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2-007-01
视唱练耳是音乐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是学习音乐所必需掌握的的基本技能课程,被我们称之为“专业共同课”。它是提高学生音乐素质,音乐能力的有效途径。视唱练耳既是技术训练课程,也是理论运用课程。它通过对音乐的分析——综合,让学生逐步建立起完善的音感体系。因此,在学校音乐教育体系中,它承上启下,连接其他各门课程,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回顾历史,从视唱鼻祖中世纪音乐理论家圭多对唱名和记谱的初步理论统一,到今天多媒体在视唱练耳教学运用中的不断探索,视唱练耳经历了大约一千多年的历史发展和沉淀。直至今日,它已经成为音乐教育领域中一门独立的学科。接触和系统学习过这门课程的人都知道,视唱练耳绝对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唱谱和听力训练,它是从微观上将单音音组调性化,旋律化;音程,和弦,功能化,多样化;节奏与旋律节奏统一化;旋律立体化,织体化。从宏观上又将各个因素有机化,使之形成一个整体,让学生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从微观到宏观,从局部到整体,对各个学科通过学科的交叉整合,起到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作用。可见,视唱练耳的教学在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过程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和影响。但是,自我国引进这一学科到现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教学基本还是处于一种传统的教学状态。一直以来,国内视唱练耳教学的主要模式和依据大都来源自对西方欧洲——苏联教学体制的模仿和沿袭,在教学中注重对音乐各要素本体的认知和技能操作;在理论研究领域,亦大多是从教育者本身的视角出发,从事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具体教学法的探讨,以寻求合适的教学理论。
要使我们的现代视唱练耳教学更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多元性、民族性、和延续性,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概念和模式
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沿袭以欧洲音乐教育体系为中心的音乐专业教育体制。我们在此称之为“传统”的教学体制。在此体制下的视唱练耳课程以欧洲音乐学科理论为基础,在各种音乐基本素质的教学与训练中,无不渗透着欧洲文化,欧洲音乐理论的思维方式和观念。即使到目前,西方理论体系仍然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它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
在大部分音乐院校中,对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方法及主要的训练素材选配,都基本来源于欧洲教学体系中所强调的内容。的确,通过学习这些内容,不但使学生对欧洲音乐这一伟大辉煌的人类文明有一定的了解和感受,更让我们在这个严格,系统,规范的学科中对基本的音乐素质和能力有大幅度的提高。积累了大量的西洋音乐的音乐语汇。也正是因为欧洲音乐长期潜移默化的熏陶,逐渐培养和形成了我们大多数人的审美和价值取向。当我们面对和聆听本民族的音乐文化时,反而感到“陌生”,难以欣赏和接受。这样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对我国的视唱练耳教学无疑是单一的,片面的,不切合实际的。同时也极大程度上限制和阻碍了我国视唱练耳学科的发展和完善。
二、改变单一、刻板的教学方法,改善音乐教育环境
教育在本质上是对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培养过程。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的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面对教学中无法回避的专业差异,学生个体素质差异等问题,如何才能最大限度的控制和利用教学资源,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是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最需要重视和研究的问题。
随着视唱练耳这一音乐基础学科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它已成为国内外公认的一门音乐艺术重点学科。但在整个社会以及音乐教育环境中对这门课程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够深入和透彻。我们应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结合学科发展的实际需求进行有效的改革。在以多元文化为基点的音乐教育中,只有具备多元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才能真正的起到主导作用,才能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从而保证高质量的,有效的教学。首先,要让我们的课堂具有互动性和多样性。
其次,我们应尽快完善我们的教学设施,将多媒体教学运用在我们的实际教学活动中,真正做到教学内容的多元化,使教与学充分融合,提高效率。
三、渗透音乐文化内涵,整合多元音乐文化
我们的视唱练耳课堂是世界多元文化音感训练的载体,是学生获得完整的音感训练理论知识、建立音乐听觉系统的主要渠道。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念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即要从音乐本体观察文化,又要从文化角度看待音乐。不能只重视音乐本体教学,而忽略对文化背景的注意。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除了培养学生熟练掌握所要求的西方音乐语汇之外,还需要将本土音乐文化传承和发扬下去。这也就是我国著名音乐学家乔建中先生所提出的在音乐教育中坚持“本位与多元的统一”的基本原则。既音乐语言学习的“本位”和传承我国优秀音乐文化的“多元”。将不同的调式音阶体系,不同的音律体系,不同的节奏体系等多元文化音乐形态的内容在视唱练耳课程中实施,这样既能解决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教学实质,又为视唱练耳课程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具有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双重作用。
今天,多元音乐文化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多元音乐教育也已经成为传统视唱练耳课程的改革方向。在多元文化思维倡导下的视唱练耳课程建设,有了本质的变化,更科学更实用。对这一学科的研究已经朝着时代的发展方向,更具民族性和多元性。有人说:“音乐存在的意义在于传播和表达,音乐教育存在的意义在于传播和表达富有效率和质量。”在多元文化不断发展的今天,面对由如此众多民族共同构建的中国文化,我们已经对教学及理论研究做出了一系列的改进,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态度,从受教育者的立场出发,来探讨在教学的发展以及学科的建设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现代视唱练耳教学理念,这同时也是顺应现代音乐教育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雅先.视唱练耳教学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2]王光耀.视唱练耳教学法论集[C].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1999
[3]乔建中.传统能给我们什么?——关于中国专业音乐教育学改革的再思考[J].中国音乐(季刊).2004.4:15-20
[4]廖乃雄.论音乐教育[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社,2002:250
