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英“死亡”委婉语看中英文化同与异

来源 :当代学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almumm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汉英语言中都存在着许多关于“死亡”的委婉语,这些委婉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本文通过对这些委婉语的分析,反映出了中英两民族在认知心理方面的共同点,更揭示了两个民族在宗教信仰、社会生活、价值观念、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差异。
  关键词:死亡;委婉语;文化共同性;文化差异
  1. 引言
  几乎所有的语言中都存在着委婉语。英文euphemism(委婉语)一词源自希腊语。词头“eu-”的意思是“good”(好),词干“phemism”的意思是“speech”(言语),整个字面意思是“words of good omen”(吉言)或“good speech”(好的说法)。原来,在古希腊祭祀时,人们一般都得讲吉利话(use words of good omen),即使用委婉语。(刘纯豹,1996)委婉语是一种把不宜直说、不便直说或因某种原因而不愿直说的话,用令人愉快的、委婉有礼的、听起来顺耳的词语来代替的修辞手法。
  古今中外,“死亡”都是一个避讳莫深的话题。人生最大的不幸莫过于死,所以人们害怕死亡,不愿意提及“死”这个字。但在实际的交际中不得不提到死。因此,人们就对“死亡”这个词进行乔装、隐晦,于是便产生了形形色色的有关“死亡”的委婉语。在英语中,有关“死亡”的委婉语共有400多条,而汉语中的表达方式更加丰富,达到了480余种,构成了一个庞大的语义同义场。
  有关“死亡”的委婉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反映出了中英两个民族在认知上的相同之处,更揭示了两个民族在宗教信仰、社会生活、价值观念、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差异。
  2. 从“死亡”委婉语看中英文化的共同性
  2.1 对“死亡”的共同认知心理
  “死亡”代表着人生旅程的结束,代表着生命的终点。这种共同性决定世界上各民族
  对“死亡”这一现象都有着相似的认知。反映在“死亡”委婉语上,汉英两民族都把“死亡”类比为“睡眠”或“休息”。汉语中有“长眠、长寐、长寝、安息”等。英语中常用fall asleep, go to sleep forever 婉指“死亡”。这些委婉语反映出两个民族对“死亡”都有一种朴素的理解——生命到了尽头,好比长睡不醒,永远休息,这是对生命无奈的叹息,也是对死亡的泰然自慰。
  “离”和“归”是汉英两民族对“死亡”的共同认知心理。“离”是将现实世界为参照物,人死就是离开现有的一切。汉语中的“弃世、谢世、辞世、长逝、与世长辞”等即反映了这种观念。英语中也有be gone, depart, depart from life, leave the land of the living, go/depart hence, go out, depart from the world forever等。“归”则是将假想中人死后要去的未知世界为参照物。汉语中有“归天、归土、归山、回去、长归”等,英语中有return to dust, return to the earth等。英汉对应语“go west”,“归西”表明英汉两种文化都用太陽东升西落的运行规律来比喻人的一生。东升,太阳升起的地方,常被看作人类的诞生地,而西方是落日隐没、华彩尽失之处,也是人生垂暮、归而安息之所。(Neaman,1991)
  2.2 对“死亡”特征的类似描绘
  由于各民族人民对“死亡”这一生理现象的感性认识大致相同,因此产生了许多相似的描绘死亡表征的委婉语。比如英汉对应语close one’s eyes,闭上了眼睛;heart failure, 心脏停止跳动等。以“停止呼吸”表示对死亡的委婉语,英语中有cease to breathe, expire, breathe one’s last, 汉语中有“绝气、断气、气尽、咽气”等。
  3. 从“死亡”委婉语看中英文化的差异性
  3.1 体现英汉民族宗教信仰的不同
