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语文教学中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思维,灵活运用各种课堂教学技巧,来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动静结合,要把握学生的心理,掌握课堂教学节奏,做到随机应变。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动态生成 内驱力 节奏感 随机应变 教学技巧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6(a)-0077-01
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学实践中,我觉得把握语文课堂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 动与静
所谓“静”是学生听讲、思考、想象;“动”则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动脑、动手、动口。 教学中的“动”,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保持注意力,“静”则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深入。
传统教学法只重视教师的讲授,因此造成满堂灌。现代教学法注意师生的双向活动,要求教师上课不能“目中无人”,应该了解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既能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又能根据课堂教学效果需要或渲染或转移,真正做到动静有致,张弛有度。我教都德的《最后一课》时,曾让学生对课文中的插图进行评价,许多学生认为画得不像,我问他们为什么?学生把图画与课文进行比较,发现不少问题:有的说图画中少了小黑丝帽;有的说皱边领结怎么变成领带;有的说绿色礼服被换成西装……我及时肯定他们的看法,鼓励他们大胆质疑,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來。
要使课堂更有实效,应设法让学生有事可做,让他们一个个都动起来,记笔记、查字典、做练习等都是好办法。陶行知说:双手与大脑,人生两个宝。用手又能促进脑的发展,手脑并用使人心更灵。据观察,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多数是课堂懒于动手的缘故。
语文教材有许多优美的文章值得一读,“读”是语文教学的特色,课堂可进行朗读,如分角色读、齐读等。分角色读学生很感兴趣,但有时受内容限制;对于齐读意见不一,但从调节课堂气氛来看,作用不小,所以公开课许多教师都乐于采用。
教师在问题上引导学生,思维上启发学生,情感上点燃学生,目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动”。同时要注意“静”的处理,要留有足够的时间,培养学生默读、倾听、思考的习惯,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掌握主“动”权,进行自我探究式学习。
“动”是教师努力追求的,但光“动”收效不大;同时也要注意“静”的处理, “静”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但只是“静”就变成一言堂。“动”与“静”就像音乐的高低音,两种音组合得好就能产生美妙的音乐。
2 张与弛
“张”就是教学达到解决问题的高潮时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弛”是教与学进行了一个知识点或解决一个问题后的暂时放松。“张”是快节奏,“弛”是慢节奏。语文课堂应给人以美的享受,过于紧张与松弛都是不合适的。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效率,是语文课堂节奏控制的根本目标,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师的教学艺术。真正有生命力的、有丰富情感体验的课堂应该是富有节奏感的课堂,语文课堂教学和音乐舞蹈一样,也需要“或作或止”,需要缓急行止,高低抑扬的组合变化。
对于一个教师来讲,合理安排时间,把握重点与难点,语言的运用等是至关重要的。合理安排时间,比如内容简单学生自学可以掌握的,可以快节奏进行;内容较难,文字比较枯燥,或是重点部分则要“慢动作”。一个内容不宜讲得太久,就要进入一个小高潮,激发注意力,再引入下一个问题。一位教师教学《散步》一课时,就把重点放在亲情教育上。但他让学生用了半节课表演一个亲情的小品,淡化了文本的阅读。我们怀疑这是一堂政治课还是语文课,这样的课堂过于放松,学习收效不大。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一种单调的声音刺激下,大脑皮层会很快进入抑制状态,而抑扬顿挫,具有节奏感的教学语言,则是打破这种单调的催眠,提高教学的有效手段。
课堂语言的处理,包括对音重、音质、节奏、语调等的处理与调节,也必须与内容一致,避免给人千篇一律的感觉。在教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通过播放“蓝色百合”的朗诵,她那时而低沉、时而高昂、时而缓慢、时而急促的声音一下子打动了学生,学生很快就感受到了这首诗所包含的真挚感情。因此,在教学中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应适当的变化自己的声音,声音的巧妙变化能够增加教师的魅力,也使学生在听课时得到审美的享受。
