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中国加入WTO,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全世界国际贸易额最大的国家之一;多年来的对外贸易顺差在促进国内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将中国推向了全球贸易摩擦的“风口浪尖”之上。运用重商主义视角分析中国对外贸易管理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贸易摩擦表现,解析贸易摩擦给中国对外贸易产生的负面影响,并且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贸易摩擦;重商主义;出口导向战略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0007001
据了解,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十年来,中国共遭受国外贸易救济调查602起,合计金额389.8亿美元。其中,反倾销调查510起,反补贴调查43起,保障措施106起,特保措施33起。中国的快速发展成为全球贸易摩擦的“众矢之的”,但是这又不得不跟中国现阶段持有的对外贸易政策紧密相关。笔者通过对贸易摩擦产生的根本原因进行分析,剖析诸多贸易战的导火索和负面效应,结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提出政策建议。
1 文献综述及评论
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对外贸易顺差额不断增多,这就必然引起中国与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通过反倾销、反补贴、配额和保障措施与特保条款等政策措施限制进出口,中国遭受到国外的贸易救济调查多至600余起。因此,国内外诸多经济学家和学者就国际贸易摩擦的问题做出了许多研究。我们从引发贸易摩擦的原因和政策的角度分析他们的研究。黄晓凤和谢利娟在《制度差异视角下的国际贸易摩擦分析》中指出制度差异通过影响生产成本和价格导致不同商品具有比较竞争优势,进而引发贸易摩擦,并且建议通过接受贸易伙伴的经济制度、改善制度差异避免国际贸易摩擦。赵建在《国际贸易摩擦背后的产业结构和政治因素》的文章中认为国际贸易摩擦的深层原因是国际分工和国际间产业结构不相配,而各国经济政策及其国内利益集团的政治行为只是关键因素。张二震、魏浩指出我国现行的具有重商主义性质的外贸政策面临严峻的挑战,这是导致国际贸易摩擦的重要因素。于铁流和李秉祥在《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及其解决策略》中运用西方主流的经典国际贸易理论指出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原因是美国违背国际贸易的理论,限制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对中国的出口。
以上文献在讨论国际贸易摩擦产生的主要原因方面都有不同的视角和侧重点,主要从文化制度层面、产业结构、贸易政策的方面研究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本文将采用重商主义政策的角度探讨我国现阶段的贸易保护主义现状以及解决贸易摩擦的措施。
2 以重商主义为核心的贸易政策
中国现阶段的贸易摩擦的根源是由于中国实行的是具有重商主义色彩的贸易手段。自1994年中国开始实行以扩大出口,创造外汇储备为主要目的的出口导向战略。通过扩大出口,使出口额大于进口额从而增加外汇收入。出口导向是着重于利用国外资源与开拓国际市场,以生产出口产品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即主要以出口的增长来带动一国经济增长的战略模式),属于外向型经济。为了实施出口导向战略,中国采取了以下经济政策:
(1)本币贬值。在货币对外贬值的条件下可以使本国产品的出口价格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扩大出口。现在,人民币面临着不断升值的压力,而中国政府采取的压低人民币汇率的做法,使得人民币汇率不是完全由市场机制决定。由于汇率的原因造成了中国产品在国外市场上价格偏低,从而促进了国外产品对中国市场的出口,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贸易顺差。
(2)对出口部门特殊的优惠政策,如出口补贴、出口退税、出口信贷和外汇担保等。中国长期实行的鼓励出口、限制进口的政策,导致了中国贸易的长期不平衡。给本国出口企业优惠的税收政策,同样可以降低出口价格,增加企业的出口动力,扩大出口规模。因此,中国采取的一系列新重商主义政策无异于鼓励中国企业扩大出口,不断增加贸易顺差额。
(3)大量的招商引资政策,如:税收优惠、降低贷款利率等,以便大量吸引外资,增强经济活力,扩大出口。中国对于国内的幼稚工业的保护以及中小企业、工商业的税收优惠和银行贷款条件的优惠等等,都是不断地放松银根,使得企业中资金流动性更强,经济充满活力,企业进而活跃地参加各种进出口业务,增大出口规模,又进一步扩大贸易顺差。
