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园信息学术交流平台建设探究与实践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ai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交流是社会发展的基石,它使得人们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推动社会的前进。学术交流是信息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教育科研发展前行的重要手段。有效的教科研学术交流,不但可以避免教师重复性研究,节省师资成本,同时还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
  学校科研管理和发展的理念及举措
  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名校,人大附小深知教科研是提高教师素质的熔炉,是使教师从“教书匠”走向名师和专家学者的必经之路。学校高度重视教科研工作,积极为教师提供参与学术交流的有利条件,努力创造有利于教师进行学术交流的环境。
  1. 教师自由人
  在2014年学校第三届教学工作会上,郑瑞芳校长听取了老师们的经验发言、讨论汇报。感动于附小教师对教学研究的投入,她一心想解放老师,让不同的老师个性绽放,于是提出“教师自由人”的制度,即允许部分具有研究能力和研究意识的老师,减免其以往必须完成的低效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如随笔、听课笔记、教案复备等),使其具备充分的自由时间专心科研搞学术,研发课程促创新。每学期末,由全校教师对自由人教师的研究汇报进行评价。教师们在学习中分享,在讨论中反思,在创造中超越,很多课题引发了思考和共鸣,在教科研道路上,志同道合者日渐增多。
  2. 学术委员会
  在第三届教学工作会上,学校成立了教师“学术委员会”,选举产生了委员会秘书长,并聘请学校各学科教学领军人物为委员。无论秘书长还是委员都是普通一线教师,旨在让学术去行政化,发挥学校教学领军人物的专业优势,更好地培养青年教师成长,引领骨干教师发展。当然,作为学校首个去行政化的教师教学研究组织,学校的每个“自由人”教师都是这个组织的成员。
  学校信息化交流发展需求
  1. 校际区域跨度大
  学校目前共有五个校区,且跨行政区域。随着集团化办学规模的日趋扩大,在享受其优势的同时,五校区教师的规模也给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带来诸多不便。时间和空间的沟通不畅促使校园整体信息化问题亟待解决,教研模式也必将由单一的传统面对面教研向校区间团队网络教研模式转变。
  2. 教师教研需求强、信息素养高
  学校有良好的教科研基础,近年来大量招聘的新教师也多是研究生以上学历。在提升教师团队教研能力的同时,年青一代教师更是带动了整个教师队伍的信息化素养的提升。互联网、飞信、QQ、微信等日常信息化手段的广泛应用,使得教师的传统观念得到了根本的转变。
  3. 校园网络平台设计支持
  以往传统网络教研平台的整体应用效果设计不科学,开发者与使用者存在思维意识上的差距,技术与业务分工不明确,不利于教研的开展和平台的管理。学校发现问题并给予支持,将数字化校园建设列入“十三五”发展规划,开展网络教研活动的基础条件业已成熟。
  学校信息学术交流平台建设方案
  通过自主设计和与公司联合开发,学校加速信息化学术交流平台建设,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最优质的环境和最丰富的资源。学校充分发挥学校在行政管理、教育服务、研究开发、信息交换、资源整合与分享、教师培训等方面的功能,大力推行网络开放性、多元化、交互性管理平台的实施,促进信息环境下教师教科研方式的变革。
  1. 教科研管理服务平台
  该平台提供学校各类教科研项目申报、评审过程管理功能,并可实现对纵向、横向教科研项目进行立项、信息发布、过程评价、项目结题和归档管理,平台功能结构图如图1所示。
  (1)教科研信息发布平台
  该平台包含每日教科研新闻、教研活动查询和科研课题检索等模块。学校每日更新发布教科研信息,方便教师及时了解科研动态,及时发现自己感兴趣的课题项目,信息发布子平台的搭建实现了学校教科研信息的动态管理。
  (2)科研课题服务平台
  科研教师可通过登录科研课题服务平台申请校内科研项目。平台模块可帮助教师实现课题项目的立项、资金申报、在线讨论、过程监管、中期审核管理、项目结题以及归档查询等功能。以便凝集科研人才,加强团队科研水平,以实现学校科研的有效链接。
  (3)教研活动服务平台
  该平台服务于教学实践,为教师搭建互动、交流、提升的网络空间,建立跨学科的教研协作机制,整合各学科教育资源。通过教师发起活动讨论、参与讨论、形成讨论结果、生成教研记录并分析参与教师对讨论结果的贡献度,从而对每位老师形成评价。该平台既是全校教研工作的交流平台,也是教研经验的集散平台、教师研修的支持平台和教育决策的咨询平台,引领全校教学研究方向,全面推进教研工作转型发展。
  上述教科研管理服务平台,通过设立独立的项目管理入口和相应的数据库,实现了校内教科研项目的申报评审、立项结题、在线研讨等管理服务,为教师间信息环境下的学术交流提供了完整的实施方案。
  2. 学术资源共享平台
  该平台致力于满足教师对权威学术资料的各种需求,面向全校教师提供CNKI中国知网、电子阅读、校内教科研成果共享等文献工具信息资源的统一检索、在线阅读和下载服务,通过平台的搭建实现学术资源配置的效益最大化,以提升学术资源的利用率,在丰富了学校图书馆文献保障率的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教师科研理论水平。
  3. 打造“我的教科研”
  “我的教科研”记录教师参与教科研活动的过程,也是教师教科研的成长足迹。教师正在参与的或曾经参与的活动、课题都会在这里留存。同时,这也是一个属于个人的网上空间。可以像“微博”一样发表自己的心得、见解、文章。根据阅读的效果和参与教科研活动的贡献获得积分。根据积分的多少,学校给予教科研贡献奖励,如图2所示。
  4. 缔造“学术共融圈”
  当教科研成为一种习惯时,我们完全可以将它和日常生活中的飞信、微博、微信等软件结合起来,开发教师真正有兴趣、能够主动参与的教研平台。“学术共融圈”成为我们思考的又一方向,这种近似微信的APP软件,具备功能如图3所示。
  (1)通过手机号添加好友。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和兴趣自由添加好友,将线上沟通和线下沟通相融合。
  (2)像“朋友圈”一样,“学术共融圈”提供添加群组聊天功能,群聊功能具备社交软件的典型特征,群聊方式不要求点对点添加好友,更为轻松地开展交流。通过“学术共融圈”,教师可以跟好友进行单独交流,可参与群组话题讨论,创造学术共生共融、百家争鸣的状态。
