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分类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j10191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认知心理学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不同类别的知识其表征规律不同。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将知识的特点和学生认知发展的实际能力结合起来组织教学,有利于改进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知识及其分类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储存在个体内的是个体的知识;储存在个体外的是人类的知识。据此,把知识分为两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是个人能够有意识地去提取线索,能够用言语直接陈述的知识,是关于世界是什么的知识,是一种静态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个人没有提取线索,只能借助于某种方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是回答“怎么办”“如何做”的知识,是一种动态的知识。两种知识在本质上都是概念和规则,在测量、表征、激活和提取、遗忘方面存在着明显区别。但两者并不是各自独立、截然分开的,它们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
  思想品德课程涉及到大量的概念、原理、观点、事实等,它们属于陈述性知识;行为习惯、各种能力(包括参与社会的能力、与他人沟通的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自我调适控制的能力、独立思考质疑反思的能力、寻求法律保护的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等则属于程序性知识。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对不同类型的知识,应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式,以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达成教学目标。
  二、陈述性知识的教与学
  思想品德课中的陈述性知识,不需要学生花大量时间去探究,但要求学生进行识记和理解。在教学中,应在对知识精加工和组织的基础上,以教师讲授为主,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
  1.对知识进行精加工
  所谓知识的精加工,是指增加、补充某些内容使材料组织得更好。具体做法是释义、写概要、创造类比、用自己的观点写出注释、自问自答等。通过对所学习知识的精加工,能帮助学生对知识产生更好的联想与回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记忆相关的知识点。
  例如,九年级“我们的共同理想”这一单元涉及“全面小康目标”概念,教师可以从小康生活的最早提出、当时的涵义、历史上人民对小康生活的向往,“小康”作为我国发展目标的提出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全面小康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领域的具体表现等方面的知识加以扩展和充实,并让学生将联合国对居民生活水平的规定和我国全面小康目标的指标、人民现在的生活水平进行比较,据此对全面小康生活展开想象,描绘全面小康的宏伟蓝图,畅谈自己的感想。这种对全面小康目标的精加工,使学生既对这一概念形成了深刻的印象,又能意识到自身所肩负的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艰巨性。
  实施知识的精加工,要求教师事先准备充分的材料,也可发动学生搜集资料;在教学时,教师要对材料进行筛选和组织,切忌偏离主题。
  2.对知识进行组织
  知识的组织是指将分散孤立的知识组合成一个整体来记忆。具体做法有生成原则、主题词系统、分层提取原则等。这样做有助于学生区分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在不同的条件下做出正确的判断。
  在教学法律基础知识时,教师采用生成性原则能够取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八年级下册第四课“肖像和姓名的权利”时,关于盗用和冒用公民姓名的侵权行为,教师准备了两个相应的案例,以时间为线索,以讲故事为形式将概念串起来。由盗用他人姓名过渡到冒用他人姓名,其中主人公保持不变,但其身份由受害者向侵权者发生转变,最终酿下苦果。通过这一事例,使学生认识到:盗用和冒用公民姓名权都是侵害公民姓名权的行为,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的侵权人是用他人的名义实施某种活动,不妄称自己就是某人。后者的侵权人妄称自己就是某人,侵权人完全以姓名权人的身份从事活动。在讲故事时,若经学生同意,也可以学生的名字来命名故事中的人物,更能激发学生参与和讨论的热情。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听得认真,看得专注,说得热烈,记得深刻。在师生互动、学生参与及课堂氛围等方面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组织各个知识点时,要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生活和认知实际。
  三、程序性知识的教与学
  在思想品德课程序性知识的教学中,要求学生针对具体情况,能够正确地采取某种措施或做出合理的行为,对各种社会现象能表明自己的立场。这种知识只能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行动或实践,在体验中不断积累,才能真正内化为学生的能力。对此,教师可采用情境模拟、角色扮演、实践性作业等策略进行教学。
  1.情境模拟
  教师可设置变化的情境,促使学生关注并采取正确措施。经过多次练习,使学生的相关能力在一系列不同问题的形式或情境中得到深化。