这些经济措施不仅开发、创新市场,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和发挥国际分工优势,使中国的贸易顺差规模逐渐增大,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在改革开放初期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中国出口创汇战略的实行,巨额外汇储备的形成,重商主义的弊端也日益显著,笔者认为贸易摩擦不断深化就是中国一贯坚持的中商主义思想所致。
3 中国对外贸易摩擦负面影响及应对措施
中国自加入WTO以来,不断受到贸易国的贸易救济和贸易制裁。例如:机电出口产品受到欧盟环保双指令影响、中美纺织品贸易争端、美国将收紧对华高科技产品出口、中欧鞋业贸易摩擦、中美钢铁业、中美知识产权保护、中日纺织品等等。中国已经处于贸易摩擦的风口浪尖之上,总体贸易摩擦态势不断加剧。中国饱受争议的贸易顺差几乎没有逆转的迹象。世界银行最近预测,2010年中美两国247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在2011年将增至2730亿美元,2012年将增至3140亿美元。
贸易国对我们采取的贸易限制和制裁手段,对中国出口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严重影响了全球贸易的健康发展:十年前,中国加入WTO,移除了其进出口的限制,我们看到中国激起了全球化贸易的繁荣发展。但现在,中国却背负着种种“罪名”,被指以不公平的手段窃取美国就业机会、经济增长和科技,以及企图保持中美贸易顺差持续增长。
实质上,真正阻挠外资企业在中国国内市场进行业务扩张的障碍是中国国有企业对市场的巨大影响。虽然中国政府在海外股票市场上所持有的国企股份很少,但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的难度并没有因此减小。越来越明显的一个事实是,中国已形成一种独特的资本模式,这和西方崇尚自由市场的资本主义有根本的不同。这些被披露出来的事实很可能加深人们此前的担忧,即中国正在推行重商主义的经济政策,尤其是当前中国企业正盯上海外的销售市场,并大举进行收购。尽管存在许多共同利益,但想要在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下适应这种新的中国模式的资本模式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4 中国贸易政策的转变及应对措施
中国在面临着风口浪尖之上的贸易摩擦,应该采取正确的应对方式和方法,不仅要保证方式的法律规范性,也需要保证其有效性和针对性。从多方面考虑贸易摩擦的根源问题,不断缩小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差额,减少贸易争端。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首先,遵守和利用WTO机制。中国入世已经十年了,中国与其贸易伙伴的关系是建立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基础之上的,无论是中国和美国还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中,只要中国严格遵守了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就应该积极寻求世界贸易组织的裁决和保护,将贸易摩擦的解决方式放在一个更加公平和法制化的环境下进行。
其次,中国应该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市场经济运作方式,使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的市场经济体。这一行动的目的在于缩小中国与西方市场信任程度的差距,不断缩小制度上的差异,使得在更高一个层次上能够与世界接轨。
第三,中国应该考虑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差异。在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时,应该充分考虑到文化的差异,在贸易伙伴的角度上认识和思考贸易摩擦的问题,并且提出相应的贸易政策和运作技巧。通过这种换位思考,可以避免在与贸易伙伴的贸易往来中和处理贸易纠纷的过程中实行不对症下药的问题,使得贸易改善有针对性。
5 结语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国内消费市场狭窄,居民购买力不高,迫不得已采用具有 “重商主义” 色彩的出口导向政策;当这种政策带来了种种问题时,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开始逐渐从外向型向内向型转变,走出重商主义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之后,中国的国内资源将更多地留在国内供本国人民消费,同时中国会更多地利用世界外部资源。
参考文献
[1]于铁流,李秉祥.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及其解决策略[J].管理世界,2004,(9) .
[2]赵建.国际贸易摩擦背后的产业结构和政治因素[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3) .
