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学仪器事业三十年的发展

来源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普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12023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访谈时间:2013年6月14日
  访谈地点: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
  采访:
  吴慧慧(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在读硕士研究生)
  冯子芳(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在读硕士研究生)
  赵媛(《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记者)
  整理:
  冯子芳(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在读硕士研究生)
  吴慧慧(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在读硕士研究生)
  指导:
  艾伦(“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研究”课题分课题“现代教育装备的理论与实践”负责人)
  徐力(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教师)
  赵媛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记者)
  刘诗海,男,1956年元月出生,1978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系,现任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刘诗海长期从事教学仪器设备研究开发、实验教学研究、质量管理和标准化工作,主持起草了《高中理科教学仪器配备标准》等多项教育行业标准,著有《数字化教学实验系统——实验指导》和《实验能力与评价》等著作,发表论文多篇。
  《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05》指出:学校的理科实验、音乐、体育、美术、计算机等学科教学仪器设备配置水平,直接影响到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教学仪器事业一直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仪器事业的发展也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前提。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刘诗海副主任,三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我国教学仪器事业的发展,作为我国教学仪器事业“八大员”之一的他,为我们重点介绍了我国教学仪器事业的发展情况,并对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职能、信息化背景下教学仪器的发展等进行了详细叙述。
  一、教学仪器与教育装备
  采访者(以下简称“问”):您认为教学仪器、教育装备对于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如何?
  刘诗海(以下简称“答”):我们都知道办教育是需要有条件的。所以无论是教学仪器还是教育装备,都应该是教育活动开展的支撑条件。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说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应该说从那时候开始,“器”与“道”之间的关系就确定了:器材是支撑教育的。教学仪器、教育装备对于教育的支撑是至关重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这一点是我们首先要明确的。尤其是当西方最先将科学这门学科引入教育时,教育活动就开始更为广泛地使用教学仪器、教育装备了。邓小平同志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必要的教学器材不能减,经费使用不宜过紧。我们节约经费有原则,不能因为节约经费而影响教学质量。”从这一角度看,政治家也认识到了教学仪器对于教育的重要性。
  问:您如何理解教学仪器和教育装备之间的关系?
  答:蒋南翔部长曾提出,教育的三大条件是教师、教材和教具。这里的教材与教具就是我们所说的教育装备。教育教学活动具备四个方面的要素——教师、学生、内容和手段。只要教学活动存在,就必然要有这四方面要素。而这里说到的“手段”,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装备,或者说是器材以及方法,当然也有人称之为媒介等。教育装备其实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而教学仪器相对狭窄一些,因为教学仪器是可以直接应用于教学活动中的。所以,在我看来,教学仪器是教育装备的一部分,二者之间是从属关系,但是教学仪器却是教育装备最为核心的部分。
  问:在您看来,教育装备应当如何分类?又分别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答:教育装备可以有以下几类。一类本身就是教育的对象,比如说切片、标本、模型等。举个例子,生物课上要讲细胞的有丝分裂,就需要使用切片来观察有丝分裂的过程。这本身就是一个教学的内容,也是它的手段,其实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教学仪器这个核心概念。另外一类是教育的支撑,比如桌子、凳子,这些东西为教学活动提供了条件。再比如,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各种采集、共享设备等。当然,还有行政办公、后勤服务等用到的装备。
  问:教学仪器的发展与教育的发展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答:从教学仪器或者说教育装备的发展历史来看,教学仪器、教育装备与整个教育的发展息息相关。教育是一个怎样的发展态势,教育装备就是一个怎样的发展态势。在新中国成立后、“文革”之前,教学仪器的发展已具有相当规模,但“文革”期间,教学仪器只剩下“三机一泵”了。改革开放以来,教学仪器、教育装备得到了空前发展。
  二、1980年之前的历史背景
  问:教学仪器最初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答:我们都知道中国科学教育相对于欧洲国家的发展较为滞后。鸦片战争以后,我们才有学校添置教学仪器设备,而且还是只在沿海城市,如厦门、广州等。当时的一些教会学校率先开设了科学教育类课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开始比较具体地涉及教学仪器。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了一份关于科学教育的文件,主要是涉及“格致课”问题,也就是我们后面接触的“自然课”。在托勒密的“日心说”传播时,早期的地球仪就已产生。当时的地球仪是作为记录地球的地理标识使用的,而用于教学当中,就属于教学仪器。教学仪器是随着科学教育的内容演绎出来的。所以说,教学仪器是伴着科学教育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当然,要是说教育装备这个大概念则是在孔夫子时代就有了。
  问:您认为自制教具在整个教学仪器事业发展中具有怎样的地位?
