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当前古诗教学的误区与突围

来源 :新校园·理论(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be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古诗教学存在以下误区:诵读只为理解言语内容;赏析只为汲取运用;对话旨在评价诗人。针对以上问题,本文试剖析其产生的根源,并对其误区进行突围。
  关键词:古诗教学;误区;突围
  课改多年已见成效,但仍有事与愿违的缺憾。本文以初中人教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简称《茅》)为例,在查阅了大量关于本诗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并结合自身多年教学实践,笔者以为当前古诗教学仍存较大困惑,教学误区犹在。为此,笔者提出困惑,剖析误区,力争突围,以矫正古诗教学的错位。
  一、当前古诗教学的误区
  1.诵读只为理解作品
  当前古诗教学,诵读积累是一种主要的课堂教学形态。但反思一下,有一困惑:诵读并非古诗教学的特有法门,将诵读仅视为理解作品的手段是当前古诗教学的第一大误区。在古诗教学中,把诵读的教学落点仅指向对“内容”的理解是不够的,还应把教学落点扎根在诗歌的“形式”特质上。古诗教学中的“诵读”一定要“读”出一点“古诗的特质”。越是经典的古诗,其形式特质与内在蕴藉越是契合的完美,要让学生领会古诗在其形式(格律、音韵、句式等)上的特征,体会形式上的变化必然导致内在情愫的变化,古诗外在形式与内在蕴藉是一体两面的,而非各自独立。
  2.赏析只为汲取运用
  查阅大量《茅》诗教学设计后,笔者发现教学设计中多有以下两个教学环节:一个是让学生概括诗歌四小节的内容;一个是学习诗歌中涉及的艺术手法。前者可谓之以整体感知的名义,而后者可谓之以赏析的名义。这对理解《茅》诗的内容与情感,感悟诗人高尚思想情操,都有着不可小视的功劳。粗看之,教学设计并无大碍,但细究一下,值得推敲。
  如此尽心概括《茅》诗各节内容为哪般?教学活动意义何在?古诗语言本就高度凝练,还要学生再来概括,学生的概括能力放在经典古诗教学中训练合理吗?
  如此尽心学习《茅》诗艺术手法为哪般?从学理上来讲,学习艺术手法比之概括内容,路数上要稍准一些。但需思考,像《茅》诗这样的千古名篇,教学重心应落在理解并学习它的艺术手法以增进自身写作技能,还是落在鉴赏并体悟它的艺术魅力以提升素养熏陶人格?教学重心应落在后者,适当介绍艺术手法等都应是为后者服务的。
  以上两教学环节便可投射出当前古诗教学仍存逼仄的教学行为。教学行为的蹩脚源于教学理念的不到位。古诗教学的目标到底是什么?这是属于语文课程内容的问题。王尚文先生认为,语文应当分为“语”与“文”两块,“语”是指语言的规律与运用,它为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与提高服务;“文”是指人文熏陶,它涉及到人格养成与文化的承传问题。以“文”为取向的教学立足于整体意义,强调理解与欣赏,实现语文科特有的熏染功能,培育学生的人格与精神;以“语”(“知识”)为取向的教学立足于“例文”,“用课文教”强调汲取与运用,把文本隐含的听说读写知识(语言学知识或文章学知识)还原出来传授给学生。古典诗歌的教学理应隶属“文”的教学,而不是“语”(“知识”)的教学。而当前古诗教学的误区是把古诗教学仍纳入以“知识”为取向的教学,都当“例文”来教。笔者认为,像《茅》诗这样千古传诵的名作必须坚持以“文”为取向的教学。
  3.对话旨在评论诗人
  被选入语文教材的古典诗歌是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诗歌主题简言之,不是壮志凌云,就是哀怨难酬,抑或缠绵细腻等。而这些情感之于初中生的生理、心理特征都有较大距离,要打通这一环节极其不易。若要实现“文”的教学,就必须要实现“对话”。综观當下古诗教学,有一个教学现象不可忽视。现引一则《茅》诗课堂实录为例:
  师:我们的最后一项活动是用这样的开头对诗人说几句话
  ——“诗人啊,你……”谁先来?
