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喆:能文能武,“老生”常谈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det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离封箱大戏《野猪林》开演还有20分钟,我推开门走进后场。这里群星璀璨、大腕云集。京剧院的九大头牌我就看见好几位,他们是来参加2012年“每周一星”首演开幕暨授星仪式的。任何一位戏迷见到此情此景,都得乐开花似的拿着小本挨个求签名。可我不行,在台下我是戏迷,在后台我是记者。我今天的目标是《野猪林》这台大戏的主角儿——饰演林冲的优秀青年演员杜喆。我走进化妆间,演员们此时都穿好了古装戏服,身在其中有种穿越之感。杜喆正对着镜子扎头,他的脸谱已经画好,两道剑眉,俊俏之上,英气逼人。感受着他的气场,我知道他已蓄势待发,融入角色并渐入佳境了。
  
  文武老生,后继有人
  时至下午两点整,在大戏开演前,先有一个“52星”的授星仪式。来自北京京剧院老中青三代的52位明星,按照年龄由小到大悉数登场。在事后的采访中,杜喆告诉我:“由于2011年‘魅力春天’全国擂台賽、北京擂台賽、武戏擂台賽都搞得风风火火,深受观众的好评。院里就希望在新的一年,能策划出更具创意的活动和演出。院里的领导琢磨,既然我们要打造京剧明星,力推京剧明星,那活动直接叫‘星’效果更好,给观众的印象更深刻。这样,‘每周一星’的演出设想便应运而生了。”
  在整个2012年,“每周一星”活动将贯穿始终,分为名流之星、中坚之星、青春之星三个板块。届时,将有来自北京京剧院一团、梅兰芳京剧团、青年团的52位魅力四射的优秀演员于每周的周五、周六、周日的其中一天为广大观众奉献出精彩的经典剧目。
  主持人余声请每位青春之星作自我介绍。杜喆站在台中说道:“老生演员,杜喆。”寥寥几字,声音也不高,但仍博得台下的一片掌声和叫好声,大家都期待着他之后的表演呢。看到这,兴许有的看官要发问了,《野猪林》改编自武生宗师杨小楼先生的《山神庙》,是武生戏。杜喆是老生,老生怎么去唱武生戏了?还真是说来话长,这得从杜喆年少学艺时聊起,您接茬儿往下看,我这就一一道来。
  1978年,杜喆出生在曲艺氛围浓郁的天津。父母工作繁忙,小杜喆便由爷爷奶奶照看。爷爷酷爱京剧,而且拉得一手好胡琴,平时去遛公园,常带着孙子。在公园里,爷爷拉胡琴,票友们唱戏。小孩到公园都坐不住,到处疯跑,唯独小杜喆,不仅坐得住,时间长了还能跟着哼上两句。这么耳濡目染下来,小杜喆也会唱上几句了。一天和爷爷从公园回家,他无意中兀自唱了起来,是《群英会》里黄盖的四句散板,虽然不知道四句词怎么写,也不知道说的是什么,但爷爷一听,唱得还像那么回事!爷爷很高兴,再去公园就得显摆显摆,经常叫小孙子来上一段。小杜喆边唱边玩,跟着票友学了《铡美案》《空城计》《借东风》等戏。
  杜喆上小学三年级时,天津市河西区文化馆组织“京津汉穗”票友比賽。爷爷跟孙子说,你现在会《借东风》了,咱就去试试。于是一老一少,一个拉一个唱。爷孙儿俩过五关斩六将,入围了决賽,并拿了一个三等奖。自此,河西区文化馆再组织票友活动,总少不了爷孙儿二人。后来在某次茶话会上,天津市京剧团一位叫王裕民的琴师,偶然间发现了小杜喆,觉得这个孩子条件不错,就问杜喆:“你愿不愿意正式学戏?”小杜喆那时已经对京剧有了浓厚的兴趣,就开始跟着王裕民老师学戏。