  答:自制教具是教学仪器事业中原始的创新点。在过去,自制教具最主要的出发点是因为我们没有钱,也就是资金短缺。现在的自制教具则不完全是这个概念了。因为技术在不断地发展,很多自制教具比工厂生产的教具更具有针对性,同时也更为快捷。以前我到美国考察就发现他们用糖果来制作DNA模型,这就是自制教具。现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我们的课程需要和技术的发展紧密结合,那就应该把最新的、最前沿的技术引进到课程中,引进过程中就需要有自制教具,所以自制教具总是会有它的生命力的。   问:您认为在教学仪器事业发展过程中,哪段时期是最为特殊的?
  答:在1980年之前,应该是在“文革”这段时期是最为特殊的。“文革”之前,全国中小学实验室的建设相对比较正规。当时我国设置了6个教学仪器生产厂,专门给全国中小学实验教学供应各种仪器设备。“文革”期间,批判“修正主义”的路线,实验室被认为是脱离实际的产物,整个教学仪器事业主要体现在当时流行的“三机一泵”,即录音机、电视机、电动机和水泵,这些被认为最能体现教育与实践的结合。在“文革”否定一切的浪潮中,教学实验与整个教育一起被冠以“修正主义”。实验教学被当做脱离实际的典型遭到批判。在这期间,实验室被占用,实验器材大量散失,而给全国中小学供应教学仪器的6个具有相当规模的教育部直属教学仪器生产厂先后被下放、移交和转产。更为严重的是,1964年新组建的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室,这个为我国教学仪器事业发展而单独设立的部门也被撤销了。
  问:在“文革”之后,教育装备又是如何发展的呢?
  答:“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同志就以他的远见卓识亲自抓教育和科技,并表示要做教育和科技的后勤部长。1977年,邓小平同志就教材问题专门给出指示:要进口一批外国教材(自然科学类),要结合本国的国情编写教材,要组织一个很强的班子编写大、中、小学教材,要进口日本、英国、美国、法国等国家的自然科学教材,结合我们自己的实际编好教材,以后就按新教材授课。1978年,我国颁布了新的教学大纲,这对于教学仪器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第一个中学理科和小学数学/自然常识教学仪器配备目录才得以应运而生,并于1978年发布实行。这是我们教学仪器事业发展的直接动力。
  1978年的《中学理科教学仪器配备目录》和《小学数学/自然常识教学仪器配备目录》
  “文革”后,教育的整体发展、教学仪器的发展以及课程改革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在这一背景下,教学仪器的品种得到丰富,迎来了空前的发展良机。比如说电磁打点计时器、气垫导轨、投影仪等。这些都是1980年之后逐步引进的。而在1980年5月,国务院批准国家科委和教育部的报告,恢复成立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也就是现在的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这个部门作为我国教学仪器的研究开发中心、质量检测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和新技术培训推广中心,团结全国的中小学教师,与众多教学仪器生产厂一起,肩负着为教学大纲配套研制实验仪器的任务,也是我们教学仪器事业三十年辉煌发展的开始。
  三、三十年发展的重要事件
  问:1980年以后,您认为教学仪器事业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重要事件?
  答:首先要说到1985年,中共中央的教育改革决定对于今后的教育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1985年之前,基础教育经费由中央财政统一管理拨款。而1985年之后,基础教育经费管理和分配的权利下放到地方,由地方财政进行因地制宜的教学仪器配置。一直到现在,地方教学仪器的配置大部分都是由地方财政来支撑的。这项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学仪器的发展。自1998年起,也就是李岚清同志主管教育的时候,这些方面更是得到明显改善。到2010年,农村小学生公用经费达到生均300元,初中达到生均500元。这是教学仪器事业发展的保障。
  第二是1986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推行九年义务制教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以下简称“普九”)对于教学仪器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普九”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让学校建设相应的实验室、图书室等。可以说“普九”开始到21世纪初,教学仪器的发展都是突飞猛进的。况且当前还有一项很重要的项目—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改造工程(以下简称“薄改”)。这使教学仪器事业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当然,这也对教育行业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
  第三是课程改革(以下简称“课改”)的影响。每一次“课改”都伴随着教学仪器发展方向的逐步调整。从1951年的第一次“课改”到2001年的第八次“课改”,其中1978年的第五次“课改”影响最大。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贯彻教育改革方针,在教育部1978年发布的配备目录中就列入了大量的新内容、新实验和新品种。而为了更好地推动教学仪器事业,我们也在1984年和1985年分别起草实施了我国第一个《教学仪器设备研究规划纲要(普教部分)》和《高等学校物理实验仪器研究和发展规划》。
  问:这些标准实施后有数据反馈吗?