  在我国,佛教和道教的影响最大。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把先秦道家的理论概念“道”加以神秘化,作为根本的信仰,把得道成仙作为追求的最高境界。道家否认世间万事万物的差别,认为“生”与“死”也没有极端差别,所谓“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于是人死便婉称“物化”“遁化”。长生成仙是道教追求的终极目标,为此道教有一系列修炼方术。道教的神仙观念在民间也有深厚的土壤,许多人也竞相崇拜仙人,炼丹服药,以求长生不老。道教的这种神仙学说给后世留下了“化仙、升天、升仙、登仙、仙游、仙逝、跨鹤、化鹤、贺鹤西游”等“死亡”委婉语。
  佛教发源于印度,相传于东汉永平二年(公元59年)传入中国。“佛教以业报轮回来解释人的生死,实际上同以灵魂肉体来解释人的生死一样,最终赋予了人以超越死亡达到不朽的性质。”佛教的最终目的,是要人从生死轮回中解放出来,证得不生不死没有轮回的涅槃境界,即成佛。特指佛教徒的“死亡”委婉语有“成佛、圆寂、归真、迁化、示化、示寂、入灭、入寂、灭示、迁神、迁形、寂灭、灭度、灭谛、生化”等。这些都体现了鲜明的佛教文化特征。
  西方人信奉上帝,在宗教信仰方面呈一元化,基督教教义深入人心,因此,死的委婉语大量源自《圣经》,源自基督教的传说或典故。(庄建灵,2001) 按照《圣经》的教义,人生在世是救赎的过程,只有经过种种磨难,死后才能得救,升入天堂,过着美满幸福的生活。这种教义在英语中的死亡委婉语中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如上帝用泥土造人,于是人死后就return to dust.。人生本来就是有罪的,必须赎罪,故死去犹如pay the debt of nature;上帝乃万物之主,人死后就得 be called to God。死亡就是go the way of all flesh。人在世时必须积德行善,方能go to Heaven, 然后就能be with God, be asleep in the Arms of God/in Jesus/lie in Alraham’s bosom, 而后be at peace. 这样,人生就go to one’s final reward.人死只是yield up the ghost, 而灵魂却是launch into eternity, have one’s name inscribed in the Book of Life.   3.2 体现英汉民族社会生活的不同
  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死的委婉语也深深地打上了封建时代的烙印。《礼记·曲礼下》云:“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因此,在这种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下,这些委婉语是切不可混用的。历代帝王专用的死亡委婉语有:千秋万岁、山陵崩、晏驾、升遐、宾天、大行、弃朝、弃天下等。然而,平民百姓只能叫“弃世”、“弃平居”、“弃馆舍”、“弃堂帐”。这些不同的表达方法是中国封建文化的特殊产物,在英语语言中就没有类似的说法。
  英国的社会制度与我们国家不同,英国是推行资产阶级民主最早的国家,它强调的是民主和人人平等。在英语语言里,与“死”相关的委婉语说法与汉语一样丰富,但它们没有社会地位差异这一方面的体现。英語中有一条古老的格言:Popes, kings, beggars, and thieves alike must die.这说明在死神面前,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众生一律平等。17世纪40年代英国出现了一个政党,它主张消除一切由等级和地位造成的差别和特权,党员们把自己叫做leveller。因此,在英语中,“死神”也被人格化为the great leveller, “死神”不分贫富贵贱,对谁都一视同仁。这种“人皆有一死”的平等观念,还体现在join the great majority, go the way of all flesh等一些委婉语中。(戴卫平)
