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球独孤求“败”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rrydzf_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乒乓球运动的均衡发展,也为了避免奥运会“瘦身”计划将乒乓球裁减出奥运大家庭,乒坛巨无霸要负起强国责任来了……
  
  4月25日,中国乒乓球队飞赴横滨,征战第50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临行前,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蔡振华的一番讲话耐人寻味:就乒乓球这项运动的发展而言,“唯包揽论”已经不太合适,中国队参赛的目标是更为多元化的……显然,中国体育高层已经看到,目前中国乒乓球虽无近忧却有远虑,从当年的“国球输不起”,到今天的“不想包揽”,国球的未来将肩负起怎样的使命,如今又面临着怎么样的抉择?
  
  无近忧有远虑
  
  中国队出征横滨的前一天,参赛名单千呼万唤始出来。令人惊讶的是,本届国乒混双皆为清一色的年轻队员:张超/姚彦、郝帅/常晨晨、许昕/范瑛、徐辉/彭陆洋、邱贻可/李晓丹……而非马琳、王励勤、张怡宁等奥运冠军;与此同时,男双选手也基本由小将组成:马龙/许昕、郝帅/张继科……我们没有忘记,前两届的上海、萨格勒布单项世乒赛,王励勤/郭跃的混双组合曾令世界任何强手望而却步,如果这次还是他们联手,相信不但有望夺金,而且还有望完成混双三连冠的伟业;同样,前两届世乒赛的男双组合马琳/陈玘、王励勤/王皓,也都是打遍天下无敌手。如今,中国队的最强组合中国队自己先将之拆散了,显然,国乒这次兵发横滨,并未投入最强阵容,说到底,中国队并不想在本届世乒赛上大包大揽(当然,如果本届中国队以这样的新人组合出战,对手也无法将我们击败,这又另当别论了),从而改变中国队在世锦赛上一家垄断的局面。
  记者曾经跟踪采访中国乒乓球队十多年,在许多世界大赛的现场见证过中国队的无数次“大满贯”和“大包揽”,印象中,中国乒乓球队的失败只有寥寥数次。从1995年的天津世乒赛,到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在这两项大赛上我们几乎夺得了全部冠军,偶尔意外丢金的是:1997年曼彻斯特世乒赛,瑞典瓦尔德内尔男单夺冠;2000年马来西亚世乒赛,瑞典男团捧杯;2003年巴黎世乒赛,奥地利施拉格男单摘金;2004年雅典奥运会,韩国柳承敏男单夺魁。还有一次非常意外的失利,是2002年的釜山亚运会,若不是亲眼所见,谁都不会相信中国队会在釜山翻船。如果说当时的男双失利尚有实力接近一说来解释,那么,我们的女队和韩国队相比实力高出一头,难道会在男队失利后再掉以轻心,接连在女团、女双、混双中丢金吗?当年王楠接受采访时的惨白脸色和无奈表情至今还浮现在记者的眼前。输球的原因或许是“轻敌”——那时几乎成了“终身”冠军的中国乒乓球队,并不把亚运会看在眼里,他们没想到过输,但就是这一点使他们削弱了斗志和竞争意识,无论领队、教练员,还是运动员,在这一点上是应该有“罪”同当的。
  
  对于强大的国乒,有个有趣的“狼怪圈”:每逢大赛,赢了球,观众认为理所当然:“国球么,我们就是厉害!”一旦输了球,举国震动,似乎被观众淡忘的不怎么吸引眼球的乒乓球,一下子重又被人们捧在手里评头论足,人们纷纷惊道:“狼来了,狼真的来了!”不过,有趣的是,狼来得快去得也快——往往是仅隔数月,中国队在下一个国际比赛中再次夺得全部冠军,一展独孤求败的雄姿。事实上,对乒乓球运动来说,中国队的巨无霸实力已经使得乒乓球比赛在观众中失去了“猜猜冠军是谁”的魅力,也使其他国家的乒乓球运动员失去了参赛的欲望,“玩”不过你不“玩”了。长此以往,这项运动就会衰退,这才是真正的“狼来了”。
  如今的横滨世乒赛,国乒在3个双打项目上排出了次主力阵容。对于这一变化,虽然男队主帅刘国梁的解释含糊其辞:“由于我们队员多,只能分开一部分打男双,一部分人打混双。这样,也可以争取让更多的选手参加世乒赛,得到大赛磨砺……”但女队主帅施之皓倒是给了记者一个最为明确的答案:“我们这样排兵布阵,是想给所有年轻选手机会,更是想给所有的外国选手机会……”
  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中国乒协主席蔡振华赛前向记者透露,目前新的中国乒协成立后制定了一些新的方针,包括与国际乒联展开更为广泛的合作,这就要求中国队队员们在大赛赛场上,不仅要继续体现技战术水平和精神面貌,同时还要弘扬乒乓球文化,“让中国承担起一个乒乓球大国应该肩负的责任。”蔡振华的话,无非是在向外界传递着一个信号:中国不希望也不愿意在世乒赛上“独舞”了。
  