  总之,在集团化办学模式成为趋势的今天,如何有效地开展校区间团队教研活动、如何科学地搭建校园网络信息化平台,如何高效地提升教师教科研兴趣与水平是摆在每一所学校面前的难题,我们需要进行更多的尝试和实践,且思且行。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
其他文献
摘 要:“难忘教育”是江苏省南通中学新世纪以来创立的教育品牌。通过对“难忘教育”源头及其发轫与创新过程的剖析可以发现,学校应该循着自身的文化根脉,发现并与时俱进地拓展和丰富文化内涵;在学校教育实践基础上对学校文化的理性梳理,是学校以及学校文化获得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而更高境界的学校文化是学校精神,由此透射出的独特的感染力、凝聚力和震撼力才是全体成员的精神纽带。  关键词:难忘教育;活的教育;学校文
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问题。“培养什么人”既是特定社会一定历史时期的特殊要求,也是一个时代发展的共同要求。对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中国而言,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社会主义公民是必然要求。这是时代赋予中国教育的重大使命。  “公民”是一个源于西方的概念,公民思想的理论演化、实体形态都在西方,因
“师道尊严”是一种深入到中国老百姓骨髓当中的观念。我们习惯以这副正经的面孔来教育孩子,来施加我们所谓的爱。而今天的孩子接受的信息量非常大,有时候比我们老师知道的还多。倘若我们采用惯常的说服教育方式,“好心”未必得到“好报”。身为教师的我们又必须坚守这份“好心”,坚守对学生的爱,坚守我们的责任。从某种意义上说,师爱是一种有目的、有条件的爱,它以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为目标。要想实现这个教育目标,只有“潤物
幼儿挑食、不爱吃蔬菜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只有在开展系列活动的过程中提升幼儿经验,帮助他们逐步产生行为共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本次活动只是拉开了“我和蔬菜做朋友”系列活动的序幕。原方案中发放调查表的形式不错,若调整为系列活动前的摸底调查和系列活动中的阶段调查,效果可能更好。另外,原方案中选用的蔬菜品种多、数量大,不利于操作。从小班幼儿认知特点出发,建议本次活动
英国在环境教育上取得的绩效举世闻名。这既源自于英国是环境教育的发源地之一,也得益于其在环境教育上的积极作为。英国重视通过环境教育的形式和措施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时刻捕捉和充分挖掘环境教育中的道德价值,并在许多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第一,引导个体树立环境教育特别是环境道德的价值理念。  英国的环境教育不仅要求教育工作者具有环境意识和科学的环境价值观念,而且还要求他们将这些因素传授给受教者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本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等特性,课程评价应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和态度,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重视学习过程和日常行为,以促进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这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立足学生实际,采用多元评价方式,优化评价功能。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教材在每一课后都设有《我的成长册》,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特点,考虑学生兴趣,通过一定的评
【摘要】童本课堂,就是以儿童为本位,或者说以儿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童本课堂里的“童本”不同于“生本”,也不同于“学本”,“生本”中的“生”可以是儿童,也可以是成人,而“童本”中的童指的是正处在学习中的儿童。另外,“童本”也不同于“学本”,“学本”指的是一切教学都要坚持以学为本,遵循学习的要求和规律。由此可见,“童本”既要坚持以生为本和以学为本,同时还要尊重儿童的心理属性和儿童的年龄特点,让课堂回归
为营造绿色健康的成长环境,新西兰欺凌防治咨询小组开展了欺凌规治工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欺凌规治图式。  新西兰将校园欺凌界定为欺凌者与被欺凌者之间权力失衡的重复性故意施害行为,并将其划分为身体欺凌、言语欺凌、社交欺凌、网络欺凌四种类型。为便于识别,新西兰区分了攻击、烦扰以及欺凌三种行为,确认了校园欺凌的单向性、故意性、伤害性、反复性以及失衡性五个特征。在此基础之上,新西兰采用全校参与模式、开发无
苏洁、傅建明在《教育导刊》2014年第12期撰文指出,“契约式”诚信教育,是指以契约为教育手段,通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共同制定并遵守契约,以培养受教育者的诚信品质,使他们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诚实守信品德的一种教育方式。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道德发展水平和生活世界决定了运用契约对小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诚信契约可分为显性契约与隐性契约两种类型,建立合理的诚信契约是实现小学生“契约式”诚信教育
有这样一间教室,被很多人看做是教育的奇迹;有这样的一个人,为众多的教育者所景仰;有这样的一本书,一出版就引起全球的热评,让不同国籍、不同肤色的人为之感动。  寒假里,带着几分好奇、些许疑惑,我翻开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却意外地经历了一场心灵之旅。细细品读,心中充盈起感动、敬佩、震撼和惭愧……我被太多的情绪紧紧包裹着,久久不能平复心情。雷夫老师对信念不懈的坚持,对工作忠诚的情感,对孩子们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