教师要注意教学语言的快慢程度,和课堂教学进度的权衡掌握,过快则增添学生不适感,易造成思维疲劳;过慢则注意力涣散,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应结合文本,“详”就要重点强调,娓娓道来,铺陈渲染,如细水长流,绵绵不断;“略”就要三言两语、简洁概括,如蜻蜓点水,点到为止。
教学中要掌握教学节奏的控制“火候”,张弛有度。“张”时间不可太长,应以学生不过度疲劳为度;“弛”要适当,应不致使人感到课堂松散。张弛结合,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回味所学的内容,思考、吸收、消化知识,并可调节学生情绪,整理思维和思路,解决新的问题。
从头至尾的紧张使人喘不过气;过于轻松闲散让人恹恹欲睡,效率不高。因此教师要吃透教材,了解学生把握全局,创设一个优良的教学环境,使整个课堂更加生动活泼。
3 定与变
语文教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和原有的语文基础以及自我的教育教学等因素,理应在课前设定教学所应达到的目标。钱梦龙先生执教《愚公移山》时,为了让学生切实理解文本原意、愚公精神,从语文课程总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的要求出发,预设了一整套解读文本程序和进入文本的途径,效果绝佳。这启示我们,课堂预设必须目标明确,对一堂课要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重难点在哪儿,学生要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必须了然于胸。
一堂课要确定教学内容、目标、方法,应避免随意性,那种心血来潮离题万里不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要随着目标课堂教学的进程不断地进行调试,教学过程是连贯的,内容是系统的,复杂的,安排是有序的,这就要对教学过程进行预先设计,如果没有预设,那么课堂教学就变成“无轨电车”,失去了方向。但教学过程又是师生的配合过程,课堂除了要考虑学生知识能力现状,还要尊重学生身心特点,在保证教学内容及其规范化结构程序的前提下,要有课堂应变的能力。这就要教师充分吃透教材,扩展课本内容,不必完全依据预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步骤进行教学,也不必担心预设的进程“失控”,更不能采取教师随性而为或“放羊式”任学生乱说,而要善于找出问题的突破点,发现学生在知识情感和心理上不断生成的需要,对自己预设的教学做出富有创意的调整,通过教师艺术的点拨,从而达到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 马卡连柯说过:“教育的技巧就在于随机应变。”赞科夫指出:“要善于觉察上课进程中发生的独特而细微的环境变化,并且以相应的方式采取行动。” 语文教师无疑最需要具备这种随机应变的本领。授课要讲究艺术,处理课堂上的偶发事件,更要讲究艺术。教师只有具备博大的爱心,雄厚的知识,冷静的头脑,巧妙的方法,才能达到用艺术手法处理问题的境界。课堂上无论是学生的一个疑问或表达中的一点差错,都可能使教师猝不及防,这时如何引导要当机立断。在一堂讲授“汉语疑问句”的课上,一位语文教师设例“谁是最可爱的人”,并问学生这是什么问句?这时一个调皮的学生拉长声音叫道:“我……”并得意洋洋地环视大家,惹得全班哄堂大笑。面对教师威信受到挑战,这位教师却心平气和地说:“××同学的回答可以说是对的。”全班顿时安静,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于是他说:“特指问句是要求回答句子疑问代词所借代的内容,而××同学是针对“谁”这个疑问代词所指的内容来回答,从这个角度上看,可以说回答是对的。”这一番话重新激起了同学们探求新知的兴趣。这时他抓住时机继续问道:“××同学的举动对吗?”大家异口同声地说:“不对﹗”“那么这种对提出的问题做肯定和否定回答的问句是什么类型的问句呢?”“是非问句。”同学们响亮地回答。接着,他趁热打铁巧设选择问句、正反问句等句式,如“对××同学这样的举动你是怎样看的?”“上课能不能自由散漫,隨随便便呢?”“××同学犯了错误,应该耐心教育还是讽刺挖苦?”同学们根据这几种类型问句的特点一一作答,气氛十分热烈。这节课同学们不仅学会了疑问句的类型特点,而且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那位同学也认识到自己的不对。最后这位教师兴奋地说:“××同学由于勇于承认错误,能说他不可爱吗?”一句反问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就这样一堂课愉快地结束了。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位语文教师既做好充分的准备,又根据情况的变化综合运用调控艺术,充分发挥教育机智,令人叫绝。
在当前课程改革的大潮中,课堂教学势必将呈现出形形色色的方式方法。如何运用各种教学技巧,让学生领悟并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是语文教学亟待完成的首要任务。有限的时间、有效的教学必将使我们的课堂异彩纷呈,但是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调控课堂节奏、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条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 《为自己的命运做主——中学生学习方法与自我心理引导》(朱利美·泰普林(美)、张祥荣、何明著.四川出版集团、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3] 《教有妙招——中小学教师育人技巧150例》(程法龙著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 动态生成 内驱力 节奏感 随机应变 教学技巧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6(a)-0077-01