  答:截至1998年,在各级教育部门的努力下,有半数以上的中学和1/3左右的小学按照配备目录的要求建立了实验室,上千个县普及了实验教学。全国中小学各类仪器设备总值超过100亿元。以图书来说,到2010年,图书拥有量为高中生均50册,初中生均40册,小学生均30册。继1978年教育部颁布《中学理科教学仪器配备目录》和《小学数学/自然常识教学仪器配备目录》之后,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分别于1984年、1993年以及2000年对其进行了修订,并由教育部颁布。三十年来,共制定了近30种中小学各科教学仪器配备目录。
  问:请您介绍一下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的发展历程和重大变迁?
  答: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室成立于1964年。到了1966年“文革”时期,教育部撤销了这个教学仪器研究室。一直到1980年,国务院才将其恢复并更名为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以下简称“教仪所”)。从1980年到2010年,教仪所经历了三十年的发展。1980年教仪所刚恢复时,根本找不到办公的地方。1982年,教仪所在北京市十一学校(以下简称“十一学校”)校内租了一处办公地点。除此以外,在北京语言学院以及教育部附近还各有一个办公地点。大概是1988年的时候,语言学院的办公地点就撤销了,所有人员统一在十一学校办公。到了1996年,教仪所就从十一学校搬到了现在的办公地点(海淀区中关村)。2013年2月,教仪所更名为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   四、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仪器
  问:在信息化背景下,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对教学仪器发展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
  答:我觉得信息技术发展对于每一个行业或领域都有一定的影响。对于教育装备或教学仪器来说,这些影响集中在信息技术、数字化或智能化方面。运用信息技术都可以实现软件仿真、模拟、虚拟等功能,比如制作出人体模型、人体各种器官模型等,帮助展示相关人体的内部结构、微观的结构,提升传统实验装置的品质。关于数字化和信息化之间的联系,我个人理解是,从目前的技术来讲数字化是实现信息化的一个最佳途径。
  数字化就是将模拟技术转变为数字技术。智能化就是要求教学仪器进行性能提升。有些教学仪器本身带一些判断能力,这就是智能化的表现。或者说是通过一些传感器的应用,使当下及以后的教学仪器更加智能。数字化和智能化,对教学仪器设备本身功能的增强、性能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影响。
  问:教学仪器在数字化、智能化方面提升后,会不会提高对使用者的要求?
  答:应该说在某些方面是降低了使用技术要求,技能的难度也可能降低,对于学生也会更有帮助。
  问:那么所面临的问题还是仪器的使用吗?
  答:对我们来说,做实验会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信息采集能力、观察能力,而实验仪器设备只有在使用过程中才能培养出观察能力。但是有时数字化是不能过度依赖的,如口算、心算等计算能力不能丢,不能因为有了计算器,学生就不进行相关训练了,学生同时应该掌握计算器使用能力。再比如,书写能力,不能因为计算机复制功能很强,写文章就直接抄,还应锻炼自己的思维和表达能力。中国的悠久文化是我们要传承下去的,不能因为引入信息技术,就不会写字、不会算术、不会说话、不会造句了。总之,信息技术是为教育、为培养人服务的,教育不能因为依赖它而丧失了自己的功能。
  问:在您看来,教学仪器在信息化、数字化背景下向更为便捷的方向发展。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教学仪器又面临着哪些挑战?
