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的矛盾处理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tt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已实施几年了,各地在新课改铺开中更为成熟、理性地审视这次改革的得与失。整体而言,课改后,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课堂上学生活跃了,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快速提高,学生课外学语文的意识增强了,课内外结合成为教师自觉的语文教学行为,一大批新型优秀教师正在与课改一起成长。但毋庸讳言,课改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我就语文的具体教学来谈谈对语文教学中几个矛盾的处理的探究。
  一、必修模塊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
  必修模块的内容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部分,既自成体系,又相互勾连,是这套教科书的主体。它融阅读、写作于一炉,纵贯古今,横牵中外,囊括历史、哲学、天文、地理等各门学科知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根据教材内容,教学进度要求半学期教完一册书(包括四个单元加“表达交流”和“梳理探究”七个专题)。处理模块一和模块二的“阅读鉴赏”共需用四十八个课时,“表达交流”和“梳理探究”穿插在“阅读鉴赏”中间,每周训练一个方面。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教材容量太大,每周课程的节数又只有四节,加上节假日放假,学校承办的各级各类考试的课时耽误,想完成这些内容须“小跑前进”,根本没时间去落实,而学生却普遍感觉跟不上,课堂笔记跟不上,每天都在跑步前进,感觉很累。
  要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对必修模块采用省时高效的教学方式实现教学目标。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指通过教学,教师采用各种策略和方式,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充分体验求知的过程,在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和谐、持续的发展。
  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高质量地完成必修模块的教学任务,这是一个颇值得研究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唯其如此,才可收到省时高效、事半功倍地实现教学目标的效果。
  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教师不能既想按照新课程设计教学过程,又割舍不下自己已有的教学经验,想搞一些旧有的应对高考的策略,否则只会导致什么都想上,什么都上不完,因而猛赶进度。因为赶进度而丧失了阅读的深度与精度,同时也剥夺了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发展机会,忽略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和现代语文能力的培养。这无疑违背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对必修课程目标的理解。解决的方法就是在“阅读鉴赏”时我们必须为学生选择典型的、深刻的课文,大刀阔斧进行取舍,创造性地通过内容重组、移动、改编、增删等手段来对“阅读鉴赏”内容进行加工处理,作出合理调整,尽可能挤出时间来加大“表达交流”和“梳理探究”的力度,培养学生的现代语文能力。课堂上我们应尽量考虑在施教时牵出生活的更多东西。这是课时限制下的必然选择。
  二、学生参与课堂讲得多与教师引导讲得太少的矛盾
  课程改革强调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只是语文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普遍提倡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由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课程的四大基本理念,其中之一即“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规定:“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这样,就切切实实把课堂留给了学生。这是一个革命性的主张,在实践中也起到了作用。
  但是基于以下原因,这一主张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偏差:思维习惯东西方人不一样、中国语文教育的传统倾向于传道授业解惑、班级人数太多等。所以,当我们的课程专家提出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之后,语文教师讲得越来越少了,学生发言越来越多了,学生在学习主动性提高后,“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但共识也少了,知识模糊了,结论没有了,许多学生糊涂了,特别是一些语文基础差的学生更是“摸不着北”了。实践中,有些学生宁愿老师多讲,因为他听得明白。
  其实,一堂语文课不能仅以教师和学生谁讲得多来评价它是传统课还是教改课。受传统语文教育和20世纪80年代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的语文课堂上教师讲得过多过细,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发展,这是一个客观事实;可是,讲得多并不见得是个错误,问题是既讲得多,又不得要领,多而精彩我们也欢迎。同理,学生讲得多而乱,闹哄哄得过一遍水,教师怕有违课改精神而不敢说或尽量少说或少而不精,也不是正确之道。一个成熟的语文教师,一堂成功的课,应该是师生共同参与一起说,教师的引导、讨论与建设性的结论是十分重要的,切不可拘泥于小节。
  三、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削弱和创新能力提高的矛盾
  这几年,语文教学中强调整体把握,注重感悟、熏陶,注重语文学习向课外延伸,注重培养学生发现与创新的能力。新课程要求我们创新,唯有创新,学生才能成才。因此,在教学中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培养学生发现与创新的能力,成为我们思考的迫切问题和课堂设计的首选。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教师把注意力和精力都放在了如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创新的课堂环境中。这当然很好,但不能以此来忽视甚至否定过去的“双基”训练。课程标准在这个问题上也并没有误导,少提或不提“训练”二字也并不意味着放弃基础积累,而是认为语文中那些条条框框的概念性的知识,尤其像语法修辞这样纯知识性的内容,不必让学生死记硬背,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应该是接触大量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增加积累。这次新课改中,不少教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甚至有些教材对教师也进行了错误的导向:不好好让学生认真研读文本,不注重引导品味语言,不指导学习文章技巧,练习设计多是大而无当的整体把握,或动不动就把学生引向课外探究。结果是课堂里热热闹闹的讨论场面比比皆是,琅琅的读书声和应有的基础知识的书面作业少了或没了,实践中发现学生的识字量比往届学生少了,而念错字、用错字、写错字及写病句的现象比过去多了。如果这变成了普遍,那么课改还能叫成功吗?