  学到1988年,小杜喆整10岁,王裕民老师对他说,你要想真正进这行,就得考戏校。小杜喆回来后,家里人开始商量,觉得杜喆虽然文科不错,4岁时就能独立看报纸了,但数学成绩一直不理想,再加上他对京剧又这么喜欢,那就学吧。正赶上天津市戏曲学校招生,小杜喆就把名给报了。当时报考戏校的将近有500人,只录取60个。小杜喆经过初试、复试、会试,像秀才考状元一样,被“烤”得“外焦里嫩”。初试的时候,一位老师见了杜喆就说:“这小孩行吗?眼睛小了点,化了妆还能凑合,可他牙不齐啊。”亏了旁边一位老师开通,打圆场说:“没事,这孩子是唱老生的。牙不齐,有胡子盖上还说得过去。”有惊无险地通过了初试里的面试这关,小杜喆又参加音域考试、体能测试、表演测试等。测试的内容可谓五花八门,令人意想不到,比如表演测试:一些学武丑的考生竟然抽到表演如何偷东西。考试每过一轮,都会在校门口张贴红榜,杜喆每次都榜上有名,家里人见了都替孩子高兴。500名考生经过层层筛选,最终剩下60人,杜喆排在中上游的位置,十分顺利地走上他的学艺之路。
  杜喆说在学校坐科7年,如同炼狱,这和他起初以玩的心态唱京剧完全是两种状态。每天清晨五点半,起床铃在学校的上空彻响。老师拿着没抹银粉的竹片道具刀,挨着个叫学生起床,赖床不起的,直霍霍朝屁股就“啪啪”两下。学生们来到操场上晨练,先跑圈练体能,然后自己找墙根吊嗓子,无冬历夏,天天如此。进校头一年,学生都不分行当,男生统一唱老生,女生都唱青衣。苦练一年基本功后,老师根据学生的条件因材施教:嗓子好,五官端正的接着学老生;小嗓好,长相秀气的去学小生;长相比较Q的,吐字清晰透亮的去学丑角儿。杜喆没什么变化,还学老生。他跟着苏承龙老师学了很多戏,为今后的演出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学戏过程中,杜喆觉得背词是最辛苦的一件事。当时老师不让用录音机,仍保持原始但十分实用的教学方式——老师念一句词,学生们在本上记一句。学生们回家后把记下的戏词仔细整理,再以标准的普通话像念大字报一样,逐字念给老师听。词背熟了,学生还得记很多带湖广韵的特殊读音的戏词,还得背唱腔、背台位、背同台演员的戏词。同台演员的戏词还有派别之分,跟梅派演员同台接什么词,和程派演员同台接什么词,都得烂熟于心。除了专业课,学生还得继续练毯子功。在戏校,这叫给学生多留一碗戏饭,如果将来倒仓嗓子没过来,还能去学武。
  杜喆14岁那年,一次彩排,突然发现一个调门唱不上去了。下台后苏承龙老师问他:“你是不是感冒了?”杜喆一脸茫然地说没有。苏老师说:“那就对了,你是倒仓了。”倒仓后的杜喆被安排去学“扔出手”,就是给武旦扔枪,算是学一技之长,将来进剧团有口戏饭吃。那两个月杜喆整日颓丧,只能眼睁睁看别人唱戏,自己却从主演突然成了龙套,那个中滋味真如黄连树下躲风避雨,凄风苦雨不能自胜啊。好在杜喆没过多久就找到了曲线救国的方子。他发现武生戏主要以打为主,唱的不多,这个他可以胜任。他琢磨,就是在武戏里当个配演也比跑龙套强啊。他赶紧找到他的班主任,武生老师薛钊,从此转行,跟着薛钊、王宝春、秦英豪老师学了《狮子楼》《挑滑车》等武生戏。学了三年老生,又学了三年武生,到了第七年,毕业公演《秦香莲》,杜喆演韩琦,忽然发现嗓子有所恢复,一些高音能唱上去了,老师们也觉得杜喆嗓子渐缓。杜喆十分欣喜,心想既然能唱一点了就多学点吧。他请来当时天津京剧院的院长、文武老生王平老师给自己指点。自此,杜喆的文武功底便又上了一层楼。
  
  “每周一星”打头阵
  在授星仪式现场,青春之星由“魅力春天”擂台賽观众评委授星;中坚之星则邀请的老艺术家朱绍玉、李玉芙、李鸣岩、石宏图等授星;名流之星则由市委宣传部以及北京京剧院的领导授星。在闪耀的群星间,有三位明星格外抢眼,因为他们穿着戏服、化好了妆,即将演出。他们是饰演林冲的杜喆、饰演林娘子的窦晓璇,以及饰演高衙内的梅庆羊。
