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已运用到越来越多的学科教学中去,怎样高效地将信息技术和语文课堂教学完美结合起来,是值得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深刻思索的问题。本文将从信息技术对语文课堂教学所形成的长远作用为切入点,就现存的问题以及有关的措施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措施
一、 前言
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强有力的信息技术支持为有效推进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提供了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因此,如何在信息技术支持下,让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与教育信息化同步,值得每一位广大语文教师深入思考。
二、 信息技术对语文课堂教学形成的长远作用
信息技术以其灵活自由、渗透力强等特点,已运用到越来越多的学科教学中,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深刻影响着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
1. 凸显了学习者主体地位
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以往传统的静态教学内容可以自由转换成视频、音频等动态信息。如我们可以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深挖教材和充分考虑学生应掌握哪些知识点的基础上,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将教材分成几个模块,模块一:基础知识;模块二:阅读;模块三:写作。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划分出来的模块进行再次加工,并针对教学重、难点录制微课,上传到班级的QQ群里供学生学习,在优化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
2. 打造了有效学习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一方面,其有力的交互功能使教师有了更为宽泛而自由的选择。在语文学习中,教师由过去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组织学生共同探究问题的引领者、合作者。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前通过搜索互联网查找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等,课后,通过阅读网络上的相关文章,做到网络学习与课堂学习互相交织,实现有效学习。
3. 提升了教学反馈效果
信息化反馈是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的高度融合,是相较以往教学反馈的有效改良,更符合语文学科的教学规律,有助于语文教师对教学进行及时调整。此外,在语文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对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培养起着积极作用。
三、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問题
信息技术融入于语文课堂教学中,既满足了信息化背景下对教育的要求,又顺应了课改的需求和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1. 信息灵敏度缺乏
教育信息化的观念虽已逐步渐入人心,但在实际教学中,仍有相当部分教师缺乏信息的灵敏度:对于信息技术似懂非懂,无法恰如其分地甄别何种信息可以有效地提升语文教育教学活动的质量;认为只要在课堂上规行矩步的教好语文就行,无需将学习内容与信息技术结合,此外,一些处于交通闭塞地区的教师和年龄较大的教师们,对计算机和语文教学需要用到的专业软件不能及时掌握.这些都已成为了阻碍语文课堂教学迈向信息化的绊脚石。
2. 学习内容不够重视
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些语文老师不能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无法将信息技术与课程结构、内容、资源等方面的内容有效的融合在一起,轻视了对文本的解读和领悟,将信息技术当成PPT使用的情况时有发生。如在讲到名家的作品时,便直接将相关的影像资料转换成PPT演示一遍,播放整节课,将需要理解的文本弃之一边,整节课变为了艺术赏析课,课堂变成了播放室,本末倒置,忘记了现代化教学手段只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一特点。由于需要大量使用鼠标,教师不得不局限在计算机旁,而学生的注意力也完全在投影屏幕上,目光不能停留在课本上,师生双方缺乏有效地交流、互动,无法进行有意义的深度学习。
3. 主体定位错误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作为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理解、剖析来替代学生自身的理解与感受。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一些教师从自我出发,在备课设计课件时,仅仅关注自己的讲授内容,而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学生的需求,把学生逐步引入到自己已经设定好的教案之中去,眼花缭乱的课件让学生目不暇接,沦为被动的学习者。过分地关注教学课件的制作效果,而不是从语文教学的实际需求出发,出现了舍本求末的现象,弱化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重、难点关注,没能体现出真正所要达到的效果。
4. 思考过程走过场
如今,班班通、液晶一体机等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设备进入了课堂,部分教师过分依赖媒体,技术手段不断的进行堆砌,忘记了语文这一学科原本的工具性。如在教学《春》这篇课文时,课伊始,为了让学生理解“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句话的含义,一位教师花费了近一半的时间播放有关春天的视频,用眼花缭乱的画面替代学生对文本的感受和领会,替代语文学科所应训练的听、说、读、写能力,这样不仅显得繁杂,使得学生出现了视觉上的疲劳。而且也忽略了对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弱化了学生的高级学习,同时背离了语文教学所要达成的最终目标。
四、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实施的若干有效举措
1. 转变教学理念,提高信息素养
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运用于语文教学中时,作为实施者的教师至关重要,政府、学校应加大培训的力度,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种相关学习,使其熟练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正确使用辅助教学所需的软件。除此以外,教师还应重视对先进教育理论的学习,深入研读课程标准,围绕该语文学科的学习内容、达成目标、评价形式等方面的要求,思索如何最大化信息技术的优点,使之完美地与课程标准相结合。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 凸显信息化优势,立足于学习内容