  答:其实,信息化装备的使用和利用本身就是一种挑战,一方面要会用它,提升教师的应用水平,也包括学生的应用水平;另一方面,要适度地利用。教师在利用信息化技术时,不能把自己当成一个放映员或者是一个操作员,这是不可以的。
  信息技术最终会落实到装备上,所有的技术都要物化。信息化装备是整个装备的一部分,整个装备覆盖了信息化装备,信息化装备是一小部分,对信息采集、储存、传输、共享是有帮助的,但这只是装备的一部分。部分课程和有些年龄段学生的远程教学也是可以的,但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教学活动是不能用信息技术代替的。现在有一种趋势是过度使用,比如现在我们俩用计算机打字进行交流,表情和感觉等很多信息都被过滤掉了。再如对观察能力的培养,学生必须要有现场观察的经历才行。
  此外,谈到优质课和优质资源,好多人说把优质资源、优质课发到边远地区,这不就是优质资源共享吗?我认为这是不对的,讲课一定要因材施教,城市学生的背景和边远山区学生的背景是不一样的,用这种优质课去讲,那里的学生根本没有兴趣、听不懂,对于他们来说就不是优质课。应根据当地的实际和需求,给教师做培训,而不能代替教师给学生来讲课,一定要因材施教。
  iPad引入课堂教学的问题也是如此,需要好好研究,不能一窝蜂地应用。读、写、算是我们小学生的基本技能,iPad是否对他有利,如果有利是可以的,因为使用iPad交互形式更灵活,还可以查一些资料,学生通过它能够自主学习。学生在自主学习方面的应用应该鼓励,比如教师布置去查资料,学生可以自己分析、吸收;在“教”的方面,看教师如何把握,不能一概肯定或否定iPad在学校里的使用,但是怎么用、怎样真正发挥它的实际效用需要好好研究。
  五、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的职能
  问: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的主要职能有哪些?由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更名为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这前后的主要职能有没有相应的变化?
  答: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的重要职能之一是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条件提供标准。1988年,我们中心的前身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设立了全国教学仪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我们制定的标准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教育条件标准,比如一所学校要满足课程要求需要怎样配置实验室。过去,实验室配置需要配合教学大纲,而现在需要根据课程标准制定相关的实验室配备标准。另一方面是产品标准,教学仪器产品的质量、安全和规格要达到什么标准才能满足教学要求,要站在学校用户角度对生产商提出要求。例如现在的显示设备,投影仪的分辨率要达到多少才能够满足学校的需求。还有安全要求,如电源需要试验,尤其是绝缘的耐压要求。因为学生会好奇地去做各种尝试,所以这些产品需要经受质量、安全考验。同一种仪器,用于教学的,就要比一般仪器的质量、安全系数要高。此外,教学仪器是供学生来使用的,因此应体现交互过程。如照相机需要用一些参数调整体现交互过程。再如天平,过去天平有游码没有片码,但要训练学生使用好天平,需要用更耐用的天平,要求天平有砝码、游码和片码,而在社会上使用的不需要这么全面。因此教学仪器有其很独特的方面。
  中心另外一个重要职能是质量检测。是否达到标准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各种试验来验证。在设计出一种仪器后,要模拟相应的环境进行检测,如高温高湿的气候环境、经受各种搬运碰撞的运输环境等,需要通过这些环境条件的改变来测试教学仪器是否合格。另一方面从学校的角度来说,教学仪器的安全性十分重要,要进行相关检测。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需要承担检测的实际任务,亲自到工厂中抽取产品检测,公布相关结果。目前,检测工作主要是通过委托形式进行,力度大打折扣。
  在这一方面,我的体会是现在的学校普遍不重视教学实验。在当前“薄改”项目中,有的学校依然还是不开实验课,不做实验。很多时候都是“背实验”,而不是做实验,就算做实验也都是验证性实验而不是探究性实验。不做实验导致教学仪器的一些质量问题得不到及时全面的反馈,我们想知道这些教学仪器到底好还是不好,结果得到的反馈都是教学仪器不好用或没用,这是非常不客观的。我觉得主要问题有几点:一是评价机制不健全,二是教师理念不先进,三是教师实验培训不到位。我曾经在调研时听了一节“走进化学实验室”课,当时的教师就是带着一本书走进教室,在黑板上和学生讲化学实验室,通过书本的图片来展示化学实验,却不是直接走进实验室去上课。   中心的职能除了标准的制定、检测,还有培训及交流等。从教仪所改为中心之后,其职能扩大了,从“仪器”到“装备”是服务范围的扩大。首先,学校不再局限在中小学,而是各级各类的学校;其次,包括教育教学、学校办公、后勤保障等各方面装备,如校服、校车等都需要关注。从“研究”到“发展”,需要站在整个事业的全局和战略角度来看待教育装备的“建、配、管、用”。当然最主要的职能仍然是制定标准,这点十分重要。
  问:中心服务的对象是哪些?