  杜喆告诉我,当初院里安排他“每周一星”打头阵,他并没有想太多,也不知道演出前还有一个授星仪式。这么多老艺术家、观众朋友前来捧场,他感到荣幸,也有一种责无旁贷的责任。“首演选择《野猪林》这出戏有两个原因。一是年前演出任务重,戏都没有太多彩排的时间。《野猪林》这出戏,演出的套路我们都很熟悉,所以不用花太多的时间去彩排。除此以外,还有一个原因是这出戏很经典,最早把这个故事搬上京剧舞台的是杨小楼先生。剧名叫《山神庙》,后改为《野猪林》。上世纪40年代末,李少春先生对这出戏重新加以整理改编,与袁世海先生合作演出,引起强烈反响。我相信有很多观众,看完我的演出后,回家要把李先生的《野猪林》录像翻出来重温一遍,对比一下,看看我演得到底好不好。李先生的《野猪林》给大伙的印象太深,而我也太想把它演好。去年擂台賽,我对自己演的《野猪林》并不满意,今年借着这次机会,我希望自己有一个新的突破。”
  鼓乐齐鸣,大幕徐徐拉开,《野猪林》开演了。在这出戏里,林冲这个角色最吃演员的文武功夫,也只有文武双全的演员才能胜任。得益于在校7年的文武双修,加之嗓子渐缓,杜喆毕业那年就已具备文武兼通的才能,进了天津京剧院后,又成了院里的主要演员。可是没过几年,杜喆发现天津的京剧市场太小,可供演出的剧场也不多,他的前途一片迷茫。
  好在杜喆是个敢于挑战的人,这从他“每周一星”勇于打头阵就能看出来。当年,在他事业停滞不前之时,他毅然决定报考中国戏曲界的最高学府——中国戏曲学院。2002年的一天,杜喆在长途车站等候汽车,准备进京赶考。长途车一来,他收起看着的报纸就上车了,到了北京后他感觉总少了点什么,忽然想起自己曾经获奖的一摞证书落在天津长途汽车站了。这可急坏了杜喆。幸好考试的考官们更看重考生的能力,杜喆拥有7年的科班经历,又在剧团工作了7年,专业考试这关过得顺顺当当。过了专业课,杜喆只剩下高考这一关了。N多年没碰书本的他,再进课堂如听天书。听不懂也有办法,他拿了一个录音机,把老师的讲课内容录下来后晚上再逐句钻研。最后高考,杜喆的文化课成绩超出录取线40多分。
  白虎堂内传来林冲的一声声冷笑、一声声骇笑,带着屈辱、愤怒、无奈和悲凉,映着台下观众的一阵阵伤嗟。杜喆的爱人张馨月曾说:“第一次看杜喆演《野猪林》,觉得他就是林冲。”那时候他们还在上大学,因为合演电视剧版《杜喆十娘》而相识。杜喆给张馨月的印象并不怎么样,她觉得他有点呆板、不苟言笑。后来杜喆排演《野猪林》,以不经意的口吻邀请张馨月去观看。张馨月答应了,在戏演到一半的时候进的场。看着杜喆的表演,作为研究生的张馨月很吃惊,想不到在本科生里还有这么好的演员,她改变了对他的看法,这出戏也成了他们相恋的开始。
  
  光鲜背后的汗水
  杜喆描述,他和爱人工作后的生活就是三点一线——家、北京京剧院、剧场。演出任务繁重,也造成演员没法规律生活。杜喆有时演出结束已是十点多钟,卸妆收拾完服装已过凌晨,再坐长途汽车回单位,天都擦亮了。那时杜喆演出完的兴奋劲儿还没过去,他回单位洗把脸,再去早餐摊儿和上班族们一块儿吃早点,然后人家去上班,他回家酣睡。睡觉就是他工作之余的最大嗜好,他和她爱人都属于“睡神”级别的,最长记录:不吃不喝,睡了24个小时。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京剧演员的辛苦,劳动强度之大。
