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音乐的祖先

来源 :走近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iv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的祖先
  数千年前
  在狩猎时
  在劳动,生活中
  感受到自然界美妙的声音
  创造出能产生旋律的乐器
  他们使人类的生活内容更加完美
  他们是——
  
  (主持人和祖先一起演奏,主持人停下来。)
  主持人:我们在一起演奏。他吹的是埙,我弹的是电子琴。这两种乐器,一个很古老,一个却很年轻,但它们却可以美妙地结合在一起。因为,无论在古代,还是在今天,人类的音乐都遵循着相似的法则,而这一法则,又是由我们远古的祖先在他们的生活中创造出来的。
  
  1961年拍摄的国产喜剧片《锦上添花》里有这样一个段落,一个年轻的知识分子凭着热情,为火车站的搬运工人写了一首歌,然而,因为与劳动时的节奏对不上,当工人们唱起这首歌的时候,步伐大乱,怎么也不会抬木头了。
  最后老站长唱起熟悉的劳动号子,调整了工人的步伐,统一了劳动节奏,尴尬的场面才结束。这段故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劳动与音乐的关系。就是劳动中对于节奏的需要,产生了音乐。
  史前人为了协调劳动时的动作和减轻疲劳而发出呼喊,这种呼喊又演变为带有一定音调和节奏的劳动号子。
  狩猎是史前最重要的劳动。猎手们要在出发前用舞蹈来模拟狩猎的过程,在舞蹈需要节奏的时候,人们就会发出呼号似的歌唱,如果歌唱还不足以强化这种节奏,人们有时候会借用一些现成的器具敲敲打打,这些器具大都是手边的生产和生活工具,久而久之,简单的打击乐器就产生了。
  石块也是经常采用的打击乐器。陶寺出土过一个大型石片,背钻一孔,可以吊起来敲击,后来,这些石片发展成商周时代贵族阶层流行的打击乐器石磐(图1)。
  


  直到今天,把生产或生活工具作为乐器的习俗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有遗留。黎族妇女会利用舂米时木杵发出的有节奏音响,来跳一种舂米舞。
  打击乐器中最古老而且也最为我们熟悉的是鼓。它被用于祭祀、乐舞、驱赶猛兽,报时、报警还有军事指挥。在古代,击鼓也被作为一种最隆重的礼节。
  在史前,鼓也叫作“土鼓”,鼓框是由陶土制成的。对于史前人,这种简陋的土鼓却意义非凡,因为它可以用来降神。
  甘肃马家窑出土的陶鼓可以系上绳子,当作腰鼓来使用(图2)。
  


  相传黄帝在征伐蚩尤的涿鹿之战中,连打九仗都不胜,后来有一个神女传授黄帝造了80面“夔鼓”,夔鼓一震500里,结果军威大振,终于擒杀了蚩尤。那么,这种声响巨大的“夔鼓”究竟是用什么做的呢?
  在古文里,夔(注1)与鼍(注2)相通。而鼍就是鳄鱼,是生活在长江中下游的扬子鳄。
  传说史前一个叫颛顼(注3)的君王曾经命令鼍制作音乐,祈求上天降雨。鼍领了命令后,浮出水面,肚皮朝天,用自己的尾巴拍击肚皮,发出巨大的嗡嗡的声音,上天果然降雨了。而鼍就成了雷神,同时也掌管着音乐(图3)。
  


  1978年,考古工作者在山西襄汾的陶寺史前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几个距今4000多年的鼓。让人想不到的是,鼍,那个传说中掌管雷电和音乐的大神,和鼓还真的有密切的关系。
  这种鼓的腔用树干制作,高约1米,上口径约40厘米,出土时蒙面已朽,但鼓腔内仍可见散落的鳄鱼皮(图4)。
  


  
  最初的快乐
  
  主持人:根据乐器制造的难易程度推测,打击乐应该是最先出现的。打击乐出现以后,就该轮到旋律性乐器了。而在旋律性乐器中,吹奏类的乐器,它的制造和演奏难度比弦乐器要低,所以,它应该是先出现的。(对祖先)你能说说吹奏乐是怎么产生的吗?
  祖先:好吧,那我就给你讲讲。那是7000年前的一个早晨,几个人出去打猎。
  一个狩猎的史前人手中舞动着石流星,石流星奇怪地发出了哨音,这哨音深深迷醉了他,以致使他忘了狩猎。
  这种石流星发出的声音几乎使所有的人着迷。我们想到了一个简单的方法来模仿这种带孔的石头,这就是用陶土烧制。这种用陶土模仿带孔的石头制作的乐器就是埙。
  埙那呜呜咽咽的声音,是音乐带给我们的最初的快乐。
  主持人:埙的早期雏形是狩猎用的石头,由于石头上有自然形成的空腔或洞,当先民们用这样的石头掷向猎物时,气流穿过石上的空腔,形成了哨音,这种哨音启发了古代先民制作乐器的灵感,早期的埙可能就是这样产生的。
  祖先:埙是最早的吹奏乐器。它和今天的埙不一样,一开始只有一个吹孔。到5000多年前的时候,又被开了第二个孔,第三个孔。
  主持人:到了殷商时代,埙发展为五音孔;六孔埙则产生于汉代,埙能够吹奏旋律,这说明发明埙的祖先,对声音已经有了相当的认识(图5)。
  


