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中的孤独主人翁意识分析

来源 :大东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a4529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从1899年离家踏上赴南京求学之路后,鲁迅就很少再回到故乡。他是一个离开故乡,走进“荒原”的独行者,又是一个时时怀念,眷顾故乡的游子。在鲁迅一生中重要时期的重要作品中,回乡主题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这些主人公的性格精神世界里,都有一个突出的特征——即孤独情结。鲁迅作品中人物身上倾住了作者太多的主观体验,通过主人公的孤独情结,也折射着鲁迅的孤独品质。
  关键词:鲁迅作品;孤独主人翁;意识分析
  一、孤独主人公
  《孤独者》的故事发生在鲁迅的故鄉,“我”几乎全部都是以作者1909年回国后在家乡任教时的生活经历为蓝本创作的。鲁迅在《孤独者》这篇小说里,始终突出的是两个感受,而且是趋于极端的,一个是极端的异类感,一個是极端的绝望感。两者共同构成了孤独的心理来源。可以说,鲁迅是把历史上的魏晋时代的文人和现实生活中他自己的异类感和绝望感在《孤独者》中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孤独者》的主人公魏连受正是一个异类。小说一开始就说他对人总爱理不理的,喜欢管别人的闲事,所以大家把他像外国人一样对待。而最让人感到异样的是他喜欢发表议论,非常多。这是典型的魏晋风度,也是典型的鲁迅风度。这样一个异类,与整个的社会绝对地不相应,开始有种种流言蜚语,结果校长把他解聘,没有饭吃了。魏连受,何等骄傲的一个人,向“我”乞讨工作,是真被逼到无路可走的地步了。小说情节的发展带有很大的残酷性,写整个社会怎样对待一个异端,怎样一步一步剥夺他的一切,到最后,他生存的可能性都失去了。这是社会、多数对一个异端者的驱逐,一种非常残酷的驱逐。
  小说中出现了“我”这个人物的名字,叫申飞,这正是鲁迅曾经用过的笔名。“我”同情魏连受,为他的工作奔走,这都成了“我”的罪状。于是报纸上开始有文章攻击“我”了,于是“我”只好一动不动,除了上课之外,关起门来,躲着,有时连烟卷的烟钻出窗隙去了。“我”也怕犯了“挑剔学潮”的嫌疑,这个描写显然带有象征性,概括了很多人的境遇。我们也不难从中听到鲁迅的声音,“挑剔学潮”“躲起来”这都是鲁迅的境遇。于是,我们发现,原来叙事者“我”也是指向鲁迅自己,或者说他也是鲁迅的一部分。当然叙事者“我”和魏连受不光完全一样,他更沉稳,也善于掩饰自己的情绪。他把对魏连受的同情收敛在自己感情的最深处、最隐蔽处,偶然闪现一点,更多的是用一种客观的打量、一种平静的语调来讲。这正是鲁迅的另一面,也是鲁迅的叙事策略。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小说中的“我”和魏连受,即小说叙述者和主人公,都是“我”的不同侧面,或者说是“我”内心的不同声音。
  第一个问题是从孩子说起的,魏连受非常喜欢孩子。和“我”讨论的问题是“人的生存希望”在哪里。魏连受认为希望在孩子,在人的本性是好的,可是后天的环境造成了人的坏,既然是环境造成的,就有改造的可能性。“我”认为不是环境造成的,是人的本性,人的根本就是坏的,无法改造,也就没有希望。这里实际上是从人的本性这个根本上来辩论人的生存有无希望的。这两种观点相互质疑和颠覆,这个讨论是没有结论的,所反映的正是鲁迅自己内心的矛盾。
  第二次讨论是围绕“孤独”问题展开的。这也是本文更感兴趣的。有一天“我”看见魏连受的样子,觉得很悲凉,却装着微笑说:“你亲手制造了孤独将自己困在里面了。你应该将时间看得光明些。”这就是说,境由心造,这孤独处境是自己造成的,因此也可能用自我调整的方式改变。魏连受却说起了祖母:“她是我父亲的继母,我跟她是没有血缘关系的,因此虽然我们住在一起,但我是不是理解她的,我和祖母之间不通的,但是那一天我看到祖母的孤独感时,我虽然没有分得她的血液,却也许会继承她的运命”。小说结尾,“我”来看魏连受,又感到“我”跟魏连交有某种关系。所以在《孤独者》里,从祖母到魏连受,再到“我”,有一个“孤独者谱系”这里没有血缘关系,却传承下来了。所以“孤独”不是境由心造,而是本体性的,是命运造成,注定如此的,而且会代代传下去。这种孤独的生存状态是可以改变的,还是无可改变的宿命,鲁迅自己是矛盾的。
  二、孤独鲁迅
