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女儿终于从大学毕业了。她在南京上学,每年学费4600元,住宿1500元,书本费400块。每月我给她1000块用于吃饭、零花、电话费,买衣服、化妆品,上补习班、游泳课、重修课费等。加上一年4次来往路费,每年差不多花2万左右。另外,与同学合买台洗衣机,买电炉子偷偷煮方便面,以及放假去张家界、上海旅游,都要额外给钱。还有突发事件,比如大三时把水洒在同学的手提电脑上,没经验马上开机,结果烧了主板,赔了3700块修理费。虽然挺窝火,但是比起同事的女儿生病住院,她飞过去照顾两周的花费还是小多了。庆幸我家闺女身体健康,吃嘛嘛香,省了医药费。还有更惨的,她们班里有个北京同学的爸爸被骗了8万,说他女儿被车撞要马上打钱手术云云。
零七八碎加一块,4年大学花了9万多。这是2007年的事,现在物价飞涨,估计更贵了。
相比之下,20多年前我上学的费用可低多了。我是1979年在北京上的大学,因为是师范学院,免学费,免住宿费,条件是毕业后必须回学校当老师。
第一年吃饭发“餐票”,上写“早、中、晚”,每顿饭撕一张,不能用错。每到“饭点”我们就拿着饭票、饭盆排队打饭。有时候是一人2个包子,如果是面条或饺子就每人一份,有素馅或不同的卤供选择,男女生一样。最多时是米饭、馒头,菜可以自选3个,很有点“共产主义”的味道。
后来有男生提意见,同样一份饭,他们不够吃而女生吃不了就扔,很浪费。学校采纳大家意见,把32块钱发给大家,自己换饭票。喜欢文艺的女生把饭钱省下来跑王府井的人艺剧场看话剧,我们宿舍的女孩们把余钱花在去北京展览馆剧场看芭蕾舞剧上,好点的位置8块钱一张,“好贵”。看了美丽的芭蕾舞,女生们晚上兴奋得睡不着觉,由我执笔给男主角写信,夸他“跳得好,继续努力”之类的。
爱美的女生少吃饭是为了买漂亮衣服和八卦杂志,又减肥又能穿好看衣服,“一举两得”。也有另类的,比如我们宿舍的小丽喜欢泥塑,她的饭钱大都买了石膏粉,做成各种人像。晚上,我们从图书馆回来吓一跳,“窗台上一排人头”。
市场经济后,学生“选择多了”。先是所有食堂开放,教工食堂、学生食堂随便吃,哪儿好吃便宜去哪儿。各食堂都注意提高饭菜水平,降低成本,推出许多新花样。学生食堂开展多种经营,弄了“小炒”专柜,卖得最火的是红烧茄子,“0.25元一份”,不便宜,“大锅的才0.15元”。还推出“夜宵”,下晚自习回来的学生不用偷着煮方便面了。还得说竞争好,学生受益。
印象最深的是毕业前半年,没什么事,因为是国家分配工作。我用伙食节余上了两期健美班,每周3次,学费5块钱。后来花5块钱在新街口学了一期裁剪班,回来给宿舍里的女孩裁连衣裙。那时敢想敢干,只要有人拿来服装书,我就照着样子下剪刀。以前没有个性化设计,我的裁剪理念极有市场,很多女孩儿买了布料,拿着样子让我“练手”。至于工钱嘛,“不用客气,一份红烧茄子就好”。
师范学院住宿不要钱,4个上下床,8个铺位,住了7个姑娘,空着的那个放大家的箱子。床是木头的,很结实,如果没有意外可以用50年不坏。宿舍中间是一张大桌子,大家都在这儿做作业也放得下。床底下放脸盆、拖鞋,没有衣柜,换洗的衣服放箱子里,日常换的压枕头底下。打开水不要钱,洗澡每次5分,一周开三次。女孩儿很少理发,都是清水挂面短发,早上拿手抓几下走人,“省了理发钱”。晚上10点左右,大家陆续从教室或图书馆回来,洗洗聊聊就差不多到熄灯时间了,“10点30分拉闸”。通常不在宿舍呆着,有床的地儿不是学习环境,“老想躺着,一会儿就睡着了”。晚上吃饭背着书包、拎着暖壶,饭后直接去图书馆、教室占地看书,写论文。教科書都是免费发,没什么花钱的地儿,除非额外买教参或中外名著。因为我读的是中文系,所以要买一些30年代文艺争论书,大部分的中外名著都可以到图书馆借。因为老去图书馆,认识了借书处文艺部的刘老师,她说希望我在图书馆橱窗里开个“新书介绍栏目”,这样可以把新书优先借给我。从那以后,图书馆新进的文学新书我都先看,然后写一篇几百字的评论贴墙上。大学四年,我省了很多买书的钱。有一年,我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奖励了10块钱,那会儿书才几毛钱一本,我和汪同学去书店买了一大堆。
