正如索尼公司的常务董事曾说的:今天的索尼职工好像没有了自发的动机,职工逐渐失去工作热情,公司内追求眼前利益的风气蔓延。这样一来,短期内难见效益的工作受到轻视,团队精神也消失了。凡此种种,原因只有一个,实行了绩效主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于需要教师之间相互合作、持之以恒才能见效的教育工作,由此带来的后果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在“重奖”之下教师们为了争得高额奖金,而不惜牺牲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代价,杀鸡取卵,学生的负担由此加重;同事之间为了获得个人利益的最大化,相互封闭,相互拆台,而不惜牺牲他人利益;有的教师为获取个人利益,千方百计讨好校长,校园腐败由此产生。
三是方案本身存在的疏漏。方案中认定骨干教师的条目无非是分数(或统考中的排名)、发表的论文、文凭、其它奖项及资格证书等。这些东西无法全面反映出教师的师德和工作能力。不少教师认为,除个别很优秀的教师外,大多数教师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量、工作绩效都是相差无几,考评时不少教师往往以零点几分之差(但这点差别根本不能说明什么)而与“骨干”无缘,与3000元奖金失之交臂,心中难免有不满情绪。
解决办法
一是倡导奉献精神,提升教师的精神境界。教育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尤其需要一支师德高尚的师资队伍。为此必须积极倡导奉献精神,培养高尚师德。要坚持正面教育,抓典型、树榜样,要用“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勉励教师,使之感到教书育人的重要性,增强其责任感与使命感,进而激发自豪感。这样教师才能自觉地加强自我修养,强化自律意识,才能摆脱金钱和物质的诱惑,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
二是多做暖心工程,让教师舒心、安心。我们在倡导奉献精神的同时不能忘了教师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与其拿出那么多资金奖励教师,倒不如多做暖心工程,时时想着教师,事事想着教师。努力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提高教职工的福利待遇,让教师感受到来自学校的关怀和温暖,使其更舒心、更安心。比如,有所距县城十多公里的农村完全中学,因为多数教师都在县城买了房子,所以他们想方设法调到县城。针对此种情况,学校领导筹资购置了一辆中巴面包车做通勤车,早晚接送教师。这一举措受到了全体教师的一致好评,一些原本闹着调离的教师也安下心来了。
三是注重价值引导,激发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奖励的目的在于肯定教师的成绩,激励教师奋进。因此,学校中设立的奖项应注重价值引导。如为鼓励教师去关爱关注后进生,致力于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可设立“人梯奖”;为鼓励教师爱岗敬业、甘受清贫、乐于奉献、勤奋育人,可设立“红烛奖”或“园丁奖”等等,且奖品以经济实用或收藏观赏为原则。这些奖项重在精神感召,重在价值引导,势必激起教师对理想的追求。通过这样的引导,教师们会从平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寻找到工作的乐趣和成就感,陶醉在教书育人的幸福中。此外,考核评优时要做到公正、公开、公平,评价主体多元化。使评价结果更客观公正,要让教师口服心服。
总之,在学校管理中像“奖励”这样的小事,管理者不能想当然地草率行事,解决问题要寻找问题的根源,同时在方法手段上更要注意策略、讲究艺术。当然,学校管理中的“奖励”仅仅是一种手段,并不是学校管理的重点。要构建一个和谐校园,学校领导要做的事还很多,要科学管理、民主管理、人本管理,努力为教师创设一个有利于个性发展、体现自身价值的良好氛围。教师置身其中积极性才能得到发挥,潜力才能得到挖掘。
(作者单位: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教育局教研室)
某高中为稳定教师队伍,激励教师勤奋工作,出台了《骨干教师奖励方案》。每年从学校经费中拿出一大笔钱重奖骨干教师,被评为县级骨干教师每人奖励3000元,校级骨干教师奖励1500元。按理说,这是一件好事。但是,当这一方案实施了两年后,发现并没有预想的那样有效,反而出现了让人始料未及的事情。一是学校中出现了忙着发表论文、忙着争夺荣誉、忙着补课加压的三忙现象,像班主任、德育、教研等在短期内无法见效,但又十分重要的工作,却成了教师们应付的差事。二是教师之间相互拆台,搞封闭,利字当先,事事斤斤计较,当仁不让,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被严重削弱。三是教师牢骚满腹,怨言颇多,干群关系紧张。四是部分教师和领导套近乎,拉关系,校园腐败开始滋长。如此一来,反而加剧了教师队伍的不稳定。
原因分析