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学实践中,我觉得把握语文课堂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 动与静
所谓“静”是学生听讲、思考、想象;“动”则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动脑、动手、动口。 教学中的“动”,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保持注意力,“静”则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深入。
传统教学法只重视教师的讲授,因此造成满堂灌。现代教学法注意师生的双向活动,要求教师上课不能“目中无人”,应该了解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既能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又能根据课堂教学效果需要或渲染或转移,真正做到动静有致,张弛有度。我教都德的《最后一课》时,曾让学生对课文中的插图进行评价,许多学生认为画得不像,我问他们为什么?学生把图画与课文进行比较,发现不少问题:有的说图画中少了小黑丝帽;有的说皱边领结怎么变成领带;有的说绿色礼服被换成西装……我及时肯定他们的看法,鼓励他们大胆质疑,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來。
要使课堂更有实效,应设法让学生有事可做,让他们一个个都动起来,记笔记、查字典、做练习等都是好办法。陶行知说:双手与大脑,人生两个宝。用手又能促进脑的发展,手脑并用使人心更灵。据观察,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多数是课堂懒于动手的缘故。
语文教材有许多优美的文章值得一读,“读”是语文教学的特色,课堂可进行朗读,如分角色读、齐读等。分角色读学生很感兴趣,但有时受内容限制;对于齐读意见不一,但从调节课堂气氛来看,作用不小,所以公开课许多教师都乐于采用。
教师在问题上引导学生,思维上启发学生,情感上点燃学生,目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动”。同时要注意“静”的处理,要留有足够的时间,培养学生默读、倾听、思考的习惯,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掌握主“动”权,进行自我探究式学习。
“动”是教师努力追求的,但光“动”收效不大;同时也要注意“静”的处理, “静”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但只是“静”就变成一言堂。“动”与“静”就像音乐的高低音,两种音组合得好就能产生美妙的音乐。
2 张与弛
“张”就是教学达到解决问题的高潮时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弛”是教与学进行了一个知识点或解决一个问题后的暂时放松。“张”是快节奏,“弛”是慢节奏。语文课堂应给人以美的享受,过于紧张与松弛都是不合适的。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效率,是语文课堂节奏控制的根本目标,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师的教学艺术。真正有生命力的、有丰富情感体验的课堂应该是富有节奏感的课堂,语文课堂教学和音乐舞蹈一样,也需要“或作或止”,需要缓急行止,高低抑扬的组合变化。
对于一个教师来讲,合理安排时间,把握重点与难点,语言的运用等是至关重要的。合理安排时间,比如内容简单学生自学可以掌握的,可以快节奏进行;内容较难,文字比较枯燥,或是重点部分则要“慢动作”。一个内容不宜讲得太久,就要进入一个小高潮,激发注意力,再引入下一个问题。一位教师教学《散步》一课时,就把重点放在亲情教育上。但他让学生用了半节课表演一个亲情的小品,淡化了文本的阅读。我们怀疑这是一堂政治课还是语文课,这样的课堂过于放松,学习收效不大。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一种单调的声音刺激下,大脑皮层会很快进入抑制状态,而抑扬顿挫,具有节奏感的教学语言,则是打破这种单调的催眠,提高教学的有效手段。
课堂语言的处理,包括对音重、音质、节奏、语调等的处理与调节,也必须与内容一致,避免给人千篇一律的感觉。在教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通过播放“蓝色百合”的朗诵,她那时而低沉、时而高昂、时而缓慢、时而急促的声音一下子打动了学生,学生很快就感受到了这首诗所包含的真挚感情。因此,在教学中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应适当的变化自己的声音,声音的巧妙变化能够增加教师的魅力,也使学生在听课时得到审美的享受。
教师要注意教学语言的快慢程度,和课堂教学进度的权衡掌握,过快则增添学生不适感,易造成思维疲劳;过慢则注意力涣散,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应结合文本,“详”就要重点强调,娓娓道来,铺陈渲染,如细水长流,绵绵不断;“略”就要三言两语、简洁概括,如蜻蜓点水,点到为止。
