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前启后的南唐画风格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ggage881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泱泱华夏的历史长河中,建都金陵的南唐皇帝并非均为治理朝政的高手,不过在其三十多年的短暂岁月中,南唐传统书画艺术却有了很大的发展。朝廷建立翰林图画院(史称“南唐画院”),聚集了一群杰出的画家。山水画“南宗”流派大家董源、巨然,花鸟画名家徐熙,人物画巨匠周文矩、顾闳中等人继往开来,推陈出新,更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以斐然成就彪炳史册。五代十国中的弱小南唐竟然创造出如此绚丽灿烂的画艺高峰,着实令人刮目相看。
  
  一、清新秀润的山水意境之美
  
  保大元年(公元943年),南唐中主李璟在宫中设立翰林图画院。董源、卫贤、顾闳中、周文矩等当时名画家,纷纷被召入院内供职。李璟、李煜父子嗜好文艺,艺术品味要求很高,以图极一时快乐,客观上推动了这一时期绘画艺术的全面发展。
  中国山水画史上的“江南画派”,是相对于同代荆浩、关同等人创立的“北方画派”而言的。独创“披麻皴”绘画语汇的董源与其学生巨然,则是“江南画派”的开派宗师。董源,五代南唐画家,钟陵(今江西进贤西北)人。曾任南唐翰林图画院北苑副使,宽松充裕的创作环境为其日后成就奠定了基础。董源的山水、花鸟、人物、禽兽画皆精,但尤以山水画成就为最。他的存世作品主要有《洞天山堂图》、《潇湘图》、《夏景山口待渡图》和《龙宿郊民图》等,多以水墨,或略施青绿皴染之法,掺杂干笔、破笔,互为变化,藉以表现明媚葱秀的江南山水。丘陵的浑圆柔和,远近洲涪掩映,岚气弥漫飘渺,复归自然、天人合一的山水艺术精神在画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丰富了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语言。至于其身后“尸解成仙”的传闻,更加凸显了董源超然独往、不为尘世所羁之态。
  巨然,五代、宋初画家,江宁(今江苏南京)人。早年为金陵开元寺佛僧,南唐后主降宋后,转赴北宋汴京(今开封)开宝寺,在画坛上颇有声誉。与董源的“平远法”等有所不同,他在画中不仅尝试“长披麻皴”,还常运用“矾头”(亦称“点皴”或“雨点皴”)来表现丰富变化的起伏山峦。巨然的存世作品亦不多,《秋山问道图》、《万壑松风图》等代表作郁郁葱葱,清秀灵动,气象万千,宏阔高远。也许正是僧人生活环境的长期熏陶,巨然的画作中增添了不少烟霭迷濛、幽寂仙踪等神秘气息。董源、巨然的山水画风对宋代画家米芾、“元季四家”以及明清许多名画家,均产生了很大的艺术影响。米芾赞其画风“明润郁葱,最有爽气”。明末大画家董其昌极为仰视董源、巨然两位大师,尊其为崇尚顿悟的传统山水画“南宗”代表人物。
  与隋唐以来道家“出世”思想影响相比,南唐山水画已开始增添了不少人文气象。南唐画院画家赵斡的《江行初雪图卷》,真实生动地描绘了叶落雪飘、寒风呼啸时节江岸渔民艰辛捕捞的生活情景。这一现实主义绘画力作用笔道劲方硬,水纹纤细流利,人物形象生动,极富高古苍润之气韵。赵斡以弹粉表现零落的雪花,似见雪花轻盈飞舞入水即溶之景,厚实的绘画功力跃然纸上。该画上存有后主李煜的题笔:“江行初雪,画院学生赵斡状”,很可能就是反映当时金陵近郊的自然景致与人文风貌,因此堪称弥足珍贵。
  另一宫廷画家卫贤的“界画”线描精湛,写实逼真,影响较大,存世画作有《闸口盘车图》、《高士图》画卷,艺术成就非同凡响。
  
