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媒介化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来源 :广东教育·高校思想教育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uzzling6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媒介素养作为人的现代化的重要素质,亦是制约媒介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媒介素养培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体思维下完善自身发展的践行手段,也是基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借助跨学科视角,能够更好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关切与人文关怀。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借鉴媒介素养培育的经验,机遇与风险并存。必须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弹性与张力,处理好主要与次要、传承与创新、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关键词:媒介素养培育;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原则
  媒介素养是传播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媒介素养之所为学界重视,主要还是由于其理论诉求和社会实际的需要。我国传播学研究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在1984年正式创建学科,逐步发展壮大。迄今为止,两门学科发展都历经了30多年。两门学科交叉研究是媒介化背景下传播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对话。习近平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这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必然面临更多媒介技术的介入,无形中为媒介化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了契机。
  一、媒介素养培育的借鉴价值
  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长期以来一直肩负着重要的思想疏导、教化育人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脱离现实,媒介素养自然应当是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关注的问题。我们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媒介素养培育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有何意义与价值。
  媒介素养作为一种基本的能力要求,它明确要求人们在接触和使用媒介的实践中,形成对信息的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正是一种质疑、求证、评估、比较、分析和综合信息的思维。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之一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提升人的认识能力,从而使人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培育媒介素养能够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对人们辨别力与批判精神的塑造。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历来关注人的现实诉求和个性化发展。媒介素养反映的正是人的现实需要,这一点与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不谋而合。思想政治教育所重视的人的主体性是为了使主体能够控制和调整需求与欲望,实现自我完善与自我认知。媒介素养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主体性培育目标方面上有积极影响。
  在当前媒介化社会中,各类信息鱼龙混杂。同时,人们的理性思维能力水平也参差不齐。因此,一旦面对复杂舆情,如果没有具备高水准的媒介素养,人们必然是如履薄冰,进而导致个人和社会危机。反之,如果能将媒介素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那么就能避免这种局面的发生。总的来看,媒介素养培育不管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二、媒介素养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
  作为信息的传播渠道,媒介使信息两端的人相联系,并产生了互动关系。人既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也是信息的受众和消费者。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特殊的教育类型,自然要具备基本的教育功能,即教育者向教育对象传递一定的有用信息。与之类似,在传播活动中,传播者通過媒介传递信息,受众对介体所传达的信息进行了解、分析、判断和消化。教育活动体现出“教”与“学”的关系,同传播活动中“传”与“受”的关系是具有一定相似性。教育者相当于传播者,教育对象相当于受者,教育载体便是媒介。信息传达的有效程度则受到人们的媒介素养水准的制约。
  (一)共性的目标指向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可以理解为传播政治观念、道德规范等相关的特定教育信息的过程。通过对比教育与传播过程,我们很容易发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传播活动有着共同的本质,即致力于实现受众的自主接受。没有自主接受,不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任何其他形式的信息传递活动都不可能实现。缺乏有效的信息传递与沟通,必然造成人力、物力的平白消耗。在传统的传播模式中,媒介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大多数人只能作为信息的接受者而存在。“被动僵化”一词就成为贴在受众身上的标签。而新媒介技术和工具的出现则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局面。在现代社会,不论何人,只要你愿意,你就能在信息接受的过程中通过媒介工具成为下一个信息传播者。在这一点上,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与传播观念的变迁有异曲同工之妙。从实质上讲,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信息互动的过程,教育目标上具有强烈主体性培育诉求。