  演出时不能接电话,睡觉时电话响又听不见——造成杜喆经常接不着岳父来的电话。有一次,岳父岳母悻悻地找到他,义正词严道:“年纪轻轻,生活就这么没规律,到老了身体还不垮了?我和你妈这些日子就住这了,非把你们的毛病板过来不可。”杜喆赶紧说:“是,爸您说的是,我们一定改。”
  话虽这么说,可有演出该晚还得晚。杜喆和张馨月一推家门都夜里2点多了,岳母赶紧给做夜宵,岳父带着无的放矢的气说:“有演出回来晚不怨你们,吃完饭赶紧休息。”一次还好,可一个星期,接连因为演出回来晚,二老可顶不住了。最后杜喆半夜回家后,发现老丈人端坐在沙发上睡着了。杜喆轻轻推推老爷子说:“爸,爸,您屋里睡去吧。”说到这杜喆笑了:“本来是想纠正我们俩的生活规律,结果到最后呢,他们俩的生活规律跟我们一样了。”
  《野猪林》演出结束,观众给予雷鸣般的掌声后退场。戏演完了,可并不等于工作就此停止,演员们还要给电视台补录一些镜头——那些在演出过程中有瑕疵的地方,要重新再演一遍。杜喆坐在化妆间里,仍然很亢奋。补录的演员陆续回来了,他不忘和每一位演员道一声:“辛苦,过年好。”在年三十的头一个晚上,演员们卸妆、收拾行李,有的直接拉上行李箱回家了。我问杜喆,过年什么时候回去?他说不回去了,大年初一还有演出。我纳罕道:“天津这么近,不能抽个空回去吗?”杜喆说:“回去必须看亲戚朋友,不看不合适,可我只有一天的时间,哪够用啊?”说完,他用卸妆油在脸上一抹,原本俊俏的脸谱,变成了一张青灰的面具。褪去了台前的光彩照人,在后台,演员们更加真实、可爱。在新的一年,我也想对他们说一句:“过年好,你们辛苦了!”
  编辑/王文娜 wangwenna@yeah.net
其他文献
他是一个纯粹的行伍。宽肩乍背、双目炯炯、声如洪钟、雷厉风行。  他是一个双料传奇军人,先后在国民党青年远征军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中服役大半生。  他是新中国空军的开山老兵,组建之初,他就投身其中成为一名身经百战、睿智机敏的情报参谋,他随着新中国空军的成长不断转战到战火纷飞的一线战场,先后在朝鲜战场和福建前线为中国战鹰指挥引航。他的履历见证着中国空军从成立到发展的艰辛过程;他的行伍经历是在战机和炸弹的呼
期刊
头一次访美归来,少见多怪的鄙人,抡开膀子写下了一篇1万多字的随笔《美国行来十大怪》,后来被摘登在《北京纪事》上,流传甚广。今年夏天,我和几个朋友再一次拖着箱子,来到了地球另一面儿的 “怪地方”,稍带手儿把他的街坊加拿大也看了。这一看不要紧,又让我找出了他们那儿和咱们这儿好些不一样的地方!有的涉及社会风气,有的涉及饮食习惯,有的涉及生活心态……有道是“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风”,何况是万里之外的地球那
期刊
黑衣,黑框眼镜,眼睛微微闭着,眉头并不舒展,两手错落地握着麦克风,全神投入的样子很容易感染他周边的每一个人。我甚至能听到录影棚内音乐的律动,音符在空气中流淌、跳跃,“那是属于我自己的世界”。  在“我为什么摇滚”一文中,汪峰说,因为我愿意,我喜欢,我感觉它才是我的空气,我因此而活着。这个理由已经足够充分。    童年·零回忆  5岁,有扇窗,窗外有个身影,甚至像个剪影。天天都见,有阳光,孩子的表情
期刊
乡愁,对于我们这一代人,似乎比较陌生。虽然我们经历过上山下乡,但随着时间的磨砺,也渐渐地把那种似乎可以称之为乡愁的感觉淡漠了。  我虽还未退休,可年龄相当的女同学、女荒友们都已经退休一段时间了,自然聚会越来越频繁。话题除了日常的琐碎客套之外,更多的还是对于儿时(少年、青年)的追忆。慢慢地,就像打开了一本尘封的诗集,润物细无声。而乡愁,就像书中文字的墨香,也浸染上自己的胸口心头。  乡愁是什么?乡愁
