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交流是社会发展的基石,它使得人们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推动社会的前进。学术交流是信息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教育科研发展前行的重要手段。有效的教科研学术交流,不但可以避免教师重复性研究,节省师资成本,同时还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
学校科研管理和发展的理念及举措
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名校,人大附小深知教科研是提高教师素质的熔炉,是使教师从“教书匠”走向名师和专家学者的必经之路。学校高度重视教科研工作,积极为教师提供参与学术交流的有利条件,努力创造有利于教师进行学术交流的环境。
1. 教师自由人
在2014年学校第三届教学工作会上,郑瑞芳校长听取了老师们的经验发言、讨论汇报。感动于附小教师对教学研究的投入,她一心想解放老师,让不同的老师个性绽放,于是提出“教师自由人”的制度,即允许部分具有研究能力和研究意识的老师,减免其以往必须完成的低效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如随笔、听课笔记、教案复备等),使其具备充分的自由时间专心科研搞学术,研发课程促创新。每学期末,由全校教师对自由人教师的研究汇报进行评价。教师们在学习中分享,在讨论中反思,在创造中超越,很多课题引发了思考和共鸣,在教科研道路上,志同道合者日渐增多。
2. 学术委员会
在第三届教学工作会上,学校成立了教师“学术委员会”,选举产生了委员会秘书长,并聘请学校各学科教学领军人物为委员。无论秘书长还是委员都是普通一线教师,旨在让学术去行政化,发挥学校教学领军人物的专业优势,更好地培养青年教师成长,引领骨干教师发展。当然,作为学校首个去行政化的教师教学研究组织,学校的每个“自由人”教师都是这个组织的成员。
学校信息化交流发展需求
1. 校际区域跨度大
学校目前共有五个校区,且跨行政区域。随着集团化办学规模的日趋扩大,在享受其优势的同时,五校区教师的规模也给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带来诸多不便。时间和空间的沟通不畅促使校园整体信息化问题亟待解决,教研模式也必将由单一的传统面对面教研向校区间团队网络教研模式转变。
2. 教师教研需求强、信息素养高
学校有良好的教科研基础,近年来大量招聘的新教师也多是研究生以上学历。在提升教师团队教研能力的同时,年青一代教师更是带动了整个教师队伍的信息化素养的提升。互联网、飞信、QQ、微信等日常信息化手段的广泛应用,使得教师的传统观念得到了根本的转变。
3. 校园网络平台设计支持
以往传统网络教研平台的整体应用效果设计不科学,开发者与使用者存在思维意识上的差距,技术与业务分工不明确,不利于教研的开展和平台的管理。学校发现问题并给予支持,将数字化校园建设列入“十三五”发展规划,开展网络教研活动的基础条件业已成熟。
学校信息学术交流平台建设方案
通过自主设计和与公司联合开发,学校加速信息化学术交流平台建设,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最优质的环境和最丰富的资源。学校充分发挥学校在行政管理、教育服务、研究开发、信息交换、资源整合与分享、教师培训等方面的功能,大力推行网络开放性、多元化、交互性管理平台的实施,促进信息环境下教师教科研方式的变革。
1. 教科研管理服务平台
该平台提供学校各类教科研项目申报、评审过程管理功能,并可实现对纵向、横向教科研项目进行立项、信息发布、过程评价、项目结题和归档管理,平台功能结构图如图1所示。
(1)教科研信息发布平台
该平台包含每日教科研新闻、教研活动查询和科研课题检索等模块。学校每日更新发布教科研信息,方便教师及时了解科研动态,及时发现自己感兴趣的课题项目,信息发布子平台的搭建实现了学校教科研信息的动态管理。
(2)科研课题服务平台
科研教师可通过登录科研课题服务平台申请校内科研项目。平台模块可帮助教师实现课题项目的立项、资金申报、在线讨论、过程监管、中期审核管理、项目结题以及归档查询等功能。以便凝集科研人才,加强团队科研水平,以实现学校科研的有效链接。
(3)教研活动服务平台
