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尝试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Heart2010X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在物理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近年来,我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进行了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有选择地、愉快地接近或探究某些事物而进行学习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是与人积极情绪和情感相联系的,表现为对学习活动的喜爱与追求。如果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对学习就有了一种较稳定的指向,就能促使良好学习情绪的保持,而良好学习情绪对学生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防止学生注意力分散、上课走神,有助于学生克服厌学的心理问题。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设置悬念,引发兴趣。
  在《物体的运动和静止》这堂课中,一开始我就在屏幕上播放电影《闪闪的红星》插曲《红星照我去战斗》的画面,然后提出问题:“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中的“竹排游”同学们都能理解,“青山”为什么“走”呢?这里富含科学的道理。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探讨这个课题。“红星照我去战斗”这首歌学生都喜欢,都会唱,但对于“青山为什么走”却从来没有思考过,这样的课题引入,学生感觉比较轻松新奇,兴趣油然而生。
  而在《汽化——蒸发》的教学中,我先做了如下演示实验:用纱布蘸水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字,过了一会儿,水字消失。取两块相同的纱布,一块浸入水再浸入酒精后取出,将两块纱布放在铁架台上同时点燃,浸过水的纱布完好无损,而另一块却化为灰烬。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浸过水的纱布完好无损,而另一块却化为灰烬呢?为了解释好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学好本课内容。新课的引入,用近乎魔术的有趣现象,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这一实验疑问贯穿整个教学中,授完课后圆满解决,使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
  (二)多媒体展示,激发兴趣。
  近年来,为了有效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我制作了一些多媒体课件。课件显示的动画过程生动形象、一目了然,在“运动和静止”的概念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观看一些生活中的场景:行驶的火车;奔跑的运动员;萤火虫在夜空中飞行;收割机在收获等,一个个绚丽多彩、新奇无穷、运动变化的世界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如《分子运动论》的教学中,由于分子属于微观世界,看不见、摸不着,很多概念比较抽象,我运用了多媒体综合模拟功能,展示了铜分子模型、水分子模型,鲜艳的色彩、栩栩如生的分子模型使学生终生难忘: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分子怎样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为什么存在相互引力和斥力,晶体的熔化的微观变化等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使学生身临其境,遨游在微观世界中,对分子运动论有了深刻理解,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感性到理性,发展兴趣。
  在给学生传授“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这一内容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老师站在讲台前不动,请同学们讨论后判断:我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学生讨论后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我是静止的,因为我相对于讲台的位置不变;一种认为我是运动的,因为地球在转动,我随着地球的转动而运动。我肯定了学生的意见都是正确的,但为什么结果不同呢?学生分析后得出结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结果一般不相同。学生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随着学习深入,学生的兴趣已由观察兴趣发展到对因果认识的兴趣。
  二、创造民主化教学气氛,形成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
  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教师只有真正树立民主作风,实现教学民主,才能真正形成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使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一)转变观念,树立师生平等意识。
  要真正实现教学民主,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确立师生平等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长期以来,课堂教育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目的,以经验代替教学理论。随着时代发展,课堂教学模式逐渐得到调整,教与学、讲与练、知识与技能的关系得到改善。因而在教学中,我经常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提出问题,让学生大胆猜想,然后师生共同讨论验证,最后得到结论。这样的学习把教师与学生放在平等地位上,教师适当给予启发与引导,活跃课堂气氛,有不少同学跃跃欲试。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我常采用目标教学法,分层次确定教学目标,降低学习梯度,让学生对照目标自主学习,使学生学习有一定的努力方向,改变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二)进行物理科学方法的教育,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根据中学物理学科素质教育的要求,从初二开始学习物理就要强化概念和规律形成过程,以及伴随着这一过程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教学。如在“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教学中,采用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把教师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边学边实验,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讨论分析,充分动脑、动口、动手,始终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从而理解所学知识,通过同学间的帮助和讨论,克服一些学生不善于交往的心理问题。又如在“内能”一课的教学中,创设物理情境,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利用各自不同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增加金属丝的内能。学生想了许多方法达到这一要求,例如:用热水加热,把金属丝在水泥地上摩擦,用铁锤锻打,用酒精灯加热,用身体加热,弯折金属丝等方法。这样的实验设计,变按步骤被动实验为利用器材自由探索实验,强调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始终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热情地帮助和鼓励学生。
  学习是从不知到知、从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往往会走许多弯路,经历许多挫折。因而老师要尽量多给学生一些关爱。教师的爱在教育工作中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和力量,是每个教师搞好工作,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前提。有了爱,学生才会感到生活的愉快和价值,才会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才会充分开发自己的潜能,才能形成健康向上的品德。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教师的爱呢?当学生出现错误的观点结论时,教师不能一棍子打死,批评学生给予否定,而是热情地帮助和鼓励学生,不然,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对老师厌烦、顶撞。例如:在平面镜教学中,要求学生从平时生活中得出成像特点。有学生提出:像的大小与距离有关,离平面镜越近,像越大。对于这一错误的猜测,我给予学生鼓励,要求学生证实自己的猜想。我和学生讨论后,一起设计实验,验证这一特点。从而得出正确结论:像的大小与距离无关。由于我的鼓励帮助,学生有了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融洽。这样可以使学生和老师在人格上处于平等地位,营造无拘无束、相互沟通的良好氛围。   三、注重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达到优化心理品质的目的