  任何一个人,无论是作为信息的接受者,还是作为信息的传播者,都毫不例外地要借用媒介技术与工具。人们运用媒介技术和工具的程度与水平,直接制约着信息传播的深度与广度。技术工具方面的教育与引导固然是不可或缺的,但是要真正实现媒介技术效能最大化、工具功能发挥的科学化与合理化,绝对离不开对人们内在媒介素养的培育。媒介素养是一种现代社会的基本素养要求。媒介素养培育面向一切现实的人,其培育重点在于满足人们接触媒介和获取信息需求的基础上,提升人们在参与和使用媒介过程中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培育人们的媒介素养,本身就是对人们行为的一种引导。特别是在越发开放的媒介环境下,媒介素养能够帮助人们形成自觉意识,更深刻地理解媒介信息传播的深意,敏锐地洞察媒介参与行为背后潜藏的“双刃剑”效应。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关注人的思想及行为。恰如马克思所言“人不是由于有逃避某种事物的消极力量,而是由于有表现本身的真正个性的积极力量才得到自由”。[2]我们不仅要确保施教者主导作用的发挥,更重要的是关注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创造条件。我们要明确在教育过程中,教育对象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更是自我教育的主体。这种内在主体的发挥也是对内因决定性作用的肯定。技术浪潮来袭,仅仅靠外在的技术引导教育和规则制度约束,远不能使人们在面对现实中保持清醒的认知水平和谨慎的处事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在于通过提升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质,进而增强人的主体性,以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注重媒介素养培育能够更好地助力于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目标的实现。   同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无论是教育者还是教育对象都具备有人的基本属性,包括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主体属性。特别是主体属性直接关乎人的全面发展。在实践中,一切工作都必须以人为本,这里所说的“人”,并不是孤立的个人,而是处在社会中的现实的人。衡量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最实际的尺度就是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能否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必然要考察社会现实状况对人们的思想与行为的影响,把教育对象看作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能够进行实践活动的人,依据他们的现实需要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和引导,以实现受教育者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促使其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具备自主发展的能力与意识。媒介固化了人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媒介素养培育有利于人们在使用媒介接触和获得信息的过程中,积极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为人们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创造条件。
  因此,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媒介素养培育,其实都是立足现实的实践活动,都在强调以人为中心,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一切活动都是从尊重人、理解人和关爱人的立场出发。媒介素养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标培养上具备内在的一致性,共同着眼于人的素质提升,致力于人的主体性的实现。这恰恰是二者结合的内在有利条件。
  (二)互通的创新诉求
  媒介是高效的思想理论传播工具,具有重要的信息传输功能,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注重充分发挥媒介的作用。要想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真正占领媒介这一思想阵地,还需要我们鼓励和引导媒介素养的培育。
  媒介技术的发展不仅催动媒介工具的不断成熟,更是从内容到形式、从观念到效果,实现了信息传播的全方位改变,给思想政治教育带了契机与挑战。具体来分析,新媒介能够被采用成为有效的教育载体,并不仅仅是因为其具有技术上的优势。更为重要的是新媒介的运用能够刺激原有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方法的改进与革新。然而,媒介工具代代更新,问题也层出不穷。媒介的演进不是简单地以新换旧的过程。相反,新旧媒介间会存在一种彼此的交叉、叠加与融合。新媒介也绝不会突兀地、孤立地出现,都是从旧媒介的形态变化中萌芽抽离出来的。每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出现并被人加以利用时,总会与原有的旧媒介相冲突,但又不能够完全取代旧媒介。“一种媒介有自我转化为另一种媒介的功能”[3],媒介正是在演变推进之中彰显动态之新,整个过程是共同演进与生存,而不是相继进化与取代。旧媒介面对外来压力就会在人们的努力下,逐渐调整适应并加以改良进化,而不是消亡殆尽。媒介技术与工具的发展同样也受制于人们的媒介素养水平的高低。每个人都成为推动媒介变革的动力的一部分,肩负着一定的责任。特别是在在复杂的媒介环境中,人们需要具备较高水平的媒介素养,方能有选择地使用媒介,进而推动媒介的改革、融合与创新。
  在这个角度来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亦是如此,始终不断改良,保持并发挥着原有的优势。这是新媒介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运用所不能比拟的。虽然媒介总是时而显性,又时而隐性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但是大多数人却对此显得不在意,甚至是冷淡。盲目崇拜媒介固然不可取,一味排斥媒介亦过犹不及。两者相较,取其中道,便需要我们注重媒介素养的培育。因为只有了解媒介对我们有何种影响以及如何在我们上施加这种影响,我们才能有效地规避媒介的负效应,而不至于沦为媒介的奴隶。
