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口遐想》三十年

来源 :老年博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lwxl35540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我打小就“拳打脚踢”地酷爱。那时候我忙活着哪:演话剧、朗诵、吹笛子、打扬琴、拉手风琴、跳舞、唱歌。学校里演出六个节目,我能上四回台,弄得在学校当老师的爸爸看着我直犯糊涂,说:“你算干吗的?”
  可是直到说上相声,我总感觉没有出头之日。我总结经验:不是我不行,是我没遇见贵人。
  我有贵人相助的艺术人生,是从与师胜杰一起说相声开始的。打那时起,人生命运的天平就一直往我这边倾斜:马季选我进了北京,李文华屈尊与我合作,春节联欢晚会挑我当了个“始作俑者”,唐杰忠接班李文华跟我搭档……反正,特顺。但是1986年发生了一件事,这件事不只是上天对我的眷顾,更是老天爷“护犊子”般地对我偏心眼儿。
  那一年,我认识了大作家谌容。她的《人到中年》把多少读者看得痛哭流涕。没想到谌容老师对我说:“我还有能逗得你死去活来的小说呢!”于是,我读了她的《减去十岁》。嘿,那绝对是篇相声结构的小说。
  我去谌容老师家是和陈佩斯一起去的。我们相约一起向大作家取经,谈谈喜剧,争取捞点儿“干货”回来搞创作。听说我们两个要去,谌容的两个儿子早早就到妈妈家等我们。打一进门,我和陈佩斯想向大作家“取经”的伟大计划就泡了汤。在基层单位工会搞宣传的谌容的小儿子太喜欢陈佩斯了。他不断地向陈佩斯介绍他全部的表演技能和伟大的喜剧抱负,三个小时几乎没停嘴。而我,早被谌容的大儿子揪到了一边:“我妈那小说不是相声。她那个太文学,离胡同太远。你得听我的小说。我有专门写研究耗子的,有老太太娶小伙子的,有掉老虎洞里和老虎聊天的……”把我都听晕了!我们在谌容老师家里的三个小时,跟正主儿没说上几句话,时间全被她两个儿子抢占了。
  但是,这三个小时,让我和陈佩斯都成了大赢家:陈佩斯带走了一个未来的喜剧明星——梁天,而我得到了一个以后为全中国人民制造了那么多欢笑的合作者——梁左。
  第二天,梁左给我拿来了他的手稿《虎口余生》。多好的喜剧小说,把我给看哭了!
  我太激动了!我敏感地意识到:我人生道路上的又一位贵人出现了。我一边反复地读他的小说,一边在心底唱“呼儿嗨哟……”
  那时候我每天非常忙碌。毕竟当了中国广播艺术团说唱团的第五任团长,那是我一天到晚都找不着北的时期。但是俗话说:“老天爷饿不死瞎家雀儿。”当时正赶上团里到广州演出,坐火车——不是现在的高铁,是见到大一点儿的车站就停的那种。北京到广州,两天三夜!这老天爷偏心眼儿是偏到家了。我晓行夜不休,除了餐车和厕所哪儿也不去(当然,也没地方去),在没有任何闲杂事务干扰的情况下,在硬卧卧铺上,愣是在巴掌大的小笔记本上一气呵成地把《虎口余生》改编成了一段相声,还重起了个名字——《虎口遐想》。
  利用在广州演出的间隙,我和唐杰忠老师进行了排练。当我们把词儿背熟,演出队伍已经转战到了湖北武汉。
  我的《虎口遐想》处女秀是给湖北省党校学习班的学员和一部分部队战士演的。在一个体育馆里,一部分观众坐在地上,一部分观众坐在观众席。人不少,但是,我在这里接受了一通“精神拷打”——观众们把相声当真事听了。从“我”掉进老虎洞的那一刹那起,几乎每个人的神经都紧张起来,眼巴巴地瞪着我。那架势,只要当时有个人大喊一声“共产党员跟我来”,现场所有的人,也不管是不是黨员,就会一拥而上把我从演出现场抬走!我的妈哟,甭说观众不乐,那个氛围,连我都不敢乐了。声嘶力竭地演完,得到的掌声还不少——不是因为我的相声可乐,而是因为我利用“女同志的裙带子和男同志的皮带结成的绳子”爬了上来,老虎没吃我,他们为我的“绝处逢生”感到庆幸。
  “你太使劲了,连我听着都害怕!”这是唐杰忠老师给我的评语。
  相声好不好,标准只有一个——现场观众乐不乐,认可不认可。光乐了,不认可你的内容,不行;内容主题不错,不可乐,更不行。连马季老师这样的大家都说:“多棒的、多有经验的演员和作者,也不能保证自己写的包袱准响。”响不响,都得在“台上撞”,让实践说话。
  晚上,我和梁左通了一个电话。
  “今天首场,咱们这段相声把我‘撞晕了’!”我说。
  “是不是特别火?”
