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创新性提问切入点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来源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uub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思维品质”列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有助于培养他们质疑的精神和多角度思考问题、认识世界的能力。本文提出四个创新性提问的切入点,结合初中英语具体课例片段,论述如何通过寻找创新性提问切入点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从而实现英语教学中的深度阅读。
  【关键词】创新性提问;批判性思维;英语深度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03-0037-04
  【作者简介】周丽萍,江苏省宜兴外国语学校(江苏宜兴,214200)教务处主任,高级教师,无锡市学科带头人。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年版课程标准”)指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思维品质指思维在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的能力和水平。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就是通过一定的标准去评价思维,进而改进思维,是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维,既是思维技能,也是思维倾向。批判性思维领军人物Facione曾说:“我们往往是因为提出了正确的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运用了批判性思维。”[1]可见,批判性思维的前提就是提出问题,利用已知信息重建新的信息,或者整合新旧信息,从而解决问题。
  “在外语教学问题上,创新性提问不是就课文已知的事实进行提问,而是针对课文主题挖掘含义,发挥联想,联系学生实际,结合真实世界,建立真实语境,开展真实交际,从而使学生卷入用英语思考、交流、做事、做人的环境之中。”[2]所以,创新性提问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促进学生深度学习高度关联。在实际的英语阅读课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抓住具有思维含量的提问点,设计创新性问题,让学生不断质疑、分析、比较、评价、创新,将原有的知识内化和升华,形成自己独特的新的观点,从而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促成英语深度阅读。
  一、在文本与学生经历的对接点提问
  阅读是一个语言与思维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创造性地学习运用语言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以及他们的阅读情感和情绪体验,将学生的已知与未知、课内与课外、文本与生活等充分融合;应寻求阅读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的对接口,让学生实现自主构建,形成学生自己的思想和立场,从而促进他们的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如在2018年江苏省初中英语主题阅读活动中,一名来自南通的老师执教了九年级上册(译林版,下同)Unit 3 Reading Teenage problems。该语篇内容是关于青少年烦恼,主题范畴属于“人与社会”。教师设计的学习活动层次包含三方面: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在文本内容处理完后,教师考虑到青少年烦恼是一个让学生有切身感受的问题,于是创造了两个具体情境,以叩开学生的思维之门。Scene 1: Sandy sometimes argues with her mother when there is disagreement. Scene 2: Daniel’s parents don’t allow him to go to the cinema with his classmates. 教师发问:What will you do if you face the situation? In our daily life, what can we do to deal with generation gap?S1:We can spend more time communicating with our parents. S2:We should tell our parents what we like, what we think and let them know what we really need. S3:We should try to understand our parents more and do some meaningful things with them. 交流之后师生共同归纳:If we show a smile / give a talk / take a walk / write a letter / send a gift / ... to our parents, we can understand each other better.
  在这个迁移创新的环节中,在学生了解了青少年的问题和建议后,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创造了两个和主题相关的情境,活用本节课所学的语言和思想,融合学生自己的所思所想。通过迁移,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策略和技能,创造性地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理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引起了学生对自身的反省和对异见的包容,对主题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这个过程需要学生用批判性思维去理性建构,实现知识迁移、思维创新的目的。
  二、在文本语言的鉴赏点提问
  2017年版课程标准指出,在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语言能力是基础要素,即英语语言能力是学生形成和发展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重要依托。事实上,语言、文化、思维三者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关系。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来源于不同的看待世界的视角、思维模式和概念系统,这些差异会反映在语言上,而语言行为的程式性又反过来作用于思维,影响思维品质。
  某教师在执教九年级上册Unit 4 Reading Gulliver in Lilliput时,教师抓住其中两处细节描写部分,让学生赏析:I looked down and saw a very small man. He was the same size as my little finger!之后提问:Can we cut out the second sentence? 因为这两句话都是表达“很小”之意,貌似有重复之嫌。教师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No. Because it can create pictures in our mind by reading the second sentence. Picture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 A good read often helps to create pictures in readers’ mind.另一處佳句赏析:I shouted at them — the loud noise made them all fall over.教师让学生诵读此句品味语言,随即发问:Can you imagine how loud the noise was?S1: It sounded like thunder. S2: The noise was loud enough to make the small men feel terrible. 