  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发展的重要动力。当前存在的复杂的环境、陈旧的内容和落后的手段等问题,都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滞后。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由于媒介传播技术发展水平还不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尚可提前对媒介信息进行有目的的筛选、过滤和发布。但是面对当前的媒介发展趋势,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优势将不复存在。媒介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改变了陈旧的一对多的信息传输模式。媒介技术的迅速变革赋予了人们具有更多的主动权,可以根据自身诉求选择不同媒介进行信息交流。特别是以网络为基础的新媒介更为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这种交互性的特点使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速度得以提升,传播形式也随之更加多样化。媒介素养的提升不仅能够促进媒介的创新,更能提升个人能力思想政治教育与媒介技术的结合是必然趋势,传统的教育载体需要不断更新,方能跟得上时代潮流。媒介素养是新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交替和过渡的“润滑剂”,媒介素养培育客观上可以成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媒介化的时代机遇中,以加强媒介素養培育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成效。媒介素养培育一方面有助于教师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与增强媒介意识,另一方面能促使受教育者养成和利用现代媒介的思维方式,借助现代媒介的优势去挖掘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充分发挥和运用媒介的教育载体优势,真正做到扬长避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媒介素养培育的交叉研究,并不是人为的撮合,而是求新的必然结果,并最终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发展推向更高、更新的阶段。
  (三)协同的导向功能
  思想观念的传播在本质上就是一种信息流动,信息深入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对人们的思想意识、政治观点、道德品质与行为规范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媒介技术的不断改进颠覆了传统的信息交流与传播方式。如果人们在面对媒介信息时,不能够从自我的理性思考和判断当中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将会大打折扣。在现代化与媒介化过程中,中国社会不断地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更高标准的要求,期望其功效能得到更大的发挥。媒介无处不在,媒介讯息更与人们的工作、生活息息密切联系在一起。媒介化社会对人的影响既是潜在的,也是无形性。既是眼前的,又是长久的。故此,导向功能是直接关于媒介化环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
  思想政治教育是涉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等基本理论内容的教育。通过各种教育方式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方向上来,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所在。媒介素养培育致力于用科学的理论赋予人们理性的分析视角,帮助人们形成多维度解读媒介讯息的世界观、掌握批判性地接受媒介信息的方法论和养成合理的处事方式。从这个角度出发来看,二者有着共同的导向功能。   “导向”一词是指使事情朝向某个方向或目标前进。作为一种教育功能来讲,导向功能直接来说就是教育人、引导人的功能。复杂的媒介环境,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受到多样化媒介信息的冲击与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发挥着重要的导向功能。这种导向是使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朝着社会发展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在循序渐进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党要求进行的工作,必须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媒介化背景下,任何一种思想观念的发展都与媒体的塑造、传播密切相关。人们思想观念的主流动态,反映出社会的面貌,主导着社会历史的前进方向。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主导功能必须围绕社会主义性质与中国特色开展。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立足于为人民服务,积极借助科学理论对人们的头脑进行武装,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想观念潮流,激发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在此前提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关注媒介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更离不开对热点问题进行舆论监督和正确的引导。
  媒介素养问题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综合性问题。在媒介素养不高的情况下,人们的自我约束力相对较弱。人们在接触、使用媒介的过程中,容易陷入责任意识淡薄、行为失范的误区之中。媒介素养的培育从现实存在的媒介素养问题出发,在有效整合人们思想动态的同时,更对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媒介素养的培育,高校可引导人们明确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谨慎对待媒介信息,增强对信息进行自我评价和反馈的意识。结合媒介素养的培育的育人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功能的发挥就能达到事半功倍。将二者结合,能有效避免信息传播海量化带来的不良信息的干扰,强化媒介化时代思政信息传播的正面效果,真正实现导向功能的合力最大化。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媒介素养培育借鉴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不是轻而易举的,尝试去将媒介素养培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中必然存在一定风险,这需要我们用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中去规避可能存在的问题。因此,我们在开展媒介素养培育过程中,要以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和约束媒介行为。借助媒介素养水准的提升,更好地通过新媒介渠道,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与内容。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主导地位