  “什么呀,效果不行!”
  “不可能!”梁左不信。
  “真的,我也不信,但是效果特差。唐老师说我把劲儿使过了,人家当真事听了!”
  “你等等……得多想想,老革命遇见新问题了!”
  我也不知道他说的“老革命”是谁——我?他?唐杰忠?我跟他讲了多有本事的相声表演艺术家也得“台上撞”的相声包袱规则之后,他说:“我低估了相声,它和小说不一样……”
  回到北京,我和梁左一连几个晚上都没有睡觉。我一点儿一点儿地找放松的感觉,去“演”一个小学徒工,“演”一个有文化、有抱负就是没机会的小青年,“演”一个就像梁天见着陈佩斯那样愿意滔滔不绝表现自己的时代青年。
  终于,在首都体育馆的大场地,面对近万名观众,《虎口遐想》登台了!梁左选了个看得最清楚的地方——主席台第一排正中间的座位。相声还没开演,他自己已经乐了半天了,因为他从来没坐过那么显耀的位置。
  我那天特放松。当时我想,别的不说,一定要先把梁左逗乐了!大概他和我心有灵犀一点通,居然在我说相声的时候把两只手掌放在脑袋上边,呼扇呼扇地做耳朵扇动状。
  演出效果山崩地裂,人们笑得死去活来!梁左乐呵呵地跑过来向我祝贺。我问他:“你跟我做什么怪相?影响我演出!”他说:“我不知道你看得见我不,想告诉你我在什么地方。”
  《虎口遐想》成功了。它在题材构思、人物塑造、语言组合、表达方式、包袱结构上都体现出了一种冲破传统手法的创新。尤其是在相声业内,它的影响非同一般,几乎所有的人都有一个从惊讶到欣赏、从质疑到感悟的递进式的思考过程。“没有主题思想”“不知道要表达什么”“观众能从中得到什么教益”这些传统论调,几乎瞬间就被湮没在大家对《虎口遐想》这段相声的手法新颖、语言清新、带有西方“灾难体”题材特点的赞扬声中。
  (摘自百花文艺出版社《虎口遐想三十年》,千百度荐)
其他文献
《百年孤独》的作者马尔克斯与秘鲁作家略萨都是当代拉美文坛的泰斗、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30多年间,原本亲如兄弟的他们却将对方视作仇敌。英国媒体近日披露,是一个女人让两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反目成仇。  略萨的爱如云朵,飘忽不定  1954年,18岁的略萨爱上了自己大舅的小姨子胡莉亚,两人冲破一切阻挠结了婚。为避免非议,他们搬到了法国巴黎。1961年,胡莉亚的外甥女帕特里西娅到巴黎求学,住进了略萨家。  
期刊
到“大象孤兒院”去参观的那天,正好碰上管理员领着数十头大大小小的象到附近的河里去洗澡。有些象一边欢快地走着,一边畅快地拉屎,一坨坨粪便沉甸甸、热腾腾的。令我诧异的是,这些色若夕阳的粪便全无臭味。仔细看时,我发现在金灿灿的粪便里,掺杂着许多没有消化的草茎和叶子。  在斯里兰卡中部象群聚集的滨纳瓦拉村,斯里兰卡人从大象的排泄物里敏锐地嗅出了商机。  —他们利用象粪来造纸。  大象食量极大,以吃香蕉、椰
期刊
为了某本杂志的工作,我得走一遍美国的一条登山步道。那条登山步道连接优胜美地山谷,走完全程得花一个月。  上路前,我虽然对山上的风景有所期待,但一想到那种不能天天洗漱的日子就提不起劲儿。在这种状况下,要振奋自己的心情,得靠准备工作。  这趟行程中最重要的工具自然是登山鞋。我特地提前搭飞机到旧金山,又租车在山路上开了三个小时,找到一家做鞋子做得很好的店铺。店主法兰克先生是我的朋友。我告诉了他我的行程,
期刊