  
  我们知道,声音是因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振动频率,也就是振动的快慢不一样,发出的声音就不一样。假定一根空弦发出的音是do,如果缩短至8/9的长度,它的振动频率就会力口快,就发出re的声音;如果按照严格的数学关系计算,将弦的长度缩短,使振动频率增加,就能找到mi,fa,so,la,si。若把弦的长度缩短一半,它的振动速度会比原来快一倍,那么,这根二分之一长度的弦就能发出高八度的do;这样就构成了一个音阶。
  埙这样的吹奏乐器,当然也是靠振动发出声音的,只不过这种振动发生在乐器的腔体里。
  制埙说容易也容易,无非是在一个鸡蛋形的陶器上开几个眼。可说难也难,而且不是一般的难。器形做多大合适?孔该开在哪个部位?各个孔之间的位置关系如何?说到底,就是要找到准确的音高。也就是找到各个乐音之间那看不见、摸不着的数学关系。
  为了达到音高的准确,现代人常使用电子的校音设备。然而,有时仍然无法完全保证音高的准确。
  对于我们的祖先来说,那可是更加困难的事情了。
  古人没有电子设备,他们仅凭借着敏锐的耳朵和对音乐的感觉,就造出了一支支令现代人惊叹的埙。我们的祖先是多么地了不起啊!
  《乐书》说:“埙之为器,立秋之音也。”古人将埙的声音形容为立秋之音,更使我们体会到一幅朦胧而令人神往的艺术画面:秋天是金黄色的,是冷静的,是令人深思的;时光流逝,又有一种淡淡的悲凄和感伤。这就是埙的声音,这就是立秋之音。
  
  美妙的旋律
  
  主持人:在史前诞生的吹奏乐器中还有一种是现代人十分熟悉的,就是笛子。笛在汉代以前多指竖吹笛,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后传入横笛,竖吹的笛子才被称为箫,横吹则称之为笛。
  祖先:嗯,在笛子发明之前,人们用的是哨。它是人们打猎时驱赶猎物和相互联系的工具。
  
  1973年,人们在浙江余姚河姆渡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大量的木构件,而伴随这些木构件出土的,还有160支禽类的骨头做成的骨哨。河姆渡人的生活以猎鹿为主,是生活在南方的猎鹿人,在遗址中曾发现过大量的鹿骨,这些骨哨和那些鹿骨有什么关系呢?   原来河姆渡的骨哨除了驱赶动物还能模仿动物,吸引异性。而且,当人们把它复制出来以后,发现它还可以吹出曲调(图6)。
  


  后来,哨越做越复杂,就产生了笛子。关于笛子的诞生,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在距今5000年前的黄帝时代,有一位名叫伶伦的音乐家,他奉黄帝的命令,到山里采竹制笛。当时恰巧有几只凤凰在空中飞鸣,伶伦就和着凤凰的声音确定声律,创造出了笛子。
  在黄帝时代,除了伶伦之外,还有一位名叫“伏羲”的音乐家。传说这位教人种地和创造了八卦的人文始祖,弹奏过一张有50根弦的琴,由于音调过于低沉悲哀,黄帝就命令他把琴身砍掉一半,改成25根弦,这就是我们今天还在使用的瑟。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实际上,考古学家至今还没有发现任何一件属于史前的弦乐器。
  主持人:我听过不少笛子演奏的中国古代音乐作品,当然,还有一些其他乐器演奏的中国古代音乐作品,这些作品大都是用五声音阶谱写的。什么是五声音阶?(主持人弹出)这就是一个五声音阶,它和我们现在常见的七声音阶,也就是(弹出)相比少两个半音(演示)。我们中国的民族音乐常使用五声音阶,这是一种传统,但这种传统也有例外。
  战国末期,秦王嬴政的大军席卷六国,地处今天河北、山西一带的燕国岌岌可危。燕国的太子丹,请求著名的刺客荆轲,去完成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刺杀秦王。太子丹率领他的门客在易水河畔送别荆轲。在那充满悲壮气氛的话别中,留下了千古绝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关于这首让人垂泪涕泣的歌,司马迁在《史记》中留下了这样的记载——“高渐离击筑,荆柯和而歌,为变徵之音”,所谓变徵之音就是今天的降7。可是在中国古代的五声音律里,并没有这个变徵之音,这个音调是从哪里来的呢?许多历史学家都认为它可能来自西亚,也就是说,荆轲所唱的可能是一首古老的西亚曲调。
  主持人:荆轲唱的歌到底是不是从西亚传来的,这个问题在音乐界和考古学界引起了争议。1978年,曾侯乙墓编钟的出土为这个争论画上了句号(图7)。
  