[3]黄晓凤,谢利娟.制度差异视角下的国际贸易摩擦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0,(2) .
[4]廖涵,陈立兵.西方经济学说的发展[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10).
关键词:贸易摩擦;重商主义;出口导向战略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0007001
据了解,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十年来,中国共遭受国外贸易救济调查602起,合计金额389.8亿美元。其中,反倾销调查510起,反补贴调查43起,保障措施106起,特保措施33起。中国的快速发展成为全球贸易摩擦的“众矢之的”,但是这又不得不跟中国现阶段持有的对外贸易政策紧密相关。笔者通过对贸易摩擦产生的根本原因进行分析,剖析诸多贸易战的导火索和负面效应,结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提出政策建议。
1 文献综述及评论
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对外贸易顺差额不断增多,这就必然引起中国与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通过反倾销、反补贴、配额和保障措施与特保条款等政策措施限制进出口,中国遭受到国外的贸易救济调查多至600余起。因此,国内外诸多经济学家和学者就国际贸易摩擦的问题做出了许多研究。我们从引发贸易摩擦的原因和政策的角度分析他们的研究。黄晓凤和谢利娟在《制度差异视角下的国际贸易摩擦分析》中指出制度差异通过影响生产成本和价格导致不同商品具有比较竞争优势,进而引发贸易摩擦,并且建议通过接受贸易伙伴的经济制度、改善制度差异避免国际贸易摩擦。赵建在《国际贸易摩擦背后的产业结构和政治因素》的文章中认为国际贸易摩擦的深层原因是国际分工和国际间产业结构不相配,而各国经济政策及其国内利益集团的政治行为只是关键因素。张二震、魏浩指出我国现行的具有重商主义性质的外贸政策面临严峻的挑战,这是导致国际贸易摩擦的重要因素。于铁流和李秉祥在《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及其解决策略》中运用西方主流的经典国际贸易理论指出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原因是美国违背国际贸易的理论,限制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对中国的出口。
以上文献在讨论国际贸易摩擦产生的主要原因方面都有不同的视角和侧重点,主要从文化制度层面、产业结构、贸易政策的方面研究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本文将采用重商主义政策的角度探讨我国现阶段的贸易保护主义现状以及解决贸易摩擦的措施。
2 以重商主义为核心的贸易政策
中国现阶段的贸易摩擦的根源是由于中国实行的是具有重商主义色彩的贸易手段。自1994年中国开始实行以扩大出口,创造外汇储备为主要目的的出口导向战略。通过扩大出口,使出口额大于进口额从而增加外汇收入。出口导向是着重于利用国外资源与开拓国际市场,以生产出口产品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即主要以出口的增长来带动一国经济增长的战略模式),属于外向型经济。为了实施出口导向战略,中国采取了以下经济政策:
(1)本币贬值。在货币对外贬值的条件下可以使本国产品的出口价格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扩大出口。现在,人民币面临着不断升值的压力,而中国政府采取的压低人民币汇率的做法,使得人民币汇率不是完全由市场机制决定。由于汇率的原因造成了中国产品在国外市场上价格偏低,从而促进了国外产品对中国市场的出口,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贸易顺差。
(2)对出口部门特殊的优惠政策,如出口补贴、出口退税、出口信贷和外汇担保等。中国长期实行的鼓励出口、限制进口的政策,导致了中国贸易的长期不平衡。给本国出口企业优惠的税收政策,同样可以降低出口价格,增加企业的出口动力,扩大出口规模。因此,中国采取的一系列新重商主义政策无异于鼓励中国企业扩大出口,不断增加贸易顺差额。
(3)大量的招商引资政策,如:税收优惠、降低贷款利率等,以便大量吸引外资,增强经济活力,扩大出口。中国对于国内的幼稚工业的保护以及中小企业、工商业的税收优惠和银行贷款条件的优惠等等,都是不断地放松银根,使得企业中资金流动性更强,经济充满活力,企业进而活跃地参加各种进出口业务,增大出口规模,又进一步扩大贸易顺差。
这些经济措施不仅开发、创新市场,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和发挥国际分工优势,使中国的贸易顺差规模逐渐增大,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在改革开放初期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中国出口创汇战略的实行,巨额外汇储备的形成,重商主义的弊端也日益显著,笔者认为贸易摩擦不断深化就是中国一贯坚持的中商主义思想所致。