  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就是均衡发展,不能一提创新就不要基础知识,更不能回归到过去的灌输知识上去。其实提高创新能力并不排斥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学习,相反,任何创新都是建立在对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上的,只不过我们应坚决反对不问实际的死气沉沉的满堂灌。
  四、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运用与新课程注重个性化和生成性的矛盾
  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其重要性和独特性日益显现,多媒体信息技术借助声像、文字等,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直观形象,声情并茂,图文并茂,给学生提供了多种感官刺激,它让很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生动地再现出来,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迁移能力和比较鉴赏能力,又有利于灵活地实现资源的共享,达到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目的。
  但经过一段时期的大量运用后,我发现利用多媒体课件与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个性有一定的矛盾,也不利于适时反映课堂上生成的东西。制作精美华丽的课件,除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外,更主要的是插入课件中的精彩视频、音频和华美图片吸引了学生目光,有时甚至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以致学生记下来的不是教学内容,而是那些生动的视频、动听的音乐和华丽的画面,使学生失去了通过语言文字来进行形象再创造的机会,也就使学生失去了提高对语言文字感悟能力的机会,从而不利于学生品味语言、运用语言能力的提高。加之所有灯片资料都是课前教师设计的,有其固定的程序,在多媒体的使用过程中,教师会有意无意地忽视学生的个性解读。新课程环境下的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不提倡过多地预设,课堂应是开放的,甚至其发展方向是不确定的。大量使用多媒体,必将对学生、对课堂形成过多的限制,而许多课堂上由于师生、生生交流互动引发生成的东西更是无法用课件记录反映出来的。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就用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法上课其效果反而更佳的原因。
  要解决这个矛盾,教师首先不能迷信多媒体,不可逢课必用,如果不是非用不可,就应该少用,或不用;其次,在课件中应注意减少图片和视频、音频出现的数量,画面不能过于夸张、虚拟,图片和字体的色彩不能过于鲜艳,以免过多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应在使用灯片中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文字的描写;最后,应将多媒体灯片和传统的黑板板书结合起来,及时调整课堂方向,及时记录反映课堂上生成的东西。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将玛格丽特·米切尔笔下的郝思嘉与曹雪芹笔下的王熙凤两个文学形象进行了比较,她们的性格相似,但是命运却迥异,究其原因是二者处于不同的社会历史环境和文化传统。  关键词: 郝思嘉 王熙凤 性格 命运 比较    郝思嘉和王熙凤分别是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和曹雪芹、高鹗的《红楼梦》中的女主人公,她们在中外文学画廊中的魅力经久不衰,都有着姣好的面容,丰富的性格和相似的家庭背景,但是东西方不
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矛盾也随之出现:我们从应试教育的极端走向个性教育的另一个极端;从传统的教学知识太过抽象科学化走向完全淡化“数学味”的数学知识生活化;从一味的灌输教育走向盲目的自主探究;从单一的个体学习走向盲目的合作学习;从计算方法单一化走向算法多样甚至“无法可依”……这一系列新矛盾、新误区需要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我们要在教学中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
目的:  探讨不孕患者BMI指数与糖脂代谢指标的相关性,同时观察BMI指数对中医助孕结局的影响,有助于针对不同BMI指数不孕患者实施不同治疗策略,从而获得更好疗效,  方法:  1
摘 要: 本文从职业教育的角度对图书资料的情报职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阐述了提高图书资料情报意识对高职院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性。  关键词: 图书管理部门 图书资料 情报职能    在职业教育工作中,图书资料承担着为教育和科研工作提供情报的重要职能。为教学和科研服务是开发利用图书资料的最终目的。根据我院图书馆的现状和多年的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经验,我认为要做好图书资料管理工作,必须强化图书管理部门
摘 要: 文章认为,加强学生情感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同时这也是全面科学地完成中学语文教学目标任务的必然要求,是改革目前语文教学现状、解决教学的一种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学生 教师 情感因素    目前,世界上教育改革的方向已由智力为主的教育转变成情感为主的教育。情感教育作为一种以态度、情感为中心的教育,它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教育思想,一种教
现代远程教育中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能够转变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开阔我们的视野,优化我们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育教学发展。同在一片蓝天下,我们应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使远程教育的资源面向学生、面向教师、面向农民,走进课堂,用于教学,成为教师的好帮手。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也是教育资源共享的时代,使用好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是农村教育跨跃式发展的基础。电脑、投影、幻灯、录音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摘 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德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军事力量被摧毁;主权丧失;经济萧条;整个社会面临全面崩溃的境地。但也正是由于这种恶劣的环境,德国冲破了旧制度的束缚,全面进行现代化建设。本文试图从战后德国所处的不利环境中找到有利的因素,来分析德国战后迅速崛起的原因。  关键词: 二战德国 现代化进程 促进作用    欧洲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受到严重破坏,尤其是战败国德国更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
摘 要: “无为”是老子哲学思想体系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几千年来被无数人视为“消极”的代名词。“无为”源于“道”,是顺应天道自然法则的产物,老子的“无为”强调的是不妄为,是顺应自然规律的有为。本文试通过对老子《道德经》的解读,揭示其“无为”实则“无不为”的人生法则,并探讨其“无为”思想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老子 “无为” 有为    一、“无为”的内涵  “无为”是老子哲学思想体系中极其重要的内
目的:通过观察七项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技术测定90例原发性肺癌患者和30例正常人血清中七项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糖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