  美国传播学家詹姆斯·凯瑞在《作为文化的传播》一书中指出:“传播媒介不仅仅是某种意愿与目的的工具,而是一种明确的生活方式”[4]可以说,媒介几乎与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每分每秒都重合在一起。哪里有人的活动,哪里就会出现媒介的身影。在媒介化的大趋势下,问题层出不穷。媒介信息来源复杂,质量参差不齐,各种非社会主义、非马克思主义的信息依然存在。媒介庸俗化、媒介娱乐化和媒介信息同质化逐渐越演越烈。复杂的媒介现状正是现实矛盾的真实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以不变应万变。
  所谓“不变”,正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能变。媒介化的趋势在全球、全人类范围中蔓延。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可以说是谁人掌控了信息,谁就拥有了更多主动权。在我国,媒介覆盖率和使用率都普遍较高。虽然人们接触和使用媒介较多,但是充分利用媒介为自己和社会服务的意识薄弱。低层次的媒介素养使人们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庞杂的信息流時无所适从,无法对媒介信息本身及其传播方式作出精准的评价;面对媒介信息时仅能了解其皮毛,无法洞悉信息背后的疑点与矛盾,从而无法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将自身的信息需求和媒介所提供的内容有效联系起来。在此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继续肩负起引导和传播先进思想观念的重任。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阶级性,这种阶级性决定了我们所倡导的思想政治教育所需遵循的基本内涵和价值取向。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媒介既具备了广泛的人民性,同时也具备了鲜明的党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无论是倡导还是反对的信息,都必须具有鲜明的指向性。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积极发挥引领多元社会思潮的社会功能,所传递的信息必须能够反映社会主义的性质与诉求。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习近平指出,“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5]。面对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多样性并存的现状,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绝不能放松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也决不允许指导思想多元化的可能性的存在。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旗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培育媒介素养的过程中,一方面要通过媒介素养的培育,提升人们的理性思维能力。在人们的媒介素养水准提升的基础上,引导人们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内涵,分辨清楚各种社会思潮和纷杂媒介信息的本质。另一方面,一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必须始终坚持和捍卫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我国的指导地位。在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的同时,增强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感,提升人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原则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协调传统与创新的矛盾
  所谓“传统与创新”,也就是“变与不变”间度的把控。思想政治教育经过数十年的学科建设,现在已经基本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备的学科体系,但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研究仍是薄弱环节。人们的媒介素养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达的有效度。在这个角度看,我们将媒介素养的培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领域是学科发展的需要。媒介素养的培育也能够因此成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突破口。面对媒介化带来的现实挑战,我们必须以媒介素养的培育为突破口,确保学科权威地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是简单的照本宣科,而是从实际问题出发进行的实践。同时,也应当根据时代、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丰富,以符合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二者的结合,既是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但是,创新的同时也绝不能等同于地位的弱化。   在媒介不发达的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可使用的教育载体不多。正因为如此,传统教育过程中所受到的干扰信息也较少,教育者可以精准地掌控和传递教育信息。然而在媒介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者很难把握教育对象的思想状况,无法对教育对象的思想、行为反馈出的信息进行准确把握。因此,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被削弱。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媒介的发展为思政教育载体的创新创造了条件。但是,教育者也越发难以在教育过程中把握信息的动向,从而丧失了主动权,直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造成了影响。媒介素养培育能够对媒介应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加以弥补、修复,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结果。