  二、野逸幽香的花鸟格趣之美
  
  相对董源等南唐宫廷画家而言,被称为“野逸”之风的徐熙可谓一介布衣。徐熙祖父徐温原为杨吴权臣、南唐先主李异(原名徐知诰)的义父。徐温故世后,李昪便在公元937年篡位后自立南唐。尽管朝廷对徐家的款待不错,然而这多少让徐温后人心里有些不自在。
  徐熙善画汀花、水鸟、野竹、渊鱼等江湖田野的题材,深得中主李璟、后主李煜赏识,其画常常成为朝廷中的“铺殿花”、“装堂花”。然而放达不羁的徐熙却因志节高迈,始终不乐仕禄。也许正是远离朝政、在野自由自在的生活氛围,造就了他迥异于盛行一时的西蜀黄筌的重彩“富贵”画风,其作常常透出一种不受拘束的野逸墨气。他在画法上一反唐代以来流行的晕淡赋色,所创“落墨法”代表风格,正如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所述的“落墨为格,杂彩副之,迹与色不相隐映也”,契合了当时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人称“江南一绝”徐熙的绘画实践,为后世写意水墨花鸟画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借鉴意义。
  以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提出的“绘画六法”中的“气韵生动”标准评价,徐熙绘画成就当在黄签之上。他又被宋代刘道醇的《圣朝名画评》列为“花竹翎毛类”之“神品”第一人。宋代大画家米芾在《画史》中认为“黄筌画不足收,易摹;徐熙画不可摹”。
  大宋军队踏平西蜀后,秉持家法的黄筌季子黄居案辗转师事北宋。由于朝廷崇尚“黄家富贵”画风,得宠的黄居案主持北宋画院后,仍以家传的“黄体”为圭臬。黄居案的心胸比较狭窄,由于害怕别人超越自家,竭力打压“徐熙野逸”等艺术流派影响。徐熙之孙徐崇嗣入宋后迫于权势压力,也不得不改变祖传绘画的重墨特质,改效诸黄画格,后来创造了一种不用墨线勾勒,直接以色彩描绘对象的没骨画法。虽然徐崇嗣开创了没骨画法,但自身艺术成就终究难以望其祖父项背。这大概也是当时书画艺术发展的一个不幸吧!
  