  乒协态度大转变
  
  为推动世界乒乓球运动的发展,中国乒协对待“海外兵团”的态度,从最初的尴尬敏感,到后来的宽容平和,再到现在的鼓励支持,已经有了180度的转变。
  在北京奥运会的舞台上,来自五大洲的几十名海外兵团成员重返祖国,他们在北京大学乒乓球馆里同样获得了现场观众如潮的掌声。见此情景,就连国际乒联主席沙拉拉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对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做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现在看来应该鼓励更多的中国教练走出去,或者让更多国家的选手到中国来学习和培训。”
  回顾海外兵团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自上世纪80年代末起,一支阵容强大的乒乓球出国军团,开始渐渐进入公众视线,且海外兵团人数在逐年扩大。当时,人们忧虑,海外兵团将对国球产生怎样的影响和后果?是喜剧还是悲剧?抑或是严肃的正剧?
  1993年5月20日,哥德堡世乒赛,邓亚萍和乔红在女单比赛中相继失手于代表新加坡和德国参赛的井浚泓和施婕。从这一天起,人们给这群在海外打球谋生的中国人冠以“海外兵团”之称。一年后的广岛亚运会乒乓球女单决赛,中国前国手、当时已代表日本队的何智丽将乒坛一姐邓亚萍斩落马下,从而在国内媒体中掀起轩然大波。当时何智丽已改名小山智丽,凡看过那场比赛的中国观众对“海外兵团”这个词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不解、质疑甚至对立的情绪风行一时。记者曾经听小山智丽讲过她在日本的遭遇,因为被一些中国球迷指责“背叛祖国”,她的住宅门窗玻璃被人用砖头砸碎,甚至来中国参加比赛时看门的大爷也不放过为难她的机会。那时,中国乒乓球队也强烈感受到了来自海外兵团一轮又一轮的冲击波,中国选手与海外兵团的每一次碰撞交锋,都是大家关注的热点,不过,人们的情绪与海外兵团是非常对立的。在此期间当然也不乏海外兵团阻击国外高手的经典战例,如亚特兰大奥运会,代表加拿大参赛的前中国选手黄文冠在男单八分之一决赛中成功将卫冕冠军瓦尔德内尔击败,最终中国选手包揽了这次奥运会的男单冠亚军,这充分说明海外兵团不只是中国选手的對手,同样也是其他外国选手的对手,正是他们的异军突起,丰富了竞技体育不可预知的魅力。
  
  十多年过去了,以李佳薇为代表的海外兵团经历了第二个阶段,那时他们出国打球已不仅为了谋生,更是为了追求。记者曾经在2004年11月的《新民晚报》上整版报道过“美女”李佳薇、“中尉”刘佳、“两栖人”高军的故事。在这一阶段,中国国内对海外兵团的认识已发生明显改变。此后,一直到北京奥运会前,前中国名将唐娜经过在韩国多年打拼后,取得代表韩国队参加奥运会的资格。虽然在奥运会亚洲区女单预选赛中唐娜爆冷赢了王楠,并一度成为海外兵团中最热门的人物,可是再也没有人骂她“叛徒”了。针对海外兵团整体规模日益壮大的现象,去年广州世乒赛期间,国际乒联推出了限制海外兵团的新措施。由国际乒联出面限制海外兵团,这事若是发生在十年前,对中国队来说无疑是削弱对手的一大利好,可是这一次中国国内舆论居然普遍站在了海外兵团一边。
  