1981年新年,宿舍女孩们建议包饺子庆祝。跑到粮店买了白面、肉、白菜,一块姜、一根葱,还有油盐酱醋,总共花不到10块钱。包好饺子,偷偷用电热水杯煮饺子吃。电水杯开得特别慢,饺子不是煮熟的而是泡熟的,但感觉“香死了”。那会儿,我们无师自通用省钱的方法做饭吃,比如把挂面放暖壶里然后灌入开水泡5~10分钟,倒出来拌上辣酱就很好吃了,成本不到一块钱。还把洗好的绿豆放暖壶里灌入开水放一夜,早上起来就是好喝的绿豆汤。
我们大学有游泳池,夏天下午没课我去游泳,拿学生证一次一毛钱。冬天有滑冰场,下午开放,免费,晚上还有夜场,然后工人师傅泼水平整冰面。为了滑最好的冰,我们几个铁杆早上5点多就爬起来,翻墙进去滑头一场冰。大三时,全宿舍一起去北戴河旅游,这在当时是很奢侈的事。买了早上6点的火车票,好像是13块。住在同学亲戚介绍的地儿——工厂废弃的仓库,一间旧房子,只有一个木头床,没有卫生间。条件差点但免费且离海边较近,我们在那儿玩了3天,每人花了差不多40块钱。
因为我在北京上学,每周六下午回家,周日下午回校,往返都骑自行车,没有交通费的支出。有一次,住在通县的同学让我们去她家玩,我们最初打算骑车去。她说,“可远了,有30多里地。”我们先把车骑到长安街的礼士路,然后花一毛钱坐大1路到大北窑换312路到通县。如果晚上出去看话剧或有其他活动,就找同学借月票,学生都干过这事。借月票的经历最难忘,上车提心吊胆,下车贼头贼脑。有时月票不够借就得蹭车,混在一群举着月票人的影子里溜下车。每次吓得够呛,如果被抓住,属于“品德问题”,学校肯定会“处分”。
女学生们买衣服一般都去服装展销会,那里大都是处理积压仓库的过气衣服,毛衣是线的或化纤的,10块钱左右。一件冬天穿的腈纶棉大衣,20块左右,虽然是“地摊货”,但穿着挺美,不影响心情。同学英子有亲戚在香港,经常寄来时尚好看的衣服:粉衬衣上绣些小巧的栀子花,藏蓝的连衣裙前襟滚着白缎绦子边,好看得一塌糊涂。皮鞋很少见,有也买不起。塑料鞋捂脚,干脆穿球鞋。学校后面有个早市,我们用吃不完的粮票换球鞋、袜子、毛巾,小秦花120斤粮票换个高压锅,给男朋友。
大学4年读书、吃喝玩乐、社交加旅游,1000块钱打住了。那会儿都没钱,同学之间比较看重学习成绩,吃、穿不重要,也不比这个。
(编辑 麻雯)
mawen214@163.com
零七八碎加一块,4年大学花了9万多。这是2007年的事,现在物价飞涨,估计更贵了。
相比之下,20多年前我上学的费用可低多了。我是1979年在北京上的大学,因为是师范学院,免学费,免住宿费,条件是毕业后必须回学校当老师。
第一年吃饭发“餐票”,上写“早、中、晚”,每顿饭撕一张,不能用错。每到“饭点”我们就拿着饭票、饭盆排队打饭。有时候是一人2个包子,如果是面条或饺子就每人一份,有素馅或不同的卤供选择,男女生一样。最多时是米饭、馒头,菜可以自选3个,很有点“共产主义”的味道。
后来有男生提意见,同样一份饭,他们不够吃而女生吃不了就扔,很浪费。学校采纳大家意见,把32块钱发给大家,自己换饭票。喜欢文艺的女生把饭钱省下来跑王府井的人艺剧场看话剧,我们宿舍的女孩们把余钱花在去北京展览馆剧场看芭蕾舞剧上,好点的位置8块钱一张,“好贵”。看了美丽的芭蕾舞,女生们晚上兴奋得睡不着觉,由我执笔给男主角写信,夸他“跳得好,继续努力”之类的。
爱美的女生少吃饭是为了买漂亮衣服和八卦杂志,又减肥又能穿好看衣服,“一举两得”。也有另类的,比如我们宿舍的小丽喜欢泥塑,她的饭钱大都买了石膏粉,做成各种人像。晚上,我们从图书馆回来吓一跳,“窗台上一排人头”。
市场经济后,学生“选择多了”。先是所有食堂开放,教工食堂、学生食堂随便吃,哪儿好吃便宜去哪儿。各食堂都注意提高饭菜水平,降低成本,推出许多新花样。学生食堂开展多种经营,弄了“小炒”专柜,卖得最火的是红烧茄子,“0.25元一份”,不便宜,“大锅的才0.15元”。还推出“夜宵”,下晚自习回来的学生不用偷着煮方便面了。还得说竞争好,学生受益。
