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策略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n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是美术学科主要的教学目标之一。绘画是美术课程及其教学最为主要的内容,在促进学生发展审美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笔者在开展小学美术教学的时候,探索多样的策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本文从明确教师定位、整合教学目标等方面,详细阐述培养小学生美术审美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美术教学 审美能力 培养策略
  美育是一个独立的概念,对儿童尤为重要。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美育要从儿童抓起。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倡导,从儿童喜好和需求入手。我国近代著名的艺术家徐悲鸿、林风眠等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创办美术专业院校强调美育的重要性。立足美育的重要性,我国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围绕美育提出了不同的教学要求。如《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教师立足美术与学生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驱动并发展审美能力。《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要求教师将美育放在突出位置,多种策略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素质。所以,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必要的。那么,我们要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呢?下面,笔者将联系自身的教学经验,详细阐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策略。
  一、明确教师定位
  教师是美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者。美术教师的职业有着特殊性。第一,美术教师的职业具有审美性。第二,美术教师以美的形式介入教学活动。第三,美术教师应用个性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但是,在当前的小学美术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忽视自身职业生活的特点,机械地向学生灌输美术知识,导致他们根本没有经历审美体验,审美能力发展效果自然不尽如人意。要想解决此问题,笔者认为,美术教师首先要明确自身定位,将“美”摆在突出位置,进而将“美”融入教学的方方面面,使学生切实地受到“美”的熏陶,形成审美能力。
  以“走进春天”为例,在组织教学活动之前,笔者先以“美”为着眼点对本节课的课题和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发现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是主要的审美活动。大部分学生早已与春天各种各样的场景进行了互动,对春天的美建构了初步的认知。所以,在组织教学活动之初,笔者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春天场景,将美丽的春天景色展現在学生眼前。在美景的吸引下,大部分学生沉浸其中,结合生活经验感受春天的美。由此可以看出,明确教师定位可以使得教师以“美”为中心发掘美的教育资源,开展美的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自然而然地形成审美能力。
  二、整合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指导,也是学生实现有针对性发展的依据。美术课程标准中针对美术学科的四大学习领域提出了不同的教学要求,这些要求中不乏“美术语言”“美术素养”等字眼。这表明,在开展小学美术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将“审美”融入教学目标中,借助明确的教学目标践行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教学行为。因此,笔者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会在教学之初将审美因素融入三维目标中。
  以“对称的美”为例,通过分析这节课的教学内容,笔者整合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图形的对称形式以及对称图形的视觉美感,并掌握绘制对称图形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对称现象,发现对称图形中的美。动手实践,应用多种方法展现对称美;发挥创造力制作对称作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趣味的色彩游戏,感受多变的色彩和美丽的对称世界,发展审美能力。
  这些教学目标中融入了审美,便于教师坚定实施审美教育的行为,有利于学生通过体验多样活动,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发展审美能力。
  三、应用多样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建构美术教学活动,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主要工具。纵观当前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大部分教师习惯应用讲授法、演示法、呈示法等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其中,讲授法是指教师利用口头语言描述的方式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学习知识,获取技能。演示法是指教师联系教学需要,为学生展示一套规范的动作,驱动学生模仿的方法。呈示法是指教师利用多样的手段开展直观教学活动。这些教学方法各有各的优点和缺点,在开展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机械地使用一种方法,难以起到预期的效果,需要灵活地组合应用这些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不同教学方法的作用下产生美术学习的兴趣,深入探寻美术作品中的美。
  以“汉字中的象形文字”为例,在组织课堂导入活动的时候,笔者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了一些汉字图片,如日、月等。直观的图片很容易抓住学生的眼球。而且,在参与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早已学习了这些汉字。于是,笔者提出问题:“请大家开动自己的小脑筋,看看这些图画是哪些汉字呢?”在问题的驱动下,大部分学生自主想象,给出答案,同时深化了对课堂学习的兴趣。立足学生们给出的答案,笔者继续发问:“从这些图画和汉字中,你能发现汉字有什么特点吗?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展示汉字呢?”学生认真思考后给出了五花八门的答案,如汉字很美,汉字很形象,可以用图画表示汉字,等等。对此,笔者顺其自然地在黑板上写下几个汉字,鼓励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发挥想象力将汉字绘制成不同的图像。学生绘制图像的过程,其实就是创造美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出,课堂上教师灵活地应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不但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还可以使学生在积极情感的驱动下,自主地体验美术中的美,有效地形成审美能力。
  在学生们自主地绘制了汉字图像之后,笔者利用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的作品,引导他们观看、点评,看看各自的作品有哪些优点,有哪些缺点,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改,有效地展现出汉字美,提升审美效果。
  四、多元实施评价
  教学评价是驱动学生进一步发展的主要方式。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建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评价体系,多元化地给予学生教学评价,使学生在不同维度获得发展。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在教师多元有效的教学评价中逐渐形成的。所以,开展小学美术教学活动的时候,笔者会多元化地给予学生教学评价。
  第一,笔者会从教学内容入手,借助过程性评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比如,在“可爱的动物”这节课上,通过巡视课堂,笔者发现一个学生画出了可爱的小猫。之所以说这只小猫可爱,是因为它正在晒太阳,懒洋洋的。课堂中,笔者及时地对这个学生进行肯定。在笔者的肯定下,这个学生信心十足地发挥想象力,以不同的绘画方式呈现小动物的美。
  第二,笔者会从教学结果入手,借助“终结”性评价点评学生的作品。比如,在学生完成了美术作品之后,笔者鼓励学生毛遂自荐,在全班同学前展示自己的作品,并鼓励其他学生点评这些学生的作品。在此过程中,笔者不仅对学生毛遂自荐的行为进行肯定,还对他们的作品给予赏识,使他们获得满足感。
  总而言之,在实施小学美术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要立足该学科的特殊性和课程标准要求,明确自身定位,整合教学目标,应用多样方法,多元实施评价,切实地落实审美教育活动,使学生在获取美术知识,锻炼美术技能的同时,感受美的熏陶,发展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崔丹.“童化”让孩子的欣赏成为可能——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J].中国农村教育,2019(17).