  當时,国家体育总局一位领导已睿智地指出,我们要体谅“海外兵团”中的原中国队运动员和教练员,他们在国内因为种种条件所限,未能实现人生的目标,如今在国外找到合适的舞台,得以充分展示才华,甚至战胜中国运动员,我们应为他们感到高兴才对。更何况,奥运会的宗旨本身就是:“通过没有任何歧视、具有奥林匹克精神——以友谊、团结、公平竞争和相互了解基础上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作出贡献。”如果我们在赛场上任由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泛滥,以“海外兵团”为假想敌进行批判,那么,就会与奥林匹克精神背道而驰了。
  如今,在对待海外乒团的态度上,中国乒协更加开明。在这第三阶段,海外兵团更多的是肩负推动乒乓球在世界范围内发展的责任,他们受到了更多的鼓励和支持。近两年,我们看到以冯天薇(黑龙江)和于梦雨(辽宁)为代表的一批80后和90后的优秀选手和一大批优秀的乒乓球教练已经轻松地走出国门……就在北京奥运会之后,以李佳薇为代表的海外兵团再次受邀回到了中国,代表各自的俱乐部参加中国乒超联赛。如今的乒超不只是国内青少年选手成长的沃土,对海外兵团来说,在乒超联赛中得到高水平教练的指点和锻炼,无疑是迅速提升实力的一条捷径。除了“海外兵团”回国参加联赛外,近几届的乒超联赛我们还引进了像柳承敏、朱世赫这样的外援,一方面是为了提高联赛水平,另一方面也是为国外选手提供一个学习发展的平台。乒羽中心主任刘凤岩说:“我们乒超联赛的大门应该开得更大一些,让更多的欧美选手前来参赛”,以前,我们总是喊“狼来了”,怕是养虎为患,可是如今乒超联赛多“几只狼”、“几只虎”,何尝不是好事呢?
  几周前,纪念中国乒乓球队首获世界冠军50周年大会在珠海度假村召开,几代中国乒乓球世界冠军齐聚一堂,重温了1959年容国团夺冠那一历史性的胜利时刻:50年前的4月5日,在德国多特蒙德举行的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容国团在男子单打决赛中击败匈牙利选手西多,从此改写了中国没有世界冠军的历史。如今,容国团依然左手抱着圣·博莱德杯,右手持一束永不凋谢的鲜花,出现在他的故乡珠海市——这是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的半身铜像。如果容国团还活着,他该70大寿了,铜像双目炯炯有神,注视着前方。也许他看到了半个世纪来中国乒乓球队为祖国赢得的160多个世界冠军,看到了中国乒乓队创造了中国体坛乃至世界体坛罕见的长盛不衰的历史奇观。也许他也会像大家一样感受到,如今的中国乒坛已经到了该审时度势,负起乒乓强国责任的时候了……
  