教师追问:How do you know?学生回答:Because the noise can make the small man all fall over. 此时教师引导学生体会:We can “see” and “feel” the loud noise by reading the sentence. So good sentences can make readers “see” “feel”“smell” “taste”and so on.   鉴赏是读者和文本之间的对话,是一个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鉴赏以文本为凭据,但又不局限于文本;它能够使我们联想和想象,引申和扩展课文的主题思想,开发智力,唤起创新意识。[3]《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以下简称《解读》)指出:高层次思维,如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新等,总是有语言的参与和调节……可见语言和思维常常融为一体,难以分离。其次,语言运用,即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其实质涉及意义建构,离不开思维的参与,语言运用本身就蕴含着思维的运作和支撑。[4]49可见,通过引导学生鉴赏语言,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在文本内容的留白点提问
  从艺术角度说,留白是以“空白”为载体而渲染出美的意境的艺术,国画中常用空白来表现画面中需要的水、云雾、风等景象。这种技法比直接用颜色来表达更含蓄内敛,如:一叶扁舟,一个渔翁在垂钓,整幅画没有一丝水,却让人感到烟波浩渺,满目皆水。如此“以无胜有”的留白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文学作品中亦是如此,教师如何能发现文本中留白,和学生一起挖掘留白背后的深意,来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这对教师来说也是一种教学的艺术。
  由于表达的需要,在课文的结尾,常常“言已尽而意未穷”。教学时,教师抓住这些“空白点”设置问题,促使他们保持活跃的思维和探索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例如:某教师在执教九年级上册Unit 4 Reading Gulliver in Lilliput时,抓住了文章的开放性结尾进行提问。They were coming straight towards me. “I must run away from them,” I thought, but I did not know how to get away.此结尾蕴含了多种信息:主人公想逃,但困难重重,因为他不知该如何逃脱;主人公第一次来到小人国,既害怕也好奇,如万一无法逃脱,是否可考虑留下来?师:Can they communicate successfully? Can the huge man beat the tiny people? Could Gulliver use a clever way to run away at last? If you were Gulliver, would you like to stay with the tiny people, why or why not?学生由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想出了一些逃脱的妙计,也有的学生表示愿意留下来统领小人国,但不少学生提出反对意见,一个巨人生活在小人国,生活起居都成问题,观念也不合,留在小人国不可取。教师总结:A good ending makes readers think more and want to read more. A good read should leave space for readers to imagine.在唇枪舌剑之间,学生的各种比较、推理、分析,虽异想天开却各有道理,促进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四、在文化意识的蕴含点提问
  2017年版课程标准确定“文化意识”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解读》中指出:文化意识的内涵丰富,是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取向。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本身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是形塑文化独特性的关键因素。[4]63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意识帮助学生成长为有文化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人。经典名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仍以2018年江苏省初中英语主题阅读活动的课例为例。一名来自如皋市实验初中的老师执教了名著阅读课“Appreciation of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Huck不满丑恶的现实生活,逃亡到密西西比河上。文本中有这么一句:Huck and Jim travel south. 看似非常普通,但教师慧眼独具,抓住“south”发问:What does south stand for? 因为有了前面大量的输入,此时学生已对文本解读进入较深刻的层次。学生的回答也代表了他们对该小说主旨的领悟,即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It stands for peace / kindness / happiness / equality / brightness / freedom...在生生思想交融的高潮之处,教师恰到好处地引入宋朝文天祥的经典诗句:My heart is like the magnetic needle stone and I will never stop travelling to the south.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可谓画龙点睛,升华了主题内涵,对学生也是一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和洗礼。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文化信息或显性或隐性地融入语言学习素材之中,需要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去识别、挖掘和探究。《解读》中指出:思维的批判性在于质疑、求证的态度和行为,不茫然地接受一种观点,也不武断地拒绝一种思想。[4]70在师生和生生的思维碰撞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语言和文化现象,分析和评价语篇所承载的观点、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帮助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分析、推断、归纳、建构、辨识、评价、创新等,来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英语阅读课是学生发展思维品质、提升思维能力的有效平台。文本承载着意义,传递着思想,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伴随着深度阅读开始的。[5]创新性提问是实现深度阅读的一个突破口,这样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性回应”,让读者能结合自己原有的认知对文本内容和作者观点加以综合分析评价,最后提出自己个性化地解决问题的办法。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参与”和“自我意识”是一个具有批判性思維能力的读者最主要的特征。[6]因此,创新性提问对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实现深度阅读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梅学芳.以创新提问为支架培养批判性思维[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5(7):14-17.