  三、精妙入微的人物神韵之美
  
  南唐时期的人物画承继唐代“倚罗人物”画风余绪,所绘更加细密精丽、圆润流畅。一时间朝野生活、风情民俗的写实贵戚、华饰仕女、殿阁楼台甚至冕服车器等,皆为宫廷画家笔下的表现对象。
  据宋代《图画见闻志》载,保大五年(公元947年)元日,天空飘起大雪,醉心于王谢风流的中主李璟与大臣登楼赏雪,饮宴赋诗,并令高太冲、周文矩、朱澄、董源、徐崇嗣等宫廷画家现场合作描绘《赏雪图》(现佚),尽情地表现君臣欢宴盛况。
  身为翰林待诏的周文矩还绘有《重屏会棋图》,竭力为李璟与他人弈棋娱乐传神写照。画面上五人神情自若,妙趣横生。座榻屏风上绘有白居易《偶眠》诗意图,画中又有五人及其山水小屏风,故名“重屏”,由此表现了李璟的谦恭友爱和“慵多取次眠”的文人生活情态。周文矩所绘《宫中图》画卷,展现的是深宫内院嫔妃仕女优裕闲散的日常生活。全卷“妇女小儿其数八十”,无论梳妆、戏婴、簪花、追逐,还是扑蝶、奏乐、观赏等场景,人物形态各异、神采奕奕,表现恰如其分。他的《琉璃堂人物图》则反映的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在江宁(今南京)琉璃堂与文士的雅集风姿,人物刻画细腻,情态自然生动,同样颇富人物个性神韵。
  现藏于南京大学的南唐名画《勘书图》(亦名《掏耳图》),为画院名家王齐翰唯一的存世国画。但见屏风下有位白衣长髯的文人正在袒胸赤足,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十分惬意地掏耳弄痒……王齐翰笔下的人物刻画简练生动,笔墨细腻流畅,让这一极富生活情趣的瞬间成为永恒的历史记忆,可见当时南唐人物画艺术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在画家娴熟的技法勾染下,贵族文人闲散洒脱的性格习气足以窥见一斑。
  南唐后主李煜能吟善画,其间“澄心堂纸”名贵一时。他手下有个大臣韩熙载,颇有才华,原先是在战乱中由北方投奔而来的。李煜对他一直多疑而不放心,时有提防之意。韩熙载察觉后便陷入了十分深刻的思想矛盾中,于是疏狂自放以求保身,以免生非遭事。某晚韩熙载府中举行宴会,李煜暗命同为翰林待诏的画家顾闳中、周文矩前往韩宅,借机窥探动静。皇帝下令岂敢不从,顾阂中后来根据当时目识心记,认真仔细地描绘出后来享誉画坛的传世名作《韩熙载夜宴图》。该画用屏障等物间隔,分别描绘宴饮、观舞、休憩、奏乐、调笑等五个富有典型意义的活动场景,彼此相对独立,人物疏密自然,仕女丰肌秀骨,神态意象栩栩如生,无不让人凝神沉醉。韩熙载虽然身在欢悦怡人的宴会上,眸中似乎却隐藏着一丝复杂难解的异样神情,由此反映了顾闳中高超过人的观察和忆写能力。其实作者在画中对尊俎灯烛、帐幔乐具等物象的笔墨写照,表现得也非常工致精美。不过当画家沦为政治服务的赤裸工具时,不知是喜是悲耶?但不管怎样,该作却成了后世研究南唐风俗民情的重要画卷。
  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的宋太祖赵匡胤,大举起兵风卷江南。南唐后主李煜在凄风似刀的如血残阳中被虏押往汴京(今开封),不少南唐画家及其作品也一同被掠。成了阶下囚的李煜终日不乐,时常作词吟曲,沉缅于往日的回忆与无尽的哀叹中。然而,南唐王朝黯然消亡的背后,却为人们留下了一页穿越时空的文化辉煌。一些南唐画家相继入宋,为宋代以后中国画的继承与发展,同样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责编:唐陌楚)
其他文献
王震是中国书画史上少有的“商”、“艺”两不误的奇才,是近代中国文化的一个奇迹,由于他在旧上海商界的特殊身份和在近代书画艺术上产生的广泛影响,使得当今的许多文化和艺术学者对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吉林省博物院收藏有王震的绘画作品一百二十余件,经过多年对这些作品的整理、研究,现将自己所了解的有关王震的生平及书画艺术成就,试作概括的介绍。    一、人品画艺俱进商业艺术皆赢    王震,1867年12月4日
期刊
战略指导:罗杨、马达  品牌规划:高玉涛  活动全程总监:姚志华  特别顾问:文怀沙、罗哲文、耿宝昌、杨伯达、吕军  专家评审委员:张浦生、王春城、张广文、云希正、古方、杨臣彬、金煜、吴镇烽、贾文忠、胡德生、夏更起、李彦君、戴志强、黄锡全、朱玉成、唐克美、高玉涛。  策划、主笔:董凡、阎正、李彦君  东北寻宝组:蔺颖慧  华东寻宝组:翁艺、高占交  西南寻宝组:陈军节  华南寻宝组:郭春昭  西北
期刊
  