  修改规则只为自救
  
  为了乒乓球运动的均衡发展,也为了避免奥运会“瘦身”计划将乒乓球裁减出奥运大家庭,国际乒联从来没有停止过“自救”的脚步。在4月28日揭幕的本届横滨世乒赛上,国际乒联首次实行了使用“无机胶水”的新规定。表面看,这是为了直接限制中国队,希望能给实力稍弱的国外选手提供机会,其实国际乒联这么做的最根本目的,并非针对中国,而是针对整个乒乓球运动。
  近30年来,国际乒联从未放弃过从规则到器材的改革来削弱中国队。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国际乒联就开始推出改革,只是到目前为止,每一次针对中国的改革都被中国人成功适应,乒乓王国的霸主地位到现在仍没有因为改革而有任何变化。
  在26年前的第37届世乒赛上,当时蔡振华的转拍子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国际乒联马上修改规则,要求两面胶皮必须不同颜色,这项规则不仅让蔡振华转不了拍子,而且逼得他提前退役了。不过,那一年“魔术师”陈新华连下两阵,再加上江嘉良横空出世,团体赛力擒阿佩伊伦,一代新球王诞生了。
  当时,对于国际乒联的这种看似“限制中国队”的做法,国内许多人曾表示“不平”,其实人们并不知道,早在10多年前徐寅生担任国际乒联主席时就曾预见性地提出了“乒球改革”的思路,他在1999年荷兰世乒赛上宣布卸任之际,曾在艾因霍温体育馆接受记者的采访,他再次强调将38毫米乒乓球改为40豪米大球的方案要尽快实施。即将离任的徐寅生,还在为乒乓球的改革极力呼吁,令人印象深刻。
  继徐寅生之后,国际乒联迎来一位大刀阔斧的“改革家”,他就是留着一脸大胡子的美洲人沙拉拉,这位温和而幽默的乒坛元老生在埃及,长在加拿大,他10岁开始打球,19岁代表加拿大国家队,25岁任加拿大队教练,记者曾经多次采访过他,还看过他手持横拍,打过一场漂亮的削球表演赛。沙拉拉因为实施系列改革一度成为最有争议的人物,不过如今更多的乒乓球业内人士懂得了他的良苦用心。在2006年的德国不莱梅世乒赛期间,沙拉拉在赛地接受了记者的独家专访,他说:“我知道中国人的目标是想再度捧起斯韦思林杯和考比伦杯,他们拥有这样的实力,但其他队伍也有这样的想法,不过对于乒乓球运动来说,我们更希望看到有更多的球队与中国队抗衡,”接下去的一句话,沙拉拉没有说:其实唯有如此乒乓球才有未来。
  沙拉拉上任国际乒联主席之后面临的一大难题,就是中国乒乓球队的实力过于强大,造成世界乒乓球发展的不平衡。正因为如此,沙拉拉的改革常推不断迅速果断,2001年大阪世乒赛后,继乒乓球从小球改为大球后,比赛的局分由每局的21分制改为11分制。国际乒联采用11分赛制的初衷是缩短每局比赛的时间,原来打3局的时间,11分制可以打5局,这样比赛就会变得更加激烈精彩。不过,真正能够使比赛精彩的根本原因是提高了结果的偶然性。尽管国际乒联一再强调,11分制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对运动员的技术没有任何影响。但是,以发球和前三板见长的中国队,在发挥这种特长的时候,以往均是利用5分一轮的不同组合,形成鲜明的战术思想和极富变化的战术手段来克敌制胜。显而易见,现在每轮发两个球,大大削弱了这种组合变化的整体威力。与此同时,由于特长技术发挥的余地缩小,心理压力随之增加,使得比赛往往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
  实行11分制一年之后,国际乒联又正式在各国乒协推行无遮挡发球。发球时,尤其是在侧身正手发球时,不能用身体和抛球的手、手臂及衣服遮挡对方球员的视线。国际乒联主席沙拉拉称:“实行无遮挡发球,并无意刁难中国队,只是想使比赛更加透明,这样才显得更加公平,使比赛的回合增多,观赏性增强。”2003年的世乒赛,21岁的波尔就将孔令辉挑落马下,男单金牌被施拉格夺走,中国未能实现包揽。不过,接下来的2005年和2006年世乒赛,中国再次包揽了7项冠军。
  针对中国乒乓球队的强大和“霸道”,国际奥委会甚至也有些看不下去了,四年前在瑞士洛桑执委会上正式宣布了对北京奥运会乒乓球项目的调整决定,将中国队实力最强的男女双打调整为男女团体;接着,国际乒联更是抛出了一个“重磅炸弹”:奥运会乒乓球男女团体比赛将取消四分之一决赛,团体小组赛只有四个小组的头名才能出线并入围半决赛,从而争夺最后的冠军(这也意味着,强队一旦在小组赛中失手,那么就失去了翻身争冠的机会)……显然,这一系列的改革,都是针对乒乓球巨无霸中国。
  这次“禁胶令”的实行,抛开商业利益等因素不提,对比赛场面和运动员的影响是无可厚非的,作为世界上整体实力最强的中国更是首当其冲。无机胶水不同于队员们现在使用的有机胶水,它是一种水溶液型的胶水,直接影响到球拍的弹性,使球拍的弹性减小,球速减慢。中国运动员很多是以速度和力量见长的,譬如马琳和王励勤,这样就导致他们受这一变化的冲击最大。因为换成无机胶水后,胶皮的弹性会减弱40%,球速肯定也会降下来。而同样的变化对于欧洲和日本选手造成的冲击则相对较小,首先他们自身力量较好,不会过分依赖于胶皮的弹性,其次,欧洲球员中远台相持能力较强,他们更喜欢将比赛拖入相持阶段,例如德国的波尔,良好的上肢力量以及出色的中远台对拉能力,使得这一变化对他带来的影响十分有限。对于削球手来说,更是没有什么影响。