该平台服务于教学实践,为教师搭建互动、交流、提升的网络空间,建立跨学科的教研协作机制,整合各学科教育资源。通过教师发起活动讨论、参与讨论、形成讨论结果、生成教研记录并分析参与教师对讨论结果的贡献度,从而对每位老师形成评价。该平台既是全校教研工作的交流平台,也是教研经验的集散平台、教师研修的支持平台和教育决策的咨询平台,引领全校教学研究方向,全面推进教研工作转型发展。
上述教科研管理服务平台,通过设立独立的项目管理入口和相应的数据库,实现了校内教科研项目的申报评审、立项结题、在线研讨等管理服务,为教师间信息环境下的学术交流提供了完整的实施方案。
2. 学术资源共享平台
该平台致力于满足教师对权威学术资料的各种需求,面向全校教师提供CNKI中国知网、电子阅读、校内教科研成果共享等文献工具信息资源的统一检索、在线阅读和下载服务,通过平台的搭建实现学术资源配置的效益最大化,以提升学术资源的利用率,在丰富了学校图书馆文献保障率的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教师科研理论水平。
3. 打造“我的教科研”
“我的教科研”记录教师参与教科研活动的过程,也是教师教科研的成长足迹。教师正在参与的或曾经参与的活动、课题都会在这里留存。同时,这也是一个属于个人的网上空间。可以像“微博”一样发表自己的心得、见解、文章。根据阅读的效果和参与教科研活动的贡献获得积分。根据积分的多少,学校给予教科研贡献奖励,如图2所示。
4. 缔造“学术共融圈”
当教科研成为一种习惯时,我们完全可以将它和日常生活中的飞信、微博、微信等软件结合起来,开发教师真正有兴趣、能够主动参与的教研平台。“学术共融圈”成为我们思考的又一方向,这种近似微信的APP软件,具备功能如图3所示。
(1)通过手机号添加好友。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和兴趣自由添加好友,将线上沟通和线下沟通相融合。
(2)像“朋友圈”一样,“学术共融圈”提供添加群组聊天功能,群聊功能具备社交软件的典型特征,群聊方式不要求点对点添加好友,更为轻松地开展交流。通过“学术共融圈”,教师可以跟好友进行单独交流,可参与群组话题讨论,创造学术共生共融、百家争鸣的状态。
总之,在集团化办学模式成为趋势的今天,如何有效地开展校区间团队教研活动、如何科学地搭建校园网络信息化平台,如何高效地提升教师教科研兴趣与水平是摆在每一所学校面前的难题,我们需要进行更多的尝试和实践,且思且行。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
学校科研管理和发展的理念及举措
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名校,人大附小深知教科研是提高教师素质的熔炉,是使教师从“教书匠”走向名师和专家学者的必经之路。学校高度重视教科研工作,积极为教师提供参与学术交流的有利条件,努力创造有利于教师进行学术交流的环境。
1. 教师自由人
在2014年学校第三届教学工作会上,郑瑞芳校长听取了老师们的经验发言、讨论汇报。感动于附小教师对教学研究的投入,她一心想解放老师,让不同的老师个性绽放,于是提出“教师自由人”的制度,即允许部分具有研究能力和研究意识的老师,减免其以往必须完成的低效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如随笔、听课笔记、教案复备等),使其具备充分的自由时间专心科研搞学术,研发课程促创新。每学期末,由全校教师对自由人教师的研究汇报进行评价。教师们在学习中分享,在讨论中反思,在创造中超越,很多课题引发了思考和共鸣,在教科研道路上,志同道合者日渐增多。
2. 学术委员会
在第三届教学工作会上,学校成立了教师“学术委员会”,选举产生了委员会秘书长,并聘请学校各学科教学领军人物为委员。无论秘书长还是委员都是普通一线教师,旨在让学术去行政化,发挥学校教学领军人物的专业优势,更好地培养青年教师成长,引领骨干教师发展。当然,作为学校首个去行政化的教师教学研究组织,学校的每个“自由人”教师都是这个组织的成员。
学校信息化交流发展需求
1. 校际区域跨度大
学校目前共有五个校区,且跨行政区域。随着集团化办学规模的日趋扩大,在享受其优势的同时,五校区教师的规模也给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带来诸多不便。时间和空间的沟通不畅促使校园整体信息化问题亟待解决,教研模式也必将由单一的传统面对面教研向校区间团队网络教研模式转变。