  答:主要是学校,支撑学校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同时,为行政部门做一些研究,提供一些基础数据、基础支撑,为他们制定政策提供服务。在为行政部门和学校服务的同时,也为相关企业服务,希望他们能遵循标准,为学校提供适合的产品。
  问:前面您提到,有些装备或者教学仪器放到学校里不用,面对这种情况,中心有什么对策?
  答:中心希望通过一些活动使得教师或者社会认识到实验对培养人才的重要作用。我们要创新,2020年我们要进入到创新型国家阶段,我们要培养创新型人才,而不是让学生“死读书、读死书”,因此一定要结合所学的知识让学生应用。实验是应用的重要方式,我个人理解这是学习的一种最高形式。荀子讲“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在我看来,“知行统一”是学习的最高形式。所谓掌握了知识,就是把这个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知识有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其中掌握就是把所学习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当中,而我们现在学的都只是从书本到书本,缺少实践环节,没有掌握。从另外一方面讲,就是培养不出观察能力。必须从实践活动中才能培养观察能力,而观察能力是创新的基础,没有实际应用就是没有掌握。
  问:如何让教师、学校能够认识到这一点,让他们使用这些教学仪器?
  答:从现有的状况讲我们可以呼吁,如高考的时候加试实验,不过这可能比较耗费人力和财力。我们可以通过培训让教师认识到实验教学对人才培养的作用,还可以举行教师实验能力的比赛。因为现在不做实验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教师都不会做实验。而且配备仪器后的培训也不能跟进全部的教师,跟进到的只是少数骨干教师。所以希望通过实验能力大赛让教师重视这件事。还有通过全国自制教具比赛,让教师做一些教具,这样他们才能重视实验。
  问:请问中心是如何制定教育装备、教学仪器相关标准的?
  答:在教育部的领导下我们制定了一些标准,如《初中理科教学仪器配备标准》《小学数学科学教学仪器配备标准》,现在正在做体育、美术、音乐器材配备标准,所以从基础教育讲,实现了全学科覆盖。我们也在做幼儿园玩教具配备标准。由于形势发展了,教育教学要求改变了,而且技术发展了,产品形态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像初中的理科教学仪器配备标准、小学的科学数学仪器配备标准,这些都是“普九”验收的依据之一。一所学校是否达到“普九”标准,首先就要看实验室的建设,以及图书是否达到了一定要求。20世纪90年代有这种状况,为了应付检查,把仪器放到汽车上,要检查哪个学校,赶紧把仪器、图书搬到哪里。在“薄改”项目实施以后,这种现象就少一些了。
  初中理科、小学数学科学教学仪器配备标准
  教仪所编制的各种配备目录
  问:学前玩教具的设计标准是不是比基础教育的更高?
  答:学前玩教具的标准高,在于从安全、无毒、无害方面考虑,因为幼儿园的东西应该是比较安全的。另外2012年发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把幼儿园教育分成5个领域,即语言、健康、科学、艺术、社会,这些都需要玩教具支撑的,以防止幼儿园的小学化趋向。以前很多幼儿园都在认字、教数学,违背了幼儿成长规律。现在幼儿园以活动和游戏为主,这肯定要用到很多玩教具。
  六、关于产品质量和教育模式创新
  问:您去国外考察时发现国内外教育装备产品有哪些不同?
  答:我基本上每年都去国外考察。瑞士每双年在巴塞尔有一个世界教具博览会,是世界上规模比较大的展会,由世界教具联合会举办。从质量方面讲,我们使用的仪器同发达国家的高质量仪器相比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一些国外企业的标准更高,管理更严格。2001年,我国开始进行第八次“课改”,课改小组到美国去考察,带回很多美国教具,全都是“MADE IN CHINA”。但是在中国市场销售的我们自己生产的产品在品质上与国外的有很大差别,这说明我们在管理和要求上存在差距,将来要通过品牌战略、质量提升战略,引导企业向高质量生产方向发展。
  我认为目前教育装备的供应环境仍处于不太好的状态,因为普遍讲求低价中标。通过降低质量来实现价格下浮,对于用户来讲是一种浪费。很多仪器质量并不好,比如中学做电学实验的小电表,用一次30%的电表就坏了,教师也因此就更不愿意使用,不愿意做实验。“招投标法”上提到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价格低者中标,但谁来监督保证质量并不明确,因此导致不顾质量的低价中标态势发展严重,仪器品质也就下降了很多。考虑到上述问题,中心正在研究相应措施,希望通过建立一种制度,保证质量达到要求的厂家才能参与竞标,同时对使用这些仪器的学校进行抽检,看仪器是否符合相应标准,通过建立质量控制机制来提升产品质量。我觉得教学仪器和教育装备的质量要比社会产品的质量更好、更高才行。我们的产品质量不只是学生做某一个实验成功与否的问题,还要对学生质量意识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一定要高质量才行。
  问:通过考察,您发现了哪些中外教育的差别?这些差别是否会对我国教学仪器的发展产生影响?
