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孕育了内容丰富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和民族传统美德,而这些内容很大一部分渗透在文言文中。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汉语文负载着几千年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是文化的地质层,渗进了民族的个性,民族的睿智,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
在教学中,如何使文言文的教学富有实效,这是全体语文教师需要不断思考、不断探索的一个问题。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兴趣,形成阅读期待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任何读者都是带着自己的认知图式去阅读的,这种“阅读期待”成为阅读的心理动力,支配着阅读活动的全过程。可见,学生在文言文阅读时,能否形成阅读期待,是文言文阅读教学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份,它推动学生产生探索知识的内驱力,使学生产生进一步的学习需要和求知欲。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方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
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借助于课内文言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喜欢文言文,认识到文言文的博大精深,趣味无穷。比如精心设计导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鸿门宴》时,采用简练的语言讲述项羽年少气盛与勃勃雄心的故事和刘邦的成长经历,让学生分析总结二人成就功业的有利条件,并作一比较,很多学生会产生疑问,“为什么项羽会惨败?”以此引出二人在鸿门宴的一次智斗。对这种疑问学生兴趣盎然,效果自然明显。又如《涉江》一文的教学,让学生根据注释先用自己的话口头翻译全文,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将一、四段内容用图画展示出来,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达到了审美的再创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利用古代的风俗习惯、礼仪等内容形成心理的新奇感,激发兴趣,形成阅读期待。
二、强化诵读,注重读思结合
文言文是古代文化的载体,是古人思想的载体,也是作者情感的载体,作为教师教文言文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文言文这个载体来认识传统文化精髓、陶冶美好情操,这就不必让学生过多地受字句的牵绊,而应该教会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去思想语言深处的文化内涵,感受作者为文时的心里波澜,这样,才能汲取文化的营养,受到美的熏陶。把学生引导到对文言文内涵的感知上,才能使学生真正懂得文言文知识的丰富性、多样性,改变他们认为文言文又旧又难的认识,萌发深入了解文言文的想法。重主体感知,要多读多思考。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文言文学习中,要读懂课文,理解文意,必须反复诵读。在我们开口诵读时,不仅运动了口腔器官,而且读出来的声音又作用于耳朵,人的视觉、听觉器官和大脑的感受几乎是同时进行的,多种感官的综合调动,使大脑对语言信息感觉的时间差大大缩小,准确率却大大提高了,理解和感悟的效率将会成倍提高。但是,只有把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才能读出书中的味道。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文言文的教学不能忽视诵读,更不能忽视引导学生思考。带着问题在思考中诵读,才能更好地理解与感悟文言文,进行有效学习。例如在教读《赤壁赋》时,将诵读与思考相结合,引导学生理解苏轼旷达的内涵:文章第四段承上文曾表示“羨长江之无穷”,又希望“抱明月而长终”,所以本段苏轼列举江水、月亮说明去留、增减的辨证关系,归纳到一般的认识原理:“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苏轼的这种宇宙观和人生观表现了他对政治迫害的蔑视,对于所追求之理想的坚持,身处逆境依然那么豁达、开朗、乐观、自信,这些可贵的精神正是学生必需的,也是学习文言文首要的目标,即:滋养精神,传承文化。
三、尊重体验,提倡多元解读
教师之所以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是因为其教育对象的特殊,面对的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灵魂的人,正如朱永新老师强调的:“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无论是城市的还是乡村的,富贵的还是贫贱的,聪慧的还是笨拙的,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无论是品德的还是人格的,生理的还是心理的,智力的还是情感的。”
因此我们这些教师尤其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该树立文本解读的学生主体观,我们应该尊重学生自己的解读过程,允许多元解读,尊重他们的价值体验,尊重他们自己的情感、个性、人格发展的过程,在欣赏文章特色中,实现有效教学。我们常常忽略学生个体之间的解读差异,忽略了因经验的不同而造成的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差异,硬性地用自己从参考书上得来的只言片语作为权威去规范学生的体验和结论,硬性地把学生的作为解读主体的个体体验从心灵上抹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自然对文本的领悟绝不只有一种解读方式,不同的解读理论和解读方式会有截然不同的体验和结论,或者同一结论可以用不同的理论和方式去体验,去解读。
四、指导自学,提高自悟能力
文言文教学,光靠有限的几节课,光靠课堂四十五分钟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所谓“自学能力,是指一个人较少依赖他人的帮助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它主要包括独立阅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知识经验的积累;二是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的要素的融汇整合,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教师要指导学生自学,让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疏通字句,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自学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逐步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习惯,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文言文的信心,从而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自悟能力。
