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定单式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学生辍学原因探析

来源 :教师·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xzh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在对部分学校“订单式工学结合”学生进行跟踪调查的基础上,认为学生及家长对“定单式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认识上的偏差、学生的职业性向与企业岗位适应性相悖离、部分企业利益驱动行为以及学校教学内容偏离是造成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并对此问题现状提出了若干解决建议。
  关键词:定单式工学结合;辍学;原因探析
  
  “定单式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是职业学校和用人企业基于人才的针对性培养,而形成的一种具有约定性的合作办学模式。学校在实施“定单式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经验,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不少的困惑和问题。其中,居高不下的学生辍学率,使“定单式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蒙上了阴影,也影响了校企合作事业的健康发展。本文通过对部分学校“订单式工学结合”学生的跟踪调查,试对其中辍学原因作如下初步探析。
  
  一、学生及家长对“订单式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在“定单式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实际操作过程中,特别是在合作培养初期阶段,一些学生及家长对于该模式在理解上存在很大的偏差。学生因在企业顶岗实训的理想化和新鲜感而进入企业,却对企业管理、工作时间、工作强度、工作环境等没有必要的认识和心理准备,难以适应完全不同于学校的企业管理及工作环境。其中,对于没有做好到企业吃苦心理准备的学生来说,自然是难上加难,一些学生打退堂鼓也就不足为奇了。
  一些家长则是基于现在的小孩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较少、从事体力劳动的锻炼极少、对父母的劳动成果不珍惜三方面的考虑,希望自己的子女去企业吃点苦、受点累、成熟得快一点,并不是基于“定单式工学结合”模式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学生一旦按照企业的制度接受严格的管理显得很苦很累,家长便心疼得无法接受。
  由此可见,学生及家长对“订单式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是“定单式工学结合”培养模式高辍学率的重要原因。
  
  二、学生职业性向与企业岗位适应性的悖离
  
  学生在企业经过一段时间的顶岗实训后,对企业及自己所学专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学生个人的性格、兴趣、能力与职业岗位不适应,产生厌工、厌学念头,从而中途辍学。
  本人曾对某校2006级文秘、计算机及应用、物流管理等专业291名新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39.3%的学生在专业选择的过程中是服从他人的意志而非本人的意愿;有32.9%的学生对所选择专业的具体情况和发展趋势不了解,其中有8.2%的学生对于专业的具体情况和发展趋势无所谓了解与不了解,抱着一种混日子的心态;46.6%的学生对于自己所学专业的课程及将来毕业从事的岗位不明确;17.8%的学生在选择专业的过程中,没有考虑过自己的生理条件是否与专业的要求相符,其中有16%的学生则根本就不知道该专业的基本条件要求;如果有机会重新选择专业,31.5%的学生表示不会选择现在就读的专业。
  通过以上问卷数据统计,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学生在选择就读的职业学校和专业的时候,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而是受父母、亲戚朋友甚至同学的影响,比较轻率地作出了选择;另外,即使学生能够拥有自己对专业的选择权,也因为年龄和阅历的关系,不可能作出正确的选择。如果没有教师的悉心指导,学生不可能对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等方面有较为全面的了解,自然做不到兴趣与专业相吻合、实现人职匹配,而只能在实际中去体会和领悟,这种情况必然导致“订单式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较高辍学率的出现。
  
  三、企业利益驱动行为与工学结合要求的背离
  
  “定单式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本质就是要将工作与学习、学习与就业有机结合,形成一个整体。“定单式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工作岗位应该是学生实现“工学结合、顶岗操作、提升专业技能”的平台,其基本前提是要求工作岗位与所学专业对口,工作过程就是实训过程,工作内容就是学习内容,这是职业教育“定单式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基本要求。但在实际合作过程中,由于多方面原因,工学岗位与所学专业匹配有较大难度。大多数情况是岗位与专业存在一定关联,但关联度不是很高,工学岗位所从事的工作是学生所学专业的扩展,或是所学专业中某一简单技能的重复,从而导致工学结合流于形式、工学相长无法达成。比如,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在电子企业长期从事某一固定元器件的组装,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学生在服装企业长期从事生产线上某一工序的简单缝制等。学生对在工作觉得单调、枯燥、乏味,产生职业倦怠,感觉没有学到专业知识,无法提升专业技能,严重影响“工学结合”的动力和积极性。更有甚者,有些企业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将“定单式工学结合”合作模式看成是一个提供廉价劳动力的机会,是降低生产成本的一种手段,根据企业岗位的空缺情况将学生进行随意性的安排,使学生的工作岗位与所学专业没有任何关联。企业安排学生从事纯体力性劳动或者是岗位技能要求很低的工种,纯粹只是给学生提供了挣学费的机会。比如,学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在企业从事保安工作,学机电专业的学生从事原料仓库看管工作等,在这种状况下学生自然而然地不能久呆下去。
  此外,有些企业因为发展中的一些客观原因,出现拖欠学生劳动报酬的问题,致使学生的积极性受到伤害,学生进而觉得企业前途暗淡,不值得寄托自己的未来,从而不愿意继续在企业呆下去。
  