信息技术和语文学科整合时,教师要把握好这一过程中各因素之间的联系,达成各种因素的相辅相成、和谐统一,使之顺利地向灵动融合迈进,并显现出最大的效益。此外,教师还应依据语文教材的内容,遵从学科的基本教学原则,关注新型教学设备与已有设施之间的衔接,选取适当的教学资源,选择适宜的教学策略,兼顾各学段学习者的认知情况,通过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及有效的教学措施,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备课时,以教材内容为出发点,在互联网上收集有关资料,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学语文、用语文的习惯。 3. 渗透信息文化,以学生为中心
如今,是一个信息化社会,这就需要我们在面对海量信息时,具备对于信息的检索、收集、分析、处理能力,所以,在语文课上,我们要对学生进行信息文化的渗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依据语文学科综合性强、涵盖范围广等特点,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网上展示交流平台,鼓励学生利用所搜集到的资料、已完成的作业等进行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宽学习渠道,做到课堂内外和谐统一。
4. 运用信息技术,以思促学
现今,信息技术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在日常的教学中,语文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设计打造出不同的学习平台以及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这些根据学习内容与教学目的搭建的平台中进行积极的、有意义的探索和学习,提升思维能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领会和掌握,培养探究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習效率。
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毋庸置疑变革了传统的语文教学思路与教学形式,并提供了感悟、探索语文的学习平台。因而,在信息化的大潮下,深刻思考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对于充实语文学习内容,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深切体会语文学科的作用与功能,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弘扬中华文化,全面提升语文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6.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杨蕊.信息技术活跃语文课堂[J].教育教学论坛,2012(21).
[3]马志强.信息技术模式下的多媒体教学方式探索[J].成功(教育),2011(18).
[4]李宇.信息技术在语文学科中的应用与反思[J].语文建设,2013(11X).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孙立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模式的类型和特点[J].中国电化教育,2004(01).
[7]康宁,杨中凯等.技术推动学习[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11.
[8]时金芳,朱丹.问题研讨与实践探究——“语文教学论”课程教学模式创新实践[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1(07).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措施
一、 前言
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强有力的信息技术支持为有效推进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提供了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因此,如何在信息技术支持下,让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与教育信息化同步,值得每一位广大语文教师深入思考。
二、 信息技术对语文课堂教学形成的长远作用
信息技术以其灵活自由、渗透力强等特点,已运用到越来越多的学科教学中,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深刻影响着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
1. 凸显了学习者主体地位
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以往传统的静态教学内容可以自由转换成视频、音频等动态信息。如我们可以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深挖教材和充分考虑学生应掌握哪些知识点的基础上,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将教材分成几个模块,模块一:基础知识;模块二:阅读;模块三:写作。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划分出来的模块进行再次加工,并针对教学重、难点录制微课,上传到班级的QQ群里供学生学习,在优化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
2. 打造了有效学习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一方面,其有力的交互功能使教师有了更为宽泛而自由的选择。在语文学习中,教师由过去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组织学生共同探究问题的引领者、合作者。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前通过搜索互联网查找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等,课后,通过阅读网络上的相关文章,做到网络学习与课堂学习互相交织,实现有效学习。
3. 提升了教学反馈效果
信息化反馈是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的高度融合,是相较以往教学反馈的有效改良,更符合语文学科的教学规律,有助于语文教师对教学进行及时调整。此外,在语文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对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培养起着积极作用。
三、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問题
信息技术融入于语文课堂教学中,既满足了信息化背景下对教育的要求,又顺应了课改的需求和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1. 信息灵敏度缺乏