  英国学者凯丽·巴塞尔格强调对“素养”重要性的认识,认为“素养针对个人而言,世人一生中都需要不断提高的修养”。[6]对媒介素养培育的关切是为了更好的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这种创新是随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进行的一定的更新。如果不能跟上时代脉搏的跳动节奏,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势必将被弱化或消解掉。媒介素养培育内容的引入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打开新局面,实现教育信息的良性传递。有一点值得注意,媒介素养培育目的是赋予人们更为理性的思辨能力,但却无法规避掉信息传播的风险。正如前面所讲的,媒介作为一种工具,无论是作为教育载体还是交流沟通的渠道,都是一种中性的存在。真正起到决定作用的是使用和操作媒介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存在有这样的一些问题:其一,媒介素养不高。人们缺乏对媒介的科学认识,没能積极利用媒介作为载体的积极功效,缺乏及时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观念。同时,多数人未曾受过系统的媒介知识的教育,这一问题制约了媒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其二,思想政治素质欠缺。思想政治素质表现了一个人在主观世界中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历史唯物主义修养、哲学思辨的思维方式及对社会的感悟力和责任感等。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在内的多数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不高,缺乏应有的政治敏感性,理论水平也不高。如果思想政治素质不高,那么其他方面的素养也很难提上去,或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媒介的教育效果的实现。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与媒介素养的创新融入必然存在一定的冲突,但是两方面各有所长。一味地排斥媒介素养培育的融入,只会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陷入僵化,固步自封。但是,反过来,若是一味地推崇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而忽略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合理成分,那么就会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无根之水。传统思政教育并没有因为体系内的创新而死亡,实际上却是一直在处于蓬勃发展状态,不过是以新的、不同的方式来适应现实的诉求与时代的号召罢了。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时,不能一味求新、求快,特别是不能因为太过于信任新媒介的功效而忽略了传统媒介的权威性。
  我们要在把握媒介化时代特征的前提下,梳理总结建国以来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的宝贵经验,不断完善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工作体系。用传统的经验方法和先进的教育内容共同引导学生,使其成为兼具媒介素养与思想政治素养的高水平人才。
  (三)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育人的学问,必须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收到实效。专业的媒介素养培育也应以理论教育为基础,实践训练为保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媒介素养培育要义在于使人洞悉自身的弱点和缺陷,明白自己是否有进一步发展的潜能,为今后向更高目标发展留下空间。要让人们通过学习后,能够培养出高层次的媒介素养,能够使自己在接触和使用媒介的过程中居于主动地位,以辩证观点看待多样信息的并存,广泛吸收、借鉴以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为主的各种正面信息,进而消化吸收转化为个体意识,实现真正的内化。
  因而,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开展媒介素养培育,需要遵循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操作原则、目标以及可操作性的实践体系。每一环节的设计都关乎这一探索的成败。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开展媒介素养培育实践,不仅是要在使用适应受教育者思想实际的前提下满足人们的现实诉求,更为重要的是借媒介素养培育扩大覆盖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信息传播方面的有效性。所以说,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开展媒介素养培育必须是理论和实践双效并举的过程,必须把握好这一原则。
  四、小结
  总而言之,身处信息社会中,人们无时无刻不在同各式各样的媒介发生接触,这正如马歇尔·麦克卢汉所说“我们正在回到重新部落化的世界”[7]。这种“重新部落化”改变了人与世界的关联方式,媒介素养已逐渐成为个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面对新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只有关注对人们媒介素养的培育,吸取媒介素养培育的合理内容,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在传承和创新之中得到更好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从而实现其功能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67.
  [3][7](加)马歇尔·麦克卢汉,著.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57,293.
  [4](美)詹姆斯·W·凯瑞,著.作为文化的传播[M].丁末,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8.
  [5]人民日报社理论部编著.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504.
  [6](英)凯丽·巴塞尔格,著.媒介素养与媒介[J].张开,译.现代传播,2005(2):18-19.