教学中要掌握教学节奏的控制“火候”,张弛有度。“张”时间不可太长,应以学生不过度疲劳为度;“弛”要适当,应不致使人感到课堂松散。张弛结合,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回味所学的内容,思考、吸收、消化知识,并可调节学生情绪,整理思维和思路,解决新的问题。
从头至尾的紧张使人喘不过气;过于轻松闲散让人恹恹欲睡,效率不高。因此教师要吃透教材,了解学生把握全局,创设一个优良的教学环境,使整个课堂更加生动活泼。
3 定与变
语文教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和原有的语文基础以及自我的教育教学等因素,理应在课前设定教学所应达到的目标。钱梦龙先生执教《愚公移山》时,为了让学生切实理解文本原意、愚公精神,从语文课程总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的要求出发,预设了一整套解读文本程序和进入文本的途径,效果绝佳。这启示我们,课堂预设必须目标明确,对一堂课要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重难点在哪儿,学生要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必须了然于胸。
一堂课要确定教学内容、目标、方法,应避免随意性,那种心血来潮离题万里不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要随着目标课堂教学的进程不断地进行调试,教学过程是连贯的,内容是系统的,复杂的,安排是有序的,这就要对教学过程进行预先设计,如果没有预设,那么课堂教学就变成“无轨电车”,失去了方向。但教学过程又是师生的配合过程,课堂除了要考虑学生知识能力现状,还要尊重学生身心特点,在保证教学内容及其规范化结构程序的前提下,要有课堂应变的能力。这就要教师充分吃透教材,扩展课本内容,不必完全依据预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步骤进行教学,也不必担心预设的进程“失控”,更不能采取教师随性而为或“放羊式”任学生乱说,而要善于找出问题的突破点,发现学生在知识情感和心理上不断生成的需要,对自己预设的教学做出富有创意的调整,通过教师艺术的点拨,从而达到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 马卡连柯说过:“教育的技巧就在于随机应变。”赞科夫指出:“要善于觉察上课进程中发生的独特而细微的环境变化,并且以相应的方式采取行动。” 语文教师无疑最需要具备这种随机应变的本领。授课要讲究艺术,处理课堂上的偶发事件,更要讲究艺术。教师只有具备博大的爱心,雄厚的知识,冷静的头脑,巧妙的方法,才能达到用艺术手法处理问题的境界。课堂上无论是学生的一个疑问或表达中的一点差错,都可能使教师猝不及防,这时如何引导要当机立断。在一堂讲授“汉语疑问句”的课上,一位语文教师设例“谁是最可爱的人”,并问学生这是什么问句?这时一个调皮的学生拉长声音叫道:“我……”并得意洋洋地环视大家,惹得全班哄堂大笑。面对教师威信受到挑战,这位教师却心平气和地说:“××同学的回答可以说是对的。”全班顿时安静,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于是他说:“特指问句是要求回答句子疑问代词所借代的内容,而××同学是针对“谁”这个疑问代词所指的内容来回答,从这个角度上看,可以说回答是对的。”这一番话重新激起了同学们探求新知的兴趣。这时他抓住时机继续问道:“××同学的举动对吗?”大家异口同声地说:“不对﹗”“那么这种对提出的问题做肯定和否定回答的问句是什么类型的问句呢?”“是非问句。”同学们响亮地回答。接着,他趁热打铁巧设选择问句、正反问句等句式,如“对××同学这样的举动你是怎样看的?”“上课能不能自由散漫,隨随便便呢?”“××同学犯了错误,应该耐心教育还是讽刺挖苦?”同学们根据这几种类型问句的特点一一作答,气氛十分热烈。这节课同学们不仅学会了疑问句的类型特点,而且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那位同学也认识到自己的不对。最后这位教师兴奋地说:“××同学由于勇于承认错误,能说他不可爱吗?”一句反问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就这样一堂课愉快地结束了。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位语文教师既做好充分的准备,又根据情况的变化综合运用调控艺术,充分发挥教育机智,令人叫绝。
在当前课程改革的大潮中,课堂教学势必将呈现出形形色色的方式方法。如何运用各种教学技巧,让学生领悟并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是语文教学亟待完成的首要任务。有限的时间、有效的教学必将使我们的课堂异彩纷呈,但是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调控课堂节奏、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条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 《为自己的命运做主——中学生学习方法与自我心理引导》(朱利美·泰普林(美)、张祥荣、何明著.四川出版集团、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3] 《教有妙招——中小学教师育人技巧150例》(程法龙著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