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围绕妙玉在成长过程中尚未领悟到的人生道理展开论述,从而对其个性进行探究。围绕妙玉嫌弃他人品味与“洁癖”的个人行为来剖析她独特的性格与其未领悟到的人生道理。
关键词: 妙玉 个性 探索
作为落魄贵族家性子清高孤傲又带有严重“洁癖”的小姐,妙玉在贾府大观园中的栊翠庵带发修行,这个尼姑庵平时是不允许外人进入的。一日,贾母等人带了刘姥姥来到栊翠庵。妙玉便拿出成窑五彩小盖钟用旧年的无根水(雨水)烹老君眉与贾母吃。待贾母吃了半盏,妙玉便笑着递与刘姥姥说:“你尝尝这个茶。” 刘姥姥便一口吃尽(妙玉见刘姥姥用过这杯子,一会儿便想吩咐道婆将那成窑茶杯扔了去)。接着,妙玉拉着宝钗和黛玉的衣襟,带二人进入耳房内(进入内室表现出关系亲密了一级,而妙玉认为只有宝钗和黛玉才能配得上她的品味和她的好茶),宝玉随后也悄悄跟了来。随后,妙玉亲自给宝钗和黛玉泡了一壶茶,予宝钗一晋朝王恺的杯子,予黛玉一“点犀”杯,還把自己常吃茶的绿玉斗予宝玉用。这里看得出妙玉很爱宝玉,刘姥姥用过的杯子她恨着要扔,却想与宝玉用同一个杯子。但由之后宝玉并没有用这个杯子的行为可以看出,宝玉完全不爱妙玉。
妙玉的绿玉斗是无价之宝,但宝玉一开始并不识得此玉斗,便说道: “别人的都是古玩奇珍,为什么我的却是个俗器? ” 妙玉道:“这是俗器?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得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 宝玉笑道:“入乡随俗,到了你这里,自然把那金玉珠宝一概贬为俗器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宝玉这句话带有讽刺意味。因为对于宝玉来说,再珍贵的金玉珠宝都可以是俗器;而对妙玉来说,却更注重的是匹配的人与金钱价值。随后,妙玉拿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竹根给宝玉。品茶时,黛玉问道:“这也是旧年的雨水? ” 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这里妙玉嫌弃黛玉俗,嫌弃的是一种品味。但品味永无止境,也许有一天会有更高品味的人来说妙玉俗气,品味不够),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花瓮一瓮……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 隔年蠲的雨水哪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这里可以看出妙玉不光觉得刘姥姥不配喝她的好茶,碰她的杯子,甚至她连贾母也没瞧得起,觉得她们的品味都配不上她耳房内用梅雪烹煮的茶,拥有这种傲气的只有妙玉。后来黛玉知她天性怪癖,不好多话,亦不好多坐,吃完茶,便约着宝钗走了出来。由黛玉的行为可以推断出妙玉的冷,连黛玉亦不敢多说,证明妙玉冷到让人不敢说话,冷如其人。
宝玉在这里扮演了和事老的角色,他见妙玉想扔那杯子,便对妙玉说:“把杯子给那贫婆子罢,他卖了也可以度日。”妙玉听了,想了一想,点头说道:“这也罢了,幸而那杯子是我没有吃过的,若我使过,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他。你要给他,我也不管你,只交给你,快拿了去罢。”一句“快拿了去罢”,表现出妙玉心里极其厌恶。这种厌恶是对下等人的嫌弃,是从她心里散发出的嫌弃,她觉得“脏”,“脏”到她心里。宝玉说:“你不用和他说话了,不然连你也脏了,只交于我就是了。”这里看得出宝玉是不在乎人的等级贵贱的,他只是体谅和心疼别人。由于他理解和包容妙玉,所以随后接了杯子又道:“等我们出去了,我叫几个小幺儿来河里打几桶水来洗地如何?”这里对于妙玉的体谅和关心表现到极致。妙玉笑道:“这更好了,只是你嘱咐他们,抬了水只搁在山门外头墙根下,别进门来。”妙玉心里对下等人的嫌弃此处全出。宝玉道:“这是自然的。”说着,便袖着那杯,递与贾母房中的小丫头拿着,说:“明日刘姥姥家去,给他带去罢。”交代明白,贾母已经出来要回去。妙玉亦不甚留,送出山门,回身便将门闭了。作者曹雪芹用如此清冷的描写刻画妙玉,笔者猜想是否“妙玉回身便将门闭了,冷冷的”这种行为正是因为她曾在家族破败时受尽白眼,所以也会产生一种“不是你们不理我,而是我不理你们”的想法,将自己封闭起来。其实表面越冷恰恰表现出内心越柔软,越怕受到伤害,同时也证明了其实妙玉的傲气才是使她痛苦的最大原因。
最后,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妙玉的栊翠庵本应是最干净清幽之地,为什么她会如此“嫌弃”与生出“洁癖”?笔者认为,妙玉虽然日日诵读佛经,但皈依佛门并非她本意,而是她躲避她心里认为的“肮脏俗世”的庇护所。恰恰是她对于俗世的嫌弃与厌恶、她的傲气、她的“洁癖”才是使她痛苦的根源。妙玉是颇极端的女子,也是最需要修行的人。《金刚经》提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意思是“不执著于我(自己),不执著于他(他人),不执著于所有(众生),乃至于不执著于生死的一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而妙玉的判词:“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也说明作者曹雪芹认为妙玉尚未领悟到人生。