  科学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如何在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已成为课堂教学的热门话题。学生思维是否活跃,除了与他们的学习目的、动机有关外,主要取决于他们是否有解决问题的需要,因此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同样离不开老师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充分参与,通过情景体验、讨论分析等方式,使学生不良情绪得到控制,不良心理得到矫正。
  (一)采用类比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许多物理规律的建立都采用了类比方法。类比也是一种常用的思维方法。其实质就是辨析物理现象、概念、规律的同中之异、异中之同,以把握其本质属性。例如:在功率、电功率的教学中,为了反映做功快慢的情况,我均采用类比方法,仿照速度的概念建立,把学习“速度”的方法,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使学生逐步领会这一思维方法。在惯性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这一知识,我采用了类比方法进行教学:一个正常健康人具有劳动能力,在参加劳动时具有劳动能力,在休息时具有劳动能力。物体的惯性正如正常健康人的劳动能力,物体无论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都具有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也就是一切物体任何时候都具有惯性。运用类比方法能帮助学生降低学习难度梯度,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概念,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抽象与概括的思维能力。
  抽象是在人脑中把事物的本质属性抽出来的过程。概括是在人脑中把抽象出来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加以综合,推广到同类事物的过程。抽象与概括是形成概念与规律的常用思维方法。例如,在《物体不受力作用时怎样运动》一课教学中,我首先提出:在地球上完全不受力的情况是没有的,我们把物体不受外力的问题简化成物体在运动方向上不受外力的问题,就把本来不存在的事物变成客观存在的事物。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得出:“运动的小车在水平方向上运动,受到的摩擦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运动距离越长”的结论。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做出推想:如果没有摩擦,运动的小车在水平方向上怎样运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能较自然地得出结论,其中渗透着比较抽象的思维方法,在教学中切不可草草了事。应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上升到科学概念和理论。由于一切概念、规律和公式都是抽象和概括的结果。因此在教学中我重视对学生进行抽象和概括这一思维方法的训练。
  (三)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我在实验教学中注意创设思维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思维,介绍实验原理、装置、步骤时,借助形象思维完成实验设计的构想,从实验现象中提出思考性问题,通过分析、归纳,得出结论,通过实验数据的处理找出规律,提高推理判断能力,同时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论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在《蒸发》的教学中,采用情景—活动教学模式,创设物理情境,提出疑问,开展有控自主活动为过程的物理课堂教学情境。把麻油、酒精的实验作为情景,出现在每个学生面前,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然后通过教师启发,学生自己得出液体蒸发只发生在液体表面的结论。同时增加学生实验:怎样让湿手帕干得快?请学生动脑讨论,采用不同器材动手完成这一任务。安排学生讨论使人人都参与进来,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在讨论的基础上使思维条理化,提高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创造宽松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通过实践,我深知,若能掌握学生学习心理因素的培养与发展的规律,营造和谐向上的教学环境,那么一定能把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一定能收到教与学双方共同朝着正确方向发展的良好效果。
其他文献
摘 要: 随着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逐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中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为一线教师关注的焦点。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思想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给初中历史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一片新景象。  关键词: 初中历史 自主学习 课堂教学 学习方法  随着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逐步推进,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
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联合全麻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以及围术期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行手术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A组患者术中接受硬膜外
摘 要: 地理科学专业是高等师范院校普遍开设的一个专业。本文分析了地貌学在地理科学中的地位,指出地貌学是自然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是系统学习地理科学的基石。并从旅游业发展、地貌灾害的防治和城市规划等方面阐述了学习地貌学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地貌学 地理科学 地位 意义  地貌学(又称地形学)以地表过程与形态塑造为主要研究内容,集中反映大气圈、岩石圈、水
随着初中地理会考的日渐发展和成熟,初中地理学科越来越被学校、家长和学生重视,而在教学过程中,最后复习将对学生最终成绩起决定性作用,无疑对教师在考前复习阶段的准备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对初中地理有效复习,增强复习效果,避免低效复习方法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研读《课标》,抓住重点  依据地理《课程标准》弄清教材每一部分的地位、作用和内在结构,有效整合,复习内容直接指向重点章节。如七年级教材中的地球
摘 要: 高中地理教师要改变教学现状,搞好高中地理教学,发挥高中地理学科传授知识和情感教育的功能,必须着手扭转学生的主观认识和对地理学科的定位。教师们要改变学生的这种思想,卓有成效地完成地理教学任务,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着手,引导他们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让学生切实喜欢高中地理这门学科,如此高中地理教学活动才能顺利进行。  关键词: 高中地理 学习兴趣 学习  高中地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
摘 要: 教学目标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设立的目标,是学生预期的学习结果。教学目标的确定与以下几个方面相关:(1)教学目标的全面性;(2)教学目标的整合性;(3)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和连续性;(4)教学目标的侧重性;(5)教学目标的针对性;(6)教学目标的开放性。  关键词: 物理教学 新课程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设立的目标,是学生预期的学习结果。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可以规范课堂教学
期刊
2002年8月18日,一个永载史册的日子,这天上午10时28分,我国金矿开采权第一拍在江西南昌落槌,迈出了我国矿产资源产权变革的重要一步。这次举行的金矿采矿权拍卖,预示着我国矿
摘 要: 升入初中之后,学生就会学到新科目,如地理。地理在学生总成绩中占据的分量并不重,是很多学生眼中的副科。因此,学生容易忽视地理,在学习过程中采用比较随意的态度,从而导致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低效。本文通过分析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低效的现状、探讨其形成的原因,最终提出相关对策改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低效的状况。  关键词: 初中地理 教学低效 教学对策  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际教学状况与其指定的教学目标
摘 要: 微积分在物理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本文列举了微积分在物理中的一些应用。  关键词: 导数 常微分方程 积分 应用  一、用导数刻画质点的速度和加速度  通过本文可以看出利用微积分知识可简洁、方便地解决许多物理问题。  参考文献:  [1]曹定华.微积分(第四版)[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2]梁绍荣.普通物理学·力学(第三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赵近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