教育信息化的观念虽已逐步渐入人心,但在实际教学中,仍有相当部分教师缺乏信息的灵敏度:对于信息技术似懂非懂,无法恰如其分地甄别何种信息可以有效地提升语文教育教学活动的质量;认为只要在课堂上规行矩步的教好语文就行,无需将学习内容与信息技术结合,此外,一些处于交通闭塞地区的教师和年龄较大的教师们,对计算机和语文教学需要用到的专业软件不能及时掌握.这些都已成为了阻碍语文课堂教学迈向信息化的绊脚石。
2. 学习内容不够重视
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些语文老师不能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无法将信息技术与课程结构、内容、资源等方面的内容有效的融合在一起,轻视了对文本的解读和领悟,将信息技术当成PPT使用的情况时有发生。如在讲到名家的作品时,便直接将相关的影像资料转换成PPT演示一遍,播放整节课,将需要理解的文本弃之一边,整节课变为了艺术赏析课,课堂变成了播放室,本末倒置,忘记了现代化教学手段只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一特点。由于需要大量使用鼠标,教师不得不局限在计算机旁,而学生的注意力也完全在投影屏幕上,目光不能停留在课本上,师生双方缺乏有效地交流、互动,无法进行有意义的深度学习。
3. 主体定位错误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作为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理解、剖析来替代学生自身的理解与感受。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一些教师从自我出发,在备课设计课件时,仅仅关注自己的讲授内容,而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学生的需求,把学生逐步引入到自己已经设定好的教案之中去,眼花缭乱的课件让学生目不暇接,沦为被动的学习者。过分地关注教学课件的制作效果,而不是从语文教学的实际需求出发,出现了舍本求末的现象,弱化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重、难点关注,没能体现出真正所要达到的效果。
4. 思考过程走过场
如今,班班通、液晶一体机等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设备进入了课堂,部分教师过分依赖媒体,技术手段不断的进行堆砌,忘记了语文这一学科原本的工具性。如在教学《春》这篇课文时,课伊始,为了让学生理解“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句话的含义,一位教师花费了近一半的时间播放有关春天的视频,用眼花缭乱的画面替代学生对文本的感受和领会,替代语文学科所应训练的听、说、读、写能力,这样不仅显得繁杂,使得学生出现了视觉上的疲劳。而且也忽略了对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弱化了学生的高级学习,同时背离了语文教学所要达成的最终目标。
四、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实施的若干有效举措
1. 转变教学理念,提高信息素养
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运用于语文教学中时,作为实施者的教师至关重要,政府、学校应加大培训的力度,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种相关学习,使其熟练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正确使用辅助教学所需的软件。除此以外,教师还应重视对先进教育理论的学习,深入研读课程标准,围绕该语文学科的学习内容、达成目标、评价形式等方面的要求,思索如何最大化信息技术的优点,使之完美地与课程标准相结合。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 凸显信息化优势,立足于学习内容
信息技术和语文学科整合时,教师要把握好这一过程中各因素之间的联系,达成各种因素的相辅相成、和谐统一,使之顺利地向灵动融合迈进,并显现出最大的效益。此外,教师还应依据语文教材的内容,遵从学科的基本教学原则,关注新型教学设备与已有设施之间的衔接,选取适当的教学资源,选择适宜的教学策略,兼顾各学段学习者的认知情况,通过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及有效的教学措施,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备课时,以教材内容为出发点,在互联网上收集有关资料,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学语文、用语文的习惯。 3. 渗透信息文化,以学生为中心
如今,是一个信息化社会,这就需要我们在面对海量信息时,具备对于信息的检索、收集、分析、处理能力,所以,在语文课上,我们要对学生进行信息文化的渗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依据语文学科综合性强、涵盖范围广等特点,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网上展示交流平台,鼓励学生利用所搜集到的资料、已完成的作业等进行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宽学习渠道,做到课堂内外和谐统一。
4. 运用信息技术,以思促学
现今,信息技术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在日常的教学中,语文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设计打造出不同的学习平台以及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这些根据学习内容与教学目的搭建的平台中进行积极的、有意义的探索和学习,提升思维能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领会和掌握,培养探究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習效率。
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毋庸置疑变革了传统的语文教学思路与教学形式,并提供了感悟、探索语文的学习平台。因而,在信息化的大潮下,深刻思考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对于充实语文学习内容,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深切体会语文学科的作用与功能,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弘扬中华文化,全面提升语文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6.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杨蕊.信息技术活跃语文课堂[J].教育教学论坛,2012(21).
[3]马志强.信息技术模式下的多媒体教学方式探索[J].成功(教育),2011(18).
[4]李宇.信息技术在语文学科中的应用与反思[J].语文建设,2013(11X).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孙立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模式的类型和特点[J].中国电化教育,2004(01).
[7]康宁,杨中凯等.技术推动学习[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11.
[8]时金芳,朱丹.问题研讨与实践探究——“语文教学论”课程教学模式创新实践[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