期刊
由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名家收藏专业委员会、中国民间国宝专家评审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民间国宝揭晓颁奖暨征集《国宝》歌曲演唱晚会”于2009年6月29日在全国政协礼堂三楼大厅隆重举行。商代兽面纹青铜方彝、当代纸织百米长城图、西汉碧玉夔龙蒲纹璧、清代髹漆描金镶嵌百宝格、汉代青铜摇钱树、清“磁器”书法瓷板画等6件藏品从上万件藏品中脱颖而出,被授予第二届“中国民间国宝”称号,汉
期刊
人生就是艺术,人来这个世上走一遭,经历过的事情千千万万。喜与悲、爱与恨、彷徨与萎顿、奋斗与磨难,那些长长短短、强强弱弱、高高低低的音符串联了人生的艺术。在认识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地反思与认识自己,这是人生的一种境界。画家孔维克是如何看自己,本刊记者对其进行了专访。    匡:孔老师,您好!可以说在今天的中国画坛上您是一位颇有成就的画家了,用“功成名就”来形容您都不为过。我想问一下,当很多人都在追逐
期刊
2007年8月中旬的一个星期天,本人于西安八仙庵古玩市场目睹一枚五十名珍之一的“大宋通宝”背“当拾”大钱,其售卖者为西安近郊县的一名古泉贩子,他经常徜徉于市场商肆间,能拿出一些还看得过眼的古泉,鉴别能力也较其他泉贩为高,据云得于终南山下户县一农舍。该泉直径5.2厘米,穿径1.3厘米,红锈璨然点缀其间,钱文也极具徽宗皇帝之瘦金体遗风,隽永优美,经几位泉友揣摩,叹为珍品。  嘉定十七年,公元1224年
期刊
背“光”字“光绪通宝”铜钱    笔者收藏有一枚铜钱,十分罕见,今借贵刊一角向读者展示,供同道鉴赏。“光绪通宝”楷书直读,小平小型,钱径17毫米,背而满文“宝泉”,穿上“光”字。黄铜质。  笔者查找了很多钱币文献资料,一无所获,诸谱均未见该钱的记载,只见宝泉局铸造的“光绪通宝”小平钱,有在背穿上铸宇、宙、日、列、往、来等汉字的记载。  据实物观察,该钱钱体的绿锈深透入骨……我认为这是一枚铸量稀少的
期刊
贰拾伍文,元代权钞(背八思巴文“权”)。直径63.5毫米,厚5毫米,重67克。其钱文端庄洒脱,苍劲有力。材质青铜偏黄熟美,而背有隐起纹,重轮,似经早年除锈,包浆褐色,制作精美。此品贰拾伍文权钞为一陕西关中地区泉友收藏,据悉为家中世传。  按元朝用钞习惯,十文为一分,贰拾伍文可权银二分五厘。此钱昔古泉家宣古愚有之,有人曾认为此钱是元末民铸的一种铅质瘗钱。实际上此乃至正年问变更钞法¨寸的铅锡合金试样钱
期刊
元代青料(钴土矿)彩绘工艺根植于景德镇制瓷土壤之后,吮吸了中国多门传统艺术的营养,迅速发展起来,到元代晚期,成为中国瓷苑独秀的“青花”工艺。在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青花工艺与艺术,装饰与绘画在坯体上相互交融,形成异彩纷呈的艺术风貌。    一、陶瓷文献中记述的青花彩绘工艺    《江西大志·陶书》“回青”云:“回青纯,则色散而不收;石青加多,则色沉而不亮。每两加石青一钱,谓之上青,四六分加谓之中青。
期刊
艺术是现实的反映,但艺术并不等于现实。艺术应该在形式上比现实更强烈,更完美。要使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相协调统一,其作者应具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及掌握必要的艺术创作技巧,并了解艺术形式美法则。  当我见到寿山石雕专家、高级工艺美术师黄宝庆先生新创作的寿山石雕《钟馗嫁妹》时,就被其完美的形式所吸引,驻足良久,欣赏之余,不免产生巧夺天工之叹。    “钟馗捉鬼”见之于《梦溪笔谈》、《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等书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