  生:诗人啊,你忧国忧民,心系黎民众生,你的遭遇却让我们十分痛惜。你的屋子漏雨了,几乎没有地方落脚,但是天下之大,你又该何去何从呢?
  师:你对诗人给予了深切的同情。
  生:诗人啊,你忧国忧民的心情我能理解,可是凭你一人之力能有改变吗?
  师:你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社会的变革要靠大家。
  生:诗人啊,这凄寒的秋夜让你难眠,天下还有那么多人在这凄寒的秋夜挣扎,你心系他们,我也心系着你啊!
  师:请坐。你是一个非常有怜悯情怀的同学。
  以上实录可视为对话理论在古诗教学中的典型案例,作为“文”的教学,与诗人对话很重要,但对话不单要对话诗人,更要对话自己,因为文学学习的目的是熏陶提升自己的素养与情操。经典古诗的学习目的不是以崇敬的姿态仰望伟大的诗人,而更要反思自我,打开自己襟抱,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二、当前古诗教学的突围
  1.诵读要读出诗的特质
  《茅》诗以其精湛的艺术魅力穿越千古而不衰。诵读古诗就要读出古诗的特质,这可从以下两方面来把握:
  第一,要读出古诗的特质。以《茅》诗为例,首要任务就要读出“歌行体”的味道。让学生反复诵读《茅》诗,并辅以格律诗比较诵读,通过比较读出“歌行体”的特质:以七言为主,句式灵活,篇幅可长可短;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换韵,而格律诗声律合乎平仄,中间两两对仗,一韵到底,必需押平声韵。
  第二,要读出《茅》诗本诗的特质。读出了“歌行体”的味道后,还要进一步读出《茅》诗在“形式”上的艺术魅力。《茅》诗在音韵上的艺术臻于完美,现以诗首段为例,以音韵为切入点来谈谈《茅》诗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诵读出什么。
  诗歌首段堪称精品。第一段中共有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当我们深情诵读起第一节,你会发现,越往下读,语音越要往下沉,而绝不是往上扬,以“下者飘转沉塘坳”尤甚。古诗多为成双配搭,两两相辅,节奏协调有规律,而本诗前两节显然不是常规“出牌”,因为句数成单,都是五句。这样一来,诗歌在诵读时自然失去平衡,诗歌也正是凭此特点,从诵读的音韵与气息上表现了狂风破屋的声势与诗人无可奈何的焦急。且看末句“沉塘坳(chén táng ào)”,从辅音发音看, “沉”是舌叶、清、塞擦音,“塘”是舌尖前、清、塞音;从元音发音看,“塘”与“坳”都是后低不圆唇音。正是这种句式上的不平衡,字音上的音韵讲究,首节一开场就引出无奈焦急的情感氛围。当然,我们不是要初中生学习语音学理论,我们只是要求教师自身要知其所以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慢慢诵读体悟里边音韵效果,以音韵来体悟诗歌的艺术魅力,体悟诗人内心世界。   古诗教学中的诵读不应只为了理解言语内容,还应关注其言语形式,且要把形式特征与内在蕴藉结合在一起,在涵咏诵读中体悟两者水乳交融的完美契合。
  2.赏析要注重诗情画意
  作为“文”的教学,古诗赏析要注重“由诗入画”“由内入外”。
