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丙:“洗肺之城”的生态观

来源 :中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大陆的最南端,就是中国三大半岛之一的雷州半岛。湛江就位于这座充满南国风情的半岛上。
  湛江三面环海,大自然赐予了湛江可以“洗肺”的生态环境,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生态的保护也面临着挑战。
  湛江市市长王中丙向“生态文明 美丽城市”采访团介绍了生态建设的情况,并就湛江钢铁这个似乎有些“背道而驰”的项目做了详细解读。他提出,“湛江钢铁不姓钢不姓铁,而是姓环保。它不是对生态环境的负担,而是对社会生态的贡献。”
  关于“洗肺”
  中国周刊:我们刚到湛江,接站的师傅就给我们说湛江是个可以洗肺的城市。前不久也有报道说“中国最适合洗肺城市”评选,湛江名列其中。您作为市长,认为湛江为什么适合“洗肺”?
  王中丙:我们湛江是中国大陆最南端的海滨城市。小平同志在60年代有一个评价,叫做“北有青岛,南有湛江”,周恩来总理就赞美湛江是“东方小巴黎”,陈毅元帅把湛江誉为“东方日内瓦”。我们这里是浓郁的南国风光,一年四季郁郁葱葱,瓜果飘香。在国内很多城市身陷雾霾的时候,我们的空气质量却一直很好,长期以来它的PM2.5都是在20左右。所以说被评为最适合洗肺的城市,这是我们的骄傲,也在情理之中。
  中国周刊:洗肺快成了湛江的名片了。湛江还有一个城市名片,就是早些年提出的“老百姓的城市”的定位。这个定位目前是否还在沿用?
  王中丙:湛江是个边陲城市,又是半岛的环境,每年都有一段台风季节,所以养成了湛江人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要让这个城市成为湛江人最适宜居住的地方。当时提出来做“老百姓的城市”,就是想让我们边缘城市的普通百姓也能享受到发达城市的服务。所以我们提出老百姓步行10-15分钟就可到达一个公园。另外一个就是我们在政务环境方面要打造一个老百姓的政府,为老百姓提供最便捷的服务。
  这个理念直到现在没有变化,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要忘记我们老百姓所关心的水、空气、绿地,要让大家荷包鼓起来的同时,让他们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也能够得到提升。
  中国周刊:刚才您讲到湛江是一个海滨城市,成了生态的一个优势,但湛江海岸线长达两千多公里,随着渔业、化工、城市垃圾等污染源的增多,这是否对海洋生态构成了挑战?作为大海的监护人,湛江近些年采取了哪些防治措施?
  王中丙:这是个很好的提法,“大海的监护人”。如果从过去来讲或者从一个自然状况来讲,老百姓就是大海的监护人,但随着渔业生产组织化、工业发展现代化,政府理应承担起大海的监护人这个责任。让大海不仅是发展海洋经济的载体平台、资源宝库,而且是海鸥自由翱翔、百姓畅游享受的地方。
  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这个阶段最容易发生环境污染,也最容易造成发展方面的方向性错误,就是重复“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所以我们要保持头脑冷静,政府要有这种自觉性。
  客观地讲,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环境生态的矛盾是非常突出的,无论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是从我们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程来说,特别是科学发展10多年来看,都有这样的问题。但我认为,这个矛盾是可以通过正确的发展理念和科学的措施进行协调的。
  比如我们大力发展港口经济,就是大力发展以钢铁、石化和造纸这三大产业为龙头的现代产业体系。所谓现代产业体系,它就不同于一般的产业,其中一个关键就是现代环保技术。所以我们很有信心,在2015年现代化的湛江钢铁基地建成、2016年现代化的中科炼化基地建成的时候,我们湛江的老百姓依然能够在蓝天白云下呼吸。
  关于钢铁
  中国周刊:提到湛江钢铁,我们知道这是湛江几十年的梦。但这个项目似乎有些“背道而驰”,在十年、二十年前的时候,各地都在争着上钢铁项目,而湛江没有上。可今天,大家直指钢铁业的环境问题时,湛江反而要上马了。王市长对钢铁很有研究,据说如果不是从政,您可能会是一位钢铁专家。那能否给我们解释一下湛江今天为何还要发展钢铁?