(作者简介:王梓蒙,女,广西艺术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民歌演唱与传承)(责任编辑 刘冬杨)
关键词: 妙玉 个性 探索
作为落魄贵族家性子清高孤傲又带有严重“洁癖”的小姐,妙玉在贾府大观园中的栊翠庵带发修行,这个尼姑庵平时是不允许外人进入的。一日,贾母等人带了刘姥姥来到栊翠庵。妙玉便拿出成窑五彩小盖钟用旧年的无根水(雨水)烹老君眉与贾母吃。待贾母吃了半盏,妙玉便笑着递与刘姥姥说:“你尝尝这个茶。” 刘姥姥便一口吃尽(妙玉见刘姥姥用过这杯子,一会儿便想吩咐道婆将那成窑茶杯扔了去)。接着,妙玉拉着宝钗和黛玉的衣襟,带二人进入耳房内(进入内室表现出关系亲密了一级,而妙玉认为只有宝钗和黛玉才能配得上她的品味和她的好茶),宝玉随后也悄悄跟了来。随后,妙玉亲自给宝钗和黛玉泡了一壶茶,予宝钗一晋朝王恺的杯子,予黛玉一“点犀”杯,還把自己常吃茶的绿玉斗予宝玉用。这里看得出妙玉很爱宝玉,刘姥姥用过的杯子她恨着要扔,却想与宝玉用同一个杯子。但由之后宝玉并没有用这个杯子的行为可以看出,宝玉完全不爱妙玉。
妙玉的绿玉斗是无价之宝,但宝玉一开始并不识得此玉斗,便说道: “别人的都是古玩奇珍,为什么我的却是个俗器? ” 妙玉道:“这是俗器?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得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 宝玉笑道:“入乡随俗,到了你这里,自然把那金玉珠宝一概贬为俗器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宝玉这句话带有讽刺意味。因为对于宝玉来说,再珍贵的金玉珠宝都可以是俗器;而对妙玉来说,却更注重的是匹配的人与金钱价值。随后,妙玉拿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竹根给宝玉。品茶时,黛玉问道:“这也是旧年的雨水? ” 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这里妙玉嫌弃黛玉俗,嫌弃的是一种品味。但品味永无止境,也许有一天会有更高品味的人来说妙玉俗气,品味不够),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花瓮一瓮……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 隔年蠲的雨水哪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这里可以看出妙玉不光觉得刘姥姥不配喝她的好茶,碰她的杯子,甚至她连贾母也没瞧得起,觉得她们的品味都配不上她耳房内用梅雪烹煮的茶,拥有这种傲气的只有妙玉。后来黛玉知她天性怪癖,不好多话,亦不好多坐,吃完茶,便约着宝钗走了出来。由黛玉的行为可以推断出妙玉的冷,连黛玉亦不敢多说,证明妙玉冷到让人不敢说话,冷如其人。
宝玉在这里扮演了和事老的角色,他见妙玉想扔那杯子,便对妙玉说:“把杯子给那贫婆子罢,他卖了也可以度日。”妙玉听了,想了一想,点头说道:“这也罢了,幸而那杯子是我没有吃过的,若我使过,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他。你要给他,我也不管你,只交给你,快拿了去罢。”一句“快拿了去罢”,表现出妙玉心里极其厌恶。这种厌恶是对下等人的嫌弃,是从她心里散发出的嫌弃,她觉得“脏”,“脏”到她心里。宝玉说:“你不用和他说话了,不然连你也脏了,只交于我就是了。”这里看得出宝玉是不在乎人的等级贵贱的,他只是体谅和心疼别人。由于他理解和包容妙玉,所以随后接了杯子又道:“等我们出去了,我叫几个小幺儿来河里打几桶水来洗地如何?”这里对于妙玉的体谅和关心表现到极致。妙玉笑道:“这更好了,只是你嘱咐他们,抬了水只搁在山门外头墙根下,别进门来。”妙玉心里对下等人的嫌弃此处全出。宝玉道:“这是自然的。”说着,便袖着那杯,递与贾母房中的小丫头拿着,说:“明日刘姥姥家去,给他带去罢。”交代明白,贾母已经出来要回去。妙玉亦不甚留,送出山门,回身便将门闭了。作者曹雪芹用如此清冷的描写刻画妙玉,笔者猜想是否“妙玉回身便将门闭了,冷冷的”这种行为正是因为她曾在家族破败时受尽白眼,所以也会产生一种“不是你们不理我,而是我不理你们”的想法,将自己封闭起来。其实表面越冷恰恰表现出内心越柔软,越怕受到伤害,同时也证明了其实妙玉的傲气才是使她痛苦的最大原因。
最后,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妙玉的栊翠庵本应是最干净清幽之地,为什么她会如此“嫌弃”与生出“洁癖”?笔者认为,妙玉虽然日日诵读佛经,但皈依佛门并非她本意,而是她躲避她心里认为的“肮脏俗世”的庇护所。恰恰是她对于俗世的嫌弃与厌恶、她的傲气、她的“洁癖”才是使她痛苦的根源。妙玉是颇极端的女子,也是最需要修行的人。《金刚经》提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意思是“不执著于我(自己),不执著于他(他人),不执著于所有(众生),乃至于不执著于生死的一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而妙玉的判词:“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也说明作者曹雪芹认为妙玉尚未领悟到人生。
(作者简介:王梓蒙,女,广西艺术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民歌演唱与传承)(责任编辑 刘冬杨)