  据胡风回忆,鲁迅当年在谈到《孤独者》这篇小说时,曾直言不讳地对他说:“那是写我自己的。”对别的作品鲁迅似乎没有说过这样的话。我们看小说中主人公的这幅肖像:“他是一个短小瘦削的人,长方脸,蓬松的头发和浓黑的须眉占了一脸的小半,只见两眼在里气里众。”对照许广平笔下的鲁迅给学生的第一印象:“突然,一个黑影子投进教室里来了。首先惹人注意的便是他大约有两寸长的头发,粗而且硬,笔挺的竖立着。”是不难看出两者的相似之处的;魏连受也是个现代知识分子,学生物,却教历史课,(鲁迅学医,教文学)。魏连受也爱书,还在杂志上写稿,为此被人散布流言遭受攻击。总之,和鲁迅本人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而文中“我”叫申飞,更是鲁迅曾经用过的笔名。许多研究者都认为《孤独者》是最鲁迅化的作品,是鲁迅作为一个陷于夹缝中的,必然会痛苦觉醒了的孤独者的自我隐喻。孤独感是跟随了鲁迅一生的。
  鲁迅在性格上是内倾的,他不善于如通常人一样处理生活。他宁愿孤独,而不欢喜“群”。他常对环境加以憎恨,他讨厌一般人的“语言无味”,他慨然于天下浅薄者之多,他甚而只愿独自躲在房里看书,他处处有对“群”的反感。他形容厦门大学:“硬将一排洋房,摆在荒岛的海边上。”有一班“妄妇们”,“有打听糖果所在,群往吃之的无耻之徒”,结论是:“世界大概差不多,地的繁华和荒僻,人的多少,都没有多大关系。”他之极端憎恶态度,是溢于言表了。
  他和群集是立于一种不能相安的地步,所以他说:“我在群集里面,是向来坐不久的。”“离开了那些无聊人,亦不必一同吃饭,听些无聊话了,这就很舒服。”在应酬方面,他“常常辞谢宴会的邀请”,正是“他的习惯”。
  鲁迅这种孤独的内倾性格,可能是他不善于抒写都市的原故之一,因为他虽处在城市,却没有体会到都市,而写农村是靠早年的印象。我们更感兴趣的是鲁迅孤独性格与他的“孤独主人公谱系”的类同性。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谦让,仅从鲁迅的孤独中有外界强加的,也有自己制造的这一总体趋向,就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孤独主人公的孤独有的来自环境(比如回乡行为),也有的来自继承(比如性格)。
  (作者单位: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职高政治教材内容相对抽象,理论性的知识较多,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被动接受的局面,本文从“情境创设 激起体验——自主探究 尝试体验——活动实践 确立体验——进入生活,内化体验——拓展深化,享受体验”等环节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关键词:职高政治;体验式教学;实践研究  一、研究的缘起  1.新课程的要求  体验性学习是职高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标》中指出“要让学生
期刊
当代中国花鸟画的发展,可谓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包括工笔、写意及介于两者之间的没骨。现代人们在努力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品质、着力研习传统的技法技能,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求新求变。  一、没骨画的概念  “没骨法”,即“花鸟画中不用笔墨,纯以彩色画花卉”的一种技法。没骨画,顾名思义,就是把骨隐没于皮肉之内。也就是说没骨画在画面中不勾勒物像轮廓,直接以墨和色描绘物象,因此,它不受轮廓线的约束,它既可以在
期刊
摘 要:《骆驼祥子》是老舍的长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老舍在小说中成功塑造了人力车夫祥子的形象,使城市贫民的形象作为文学典型进入中国现代文学的人物画廊。在语言上,老舍具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本文重点从老舍作品中的“京味儿”、俗白浅易的口语以及个性化的人物语言论述《骆驼祥子》的语言特色。  关键词:《骆驼样子》;京味儿;口语化;个性化  《駱驼祥子》讲述的是中国北平城里的一个年轻好强、充满生命活力的人力
期刊