  每一次的改革都给中国人造成困难,但每一次的改革又都会被中国人适应。当然,中国乒协也意识到了世界乒乓球运动未来的“生存危机”,这一次我们未提“大包大揽”,而且很配合国际乒联的改革。■
其他文献
由于金融危机,国际品牌在国外市场业绩不断下滑,为求生存便把重点放到仍处于高速增长的中国市场,从而造成自主品牌生存空间的被压缩。这场自主品牌针对国际品牌的“自卫反击战”,将是一场艰难而长期的持久战,自主品牌只有拿出货真价实的产品,合理的价格和良好的售后服务才能在市场上硬起腰杆,而靠造“山寨车”来维持企业,企业本身会走入消亡的死胡同。  从长远看,能源供应日益紧张,环境危机的加重,交通压力加大,让人们
英國财政部长达林(Alistair Darling)在4月22日宣布,2010年4月起将向高收入者征收50%的税,在高税收国家中这一比例将仅次于瑞典。英国以年均(折合)218055美元作为高收入征税分水岭,相对而言,瑞士的征税标准算是放宽尺度了。
在国际舞台上,“人一走,茶就凉”。唯有中国例外。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尤其是这位朋友为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在两国历经近4个月的“磨难”后,希拉克造访北京和上海,不能不令人忆起巴黎铁塔身着红装的年代……令人深思的是,法国人现在也开始怀念他们的“雅克”了:在不久前《巴黎竞赛画报》所做的民意调查中,高达74%的法国人将希拉克选为“最喜爱的政治家”!这绝非偶然……  要知道,兩年前希拉克下台之际
1919年5月4日在天安门外集合的13所北京大专学校的学生,据信有3000多人,他们生于忧患,现今可能已经全部不在人世了。    1919年5月,白岐昌是北洋政府陆军部下辖宪兵部队的一名排长,驻署陆军部。5月4日这一天,他受指派前往天安门,监视当天下午的学生游行。 当夜上呈陆军部的报告中,白岐昌留下了一份关于五四当日学生游行路线的详细记录:  “学生团于午后二时三十分整队出天安门,折东进东交民巷西
如果说世界的“中国热”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中国经济硬实力,但也不乏中国软实力的影响的因素。    春天来了,华盛顿的各种国际会议像草地上的蒲公英一样到处都是。而每一个吸引眼球的会议,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与当前经济危机有关,也同中国或多或少有些联系。少了经济危机,少了中国,这个国际会议也就是不完整的。  比如,刚刚召开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春季年会,各国财长和央行行长济济一堂,林林总总的记者会
本次流行的猪流感,是由一种传统流感病毒变异引起的,它杀伤力强,却没有特殊的症状,因此更为危险。    准备打一场硬仗    “奥巴马没得流感”——美国白宫发言人在25日晚上通报,总统贝拉克·奥巴马没有出现流感症状,健康状况良好。此前的本月16日,奥巴马出访墨西哥,墨西哥人类学家费利佩·索利斯陪同他参观了墨西哥城的人类学博物馆,一周以后,索利斯突然死亡,死因后来被墨西哥医疗部门证明“可能是流感致死”
人们感到沮丧、焦虑和恐惧。它所表达的意思是,不论我工作多么努力或业绩多么优秀,我都无法掌控未来。    2009年4月22日凌晨5点,在华盛顿郊区的富人住宅区里,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公司“房地美”的首席财务官戴维·克勒曼在其家中地下室自缢身亡。  这位刚40岁出头、刚被擢升为代理首席财务官不到半年的中年人,曾以一身苏格兰裙装笑倒一片下属的公司高管,他留给同事们的印象,只有睿智、不知疲倦地工作和幽默感,
上海牌手表曾经是一种美好生活的象征,戴手表的中国人,每四个手腕上就有一只上海牌手表在闪烁着“自力更生”的光芒。在50年后的今天,它不仅成为时尚载体,也成了几代人的集体记忆,并构成中国手表文化的重要内容。    香港老克勒  为什么佩戴上海牌手表    上世纪60年代起,到80年代中期,上海牌手表是凭票供应的,而且相当紧张。票子发到单位里,优先照顾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然后才是等着找对象结婚的小青年
上海牌手表,中国人民的志气和荣耀,它的每一秒钟的精准走时,坚定地刻录下上海发展的脚步。死而复生的喘息,夹缝中求生存的谋略,让瑞士钟表匠感到巨大威胁的研发成果,为每一格刻度增添了传奇色彩。    在上海表业有限公司采访时,记者的情绪经历了多重变化,自豪、喜悦、惊讶、忧虑、哀伤甚至郁闷——一只小小的手表,见证了市场经济启动前后中国经济运行中的美好愿景和诸多困难,也折射出中国人对民族品牌的复杂感情。  
一个优秀的修表匠,应该能深刻理解制表大师的设计思想。    “一小撮冷冰冰的金属,金手指那么一点化,变成一架活生生的机械——这就是我对手表工艺的理解。”  说这话的不是哲学家,而是一位修表师傅。他坐在斜土路一条弄堂口才6平方大小的修表店铺里,摘下放大镜后对记者说。他是上海钟表界大名鼎鼎的倪师傅。  倪师傅不是钟表行业“科班出身”,他在汽車运输中专毕业后,先后在厂里修过汽车、轿车和吊车等,再后来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