视唱练耳是音乐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是学习音乐所必需掌握的的基本技能课程,被我们称之为“专业共同课”。它是提高学生音乐素质,音乐能力的有效途径。视唱练耳既是技术训练课程,也是理论运用课程。它通过对音乐的分析——综合,让学生逐步建立起完善的音感体系。因此,在学校音乐教育体系中,它承上启下,连接其他各门课程,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回顾历史,从视唱鼻祖中世纪音乐理论家圭多对唱名和记谱的初步理论统一,到今天多媒体在视唱练耳教学运用中的不断探索,视唱练耳经历了大约一千多年的历史发展和沉淀。直至今日,它已经成为音乐教育领域中一门独立的学科。接触和系统学习过这门课程的人都知道,视唱练耳绝对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唱谱和听力训练,它是从微观上将单音音组调性化,旋律化;音程,和弦,功能化,多样化;节奏与旋律节奏统一化;旋律立体化,织体化。从宏观上又将各个因素有机化,使之形成一个整体,让学生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从微观到宏观,从局部到整体,对各个学科通过学科的交叉整合,起到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作用。可见,视唱练耳的教学在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过程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和影响。但是,自我国引进这一学科到现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教学基本还是处于一种传统的教学状态。一直以来,国内视唱练耳教学的主要模式和依据大都来源自对西方欧洲——苏联教学体制的模仿和沿袭,在教学中注重对音乐各要素本体的认知和技能操作;在理论研究领域,亦大多是从教育者本身的视角出发,从事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具体教学法的探讨,以寻求合适的教学理论。
要使我们的现代视唱练耳教学更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多元性、民族性、和延续性,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概念和模式
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沿袭以欧洲音乐教育体系为中心的音乐专业教育体制。我们在此称之为“传统”的教学体制。在此体制下的视唱练耳课程以欧洲音乐学科理论为基础,在各种音乐基本素质的教学与训练中,无不渗透着欧洲文化,欧洲音乐理论的思维方式和观念。即使到目前,西方理论体系仍然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它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
在大部分音乐院校中,对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方法及主要的训练素材选配,都基本来源于欧洲教学体系中所强调的内容。的确,通过学习这些内容,不但使学生对欧洲音乐这一伟大辉煌的人类文明有一定的了解和感受,更让我们在这个严格,系统,规范的学科中对基本的音乐素质和能力有大幅度的提高。积累了大量的西洋音乐的音乐语汇。也正是因为欧洲音乐长期潜移默化的熏陶,逐渐培养和形成了我们大多数人的审美和价值取向。当我们面对和聆听本民族的音乐文化时,反而感到“陌生”,难以欣赏和接受。这样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对我国的视唱练耳教学无疑是单一的,片面的,不切合实际的。同时也极大程度上限制和阻碍了我国视唱练耳学科的发展和完善。
二、改变单一、刻板的教学方法,改善音乐教育环境
教育在本质上是对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培养过程。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的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面对教学中无法回避的专业差异,学生个体素质差异等问题,如何才能最大限度的控制和利用教学资源,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是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最需要重视和研究的问题。
随着视唱练耳这一音乐基础学科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它已成为国内外公认的一门音乐艺术重点学科。但在整个社会以及音乐教育环境中对这门课程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够深入和透彻。我们应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结合学科发展的实际需求进行有效的改革。在以多元文化为基点的音乐教育中,只有具备多元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才能真正的起到主导作用,才能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从而保证高质量的,有效的教学。首先,要让我们的课堂具有互动性和多样性。
其次,我们应尽快完善我们的教学设施,将多媒体教学运用在我们的实际教学活动中,真正做到教学内容的多元化,使教与学充分融合,提高效率。
三、渗透音乐文化内涵,整合多元音乐文化
我们的视唱练耳课堂是世界多元文化音感训练的载体,是学生获得完整的音感训练理论知识、建立音乐听觉系统的主要渠道。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念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即要从音乐本体观察文化,又要从文化角度看待音乐。不能只重视音乐本体教学,而忽略对文化背景的注意。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除了培养学生熟练掌握所要求的西方音乐语汇之外,还需要将本土音乐文化传承和发扬下去。这也就是我国著名音乐学家乔建中先生所提出的在音乐教育中坚持“本位与多元的统一”的基本原则。既音乐语言学习的“本位”和传承我国优秀音乐文化的“多元”。将不同的调式音阶体系,不同的音律体系,不同的节奏体系等多元文化音乐形态的内容在视唱练耳课程中实施,这样既能解决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教学实质,又为视唱练耳课程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具有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双重作用。
今天,多元音乐文化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多元音乐教育也已经成为传统视唱练耳课程的改革方向。在多元文化思维倡导下的视唱练耳课程建设,有了本质的变化,更科学更实用。对这一学科的研究已经朝着时代的发展方向,更具民族性和多元性。有人说:“音乐存在的意义在于传播和表达,音乐教育存在的意义在于传播和表达富有效率和质量。”在多元文化不断发展的今天,面对由如此众多民族共同构建的中国文化,我们已经对教学及理论研究做出了一系列的改进,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态度,从受教育者的立场出发,来探讨在教学的发展以及学科的建设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现代视唱练耳教学理念,这同时也是顺应现代音乐教育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雅先.视唱练耳教学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2]王光耀.视唱练耳教学法论集[C].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1999
[3]乔建中.传统能给我们什么?——关于中国专业音乐教育学改革的再思考[J].中国音乐(季刊).2004.4:15-20
[4]廖乃雄.论音乐教育[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社,2002: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