  责任编辑  杨慧芝
其他文献
摘 要:新时代网络强国的建设,需要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其中大学生网络公民责任意识的培养尤为重要。为充分了解新时代大学生网络公民责任意识现状,本文主要采用问卷的方式进行现状调查与分析,调查表明,新时代大学生网络公民责任意识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在调查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一個培养理念、二个培养途径、三个保障措施的对策,以此来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网络公民责任意识,力求为中国的网络强国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期刊
摘 要:文章以H大学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座谈的方式,围绕新时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情况进行深入调研与分析,了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认同和认定现状,分析影响学生信仰的因素,即教育效果、实践探索、政党形象、社会消极影响等,从而探究有效的教育对策,提出新时代培养造就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者的新路径:加强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实践育人的新路径、净化生态让党员
期刊
摘 要:当前复杂的网络环境对辅导员的媒介素养提出更高要求。对网络环境下辅导员媒介素养的内涵的阐释,有利于明确互联网发展与网络化社会背景下辅导员媒介素养提升的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发现辅导员媒介素养现存问题,为提高辅导员队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提升队伍整体网络媒介素养,提出可供参考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辅导员;网络环境;媒介素养  一、网络环境下辅导员媒介素养内涵  霍布斯将媒介素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职业教育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在社会发展新态势和政策驱动下,以及现阶段工匠精神教育的缺乏,职业教育需要发展现代学徒制教育,围绕工匠精神的培养方式,以校企工作室形式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开展情境式教学,开设企业文化平台,建立学生工匠精神养成的文化环境,制定现代学徒制课程内容,将培育学生工匠精神贯穿全课程,建设“师傅+教师”教师队伍,促进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从四个方面推动现
期刊
摘 要:为加强高校社区文化建设,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东莞理工学院学生社区在融合中国古代传统书院制与西方住宿学院制的基础上,探索学院社区有机联动,加强师生之间密切联系和课程活动综合培养,以期实现教育管理社区化、价值引领生活化、素质养成场景化的育人理念。  关键词:高校社区;书院制;文化育人;价值意义  一、书院制的历史演变及当代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绵五千余年
期刊
摘 要:内蒙古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教育相对落后,蒙古语授课的大学生由于语言、文化等原因,求职存在一些障碍。通过随机抽样调查,对蒙古语授课的应届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他们存在基础能力相对不足、就业意向理性与非理性并存、就业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总体偏低、就业准备不平衡等问题。解决蒙古语授课的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学生共同面对,从增加就业岗位、监管就业市场、提高人才质
期刊
摘 要:大学生思想教育是重大疫情应对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为更好地在疫情期间为学生提供服务,探索疫情时期进行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通过网络调研的方式进行研究,对调查结果采取统计学当中的描述性分析和频数分析、交叉分析、统计等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并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得出结论。从数据分析角度,在重大疫情时期要从“担当社会责任、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几个方面引导学生,
期刊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加强新时代师德建设是建设教育强国、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新时代背景下,师德师风建设必须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方向,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有”好老师的论述为指导。因此,为了不断提高新时代高校教育质量和水平,教师需要旗帜鲜明,筑牢理想信念;正身修德,提升自身的道德修为;业精善学,增强自身的教学能力
期刊
摘 要:人文关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题中之义,且常论常新。在新时代,人文关怀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价值意蕴。然而,在融入的过程中尚存在着“知”与“行”的环节脱离、“教”与“学”的过程偏差以及“宽”与“严”的尺度失衡等多重困境。为此,应通过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科学运用柔性教育方法,积极搭建趋人性化教育载体以及努力营造和谐融洽文化环境等具体路径,来应对和突破现实的困境,从而
期刊
摘 要:教育的本质决定了所有的课程都应当履行其育人的职责和目标。构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是当前广东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值得高度关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也是广东高职院校肩负的重任使然,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广东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综合素养课程及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广东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落实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重任。  关键词:广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