  [2]许建红.小学美术教学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探究[J].中国农村教育,2019(13).
  [3]贾志清.小学美术课程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价值以及方法研究[J].北极光,2019(3).
其他文献
【摘 要】透过数据发现四年级学生在写作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存在问题,学生的习作关键能力比较弱。为此,学校提出跟着课文学写作文的策略,培养学生习作关键能力,即学生审题立意、习作选择材的能力,框架建构、形式表达的能力,语言组织、语言表达的能力。  【关键词】关键能力 习作选材 框架建构 语言表达  苏州市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语文学科内容维度之一“写作”,主要包含写作的“内容、语言、结构、其他”四部分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担负着培养儿童品德与行为习惯、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重任。教材涉及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公民道德、法律常识、国家历史等多元内容。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历史题材课文的教学不等同于历史学科的教学,其教学目标更集中地指向历史事件背后的文化认同和精神塑造。以历史事件中的英雄人物事迹来营造情境、渲染情绪、培育情感,能更好地推进此类课的教学,能更好地完成学生价值观的培养与塑造。
【摘 要】统编版语文教材中同一个语文要素的学习是螺旋上升的,下一册册的学习有上一册的基础,同一单元中后一篇课文的学习有前一篇的基础。教材从低年级开始就着力培养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并根据年级的升高提出渗透句子意思、读出句子间的停顿、读好句子语气的递进式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反复读文、角色自居等策略,培养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语文要素 朗读课文 统编版语文教
【摘 要】新时代发展呼唤高质量教育,课程、课堂是其转化落地的重要途径。语文学科是学生的母语学科,可以将具身认知理论运用到语文教学中,为学生建构丰富而多元的场域:物理场域、心理场域、课堂场域、活动场域,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习得。  【关键词】具身认知理论 语文教学 场域  具身认知理论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新兴理论,指生理体验与心理状态之间有着强烈的联系。换句话说,人们高质量的认知、学习必须通过切身
【摘 要】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学会数学地思维,实现思维的进阶,这需要教师深度教学的支撑。作为教师,需在了解学生学习起点的基础上,精准定位教学目标;展开课堂深层对话;通过学生的评价反思,促进思维的进阶。  【关键词】深度教学 思维进阶 素养提升 深层对话  数学学习的本质是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单纯的了解、操作类的数学活动已不能满足学生深度学习的需要,学生需要走进探究类的学习活动,深入了解数学的本质,这
【摘 要】缺少了“理解”的课堂,小学科学学习便失去了应有的意义。新时代的教育呼唤“为理解而教”。在科学的理解性教学中,我们需要以学生为主体,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理念,通过积极有效的评价和形象直观的再现,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核心概念。  【关键词】理解 教学 科学  “问题”总是时代的声音。纵观教学的现状,“理解”的缺失已成为普遍的事实。曾经听过一堂关于“光合作用”的科学课。课上得非常“成功”,学生熟练地
【摘 要】一直以来,中小学都很重视对儿童的阅读指导。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出现了应试性功利阅读,忽略了阅读的本真意义。本文试着探究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回归本真的策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由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在语文阅读中促进学生精神发育的本真价值,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教学策略 激发兴趣 培养能力 课外阅读  应试性功利阅读与真正参与其中的“真”阅读,是两种截然对立的
【摘 要】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学习和成长的启蒙阶段,在这一时期,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元化的途径、方式和教育契机,从语文文本到劳动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热爱劳动,体会劳动的乐趣,发扬劳动创新精神。  【关键词】语文教学 劳动教育 渗透探究  劳动教育是五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劳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教育部原部长陈宝生
素养为本的大单元教学,意在通过搭建任务情境支架、活动支架、技术支架、评价支架,帮助一线教师迅速找到突破口,形成最佳实施路径,从而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抽象”是数学核心素养之一。基于教育的一致性,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也要关注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两个图形是经过数学抽象得到的。所以,在这两个图形的教学中应该把发展学生的抽象能力作为核心目标。吴正宪老师打破常规的设计思路,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安排在同一节课进行教学,设计了“画中识形”“说中解形”两个主要活动,引导学生经历抽象图形特征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