  答:我觉得中国教育和国外教育的重要差别在于“小班化”和“走班制”。在我国因为一个班的学生过多,教师顾不过来而不进行实验的例子屡见不鲜。相反,“小班化”则可以避免一些问题的发生。教师带着20多名学生学习,学生的发言机会、讨论机会和动手做实验机会都会比较多。为增加学生交流、沟通、实验机会,在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实施“小班化”和“走班制”很有必要。这样做对于教师的需求也会更多,也可以解决更多的就业问题。美国小学实行“包班制”,除了音乐、体育、美术课有专门教师负责外,一名教师要上包括语言、数学、外语、历史、科学在内的所有课程。美国的小学生会到相应的专业教室上课,如体育课在体育馆上,音乐课在音乐教室上;而语言课、数学课就在固定教室,教室里铺着地毯,教师和学生不是像我们一样端坐在那里,而是非常自由、轻松地欣赏和学习,也因此会达到小班化才能实现的效果。   “走班制”的含义是上什么课就到什么教室里去,如上物理课,学生就去物理实验室,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的个人爱好和学习兴趣,把他们的学习兴趣变成爱好,为个性化发展创造条件。我们现在都是“齐步走”,无法实现个性化发展。“走班制”可以实现课程选择,这是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另外,加强实验和实践环节也是我们可以向外国学习的地方。和国外教育相比,我们学校的实验室功能还是很有限的。瑞士的伏尔泰高中,一个班只有20名学生,学校共有40个班,800名学生,物理、化学、生物学科分别有5个实验室。反观我国的教育现状,学生多、实验室少。学生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坐成一排一排的,面向教师,教师在上面做一步,学生在下面做一步。正如南开大学谭成章教授说的,这是一种“驯猴”方式。实验怎么能这么做呢?而且也很不安全,一个班级50多个人,教师无法进行个别指导,也非常危险。尤其是化学实验,一些危险药品很容易倾倒到前面学生的身上去,有安全隐患问题。
  问:在我国实行“小班化”“走班制”会不会对教学仪器配备提出更高的要求?
  答:不是对教学仪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该是我们目前“大班制”不利于实验的开展,所以要改变这种现状,要重视实验。人多可以分为两拨做,但这样教师也累,真正要改变就是学习国外先进模式,实行“小班化”“走班制”“选课制”。关键差别在于人家在使用仪器做实验,而我们用得少。“走班制”可以边上课边做实验,实验室和教室是合一的,实验室柜子上面就是仪器,学生可以自己拿,自主性很强;而我们的仪器放在仪器室里,拿出来很不方便。这就要求我们要从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创新。
  参考文献
  [1] 刘诗海.教学仪器的现状与发展[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3(5):2-5.
  [2] 刘诗海.教学仪器事业发展研究报告[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7(1):3-6.
  [3] 邓小平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4] 邓小平教育理论学习纲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5] 刘诗海.切实贯彻标准 开创实验室建设新局面[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7(10):3-6.
  [6] 刘诗海.配备标准与新课程关系的研究[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7(3):3-5.