3 中国对外贸易摩擦负面影响及应对措施
中国自加入WTO以来,不断受到贸易国的贸易救济和贸易制裁。例如:机电出口产品受到欧盟环保双指令影响、中美纺织品贸易争端、美国将收紧对华高科技产品出口、中欧鞋业贸易摩擦、中美钢铁业、中美知识产权保护、中日纺织品等等。中国已经处于贸易摩擦的风口浪尖之上,总体贸易摩擦态势不断加剧。中国饱受争议的贸易顺差几乎没有逆转的迹象。世界银行最近预测,2010年中美两国247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在2011年将增至2730亿美元,2012年将增至3140亿美元。
贸易国对我们采取的贸易限制和制裁手段,对中国出口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严重影响了全球贸易的健康发展:十年前,中国加入WTO,移除了其进出口的限制,我们看到中国激起了全球化贸易的繁荣发展。但现在,中国却背负着种种“罪名”,被指以不公平的手段窃取美国就业机会、经济增长和科技,以及企图保持中美贸易顺差持续增长。
实质上,真正阻挠外资企业在中国国内市场进行业务扩张的障碍是中国国有企业对市场的巨大影响。虽然中国政府在海外股票市场上所持有的国企股份很少,但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的难度并没有因此减小。越来越明显的一个事实是,中国已形成一种独特的资本模式,这和西方崇尚自由市场的资本主义有根本的不同。这些被披露出来的事实很可能加深人们此前的担忧,即中国正在推行重商主义的经济政策,尤其是当前中国企业正盯上海外的销售市场,并大举进行收购。尽管存在许多共同利益,但想要在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下适应这种新的中国模式的资本模式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4 中国贸易政策的转变及应对措施
中国在面临着风口浪尖之上的贸易摩擦,应该采取正确的应对方式和方法,不仅要保证方式的法律规范性,也需要保证其有效性和针对性。从多方面考虑贸易摩擦的根源问题,不断缩小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差额,减少贸易争端。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首先,遵守和利用WTO机制。中国入世已经十年了,中国与其贸易伙伴的关系是建立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基础之上的,无论是中国和美国还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中,只要中国严格遵守了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就应该积极寻求世界贸易组织的裁决和保护,将贸易摩擦的解决方式放在一个更加公平和法制化的环境下进行。
其次,中国应该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市场经济运作方式,使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的市场经济体。这一行动的目的在于缩小中国与西方市场信任程度的差距,不断缩小制度上的差异,使得在更高一个层次上能够与世界接轨。
第三,中国应该考虑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差异。在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时,应该充分考虑到文化的差异,在贸易伙伴的角度上认识和思考贸易摩擦的问题,并且提出相应的贸易政策和运作技巧。通过这种换位思考,可以避免在与贸易伙伴的贸易往来中和处理贸易纠纷的过程中实行不对症下药的问题,使得贸易改善有针对性。
5 结语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国内消费市场狭窄,居民购买力不高,迫不得已采用具有 “重商主义” 色彩的出口导向政策;当这种政策带来了种种问题时,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开始逐渐从外向型向内向型转变,走出重商主义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之后,中国的国内资源将更多地留在国内供本国人民消费,同时中国会更多地利用世界外部资源。
参考文献
[1]于铁流,李秉祥.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及其解决策略[J].管理世界,2004,(9) .
[2]赵建.国际贸易摩擦背后的产业结构和政治因素[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3) .
[3]黄晓凤,谢利娟.制度差异视角下的国际贸易摩擦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0,(2) .
[4]廖涵,陈立兵.西方经济学说的发展[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