摘 要:微商的语言在为商家带来极大经济效益的同時,存在着真实性待考究的夸张广告、频繁性惹反感的虚假问候、时效性激民愤的滞缓售后等问题。本文通过朋友圈微商与公众号微商之间的对比,引导微商在软文改进、用语完善及售后健全等方面的自我规范,营造一个和谐、良好的微信商业环境,从而为微商的运营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微商;语言;软文;质量;售后;发展  一、东昌葫芦雕刻的发展历史与概况  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
期刊
摘 要:现代企业的迅速发展,与古代文化的影响密不可分,本文将从现代企业建设对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反思的两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文化对现代企业的影响。  关键词:古代文化;企业建设;传承反思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博大精深。企业建设与中国古代文化之间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企业管理者为了更好的建设企业,对古代文化中的优秀精神、优秀思想等进行传承,对其中不符合现代经济发展之处进行反思,为企业健康向上的发展提
期刊
摘 要:当前国内的民族民间舞蹈表演,生命力比较强。尤其是我国经过长时间的国际交流,让外来舞蹈和本土的传统舞蹈产生了一定的碰撞,这一方面为我国民族民间舞蹈带来了新思路,同时也带来了较大的问题和矛盾。本文探讨了有机结合民族民间舞蹈的继承和发展的有效模式,并且对相应的表演模式展开了思考。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蹈;表演;继承;发展  对于我国的民族民间传统舞蹈表演来说,不仅吸收了外界的手段和方法,有了一定
期刊
摘 要:由于社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形成城市化的格局。人需要交流与沟通,这就是公共空间形成的基础。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必然促进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传统的城市格局将受到冲击。介绍了公共空间艺术的分类,根据其特点,分析了公共空间艺术的主要功能。  关键词:城市规划;公共空间;功能;特性  一、公共空间艺术的概念  公共空间是指具有开放、公开特性的由公众自由参与和认同的公共性空
期刊
摘 要:美国哈佛大学的罗尔斯教授所著的《正义论》在1971年问世以后,对于各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都引起了广泛的影响,被视为是人类的社会科学的经典读物。人们公认为对于西方政治哲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价值观建设都进行了方向性的指导作用。这些学科也不乏很多的学者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这些学者也力求开拓出“正义”这一国家和社会层面上的更高境界的精神追求。基于此本人呼吁人们要理性的看待罗尔斯及其《正义论
期刊
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皇帝下令召开一次廷议,命令参与廷议的丞相、御史等公卿大夫,与来自民间的文学贤良讨论有关百姓疾苦的大事。与会的双方就此展开了辩论,辩论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大约宣帝十年(公元前64年)左右,做过庐江太守丞的桓宽,根据这次会议的纪录写成《盐铁论》一书,共计六十篇。  章太炎(1869-1936)先生认为:“汉论著者,莫如盐铁”①,对《盐铁论》在汉代论辩文
期刊
摘 要:我国几千年的农业文明史积淀形成传统民族性格中的小农意识,与现代城市发展和管理发生自由与秩序、自利与共享、依存与协作等观念的冲突,需要政府在后创建时期持续宣传教育、改变创建模式、树立先进引領,培养居民的现代化城市意识,实现创建目标的再落实。同时,居民也应积极启动意识转变进程,实现现代城市意识的自我成长。  关键词:后创建时期小农意识;现代城市意识  后创建时期是相对于创建时期而言的。后创建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