  王中丙:确实会有些人对此感到疑惑。无论是钢铁工程师还是钢铁企业,以前建设钢铁的时候满腔热情,现在则有很大的心理负担,从湛江钢铁来讲更是这样。这看起来像是一个矛盾,但只要把道理简单一讲,大家就会明白。
  我们国家以前钢铁业严重落后,但改革开放后发展很快,现在情况完全不一样了,原来是短缺,现在是过剩,原来技术、管理不行,现在技术也行,管理也行。目前国家钢铁工业总的来说有两个弊端,一是全国布局不平衡,二是无序发展。特别是无序发展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违背了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
  所以国家要通过宏观调控来解决这些问题。一要解决布局不平衡。我们国家的钢铁生产是北重南轻,但消费是北轻南重。再一个环境保护问题要解决,虽然说排放可能是达标的,但总排放量巨大,“分母”大。我们现在的“分母”高达10亿吨。现在国家既要减少“分母”,同时也要减少“分子”,要把它建成生产现代化、管理现代化、环境也要现代化的产业,是一个环保的窗口,循环经济的窗口。第三,还要解决成本上的无序。以前节约成本的主要空间是在生产上,现在主要在流通上。
  把钢厂建在物流最便捷的港口,最靠近市场的地方,就是从无序变为有序的调整。所以说,湛江建设钢铁不是湛江的事情,是全国的事情。湛江钢铁要树立生态文明的标杆、现代化工业生产的标杆、循环经济的标杆。同时不光要在产品上让世界信服,在生态上特别是在保护海洋、保护东海岛(湛钢所在地)、保护生态环境方面也要在全世界树立一个标杆。
  可以说,湛江钢铁不姓钢不姓铁,而是姓环保。它不是对生态环境的负担,而是对社会生态的贡献。同时,我们这个钢铁不再是一个冷冰冰的、一个不会说话的物品,而是记录我们国家工业化进程转型特征的综合型的项目。
  中国周刊:用您刚才所讲的“分母”概念,湛江钢铁做得再好,但它仍然是“分母”,仍有排放。那排放量和整个城市环境承载量这两者的关系应该怎么来摆?   王中丙:众所周知,工业发展不可避免会带来一些污染,肯定涉及排放问题,当然排放量在环境承载范围之内就不会造成大的问题,但超出承载范围就会成为负担。
  一方面,我们需要解决四个问题:一是环境容量问题。即便很多钢厂很“绿色”,但为什么大家反映还是这么强烈呢?就是因为太集中,好像在房子里烧东西,烧一团火有烟雾,烧十团火产生的烟雾就会很大,房间就容纳不了,这就是你说的环境容量问题。二是自然扩散能力问题。首先,扩散能力强不强,这是自然条件赋予的;其次,往哪里扩散。湛江钢铁建在岛上,自然扩散能力很强,并且是往海洋扩散,符合世界规律,不会形成集聚的废物向城市转移。三是经济和生态矛盾调和问题。美国100多年的工业化历史也是从最初的不调和,到现在的调和,证明解决发展与生态的矛盾,需要全社会共同行动,而不仅是工业系统的单一行动。四是“分子分母”问题。十亿吨排放量的“分母”太大。美国的GDP是20万亿美元,现在钢铁产能不到一亿吨。我们国家的GDP大概是7万亿美元,但我们有13亿人,我们的消耗水平远远大于美国。
  另一方面,我们国家城市化进程很快,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需要大量建筑钢材。但是,这个消耗量注定要从高峰慢慢往下降。美国150年的工业化历程才用80亿吨钢材,我们现在用四五十年的时间就把100亿钢材消化掉,肯定是不行的。
  关于治理
  中国周刊:除了在钢铁项目这样的大工程上采取环保措施之外,在其他工业减排和日常生态环境营造上,湛江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
  王中丙:在很多生态指标上,湛江都是全国领先的,比方说单位GDP的能耗,我们大大低于广东省平均水平,广东省已经是全国最好的了。另一方面,湛江市在发展新型能源方面的空间巨大,我们三面环海,所以发展风能、太阳能,包括海上风能的条件很好。同时我们还建成了一座生物质发电厂,农村的秸秆、甘蔗、香蕉叶等基本上可以把它们处理掉。
  中国周刊:我们注意到,湛江在从滨海城市向生态型海湾城市转向。生态型海湾城市都包含哪些要素,目前建设情况如何?