  由诗入画,是把抽象文字具体化、形象化。古诗教学绝不应“概括”,而应“充实”。以《茅》诗第一节为例,完全让学生展开丰富想象,想象出那一场肆虐的狂风。当学生深入想象世界中,教师可猛然一问:“我”在哪里?学生便可顿悟:第一节表面写“风”,而象外之意却指向“人”。在肆虐的狂风下,年过半百,奔波半生的老人何以堪?国破家无,客居草堂却为狂风所破,心有大愿而寸步难移的杜甫何以堪?文学是人学,没有无“人”的景,也没有无“人”的物,中国文学历来注重虚实相生,所以赏析古诗必须注重由诗入画,才能增强学生的古诗鉴赏素养。
  由内入外,是指扎根作品,质疑问理,引资料入课堂。赏析古诗自然会涉及到课外资料,但这些资料的补充应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疑问,教师在不得不出示的情况下补充介绍给学生助其学习的。以《茅》诗论,学生若不了解时代背景,理解上会有所隔膜。此时引安史之乱等材料便是雪中送炭。如第二节,学生会质疑:南村群童为什么要欺负“我”抱茅入竹?只是调皮好玩?为什么杜甫用“强盗”这个词,却又“呼不得”,仅是因“唇焦口燥”才呼不得吗?茅草被群童抢走,就只能“归来倚仗自叹息”吗?如此时再引当年那场狂风的材料与《又呈吴郎》,就能引导学生明白:杜甫尽管用的是“强盗”一词,但绝無痛恨之意;群童抱茅入竹,也许并非出于调皮嬉戏,或是为修补自家茅屋;孩子理应对老者尊敬,却公然抢茅,非孩子本心,是社会使然;杜甫叹息的绝不只是茅草被抢,应更有深意。“由内入外”强调课外资料是在学习作品时有疑而问的需求下引入的,而不是无端引来资料进行所谓的理解作品内涵。
  3.对话要重在反刍自我
  对话理论也耳熟能详,但实践教学中问题颇多。以《茅》诗为例,对话教学要做好以下三方面:
  第一,对话诗人——我感动了吗?作为文化传承的古诗,尤像《茅》诗,展现诗人杜甫以民为本、悲天悯人的精神,这身在茅屋而心忧天下的情怀着实令人敬佩,这就是杜甫的“诗圣”精神。学习《茅》诗,绝不是懂得这种精神就终结了,而更要被其感动,若学生心无所动,只记住了诸如“悲天悯人”的抽象词汇,那对人文素养提升有何益?
  第二,对话现实——我在现实中见过或听过这样的人吗?作品本身就是作者与世界对话的产物,诗中藏着诗人对世界的把握、理解与拟想。教学中,以《茅》诗为例,可试问:我在现实中见过或听过像杜甫这样的人吗?只有这样,才能消解学生与杜甫间的距离,把视角从遥远中唐拉回当下社会,引导学生把视角投向当下社会,而不是一味地从过往历史中吹沙淘金,引导学生反观当下,看看能否找到“杜甫精神”的传承者。如果对话诗人是为了与作品产生共鸣,那么,对话现实则是为了在共鸣的基础上去升华作品。
  第三,对话自己——我可以做到吗?对话的第三步则要针对读者自身,是自我反刍的一种活动。如果生活在杜甫那个年代,我会怎样?我会像杜甫那样自身困顿而不以为意仍心系天下吗?如果有一天天下风云突变,国破山河碎,我的命运又将何去何从?
  越是经典的古诗教学,越是要引导学生去对话自己,与自己的生命对话,从而理理自己内心的“善”根,使每个孩子的“善”根在文学教学的熏陶下都能渐长枝叶,而不是在现实世风的染晕下渐渐萎缩。
  综上全述,古诗教学要坚持以“文”为取向的教学内容,涵咏诵读既要读出言语内容,更要读出言语形式,要明确诵读在古诗教学中之于感悟古诗形式特征与领悟古诗内在蕴藉的双重重要性;坚持“由诗入画”“由内入外”的古诗鉴赏原则,以切实提升学生古诗素养;古诗教学中的对话,既要对话诗人,也要对话当下社会现实,更要对话读者自我,只有反刍自我的对话,才能实现文学教学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尚文.呼吁“语文”一分为二[J].语文学习,2004,(4).
  [2]潘丹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实录[J].教育科学论坛,2010,(9).
