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三月下扬州

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rongc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扬州,素有“竹西佳处,淮左名都”之称,它幽邃迷人、风景如画,精致且曼妙。4月14日至16日,第二届“中国扬州·烟花三月·光影周”活动在扬州市江都区成功举办。活动期间,著名摄影家石广智、梁达明分别带来了《多重曝光》、《风光创作》讲座,《中国摄影》杂志社资深编辑郑浓则讲述了《准备在拍摄之先》,三个不同类型的讲座得到了影友们的广泛好评。活动中,石广智、梁达明和郑浓老师还带领影友们进行了采风创作:大桥镇、邵拍镇、小纪镇、仙女镇等,无不展现着扬州的迷人风采。活动接近尾声时,“光影周”活动摄影作品评选揭晓了40幅佳作并围绕作品进行了深入的点评和交流。“光影周”活动以专家讲座,现场拍摄指导,小型摄影比赛,摄影论坛等形式,为摄影人搭建了对外交往的高端平台,不断提高了摄影人的创作能力和水平,充分展现了扬州丰富而深厚的自然与人文风情。
其他文献
尼康D800(D800E)可以说是目前最受关注的全画幅相机。除了它超高的3630万像素之外,全高清视频的支持跟不凡的像质都足以成为它大火的理由。某专业网站的测试结果显示,D800超过了本门师哥D4,甚至超越了中画幅数码机背成为了该网站史上相机总评分第一名的相机。当然,更吸引人的是—尼康D800(D800E)是世界上首台官方发布拥有低通以及无低通两个版本的相机。  此次N家两大孪生高徒同时入世,难免
期刊
摄影大师曼·雷(Man Ray,1890—1976)生前曾涉及绘画和摄影两个领域,他有一句名言:“我画我无法拍的,也就是那些源自想象与梦境的,或是无意识的驱力使然。我拍我不想画的,也就是那些既存之物。”  有此话为证,那就说明,在曼·雷的艺术创作中,绘画与摄影的关系的确是一个问题,他也为此纠结过。当然在1839年摄影术发明之前,这不是个问题,那时只有绘画一种表现媒介可用,而曼·雷最初的远大志向也是
期刊
便携相机与手机的此消彼长  千万像素手机面世时间并不算短,之初并未受到使用者的重视,自iphone、HTC等智能手机的出现,手机拍照与各种摄影滤镜软件的结合,让拿手机的人都成为了喜爱拍照的人,并且随着网络分享的兴起,手机拍摄更成为不二之选,在更多场合下我们见到的是手持手机拍照而非使用便携相机的人,种种迹象表明手机智能应用的强大正在慢慢蚕食着便携相机市场。  当初DC面对手机是拥有压倒性优势的。尼康
期刊
卢彦鹏和饶凌华的《石头的记忆》系列作品由《破裂》、《撞击》、《拖着石头的婴孩》三组作品为主,并以影像与绘画叠印的方式将卤化银和铅笔这两种不同质感的介质融合,进而呈现在一张普通的相纸上,然而这看似无关的影像,其实是生长在同一语境中,并相互给养的。至于这个中深意可能就需要被解读甚至翻译了。首先就《石头的记忆》系列照片的内容来说,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脱离了其作为照片所应具有的特质。以《破裂》和《撞击》系列为
期刊
中=中国摄影  王=王亚彬  中:作为一个画家,你平时有拍照的习惯吗?拍摄的目的是什么?搜集素材,还是什么出于其他的想法?  王:平时有拍照的习惯。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搜集素材,更多的是寻找新的可能性,制造出新的东西出来。我一直以来也拍黑白的135底片,有很多,只是从来没拿出来。  中:怎么会选择波拉片这一媒介?在这一方寸之地的画面中,耍的开吗?  王:其实波拉片这些是我在2007年左右的作品,在这之
期刊
王亚彬画面—这样的作品我们一定更愿意用“画面”这个词,它的的依托是微型波拉照片,原本迅速把握对象特质的,有一些是顺延,更多的是引发甚至转换,却偏偏能够唤起若干联想,既关乎摄影,也关乎绘画。东西方的美术传统也自在自为、津津有味地蔓延开来。  这个时代有与王亚彬这样的方式追求相近的摄影家,比如荷兰摄影家温迪·埃瓦尔德(Wendy Ewald)和杰尔蒂恩·范·安嫩(Annen),他们的《杰尔蒂恩的肖像》
期刊
中=中国摄影 卢=卢彦鹏  中:为什么会和你的夫人饶凌华以影与画的方式来创作《石头的记忆》?这样的影画结合对你们两人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卢:创作的灵感来源于我夫人的一卷(47cm×3000cm)的纸本素描《石头的记忆》。记得里面有一部分是关于婴儿孕育过程的作品:“画面是有一个婴儿,在石头里,婴儿的脐带连接着另一个小石头”(见《拖着石头的婴孩》No1、 No2)!有趣的是当时她怀孕了,而这个作品是
期刊
原久路(Hara Hisaji)1964年出生于日本东京,1986年毕业于武藏野美术大学,专攻造型学。1993年,原久路移民美国,曾担任美国科学技术网摄影指导,并在纽约NHK担任希拉里·克林顿的独家摄像,担任多部纪录片、电视节目的摄影和导演。2001年回到日本后,原久路开始了独立摄影师和摄像师的生活。  在日本,他找到一座日本大正时期(1912-1926年)的建筑物,这座使用到昭和40年(1966
期刊
中=中国摄影  傅=傅为新  中:这组《山水之名》,最初是怎么构思出来的?  傅:应该是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一开始是想把传统山水和盆景艺术通过摄影的方式进行结合再现,后来感觉这种做法不够深刻,于是想到现代元素的置入,这个构思形成以后,很快想到一些社会性的话题。  中:最初是先有那些背景的素材照片吗?那些是拍摄于什么地方?  傅:平时出去野外,我们常会对一些自然形成的肌理构成发生兴趣。比如岩石经过自
期刊
将东南西北和上下左右所有的景物全部容纳到一个画面之中,这在过去是不敢想象的事情。数码影像给了人们极大的想象空间,利用接片软件可以轻松制作出俗称“小行星”的360°×180°全景影像。我从前使用16mm的广角镜头进行前期拍摄,但是为了拼接出“小行星”,每次最少需要拍摄30多幅素材。由于在整个拍摄过长中花费拍摄时间较长,前后光线变化太大,所以容易导致拍摄失败。自从有了鱼眼镜头后,“小行星”的拍摄就简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