期刊
10年前,光明日报出版社出了一本书,叫作《中国孩子最需要什么》,副标题为:一群中国孩子在美国夏令营里的成长故事。2004年,四川出版集团天地出版社出了一本《大学有问题》。这些都说明,当下热议的教育话题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可最近全国一些小学对所谓差生的“冷暴力”,如西安的绿领巾,包头红校服,山东三色作业本,浙江慈溪三个男孩子因为不守纪律,被要求脱了裤子在操场上跑,冷上加冷,反映出目前对孩子的培养存
期刊
北京人好面子。好面子自然不是一件什么坏事,俗话说:“人有脸树有皮。”“佛争一炷香,人争一口气。”在北京人看来,人不怕没钱,就怕没面子。北京人对人作评价,面子如何占有很重的比例。比如说一个人为人处世很讲究面子,则被誉为“有面儿”;反之则被称为“没面儿”。如果一个人做事一点都不讲脸面,或根本就不要面子,甚而到不讲道理,难纠难缠、又滑又赖,那对这个人的评价就是“没皮没脸”或“臭皮囊一个”,这是北京人对人
期刊
14岁,他成了朝鲜战场上一名最小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文工团员。他会唱歌、跳舞、吹单簧管,战壕里、坑道里、枪林弹雨里,哪有他哪热闹。  那是一支从国民党军乐队缴获来的破旧单簧管,它见证着战争、见证着死亡。战后,他带着它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军乐团,他是团里当之无愧的元老。他在重大国事活动中演奏,强忍住战争带来的严重腿疾,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直到转业。他就是纪晓岚的八世孙纪烈平。    投军寻亲  上世
期刊
近期,由北京京剧院、北京市文化局、北京市文联等单位联合主办的首届青年京剧演员北京擂台邀请赛落下帷幕。第一次,海峡两岸10个地方院团、37名优秀青年京剧演员汇集北京,这标志着一个不同以往的京劇时代的到来。北京京剧院当仁不让地肩负起弘扬京剧的使命,不仅为薪火相传打通渠道,而且为青年的成长搭建平台。  传承与创新的路上,一些人在默默践行,一些人在蛰伏等待,另一些人已经厚积薄发,本期人物旦角阎桂祥、花脸陈
期刊
时间是伟大的作者,记录着每个人的成就。它能集腋成裘,聚沙成塔。  已经过去的2011年,记录了院长李恩杰带领下的北京京剧院在人才培养与演出经营上的锐意尝试。当他们先后推出“魅力春天”青年演员擂台赛、“畅响之旅”大型巡演等多项主题系列演出后,整个京剧行业掀起了进取的风潮。中国京剧院、上海京剧院等国内一线院团紧随其后推出主题演出。有人说这个行业被震动了,也有人说京剧行当被激活了……  “我们应当放宽眼
期刊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刘仁静被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推选为“一大”代表。他是13位代表中最年轻的一个,年仅19岁。仅仅过了6年,这位中国共产党最年轻的先驱,就因参加托派活动,被开除出党。刘仁静一生坎坷。在建党90周年之际,重新审视他的信仰之旅,对新时期党的建设是有启示意义的。  1926年,刘仁静去莫斯科列宁学院学习,正是这次学习,让他结识了一些托派。  托洛茨基派,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