  教学九年级《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一课时,在讲授了我国资源问题形势严峻、解决资源问题的基本战略后,教师可提出一个问题:“中学生应怎样为解决资源问题作贡献?”教师可设置多个情境,并结合《历史与社会》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从不同角度让学生进行讨论:可以从立场态度、资源知识的宣传普及、家庭生活、学校学习、社会公共生活等入手,也可选择学生熟悉并经常接触到的生活细节,如水、电、土地、生物等进行。如此,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懂得解决资源问题可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每个公民都应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的道理。
  2.角色扮演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根据故事或事件的情节,扮演各种社会角色,领会各种社会角色的责任,体验相应角色的感受,练习“承担”相应角色的义务,学习承担一定社会角色所应有的态度和所需的能力。
  例如,讲授九年级《信守承诺、勇担过错》一课时,笔者参与到角色扮演中,凭借教师事先的预设、自身丰富的阅历、成熟的经验,反客为主扮演学生一方,而让学生扮演经理。经过一番演绎,不着痕迹地把学生引领到预设的教学目标上,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角色扮演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明是非,辨美丑,受到道德情感的熏陶;同时,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以凸显。角色扮演适用的范围比较广阔,不同年级、不同教学内容皆可运用,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一条有效途径。
  在实施角色扮演时,教师只有创设合适且有效的情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牢牢把握课堂中出现的生成性资源,对学生适时启发引导,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3.实践性作业
  “实践出真知。”道德知识最终需要得到实践的检验,而作业就是一条重要的途径。通过布置一些实践性的作业,既能检查学生掌握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衡量、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行为能力和操作能力。实践性作业包括资料收集、家务劳动、社会实践、家庭小实验等。
  在讲授七年级下册《告别依赖,学会自立》一课时,教学的能力目标要求学生学会运用自立的正确方法,初步形成管理自己学习和生活的能力。要达到这一要求,仅靠课堂上理论的认知、情感的体悟是不够的,教师可通过布置操作性作业——“我当一天家”,让学生去体会和感悟。该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的金额下,独立完成四菜一汤的烹调任务,同时要求学生记录整个过程及感悟,并请家长就学生的当家表现和作业本身写下评语。该作业经过多次实践,每届学生都感到收获颇丰,而且颇受家长的好评,真正实现了知行结合,互相促进。
  实践性作业布置后,作业的反馈非常重要。教师要对总体情况、收获和不足等加以分析、点评和总结。同时,在作业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加以指导,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
  
  (作者单位:宁波市李兴贵中学 浙江宁波 315000)
  责任编辑:毛伟娜
  
其他文献
实践体验法:知行合一促成长实践体验,指通过参加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等,让孩子亲身体验,积累和丰富生活、学习等直接经验。体验使孩子在活动中有所知、有所悟,促进其道德
回顾了陕西省渭河流域水资源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演进过程,并分析了渭河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的现状,在借鉴了成功流域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对渭河流域的水资源可持续性管理提出了意见和
流动人口问题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热点问题,伴随流动人口问题出现的流动儿童问题也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作为一所省一级学校,明德小学以优质的教育资源吸引了大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学校因此面临严峻的流动儿童群体教育问题。品德课程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阵地,如何发挥其功能,促进流动儿童的社会化发展呢?下面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流动儿童社会化状况分析    要对流动儿童施行有效的教育干预,必须先对其
小儿腹部肿块较多见,B超能显示肿块的内部结构及与邻近脏器的关系,为考虑肿块的病理类型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我院1984年5月~1996年7月超声检查小儿腹部肿块106例,与手术、病理或CT等其它检查作
贲门癌术前超声诊断报告较少,1997年4月~1998年3月我们对38例贲门癌进行超声探测,现将其声像图表现与结果分析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本组38例贲门癌,20例在B超检查前,胃镜及钡餐造影已诊断为贲门癌,余
【设计理念】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品德课堂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使教学走进生活,贴近学生,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
张丽钧 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校长,“全国十佳教师作家”,《读者》签约作家;4篇作品入选中学语文课本,11篇被选为全国高、中考阅读背景材料。出版散文集13部。  王小妮在《上课记》中讲了这样一个课例:她带着学影视编导的学生们欣赏凡·高的油画《午休》——一对青年男女,倚着麦垛睡着了。王老师布置的作业是在这个画面的基础上扩展出一个小片段,题目叫《午休·突然》,写一个突发事件的降临。同学们请求用表演的
采用^99mTc-C50进行放射免疫显像,以探讨诊断和鉴别诊断卵巢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