总之,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必须确定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加强阅读指导,注重读思结合,注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并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这样教学的实效性才会显著提高。
在教学中,如何使文言文的教学富有实效,这是全体语文教师需要不断思考、不断探索的一个问题。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兴趣,形成阅读期待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任何读者都是带着自己的认知图式去阅读的,这种“阅读期待”成为阅读的心理动力,支配着阅读活动的全过程。可见,学生在文言文阅读时,能否形成阅读期待,是文言文阅读教学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份,它推动学生产生探索知识的内驱力,使学生产生进一步的学习需要和求知欲。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方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
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借助于课内文言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喜欢文言文,认识到文言文的博大精深,趣味无穷。比如精心设计导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鸿门宴》时,采用简练的语言讲述项羽年少气盛与勃勃雄心的故事和刘邦的成长经历,让学生分析总结二人成就功业的有利条件,并作一比较,很多学生会产生疑问,“为什么项羽会惨败?”以此引出二人在鸿门宴的一次智斗。对这种疑问学生兴趣盎然,效果自然明显。又如《涉江》一文的教学,让学生根据注释先用自己的话口头翻译全文,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将一、四段内容用图画展示出来,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达到了审美的再创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利用古代的风俗习惯、礼仪等内容形成心理的新奇感,激发兴趣,形成阅读期待。
二、强化诵读,注重读思结合
文言文是古代文化的载体,是古人思想的载体,也是作者情感的载体,作为教师教文言文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文言文这个载体来认识传统文化精髓、陶冶美好情操,这就不必让学生过多地受字句的牵绊,而应该教会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去思想语言深处的文化内涵,感受作者为文时的心里波澜,这样,才能汲取文化的营养,受到美的熏陶。把学生引导到对文言文内涵的感知上,才能使学生真正懂得文言文知识的丰富性、多样性,改变他们认为文言文又旧又难的认识,萌发深入了解文言文的想法。重主体感知,要多读多思考。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文言文学习中,要读懂课文,理解文意,必须反复诵读。在我们开口诵读时,不仅运动了口腔器官,而且读出来的声音又作用于耳朵,人的视觉、听觉器官和大脑的感受几乎是同时进行的,多种感官的综合调动,使大脑对语言信息感觉的时间差大大缩小,准确率却大大提高了,理解和感悟的效率将会成倍提高。但是,只有把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才能读出书中的味道。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文言文的教学不能忽视诵读,更不能忽视引导学生思考。带着问题在思考中诵读,才能更好地理解与感悟文言文,进行有效学习。例如在教读《赤壁赋》时,将诵读与思考相结合,引导学生理解苏轼旷达的内涵:文章第四段承上文曾表示“羨长江之无穷”,又希望“抱明月而长终”,所以本段苏轼列举江水、月亮说明去留、增减的辨证关系,归纳到一般的认识原理:“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苏轼的这种宇宙观和人生观表现了他对政治迫害的蔑视,对于所追求之理想的坚持,身处逆境依然那么豁达、开朗、乐观、自信,这些可贵的精神正是学生必需的,也是学习文言文首要的目标,即:滋养精神,传承文化。
三、尊重体验,提倡多元解读
教师之所以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是因为其教育对象的特殊,面对的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灵魂的人,正如朱永新老师强调的:“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无论是城市的还是乡村的,富贵的还是贫贱的,聪慧的还是笨拙的,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无论是品德的还是人格的,生理的还是心理的,智力的还是情感的。”
因此我们这些教师尤其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该树立文本解读的学生主体观,我们应该尊重学生自己的解读过程,允许多元解读,尊重他们的价值体验,尊重他们自己的情感、个性、人格发展的过程,在欣赏文章特色中,实现有效教学。我们常常忽略学生个体之间的解读差异,忽略了因经验的不同而造成的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差异,硬性地用自己从参考书上得来的只言片语作为权威去规范学生的体验和结论,硬性地把学生的作为解读主体的个体体验从心灵上抹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自然对文本的领悟绝不只有一种解读方式,不同的解读理论和解读方式会有截然不同的体验和结论,或者同一结论可以用不同的理论和方式去体验,去解读。
四、指导自学,提高自悟能力
文言文教学,光靠有限的几节课,光靠课堂四十五分钟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所谓“自学能力,是指一个人较少依赖他人的帮助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它主要包括独立阅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知识经验的积累;二是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的要素的融汇整合,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教师要指导学生自学,让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疏通字句,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自学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逐步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习惯,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文言文的信心,从而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自悟能力。
总之,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必须确定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加强阅读指导,注重读思结合,注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并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这样教学的实效性才会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