印象最深的是毕业前半年,没什么事,因为是国家分配工作。我用伙食节余上了两期健美班,每周3次,学费5块钱。后来花5块钱在新街口学了一期裁剪班,回来给宿舍里的女孩裁连衣裙。那时敢想敢干,只要有人拿来服装书,我就照着样子下剪刀。以前没有个性化设计,我的裁剪理念极有市场,很多女孩儿买了布料,拿着样子让我“练手”。至于工钱嘛,“不用客气,一份红烧茄子就好”。
师范学院住宿不要钱,4个上下床,8个铺位,住了7个姑娘,空着的那个放大家的箱子。床是木头的,很结实,如果没有意外可以用50年不坏。宿舍中间是一张大桌子,大家都在这儿做作业也放得下。床底下放脸盆、拖鞋,没有衣柜,换洗的衣服放箱子里,日常换的压枕头底下。打开水不要钱,洗澡每次5分,一周开三次。女孩儿很少理发,都是清水挂面短发,早上拿手抓几下走人,“省了理发钱”。晚上10点左右,大家陆续从教室或图书馆回来,洗洗聊聊就差不多到熄灯时间了,“10点30分拉闸”。通常不在宿舍呆着,有床的地儿不是学习环境,“老想躺着,一会儿就睡着了”。晚上吃饭背着书包、拎着暖壶,饭后直接去图书馆、教室占地看书,写论文。教科書都是免费发,没什么花钱的地儿,除非额外买教参或中外名著。因为我读的是中文系,所以要买一些30年代文艺争论书,大部分的中外名著都可以到图书馆借。因为老去图书馆,认识了借书处文艺部的刘老师,她说希望我在图书馆橱窗里开个“新书介绍栏目”,这样可以把新书优先借给我。从那以后,图书馆新进的文学新书我都先看,然后写一篇几百字的评论贴墙上。大学四年,我省了很多买书的钱。有一年,我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奖励了10块钱,那会儿书才几毛钱一本,我和汪同学去书店买了一大堆。
1981年新年,宿舍女孩们建议包饺子庆祝。跑到粮店买了白面、肉、白菜,一块姜、一根葱,还有油盐酱醋,总共花不到10块钱。包好饺子,偷偷用电热水杯煮饺子吃。电水杯开得特别慢,饺子不是煮熟的而是泡熟的,但感觉“香死了”。那会儿,我们无师自通用省钱的方法做饭吃,比如把挂面放暖壶里然后灌入开水泡5~10分钟,倒出来拌上辣酱就很好吃了,成本不到一块钱。还把洗好的绿豆放暖壶里灌入开水放一夜,早上起来就是好喝的绿豆汤。
我们大学有游泳池,夏天下午没课我去游泳,拿学生证一次一毛钱。冬天有滑冰场,下午开放,免费,晚上还有夜场,然后工人师傅泼水平整冰面。为了滑最好的冰,我们几个铁杆早上5点多就爬起来,翻墙进去滑头一场冰。大三时,全宿舍一起去北戴河旅游,这在当时是很奢侈的事。买了早上6点的火车票,好像是13块。住在同学亲戚介绍的地儿——工厂废弃的仓库,一间旧房子,只有一个木头床,没有卫生间。条件差点但免费且离海边较近,我们在那儿玩了3天,每人花了差不多40块钱。
因为我在北京上学,每周六下午回家,周日下午回校,往返都骑自行车,没有交通费的支出。有一次,住在通县的同学让我们去她家玩,我们最初打算骑车去。她说,“可远了,有30多里地。”我们先把车骑到长安街的礼士路,然后花一毛钱坐大1路到大北窑换312路到通县。如果晚上出去看话剧或有其他活动,就找同学借月票,学生都干过这事。借月票的经历最难忘,上车提心吊胆,下车贼头贼脑。有时月票不够借就得蹭车,混在一群举着月票人的影子里溜下车。每次吓得够呛,如果被抓住,属于“品德问题”,学校肯定会“处分”。
女学生们买衣服一般都去服装展销会,那里大都是处理积压仓库的过气衣服,毛衣是线的或化纤的,10块钱左右。一件冬天穿的腈纶棉大衣,20块左右,虽然是“地摊货”,但穿着挺美,不影响心情。同学英子有亲戚在香港,经常寄来时尚好看的衣服:粉衬衣上绣些小巧的栀子花,藏蓝的连衣裙前襟滚着白缎绦子边,好看得一塌糊涂。皮鞋很少见,有也买不起。塑料鞋捂脚,干脆穿球鞋。学校后面有个早市,我们用吃不完的粮票换球鞋、袜子、毛巾,小秦花120斤粮票换个高压锅,给男朋友。
大学4年读书、吃喝玩乐、社交加旅游,1000块钱打住了。那会儿都没钱,同学之间比较看重学习成绩,吃、穿不重要,也不比这个。
(编辑 麻雯)
mawen21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