  王中丙:湛江湾是一个天然的港湾,我们湛江市就是在这个湾的两岸,所以我们叫海湾城市。我们提出来不光是要打造美丽的滨海城市,还要打造生态型的海湾城市。我们提出的发展战略就是三句话:工业立市、港口兴市、生态建市。
  就生态建市来说,就是把我们的蓝天、碧水、绿地三篇文章做好。蓝天我们刚才讲了,空气质量要保持高品质,可以“洗肺”。碧水就是实施市区主要江河水渠、水库环境整治,包括生活污水在内,实现100%截污处理。绿地方面,目前我们市区的绿地覆盖率已经超过40%了,但光绿地还不行,因为很多绿色是用经济林来覆盖的,我们现在希望用生态林来取代它。因为经济林到四五年就砍掉了,又要重新开始。
  中国周刊:提到生态林建设,就要讲到红树林了。我们知道湛江市红树林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是湛江生态建设中最具特色的生态资源之一,目前这类资源的保护和建设情况如何?
  王中丙:千年红树林、罕见红珊瑚、迷人湖光岩,这些都是湛江人引以为骄傲的宝贵自然资源。我们湛江应该是全国红树林最多的一个地级市。红树林是自然形成的,在保护家园方面,它确实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它形成了大片的湿地,这样使得我们整个半岛的肺都能得到很好的呼吸。
  国家非常重视保护湛江红树林,成立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实施专责保护管理。我们也对红树林进行科学规划,面积正以每年3.7%的速度增长。我们保护红树林,不只是扩大种植面积,关键是布局合理、保护恰当。特别是科学配置红树林树种,让红树林在自然防护、保护海堤方面起到更大作用,确保湛江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相得益彰。
  总之在生态建设上,我们感到责任重大,因为全国那么多城市,生态良好、人民喜欢的却没有多少,我希望湛江的生态环境永远都这么好,让湛江成为南中国海洋度假中心、滨海旅游中心和中国南方冬休度假基地,让全中国人共享湛江“湛蓝的海、湛蓝的天”。
其他文献
章金莱(六小龄童)家中门厅的墙壁上有一块“猴王世家”牌匾,这是冰心老人在上世纪90年代所题。  “我兄弟姐妹11人,只有我和二哥小六龄童在猴戏表演上有所成就,可是二哥16岁夭折。现在,章氏猴戏代表人物只有我一个人了。”他叹息道,“再这样下去,就慢慢地没有传人了。我感到责任更大了。” 六小龄童不无忧虑。  六小龄童已经55岁。这些年,他通过很多方式,苦苦寻找,却至今未发现“新美猴王”的接班人。  未
期刊
北京南礼士路56号。23年来,王雷一直驻足这里,未曾离开。不同的只是,她从一幢楼,转到了另一幢楼。  前15年,她在这里的儿童医院工作,后8年,她转到北京新世纪儿童医院。两家医院呈L形共处同一个院子,不细心的人多看不出来。  这是两个世界。儿童医院里,黑压压的人头挤作一团。家长们一脸的愁困、茫然和紧张,患儿尖利的哭声不时响起。医生护士们语速飞快,应答机械。焦躁、混乱、不安的气息四处弥漫,像极了春运
期刊
按预定计划,船在洛杉矶本来停岸3天,但最后,变成了30天。一天,一天,有人抱怨,有人失望,有人离开。陈晔选择了留下。  “因为我要等待港口那朵明天开放的茶花。”陈晔说起去年参加环球航海的一段经历,微笑中的平静好似已给出了我想要寻找的答案。旁边,妻子王若宁含笑看着他。  这对夫妻在北京经营着一家牙科诊所。工作之外,航海是他们最大的爱好。  有首诗说:“远行是上帝的赐福,一路充满变化和惊喜。而选择留下