  曾侯乙墓编钟这朵中华文明的灿烂奇葩,也在世界文化史上留下了异彩。这套编钟规模宏大,总重量达4.4吨,是世界上最重的乐器。每一件编钟制作的完美程度都令人叹为观止。更精彩的是,全套编钟以及附件上铸有3700多字铭文,其内容全是关于编钟的配挂和乐理的阐述。它记载了28种音律的名称,其中只有8种曾在传统乐律书中有过记载,其他的都是人们所不知道的。可见,在战国时代,音乐乐律已经发展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水平。
  而对编钟的测音结果更让人振奋:所有的钟都能发音,而且音色纯正,音域宽广,并且十二个半音齐备,可以演奏五声、六声和七声音阶。
  由于曾侯乙编钟的钟体上标明了它可以演奏各种半音,这就间接地说明荆轲的歌曲完全可能出自于本土。
  主持人:但曾侯乙编钟的出土又带来了新的问题,在战国时代,中国人就掌握了七声音阶,那么,这七声音阶的源头究竟在哪里?在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中国人是不是已经掌握了七声音阶?
  祖先:当然掌握了。
  主持人:可是在没有确切的考古发现以前,人们普遍的看法是,在史前,中国人是不掌握七声音阶的。
  祖先:那他们应该到河南的贾湖去看一看。
  


  1986年,贾湖文化遗址正在进行第四次发掘。起初,人们找到了一片墓区,接下来,在墓区里,分别在几具尸骨旁,发现了16支骨笛(图8)。这些骨笛是用鹤类动物的尺骨做成。随后,考古学家对这些骨笛进行了碳14测定。自然界中的生命体都含有碳14,碳14在生命体死亡之后,每隔5700年就减少一半,这种规律,使人们很容易根据生命体的存留物中碳14的含量,确定它所在的年代。经过鉴定,这些骨笛已经在地下沉睡了8000年。随后,音乐家们又对骨笛进行了测音鉴定。
  古骨笛奏出了悠扬的乐音。复活了的骨笛,跨越了时空的界限,把远古的人和我们今天的人联系在一起,在8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有了和我们一样的音乐思维和对音乐美的理解。
  对于乐器制造来说,仅仅有音乐意识还不够。还需要有工具和技巧把乐器制造出来。那么,8000年前的贾湖人又是怎么制作笛子的呢?
  在出土的骨笛身上,人们发现了一些明显的刻画线,它们分布在笛孔的周围。这些刻画线就是当年贾湖人制笛留下的印记(图9)。
  


  显然,8000年前的“工匠”们在制作这批骨笛时,已经做过精确的计算和设定。而制作骨笛的材料——鹤的腿骨粗细不一,想来他们一定经过了反复的摸索。8000年前依靠极其简陋的工具却并非简单的“技术”,史前人确认了音与音相互间的比例关系,并将这些乐音“装”进一件可以振动发声的腔体之中,它反映出我们祖先的音律水平和数学计算水平之高,令人惊叹。
  考古发现证明,史前时代的中国人并不是不掌握七声音阶,否则就不会有贾湖8000年前的骨笛,但中国的古人更喜欢五声音阶,也许就是因为这些声音对他们来说,最美、最能打动心灵。所以,我们祖先所用五声音阶实际是七声音阶的概括。
  主持人:迄今为止,世界上存在过难以数计的乐器。如果把它们分类,无外乎:打击乐器、弦乐器、管乐器。这三类乐器都是祖先们从身边的事物中得到启发创造出来的,这些乐器给我们祖先的艰苦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也为后来人类的情感,他们的欢乐和悲伤,找到了绝好的寄托。
  