唱戏是复旦大学不少名教授的家常便饭。20世纪60年代以前,在复旦登辉堂(又名400号大礼堂,今相辉堂),名教授们常常粉墨登场。  “赵家班”全家上阵  在登辉堂演出最多的,大概要算赵景深先生了。赵景深(1902—1985)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他自1930年起就在复旦大学任教,是著名的中国戏曲史家,被刘大杰先生称为编、导、演、唱俱佳的戏曲通才。  赵景深在课堂上主讲古典戏曲,喜欢言传身教,示范表演
期刊
有时候,我们反复整理房间,当我们环顾四周时,却发现没啥进展。其实这个问题可以简单地解决,只需遵守一个原则:一物进一物出。即每当家里增添新物品时,必须去除一件功能相似的旧物品。这个策略可以确保你家里的东西不会多得泛滥成灾。  在处理相似的物品时,一物进一物出的原则最有效。衣橱里要添一件新衬衫的话,必须取出一件旧衬衫;增加一本书,那就从书架上取下一本书;如果要添置一套新盘子,那么旧的那套就请出去吧;要
期刊
62岁的王振海是辽宁省抚顺市的一位锔瓷匠人,别号“王老邪”“关东鬼才”。他自幼父母双亡,4岁那年就来到北京,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别的孩子还在弹玻璃球、跳房子时,王振海就已经给做锔匠的爷爷打下手,跟着他走街串巷揽生意了。爷孙俩挑着担子,打着拨浪鼓,一边走一边吆喝:“锔盆锔碗锔大缸……”  瓷器既坚固又脆弱,日常生活中难免有破损碎裂,不忍將之丢弃之人,便会拿去找人修复。经锔瓷匠人之手,它们便能起死回生。
期刊
如果你热爱巴赫的音乐,那你一定绕不开古尔德这个发烫的名字。22岁那年,古尔德初抵美国,以一部《哥德堡变奏曲》成为因演奏巴赫的音乐而光芒四射的名星。他像一位探险家,另辟蹊径,拐向矿藏深处,发掘出音乐的钻石。  这部作品宛如库容强大的水库,而古尔德解放了以往循规蹈矩的演奏。一个个行云流水般的变奏仿佛有着治愈功能。这个演奏版本从诞生之日起就熠熠生辉,经得起时光的磨损。  让人为之惊诧的并不单单是这个年轻
期刊
7年前装修时置下的立式衣柜的碰珠坏了,衣柜门合不上,于是我到市场上去买碰珠。  第一家店挺大,营业员是个精致的女人。她坐在那儿不停地刷微信,见有顾客上門很高兴,但她就是不明白“碰珠”是个什么玩意儿。最后,她把柜台里所有的小配件都给我搬了出来,一个一个地拿给我看——“是不是这个?”  第二家店也挺大,老板是个中年男人,正在玩电脑游戏。我问他店里有没有碰珠,老板一脸莫名其妙。  第三家是家小店。一问,
期刊
古时制砚、购砚为的是用,记账、写信、写春联或者画画,不可或缺。我小时跟随乡人陈显达老人习画,下笔前先要理纸磨墨。过去的书画家常说:人磨墨,墨磨人。就是说把急躁的性子一點一点磨下去,心性澄明,笔端自有烟云。吴悦石先生在《快意斋论画》中亦云,今人图方便使用墨汁,因而缺少了旷逸之心,也失去了悠游之态。他认为“笔墨生发在千磨万磨之中,中国书画不磨墨则不知其所以”。  就我了解,除了极少数老派的书画家,大多
期刊
像许多大作家一样,欧·亨利小时候就喜欢看小说,被《一千零一夜》迷得神魂颠倒,小小年纪就开始模仿写作。像许多大作家的父亲一样,欧·亨利的父亲一直反对儿子写小说——那些没用的东西,他要儿子学几门可以用来谋生的手艺,以免老来穷困潦倒。  欧·亨利是笔名,他的原名是威廉姆·波特。小波特3岁丧母,父亲老波特是个医生。在老波特的安排下,小波特选修了药剂学,后来进药房当了个小伙计。在家里人看来,这是份有保障的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