一是忽视了教师工作的特殊性。教师工作的主要动力来自内心的精神追求——塑造人类的灵魂,而不是外在物质的诱惑。如果一味地看重金钱和物质的刺激,发高额奖金,那么会破坏精神层面的需求,从而会扭曲教育的价值取向,使教育工作功利化、低俗化。原先一心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工作之中,忘我工作的教师,也会因此受到干扰。
二是绩效主义行为必然的结果。“重奖”教师的做法说白了是一种绩效主义行为。在这种管理机制的作用下,会使教师追求对个人有利的和短期内就能见效的东西,即骨干教师认定体系中的几个刚性指标,如分数、论文和其它各类奖项等等。相反,对个人没有利益或短期内无法见效的,但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的素质(如非智力因素),却不愿顾及。正如索尼公司的常务董事曾说的:今天的索尼职工好像没有了自发的动机,职工逐渐失去工作热情,公司内追求眼前利益的风气蔓延。这样一来,短期内难见效益的工作受到轻视,团队精神也消失了。凡此种种,原因只有一个,实行了绩效主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于需要教师之间相互合作、持之以恒才能见效的教育工作,由此带来的后果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在“重奖”之下教师们为了争得高额奖金,而不惜牺牲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代价,杀鸡取卵,学生的负担由此加重;同事之间为了获得个人利益的最大化,相互封闭,相互拆台,而不惜牺牲他人利益;有的教师为获取个人利益,千方百计讨好校长,校园腐败由此产生。
三是方案本身存在的疏漏。方案中认定骨干教师的条目无非是分数(或统考中的排名)、发表的论文、文凭、其它奖项及资格证书等。这些东西无法全面反映出教师的师德和工作能力。不少教师认为,除个别很优秀的教师外,大多数教师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量、工作绩效都是相差无几,考评时不少教师往往以零点几分之差(但这点差别根本不能说明什么)而与“骨干”无缘,与3000元奖金失之交臂,心中难免有不满情绪。
解决办法
一是倡导奉献精神,提升教师的精神境界。教育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尤其需要一支师德高尚的师资队伍。为此必须积极倡导奉献精神,培养高尚师德。要坚持正面教育,抓典型、树榜样,要用“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勉励教师,使之感到教书育人的重要性,增强其责任感与使命感,进而激发自豪感。这样教师才能自觉地加强自我修养,强化自律意识,才能摆脱金钱和物质的诱惑,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
二是多做暖心工程,让教师舒心、安心。我们在倡导奉献精神的同时不能忘了教师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与其拿出那么多资金奖励教师,倒不如多做暖心工程,时时想着教师,事事想着教师。努力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提高教职工的福利待遇,让教师感受到来自学校的关怀和温暖,使其更舒心、更安心。比如,有所距县城十多公里的农村完全中学,因为多数教师都在县城买了房子,所以他们想方设法调到县城。针对此种情况,学校领导筹资购置了一辆中巴面包车做通勤车,早晚接送教师。这一举措受到了全体教师的一致好评,一些原本闹着调离的教师也安下心来了。
三是注重价值引导,激发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奖励的目的在于肯定教师的成绩,激励教师奋进。因此,学校中设立的奖项应注重价值引导。如为鼓励教师去关爱关注后进生,致力于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可设立“人梯奖”;为鼓励教师爱岗敬业、甘受清贫、乐于奉献、勤奋育人,可设立“红烛奖”或“园丁奖”等等,且奖品以经济实用或收藏观赏为原则。这些奖项重在精神感召,重在价值引导,势必激起教师对理想的追求。通过这样的引导,教师们会从平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寻找到工作的乐趣和成就感,陶醉在教书育人的幸福中。此外,考核评优时要做到公正、公开、公平,评价主体多元化。使评价结果更客观公正,要让教师口服心服。
总之,在学校管理中像“奖励”这样的小事,管理者不能想当然地草率行事,解决问题要寻找问题的根源,同时在方法手段上更要注意策略、讲究艺术。当然,学校管理中的“奖励”仅仅是一种手段,并不是学校管理的重点。要构建一个和谐校园,学校领导要做的事还很多,要科学管理、民主管理、人本管理,努力为教师创设一个有利于个性发展、体现自身价值的良好氛围。教师置身其中积极性才能得到发挥,潜力才能得到挖掘。
(作者单位: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