  [7] 张天保,邓小平理论指引下的中国教育二十年[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其他文献
如何提高实训教学效果,帮助学校树立实训专业品牌,让学生毕业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员工,是一线教师多年来一直不断思考的问题。实训精品课程的建设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方法,但是精品课程改革既易又难,易的是精品课程建设只要求我们在以前的基础上换个角度,就有可能取得很好的效果;难的是精品课程建设不是一两个人、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学校多方面的配合,也需要经年累月的积累和修正。  与此同时,以“三改”为主题的职业
期刊
在高中田径必修课里,背越式跳高是跳跃项目中难度最高的教学内容。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效果不理想。原因主要有:学生对技术动作结构、原理掌握不准,造成联系效果不佳;学生对田径项目兴趣不高;学生(特别是女生)身体素质较差。针对教学需求,笔者对背越式跳高项目采用先理论再实践的方式授课,效果比传统的先讲解示范再练习的效果好很多。  一、以教师讲授为主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  为提高知识传授
期刊
北京市古城中学始建于1959年,由人民大会堂的同批石料建设的这所具有厚重文化积淀的历史老校。学校致力于内涵发展,充分尊重生命,尊重差异,倡导“传统文化养化人、实践活动砺炼人、高雅情趣陶冶人、国际视野拓展人”的教育途径,用适合每一个人的教育方式,培养未来社会积极而负责的优秀公民。  古城中学参加了北京市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翱翔计划、雏鹰计划,为专门人才的培养开辟蹊径。同时,举办科学探索冬令营,成立楼梯
期刊
在信息技术已经发展到“云”计算技术层面的今天,任何管理工作都与信息化息息相关。特别是在“教育云”概念悄然进入教育领域的背景下,作为“四川省教育工作先进县”和商贸繁荣、经济发达、文化历史厚重的成都市中心城区的锦江区,主动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在区域中小学图书馆(室)建设上,乘“云”之势,建构了区域图书馆(室)信息化管理社区“云”模式,使区域中小学图书馆(室)工作实现了基于“云”计算技术环境下的信息化管理
期刊
2013年4月9日至10日,由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社主办,成都市教育技术装备管理所、上海市教育技术装备部等10个城市的教育技术装备部门共同倡议发起的“第三届城市教育装备合作与发展论坛”在成都召开。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技术装备处相关领导、各省市教育技术装备部门代表、国内知名中学校长和教师以及教育装备企业代表参加了论坛。  本届论坛主要围绕《中小学实验室规程》的落实,研究实验室内涵发展与提升,探讨信息技
期刊
春暖花开,四月蓉城绿肥红瘦,美丽的都江堰市阿娜如川妹子,热情欢迎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装备工作者、关注关心教育装备的校长、教师和教育装备企业代表。北京、上海、成都、太原、苏州、南京、台北等40多个地级以上的城市及其下属区县的教育装备工作者、校长、教师和教育技术装备企业代表,欢聚都江堰市,围绕教育技术装备的自身发展和改革,围绕教育技术装备如何推动或引领教育教学的改革,进行为期2天的热烈交锋、交流与展示,
期刊
中国的教育改革虽然已经进行了十多年,但仍让很多人不满意。其原因可概括为4个字,“三多一少”,“三多”指专家多、理论理念多、课题多,是造成教育改革在“胡同里转悠”的原因;“一少”指精通运用技术推动教育改革的实践太少,在动乱年代中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是思想,而在和平社会中推动社会进步的是技术。但现状恰恰相反,在社会实践中尤其是教育方面,用技术推动教育发展的实践在不断减少。  教育技术装备推动或促进教育
期刊
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三维目标中将“过程与方法”作为目标予以凸显。如何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成为广大物理教师思考与探索的重要话题,科学方法教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科学方法教育的开展需要以知识为教学线索与基础,教学需要以教科书作为蓝本,因此,需要进一步思考如何挖掘与利用好教科书中的科学方法素材。在中学物理教学一线,不少教师往往只停留在认识到科学方法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对于怎样从教科书中寻找相
期刊
编者按:  在我刊(www.cmee—online.com)举办的第二届城市教育装备合作与发展论坛上,我们采访到了受邀前来参加论坛的台湾高雄市大寮区山顶国小庄明广校长和台北市大安区幸安国民小学吴宗哲校长,专访将在本期及下期依次刊登。希望通过我们的介绍,从一个侧面了解台湾中小学校的教学理念、管理方式和建设情况,作为参考。  :在台湾的中小学校中,体育、艺术和人文类的社团活动相当丰富,甚至被纳入正规课
期刊
“基于XML的Flash多媒体系列积件”系笔者主持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重点课题“基于SWF中学英语多媒体积件资源库的开发与应用”,针对中学教学实践中一线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时间长、精力多、复用率低、交互性差的现状,结合中学英语学科特点,采用Flash所开发和设计的一组多媒体积件(包含文本、朗读、听力、选择题、填充题、图片浏览、FLV播放器等)。该组积件的最大特点是全都支持XML文件(内容)外部导入,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