  虽然在英语中,没有那种社会阶层等级泾渭分明的委婉语。但每个社会都有三教九流各种不同的行业,从事每个行业的人都有一套本行业的特殊术语,也即语言的“职业变体”。(王钢,1998)在“死亡”的委婉语中就有源于各个不同行业的表达方式。如:医院委婉语(hospital euphemisms): check out, out of pain, breath one’s last, have gone out等;剧院委婉语(theatre euphemisms): black out, drop the curtain, the curtain call, the final curtain, the last call等;电话委婉语(telephone euphemisms): be cut off, ring off, right cut等;财政委婉语(financial euphemisms): cash in one’s chips, cash in one’s checks, pass in one’s checks, pay last debt, pay the final penalty, pay one’s debt to society等;军事委婉语 (military euphemisms): Its taps, do one’s bit for one’s country, fire one’s last shot, NYR (not yet return from a mission)等;体育、游艺委婉语(sports and game euphemisms): strike out (baseball 棒球), lose the decision, take a count, the last count, the final count, be down for good (boxing 拳击),the final kickoff (American football 橄榄球), bite the dust (boxing or wrestling 拳击或摔交),be mated (chess 象棋), be trumped (cards playing 玩牌)等。还有一些委婉语是来自美国西部牛仔用语。如:be weighted down with one’s boots, go to the last round up, jump the last hurdle, take the Big Jump 等。(程立,2002)
  3.3 体现英汉民族价值观念的不同
  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具有各具特色和个性的伦理文化和道德评判的价值标准。死亡观念、死亡态度是人类道德、价值观、伦理标准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每个人所持的价值观不同,对不同人的不同死亡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司马迁所说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可谓汉民族死亡价值观的典型代表。为了表达对英雄人物的崇敬而又深切地哀悼,汉语中用许多褒义的委婉语来讴歌光荣的“死亡”,如:牺牲、捐躯、就义、献身、殉国、以身许国、马革裹尸、杀身成仁、肝脑涂地、流尽最后一滴血,永远离开了我们,等等。
  尽管英语国家的民族英雄也常常受人敬仰,在英语里也能找到一些表示为国家或事业而捐躯的委婉语,如fall, lay down one’s life, make the ultimate/last sacrifice, kiss the dust等,但这些表达方式无论从内涵还是感情的表达上都无法与汉语中的固定词语相媲美,也远没有汉语中的表达方法来得丰富多彩,带有一种对英雄人物深深的敬意和哀悼之情。同中国文化不同,英语文化注重个体生命死后的灵魂安息——个人愿望的实现。他们往往只从宗教信仰的角度去考虑,希望自己的死能够得到上帝的赞许和垂爱,死后与上帝同在。虽然他们也有为正义、为真理而献身的英雄,但那是因为这些英雄的死完成了上帝赋予的“拯救他人”的使命,符合宗教教义的基本规范。因此,西方人面对死亡就很少有中国式的豪言壮语,即使是源于军旅生活的死亡委婉语也大都不带有悲壮的色彩。
  中英文化对敌人、罪犯或不值得尊敬之人的死都持贬斥的态度。汉语中的委婉语有:丧命、送命、毙命、断命、完蛋、见阎王、回老家、下地狱、吃枪子、翘辫子、一命呜呼、呜呼哀哉等。英语中有一些极为随便的说法或俚语,如:be done for, kick the bucket, drop off/slip off the books, hive up/yield up the ghost等,表示对死者的贬损态度。   3.4 体现英汉民族年龄和性别特征的不同
  汉语中委婉语“死”的不同表达方式反映了死者不同的年龄和性别特征。人们把婴儿之死说成“没成人”;把幼儿之死说成“夭折”、“夭亡”、“短折”;把少年之死称为“凋谢”;把年轻有才气的男子之死称为“玉楼受招”、“玉楼修纪”、“地下修文”、“英年早逝”、“中殇”、“兰催玉折”等;对年青姑娘的死往往用“玉损香消”或“香消玉损”、“红消香断”“葬玉埋香”、“倩女离魂”等特别动听的委婉语来表达。(吴锋针,2003)