  [2]夏纪梅,卢莉.教案设计:外语教师创新能力的表现[J].外语界, 2003(1):54-59.
  [3]秦秀白,蒋静仪,肖银银,等.加强评判性阅读,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J].外语界,2010(2):85-88.
  [4]梅德明,王蔷.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5]葛炳芳.英语阅读教学的综合视野:内容、思维和语言[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47.
  [6]梁美珍,黄海丽,於晨,等.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评判性阅读视角[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31-32.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 探討川崎病(KD)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伤(CAL)的特点及其危险因素。 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2月我院儿科收治的KD住院患儿296例为调查对象,按照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是否发生CAL将其分为CAL组(97例)和NCAL组(199例)。计算KD患儿并发CAL的发生率;KD患儿并发CAL的危险因素筛选采用单因素χ2检验和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法,筛选因素包括性别、年龄
【摘 要】江苏省南通田家炳中学被遴选为朱小蔓教授“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构建”项目的种子学校,这种选择是有客观基础的。自成为种子学校以来,学校充分重视,提出了让情感教育关注与彰显生命的活力的主张并形成了初步的研究体系。2016年11月,学校面向全国承办短期培训活动,从结对指导、课堂教学、仪式和现场教育活动、专家引领、建立合作联盟几个维度开展活动,借此总结分析了项目研究的基本实践途径和意义。  【关
【摘 要】《体育与健康》是健康教育的主要载体课程,体育教师设计与实施健康教育课,应以“学以致用”为基本遵循。学习主题应基于“用的盲点”,学习内容应针对“用的重点”,学习形式应服务“用的难点”。  【关键词】健康教育课;学以致用;基本遵循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67-0059-02  【作者简介】罗京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初级中
【摘 要】“府学文化”特色课程蕴含着江苏省常州市第二中学在课程基础性、层次性、系统性、丰富性等方面的课程追求,本着“继承、发展、创新”的课程建设理念,以“课程统整”的方式初步构建符合学生成长特点和发展需求的,体现府学特色并充满文化底蕴的府学文化课程体系。  【关键词】课程引领;府学文化;亭式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11-0065-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我们对课堂教学的评价也越来越多元化,而真正精彩的课堂,不但教师的教学设计要有独到之处,而且教学中师生之间碰撞出的智慧火花要能够点亮课堂。因此,教师上课前一定要潜心钻研教材、细读文本,在课堂上设置情境、审慎提问、认真倾听,妙用各种问答策略,努力创设一个思维碰撞、精彩生成的灵动课堂。陈阳老师这节课在2012年江苏省高中历史优质课评比中荣获一等奖,她对《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一课的教学设
【摘 要】对于历史概念性知识的教学,不少一线教师因概念众多、知识抽象及教法传统、单一,而长期处于困境。对此,在教学实践中,教育者如果勇于不断探索,在捍卫历史学科科学性和严谨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帮助学生整合教材、提升能力,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定能找到对策,走出困境。  【关键词】历史教学;概念性知识;整合教材;提升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摘 要】单元教学重在基于整体的视角,凸显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教学中应通过学材的重组与再建构,从更简更深更高的视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凝聚认知结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思、学有所获。  【关键词】单元教学;教学设计;优质高效;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35-0041-04  单元教学是近几年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研究的一
【摘 要】教育教学上“效”,应当决不仅限于可即时测量的、立竿见影的“效”,还应当包括隐性的、指向长远的“效”。由此,高效课堂之“效”决不能仅仅凭“当堂检测”来评判。高效课堂应体现出广泛的调动性、多元的发展性以及适切的活动形式等特征。  【关键词】高效课堂;当堂检测;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 【文章编号】  【作者简介】姜先亮,江苏省连云港市朐山中学(江苏连云港,222021)教师
[摘要] 目的 探索基于Peplau人际关系理论的延续性护理模式在牙列缺失行即刻种植即刻修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2月于南京市某口腔医院种植科因牙列缺失行即刻种植即刻修复的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4例。试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基于Peplau人际关系理论的延续性护理模式,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3个月后评估两组患者的OH
【摘 要】以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六课《建设美丽家园》中“正视我国资源环境挑战”的教学为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主题情境,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实现教材知识的深度学习,促进知识学习的生活延展,从而实现核心素养理念下的从“知识传递”转向“知识建构”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转型。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主题情境;知识建构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