  文注:
  夔(kúi):(1)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奇异的动物;
  (2)夔牛(牛名)古代传说中一种高大的野牛。
  鼍(túo):爬虫类动物,俗名猪婆龙,即扬子鳄。
  颛顼:(zhūanxù)人名。
其他文献
一座原本建立在山西永济县境内黄河岸边的“神宫”,如何“飞落”到芮城县境内?在它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秘密?今天,在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资料库里,仍然保存着从未向世人公开过的记录那段历史的无声胶片,似乎可以揭开那段尘封历史的面目。    丰富的文物宝藏——引得国际强盗垂涎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国内一本名为《山西古迹志》的书籍在日本学界引起了轰动,该书详细记录了中国山西省境内的文物古迹。作者水
期刊
人潮人海中,如何一下子就能找到所需要的面孔?  无异于大海捞针。  但是,计算机不仅可以永远不知疲倦地工作,  而且在需要的时候随时能在瞬间完成这一智能化的复杂过程——      如今,在机场、海关、会议场所等人流量巨大的地方,计算机能够帮助人们效率极高地完成大量的人脸识别任务。能拥有这手“绝技”,是因为在计算机人脸识别系统的数据库里,存有海量的人脸数据。识别系统的速度是每秒256万张人脸,也就是
期刊
牛黄是牛的胆结石,是一种极其珍贵的中药材,天然牛黄的价值甚至超过黄金。所以历来就有千金易得、牛黄难求的说法。不过现在,一种新技术让天然的优质牛黄越来越便宜了。    牛黄具有的清心、开窍、凉肝、息风等神奇的功效。在中国,用牛黄来治疗疾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久远的夏商时期,历代的医家都将牛黄载入传世的医书药典之中。一些我们所熟知的疾病,如中风、癫痫、惊厥抽搐以及发热和炎症,都可以使用牛黄来进行治疗,其效
期刊
人类在与野性同行的数千年时间里,通过向野生动物学习,得以在残酷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今天,动物依旧依据本能生存,而人类却从它们的本能中找到了智慧,很多伟大的发明,正是动物带给人类的灵感。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存在着最高智慧,那一定是学习的态度,而这正是人类所拥有的。正是因为拥有了如此的智慧和胸怀,人类才得以在自然界找到立身之本。    学习生存    喷水鱼在进化过程中,创造了奇迹。它的眼睛可以看到
期刊
日本东京最繁华的商业区银座闻名世界,会聚于此的多为有着不俗实力、世界顶尖商家的品牌专营店,街道两边各式各样的商业广告牌更是令人目不暇接。  然而,就在这寸土寸金的地界上,每天都在“占地,耗时”地循环播放着一则醒目的宣传“循环再利用资源”的公益广告(图1)。  它宣传的就是已贯穿日本社会,深入日本民生的——      所谓3R,是英文reduce(废物减量化)、recycle(再循环)、reuse(
期刊
对于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尤其是对于那些冠状动脉长期闭塞或者发生弥漫性病变的晚期冠心病患者而言,传统的药物治疗,外科搭桥和介入方式这三大手段业已无能为力,都是通过“治标”来聊尽人事的办法。  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患者的“病根”——因“给养不足”而坏死的心肌细胞得以再生,并以之来重建其心肌供血系统呢?    人的心肌细胞具有收缩功能,正是这一其它细胞所没有的特点,使其成为心脏的动力,让心脏的跳动
期刊
这是一款与科尔特左轮齐名的美国百年老枪。  它不仅在战争中大出风头,而且与科尔特左轮组成的一长一短最佳拍档也是牛仔们的最爱。它们一起见证了美国的西部拓荒史,成为日后碧血黄沙西部大片中不可或缺的枪械道具(图1)。    虽然如今它早已退出了战争的殿堂,但作为19世纪后期最先进的武器之一,它曾带动了枪械科技一个划时代的进步,拥有过一片属于自己的——    在反映拓荒时代的美国西部大片中,牛仔们的“标准
期刊
新生命的孕育和诞生对一个家庭来说,总是充满着快乐和幸福。在水中分娩,大人会不会感染?孩子会不会呛水窒息?    水中分娩就是产妇在水里顺利完成分娩的过程,这是人类回归自然的一种正常分娩方式。研究发现:温度适宜的水能够使产妇感到镇静并且可以帮助她们放松,有利于促使产妇宫颈扩张,避免会阴侧切。另外,水的浮力也有助于产妇发挥身体的自然节律,便于产妇休息和翻身,减少分娩时的痛苦。在水中分娩,产程更短,出血
期刊
改编/刘吟苍    并非只有人类才会收养孤儿,动物不仅也会做出同样的事情,而且有些“非凡之举”简直令人不可思议。  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动物去收养并抚育别人的孩子,  是巧合?  是无私的奉献?  还是背后隐藏着其他的动机?    狮子——错位的爱心体现    在肯尼亚北部的桑布鲁国家公园,羚羊是狮子最主要的食物之一。但是,一只名叫卡慕尼雅克的年轻雌狮却收养了一头小长角羚,而且对它是关爱备至(图1)
期刊
一次机缘巧合,  一个艰难抉择,  一名中国残疾青年接受了命运的挑战    嘉鹏是就读于挪威联合学院惟一的中国留学生,来自于中国银川。1999年年底,体育老师听说挪威国家队正在挪威西海岸百斯特拉滑雪圣地进行冬季训练,于是学院便组织留学生们在体育老师的带领下到那里去学习滑雪。大多数学生和嘉鹏一样都不会滑雪,甚至一些来自非洲的学生是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雪。但谁也不会想到,正是这充满新鲜刺激的第一次感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