  而在英语语言里,只有少数几个委婉语表达早逝或夭折的词语。这些委婉语表达法既没有汉语那么丰富多彩,也没有具体的年龄和性别区别。如:to come to an untimely end(夭折、短命),to be cut off(因疾病等夺去……的生命或使夭折)等。
  汉语中,人们对老年之死用“见背”、“身故”、“去世”、“逝世”、“过世”、“谢世”、“故世”、“辞世”、“故去”、“亡故”、“疾终”、“就木”、“老了”等许多委婉语。
  在英语里,也有与其意思相似的表达法,但远没有汉语中的表达方式丰富多彩。to close/end one’s days(终其天年、死),shut one’s light off(逝世,死),to slip by/away(悄然逝世)。
  3.5 体现英汉民族民俗文化的不同
  有关死亡和丧葬的习俗是各国民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英汉两种语言的“死亡”委婉语中即可感受到中西民族文化的浓郁气息。
  在我国古代有一种叫做“属纩”的风俗,就是把新的棉絮放在临终人的口鼻上,试看是否断气。这种风俗虽然只在个别地方流行,而且现在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但“属纩”一词却流行至今,成为“临终”的代称。(王力,1979)自古至今,我国的丧葬方式有很多种,民间主要以土葬为主,其中人死后直接埋入土中是叫“入土”,入棺则称“就木”。在古代还有一种作法,即庶人死后,将其尸体填入沟壑之间,于是“填沟壑”一词也常用来代指“死亡”。
  在英美等国墓地周围常有雏菊(daisy)开放,因此在英语中有一些含有daisy的短语便成了“死亡”的委婉语,如俚语push up (the) daisies, under the daises, count the daises, turn one’s toes to daises等。在美国向西部开拓疆土的时期,通行的私刑是绞刑。由于西部地区产棉白杨(cotton-wood),行刑多在棉白杨树下。一些含有cottonwood的词语保留了下来,成为“被吊死”的委婉语,如decorate a cottonwood, be a cottonwood blossom, looking through the cottonwood leaves, riding under a cottonwood limb等等。随着社会的进步,在人类的多种死亡方式之外又悄然增加了一种仍颇具争议的方式——安乐死,于是在英语中便出现了pull the plug用以指“施行安乐死(术)”。(李思国,2001)
  4. 结语
  “死亡”委婉语的出现有多方面的原因,有时是出于迷信,避免重提这个可怕的神秘的字眼,有时与趋善趋美的心理有关,不愿引起心中厌恶或悲痛的感觉,有时则是由于语用功能驱动,在交际、行文中表达对死者的尊敬、赞美、怀念或贬损之情。无论出于何种原因,这种语言现象背后都依托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凝结着英汉两民族文化上的共同性及差异性。通过对英汉“死亡”委婉语的分析,有助于透过语言现象深入了解文化现象,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Neaman, Judith s. & Silver, Carole G. Kind Words-A Thesaurus of Euphemisms[M]. Beijing: Wor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 1991.
  [2]程立,程建華. 英汉文化比较辞典[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3]戴卫平,高鹏. 中英文化的生死观——汉英“死亡”委婉语解读[J]. 美中外语,2004(1):15-20.
  [4]李思国,姜焱. 英汉“死亡”代用语跨文化对比分析[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1):52-54.
  [5]刘纯豹. 英语委婉语词典[Z].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6]王钢. 普通语言学基础[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
  [7]王力. 古代汉语(下册第一分册)[M]. 北京:中华书局,1979.
  [8]吴锋针. 从委婉语“死”的各种表达形式看中英文化差异[J]. 台州学院学报,2003(1):33-36.