2. 教师教研需求强、信息素养高
学校有良好的教科研基础,近年来大量招聘的新教师也多是研究生以上学历。在提升教师团队教研能力的同时,年青一代教师更是带动了整个教师队伍的信息化素养的提升。互联网、飞信、QQ、微信等日常信息化手段的广泛应用,使得教师的传统观念得到了根本的转变。
3. 校园网络平台设计支持
以往传统网络教研平台的整体应用效果设计不科学,开发者与使用者存在思维意识上的差距,技术与业务分工不明确,不利于教研的开展和平台的管理。学校发现问题并给予支持,将数字化校园建设列入“十三五”发展规划,开展网络教研活动的基础条件业已成熟。
学校信息学术交流平台建设方案
通过自主设计和与公司联合开发,学校加速信息化学术交流平台建设,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最优质的环境和最丰富的资源。学校充分发挥学校在行政管理、教育服务、研究开发、信息交换、资源整合与分享、教师培训等方面的功能,大力推行网络开放性、多元化、交互性管理平台的实施,促进信息环境下教师教科研方式的变革。
1. 教科研管理服务平台
该平台提供学校各类教科研项目申报、评审过程管理功能,并可实现对纵向、横向教科研项目进行立项、信息发布、过程评价、项目结题和归档管理,平台功能结构图如图1所示。
(1)教科研信息发布平台
该平台包含每日教科研新闻、教研活动查询和科研课题检索等模块。学校每日更新发布教科研信息,方便教师及时了解科研动态,及时发现自己感兴趣的课题项目,信息发布子平台的搭建实现了学校教科研信息的动态管理。
(2)科研课题服务平台
科研教师可通过登录科研课题服务平台申请校内科研项目。平台模块可帮助教师实现课题项目的立项、资金申报、在线讨论、过程监管、中期审核管理、项目结题以及归档查询等功能。以便凝集科研人才,加强团队科研水平,以实现学校科研的有效链接。
(3)教研活动服务平台
该平台服务于教学实践,为教师搭建互动、交流、提升的网络空间,建立跨学科的教研协作机制,整合各学科教育资源。通过教师发起活动讨论、参与讨论、形成讨论结果、生成教研记录并分析参与教师对讨论结果的贡献度,从而对每位老师形成评价。该平台既是全校教研工作的交流平台,也是教研经验的集散平台、教师研修的支持平台和教育决策的咨询平台,引领全校教学研究方向,全面推进教研工作转型发展。
上述教科研管理服务平台,通过设立独立的项目管理入口和相应的数据库,实现了校内教科研项目的申报评审、立项结题、在线研讨等管理服务,为教师间信息环境下的学术交流提供了完整的实施方案。
2. 学术资源共享平台
该平台致力于满足教师对权威学术资料的各种需求,面向全校教师提供CNKI中国知网、电子阅读、校内教科研成果共享等文献工具信息资源的统一检索、在线阅读和下载服务,通过平台的搭建实现学术资源配置的效益最大化,以提升学术资源的利用率,在丰富了学校图书馆文献保障率的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教师科研理论水平。
3. 打造“我的教科研”
“我的教科研”记录教师参与教科研活动的过程,也是教师教科研的成长足迹。教师正在参与的或曾经参与的活动、课题都会在这里留存。同时,这也是一个属于个人的网上空间。可以像“微博”一样发表自己的心得、见解、文章。根据阅读的效果和参与教科研活动的贡献获得积分。根据积分的多少,学校给予教科研贡献奖励,如图2所示。
4. 缔造“学术共融圈”
当教科研成为一种习惯时,我们完全可以将它和日常生活中的飞信、微博、微信等软件结合起来,开发教师真正有兴趣、能够主动参与的教研平台。“学术共融圈”成为我们思考的又一方向,这种近似微信的APP软件,具备功能如图3所示。
(1)通过手机号添加好友。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和兴趣自由添加好友,将线上沟通和线下沟通相融合。
(2)像“朋友圈”一样,“学术共融圈”提供添加群组聊天功能,群聊功能具备社交软件的典型特征,群聊方式不要求点对点添加好友,更为轻松地开展交流。通过“学术共融圈”,教师可以跟好友进行单独交流,可参与群组话题讨论,创造学术共生共融、百家争鸣的状态。
总之,在集团化办学模式成为趋势的今天,如何有效地开展校区间团队教研活动、如何科学地搭建校园网络信息化平台,如何高效地提升教师教科研兴趣与水平是摆在每一所学校面前的难题,我们需要进行更多的尝试和实践,且思且行。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