  四、学校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需求相脱离
  
  “定单式工学结合”模式要求学校教学内容必须满足企业工作岗位的需要,而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学校的教学内容仍然按照原有专业计划实施,未能进行科学的有针对性的调整,部分学生感觉“学习无用”。
  通过调查发现,以上原因是造成“定单式工学结合”模式辍学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应引起高度重视。
  
  五、若干对策建议
  
  (1)职业学校应充分做好“定单式工学结合”办学模式的宣传,对学生及家长进行必要的动员和辅导,使家长认识到在“定单式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能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较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并在学生驻厂实践期间可能出现的劳动强度、生活环境有清醒的认识。
  (2)职业学校应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学生劳动观念与纪律
  的教育。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学生好逸恶劳的心态较为普遍,再加上抗挫折能力较弱和组织纪律观念不强等,更使得学生在较为艰苦的环境下容易产生对抗情绪。因此,职业学校应充分利用德育课堂、主题班会活动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劳动观念教育、组织纪律教育、生产安全教育等,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株洲市中等职业学校通过设立成长训练营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生存训练、素质训练,取得较好的成效。
  (3)职业学校应在新生入学期间做好学生职业性向的测评,指导学生尽量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力等个人因素做好专业的选择,为今后的入职匹配奠定基础,避免学生因职业性向问题造成就职困扰。
  (4)职业学校应依法参与校企合作。一方面,职业学校应在《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教职成〔2006〕4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的通知》[教职成〔2007〕4号]等文件的指导下,认真遴选合作企业,确保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下工作;另一方面,职业学校应依法有力维护学校与学生的权益,确保学生能有对口的顶岗实训岗位和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应在《劳动法》《劳动合同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的基础上,明确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责、权、利,有理、有利、有节地与企业进行必要交涉,依法维护学校与学生的权益。
其他文献
本文分析了旅游资料中蕴含的文化信息及所表现的中西文化差异,提出旅游资料的英译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文章提出了混合仿真的概念和实现以及高压直流输电电压源换流站(Voltage source converter based HVDC,HVDC-VSC)的等效仿真模型,该模型忽略了VSC的开关纹波.采用混合仿真技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到90年代初,对外汉语教学界就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90年代开始,后结构主义语言文化观对西方的语言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从三个
提出了一种用于求解中期电力市场机组组合问题的启发式方法.该算法将局部寻优法与优先顺序法有效结合避免了丢失最优解,同时通过逐次寻优逐步缩小了寻优范围,从而提高了求解
期刊
摘要:本文诠释了农村职业教育含义,阐述了责任的概念,从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是参与国际竞争的迫切需求、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借鉴成功经验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发展之路四个方面阐明了我国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必要性。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责任    一、农村职业教育
职业指导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涵。通过职业指导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是高职院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试对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特点、一般原则及存在的问题
国内合成绝缘子的使用量越来越大,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发生的故障也越来越多.其中由于合成绝缘子芯棒的脆断而导致的事故已经发生了多起,这个问题在国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文
配电网络电气连通性分析是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基础,现有的连通性分析算法或者速度慢,或者算法的重用性差.当开关状态变化以及网络规模扩大时,都会对算法的有效性和实时性产生影
广东电网是世界上最大的交直流互联电网的受端电网.文章结合广东电网的发展特点,对如何建设西电东送坚强的受端电网、提高供电可靠性提出了若干建议.广东电网应加强电源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