其他文献
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各种渠道来培养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从而有效实现教学目标。而以方案设计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后简称方案设计教学法)作为一种教学创新,正是基于这个理念而产生,此种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参与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协作能力,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帮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消化知识、加深理解、强化记忆,对所学知识熟练掌握,进而提高
期刊
摘 要:《周易》,中国历史上的一部古老经书,曾被称为东方的《圣经》,集哲学、占卜、历史、军事科学等于一身,为我国古代文化精神的集结。而孔子作为中国经典文化传承的代表,更是对《周易》加以研究整理,从中汲取营养,丰富了儒家学说。本文即是从《周易》的内容入手,阐述孔子与其的丝丝联系。  关键词:周易;版本;易经;儒家经典    相信大家都听过成语“韦编三绝”,它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孔子与《周易》的渊源。孔子
期刊
摘 要:一直以來,信访制度在我国都是广大群众表达利益诉求的一种重要的渠道。但是,在经历了五十多年的运行之后,其疲态尽显,我国信访制度出现重重困境。信访“沈阳模式”采用新思路,探索出了一种新模式,使信访制度发挥出了更积极、更有效的作用。本文对我国信访制度发展现状作简单介绍,并在此基础上对“沈阳模式”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信访制度;沈阳模式用;政治沟通    现实生活中,总是会有一些矛盾和冲突事件闯
期刊
众所周知,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德育,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关系着学校教育的成败,这就要求教师要特别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由于最近几年中职学校就业路子拓宽、入学门槛低、以及国家大力扶持中职学校等利好因素,广大初中毕业生直接报考中职学校的情况显著增加。由于生源增加,学生学习水平和道德素质参差不齐,因此要在短短的两三年的时间里要教会他们专业技术,让他们会做人、会做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此,教师要付出更多的
期刊
一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这是先哲苏格拉底的教诲。现代社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综合素质的较量,而人的综合素质主要来源于学校教育。欧美发达国家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其大学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并在全世界网罗了大批英才以及其鼓励劳动、鼓励创新的制度。在欧美发达国家最贵的是劳动力和知识产权。美国名校选择留学生的标准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看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学生内心世界中最真诚最有兴趣的部分,
期刊
摘 要:确立科學的办学理念、结合自身优势和周围环境构建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大力加强师资建设,是高职院校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建构途径  一、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界定  (一)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提出  核心竞争力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中首先提出的一种企业发展战略理论。核
期刊
摘 要: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是学生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终身发展的基础之一,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之一。中职学生公共卫生意识缺失,让他们形成新的良好的卫生习惯,是个漫长的过程。本文主要阐述了如何帮助中职学生形成良好卫生习惯。  关键词:中职学生;卫生习惯;养成  2011年3月11日发生于日本的9.0级地震,日本人面临危难所显示出的镇静、有序、礼让的国民高素质,让人感叹。人数众多的避难场所,在灾民离开之后
期刊
摘 要:新一轮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革至今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和教师反复灌输的教学方式,倡导积极探究能够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性教学的新方法。这堂课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氯水的成分和性质。  关键词:实验设计;探究教学;氯水成分和性质  一、教材分析  氯元素不仅是卤素中最具代表性的元素,同时也是最典型、最重要的非金属元素,位于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二
期刊
一  《三国志·董遇传》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尤其重要。因为“读”是使学生养成独立掌握知识能力的重要途径,有了这种能力,可使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得到充分发挥,而不再是一直让教师“抱着走”或“牵着鼻子走”了。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的能力是相辅相成的,笔者在“读”这一环节上做了三点尝试。  1.指导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默读  默读的过程中大胆质疑,初步做到读有所
期刊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好动,自制力差。虽然学生坐在了课堂里,可在他们的天地里,学和玩是常相伴的。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对他们进行愉快教学是很有必要的,笔者现以小学语文《我们成功了》一文为例谈几点具体做法。  一、识字  这一课共认识13个字,会写10个字,要求学生达到四会,即会读、会拼、会写、会用。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记忆字形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让学生死记硬背是很难实现的。故此需要教师设计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