  [9]庄建灵. 英汉“死”和“性”委婉语的文化内涵[J]. 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3):88-91.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信用卡的普及,涉及透支方面的犯罪也层出不穷。1997年修订的《刑法》在立法层面上将“恶意透支”以信用卡诈骗罪的形式固定下来。但由于恶意透支的犯罪手段、犯罪形式长期困扰司法实务部门和银行监管部门,需要我们进一步对恶意透支进行深入研究。  本文在深入分析“恶意透支”概念的基础上,明确了恶意透支的内涵和外延,在研究各国关于恶意透支类信用卡犯罪的相关立法和银行监管机构应对措
期刊
女孩潇月七岁时,妈妈刘书娥因杀人进了监狱。那把杀人菜刀,在木板床的草席下,毒蛇般隐匿了数月。它盯着光棍汉安裴庭,就像安裴庭时时觊觎着刘书娥的美貌。刘书娥的眼睛大、肤色白,尤其是那头长发,耀着阳光飘啊飘的。刘书娥在镇上走来走去,洗发露的香味儿飘得到处都是。没人知道,那晚到底发生了什么。安裴庭的头几乎被割下,大片的血喷溅到墙上。槐香镇到过现场的人说,安裴庭的血真他妈的多,床上到处血糊糊的,血从木床帮上
期刊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理论结晶,它强调坚持以人为本,要把人的发展作为最高价值取向。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举措,就是要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加强对青年人才的培养。作为先进青年组织的共青团,必须强化培养意识,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充分激活企业中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创造性、最富有生命力的青年群体,使之成为推动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下面,就共
期刊
Abstract:The translation of the original is accepted only when it retrieves the certain route or models provided by the original, and developed through relevant stimuli  Key words: translator’s style;
期刊
1  前天晚上,车间有个员工睡觉时猝死了,才三十岁。第二天下午,家属从他们老家赶来,见了公司领导,提出要一笔抚恤金。死者是在出租房死的,这事其实和公司没啥关系,出于人道主义精神,领导答应了他们的要求,并指定我陪同去办理相关手续,包括公安局开具死亡证明、提取死者的养老金、公积金等,然后前往殡仪馆火化尸体。  我是在公司的商务车上第一次见到死者家属的,来了十二个。  代表是死者的五叔,圆脸、平头、塌鼻
期刊
摘 要:刑事和解作为我国刑事司法领域的一个新理论、新制度,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逐渐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从刑事和解制度在我国建立的必要性入手,探讨建立的基本原则,并提出具体的设计构想。  关键词:刑事和解;构建;必要性  刑事和解作为我国刑事司法领域的一个新理论、新制度,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逐渐受到广泛的关注。因此,构建刑事和解制度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刑事和解制度在我国构建的必要
期刊
月光洒满河床,像水漫上来。他坐在河床上,像是坐在水里。他从贴心的口袋里,掏出一张照片,那是一个中年女人的照片。纯白的月光下,他能看清她的脸,一个清秀的瘦脸庞的女人。他捧着照片,如同捧着女人。他就这么坐在河床上,凝望着眼前的河。月光满盈,像河水流淌。其实河里并无水。河岸过度的开采,使河流干涸。  河叫柳河。那时的柳河,两岸柳树林立。风吹杨柳,柳枝拂水,像女人秀发迎风灵动,但这一切,都逝去了,柳河不再
期刊
刘哥咬牙切齿地对我说,他要干了那只鸡。那是一只真的鸡,并非衍生的指代特殊女性群体的那种意义。两足红羽,鸟纲,鸡形目。它和刘哥住同一个小区,同幢,刘哥住四楼,它住一楼。一楼是私家车库,车库的主人住五楼。这些关系统起来就这么个卵意思:刘哥的上层邻居(上下楼也能叫邻居)在自家车库里养了一只鸡。人家在自己地盘养鸡管你刘哥鸟事呢?我告诉你,关系可大了,那是只公鸡,羽毛刷了红漆一样熠熠生辉,鸡冠挺立,两只鸡眼
期刊
1  李城给我打电话,希望我能去一趟他的家乡。那时我正在青海参加一个笔会,向主办方请了假便奔向火车站。电话里李城的声音还挺风和日丽的,不像一个肺癌晚期又严重肾衰的患者。挂了电话他又往我手机里发来地址以及坐车线路——其实是多余的,即使没有这些,我也能准确无误地找到小官庄。李城无数次向我进行描述,好像小官庄也是我曾生活过的地方,那里的每一棵树,每一缕炊烟,以及头顶或缺或圆的月亮,都是我熟悉的。  火车
期刊
摘 要:每个学习声乐的人,都想找到一个正确的唱歌方法。但是迄今为止,不管是闻名世界的歌唱家,还是学历资深的教授,更或者是受人尊重的老师,都不能用具体的、直观的、形象的语言或文字来具体描述出,怎么样唱歌才是最正确的。没有人能够给出定义性的解释,大家能做到的也只是根据自己对声乐唱法的理解和感受,然后再利用各种比喻手的法形容出自己对演唱的理解。  关键词:呼吸;吐字;声区要求;共鸣;小舌头  声乐是一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