期刊
肖栋和妻子都没有北京户口,他们有一所小房子,即将到来的孩子让他们需要一套大房子,为了以首套房的首付和利率买大房子,他们选择了假离婚。  朱莉和老公都变成了北京人,但因为丈夫在老家贷款为父母买了套房,而只能以二套房的首付在北京买房,首付六成的压力实在太大,他们也选择了假离婚。  连遥远的《爱尔兰时报》都注意到了中国大城市离婚率的大增,在北京,2013年前三季度离婚率暴增41%。爱尔兰的观察家们也认为
期刊
12年间,辗转投资、银行和保险等金融业三大系统,从销售到后来销售管理和培训,工作一直和销售有关,从不觉得厌倦。人们多以为,不过是因为这一行拥有较高的收入。这样的想法实在保守、无趣。对我而言,其实做销售最大的乐趣,便是那些有趣的客户。  就像旅行的乐趣分为两次:一次是在路上看风景,一次是回来看照片重新回味,做销售的乐趣亦如是。在金融业,做销售的乐趣就是每天可以和许多有钱的成功人士交流,而工作结束后再
期刊
“新光天地”商场里音乐曼妙,空气中散发着甜腻的香气。童话世界里的白马悬挂在天井慢慢转动,翅膀闪烁着金色的光芒。CHANEL、Dior、GUCCI等奢侈品店里,漂亮高挑的女孩儿时而出现,在灯光映衬下,她们的容妆更加的妩媚动人。这一切,都没有逃脱宋超然的眼睛。她走到一个漂亮女孩儿面前,报以微笑:“小姐,你好!您长得真漂亮,很吸引我。请问您是单身吗?”随后递上了自己的名片。“爱情猎头”的头衔赫然纸上。 
期刊
采访持续了四个多小时,《舌尖Ⅱ》的剧情“采访”终于结束。  陈晓卿配合三家媒体拍照,一一道别。转身对我说,“现在到你了”。  一分钟前,我就要求,“必须聊一聊那个‘死得更快’的话题”。  陈晓卿哈哈大笑,“我就知道会这样。”  半年前,央视出品,由陈晓卿任总编导的纪录片《丝路》发布会上,我恰好坐在他旁边。被问及现实主义题材能否重回电视时,他说,“我们不是已经在做了。”  这一次,我旧事重提,“恕我
期刊
“现在看到一个人,大家都在猜他的婚姻状态,已婚?未婚?离过婚后再婚?没有一个人有资格证明他的婚姻状况,而我们也无法从任何权威的渠道证实他的婚姻状态。”这是实名婚恋网开创者百合网CEO田范江的“发现”和无奈。  两年前,百合网率先在争议声中推出会员实名制—照理,这应毫无争议,谁愿意跟一个面目模糊的人相亲—他们有坚持,也有妥协,从最初大力推行实名制,到现在的“实名制不是万能的”。在一个商业网站面前,竖
期刊
谁都不会否认2013年是白酒行业的寒冬,但谁都无法确定这是否是最冷的冬天,或许未来会更冷。  2014年1月,北京西南城区一家挂着“洋河梦之蓝”招牌的烟酒零售店,说到过去这一年的销售收入,老板连连摇头,“差不多有前年的一半吧。”这家店主营洋河系列,同时也销售各种品牌的白酒、红酒、啤酒。对于主营的“洋河蓝色经典”,老板花了力气推广:买两箱,送一箱。  这不过是洋河股份甚至整个白酒行业现状的一个缩影—
期刊
所有的目光对准了话筒前的那个老人。他个子不高,一头白发剃成了板寸,米色的短袖衬衫配一根红领带,声音铿锵有力,神情安然。  所有的人都为他而来。台下端坐的,有包括前河北省长钮茂生在内的各级政府官员,姜昆、王晓棠等艺术大家(事实上,正是姜昆以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的身份策划了这一活动),以及多位外国驻华使馆官员。  他及他的家人、弟子们创作的九十余幅作品,遍置于中国文联文艺家之家展厅,独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